马振颖 郑炳林
(兰州大学 敦煌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20)
作为敦煌大族的令狐氏,在敦煌学研究领域广受关注。在充分利用敦煌文献、出土隋唐墓志的基础上,众多学者如王素、乔栋、孙晓林、牛致功、孔令梅、杨洁、马强、潘玉渠、马志祥、尚明杰等,在敦煌令狐氏的由来、家族世系、仕宦履历、迁徙过程等方面作了诸多考证。(1)王素《高昌令狐氏的由来》,《学林漫录》九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84-188页;乔栋《唐棣州刺史令狐梅墓志考释》,《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第77-81页;孙晓林《汉——十六国敦煌令狐氏述略》,《北京图书馆馆刊》1996年第4期,第92-96、24页;孙晓林《敦煌遗书所见唐宋间令狐氏在敦煌的分布——令狐氏札记之一》,朱雷主编《唐代的历史与社会:中国唐史学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唐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26-539页;牛致功《令狐梅与李德裕——读〈令狐梅墓志铭〉》,《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年第2期,第40-44页;孔令梅、杜斗城《十六国北朝时期敦煌令狐氏与佛教关系探究》,《敦煌研究》2010年第5期,第99-104页;杜斗城、孔令梅《简论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敦煌大族与佛教》,《敦煌学辑刊》2010年第4期,第48-53页;杨洁《新出土唐令狐楚家族两方墓志探赜》,《文博》2011年第5期,第30-33页;马强、潘玉渠《隋唐时期敦煌令狐家族谱系考略》,《敦煌研究》2013年第6期,第73-80页;潘玉渠《隋唐时期敦煌令狐氏述论——以令狐熙家族为中心》,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马志祥《〈唐令狐览墓志〉考释——兼谈令狐氏之衍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6年第9期,第75-83页;尚民杰《唐长安家族葬地出土墓志辑纂》,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293-296页。隋唐墓志材料的陆续出土,为我们研究中古时期敦煌令狐氏家族不断提供新的资料。在已往的研究中,多数学者注意到唐代令狐氏往西州、长安、洛阳等地的迁徙,也发现有唐末敦煌令狐氏播迁到川蜀、江浙地区的证据,但是对于敦煌令狐氏在山东地区的活动,因囿于材料,鲜有学者提及。近年出土于青州的令狐弁墓志,为我们研究唐代敦煌令狐氏的外迁及其在山东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令狐弁墓志(见图1、2),全称《唐故平卢军节度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试鸿胪卿上柱国敦煌令狐府君故夫人彭城刘氏合祔墓志铭并序》,刊刻于唐僖宗乾符四年(877)九月四日。志盖为盝顶方形,底面边长62.5厘米,厚8厘米,顶面正书“敦煌郡令狐府君之铭”,共3行,行3字。志石为正方形,边长63.5厘米,厚8厘米。(2)墓志照片及尺寸均为山东大学李森教授提供,专此致谢!志文共24行,满行34字,正书。为便于考述,今将志文迻录如下:
图1 令狐弁志石(李森拍摄)
图2 令狐弁志盖(李森拍摄)
唐故平卢军节度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试鸿胪卿上柱国敦煌令狐府君故夫人彭城刘氏合祔墓志铭并序
将仕郎前试左武卫兵曹参军田用章撰
府君姓氏令狐,名弁,字德彝,起裔敦煌人也。西域轩族,裔及今我唐代,得姓凡三千余祀,为邦国之良将柱石,乃显于宰辅公卿。外察廉牧,统[□]节制,迁诸侯士大夫为五等王臣,封官封爵,为伯为侯,疏远未过五世矣。府君祖讳,皇镇国大将军,食邑五百户,金紫光禄大夫、柱国。先父讳佺,妣夫人陇西李氏,是皇王茂族,九□□□。府君即夫人之仲子。父,皇平卢军兵马使、知山河都事,兼监察御史。府君黄衣入仕,爪牙之始,迁□知客,居宾司礼畿之地,选历千牛。又益节度通引官,以喉舌之端,声振军戎,自赞唱之地,增正□,并知修武将事。又改讨击副使,就迁镇东城,控海关镇使,总制有方,为帅静理戍防,三祀主水,守其疆界,以恩惠及于吠噪,蔑然晏谧。府君起自文武之家,苗裔有沠,不独居而一也。童稚如习古人之行,□古人之信。博通大雅,敦仁慕善,将顺其美。自弱冠入仕,备免危险,公生居明代,长值乱时,兴开□辟,可以军门之仪表。气象惊人,有艺有文。得全才之略,占松筠之操,凛风云之气。前后事主一十九,政任穹(穷)四十年,应奉四方,响承亲友。积善而有彰闻之美,穿杨中百步之镝,击剑著坐筹之誉。孤标□,□韵难群。有手足一人,亦效军前之将倅。名曰裕,年居壮室之秋,备经百战,恭而有信,颇□□□□□□行。有嗣子二人,孟曰琂,亦充正十将,凡居剧务最繁者,军储最危者,御控刑谳,唯公有□□□□□□□。次曰璠,皆立仕于军前,同力丧事。有女二人,长适李氏;次女在室。府君先婚刘氏,□□□□□□□,□淑贤和,四德俱备。先茔郓州须昌县,因随军至北海郡,两世卜兆此地,未及归祔□□□□□□□□□十二日,下世于青州。甲子七十一,以乾符丁酉九月四日殡益都县西北孝义乡尧山南,合祔□□□葬□州城七里之原,礼。伏虑山河更改,松槚凋萃,遂请知者,纪其内外生平之言行,乃为铭说。其铭曰:
立行之宗,乃祖世□。传家积善,流美成功。其一。仡仡文武,德韵不孤。双美全之,继我皇图。其二。门流战胜,内外雄猛。举措超绝,风云自定。其三。有将有相,千古为上。庆流胤嗣,名无相向。其四。胄裔千秋,世代封侯。白杨永茂,松槚飕飗。其五。
乡贡三礼太原郡王公经书。
志载令狐弁卒于乾符四年(877),享年七十一岁,知其生于元和二年(807)。志文称“府君黄衣入仕,爪牙之始。迁□知客,居宾司礼畿之地,选历千牛。”黄衣有别于白衣,说明令狐弁不是以平民身份或凭借科举步入仕途的,因其祖父为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他可能是依靠“三品孙”的门荫入仕。《新唐书·百官志四上》载:“二品曾孙、三品孙、四品子、职事官五品子若孙、勋官三品以上有封及国公子,补勋卫及率府亲卫。”(3)[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49上《百官志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281-1282页。爪牙为典故,出自《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4)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59页。后来用爪牙比喻武士。此处似指令狐弁担任勋卫或者率府亲卫的卫官职务。勋卫及率府亲卫均为从七品上。司礼是礼部的别称,礼部设主客司,郎中(从五品上)、员外郎(从六品上)各一人负责二王之后及诸蕃朝聘之事。该司有主事二人,从九品上。(5)[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4《尚书礼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29页。从“居宾司礼畿之地”这句话,并结合其资历来看,令狐弁大概应该任主事一职,负责来京宾客接待工作。千牛,乃千牛备身、千牛左右及太子千牛的省称,据《唐六典》载:“凡千牛备身、备身左右及太子千牛,皆取三品以上职事官子孙,四品清官子,仪容端正,武艺可称者充,五考,本司随文、武简试听选。”(6)[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5《尚书兵部》,第154页。千牛左右和千牛备身为正六品下。太子千牛为从七品上。千牛的选拔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不仅仪容仪表要过关,且武艺方面也有要求,在人数上也有限制。通过令狐弁能够入选千牛,不难看出他在这两方面均满足条件,而且通过在礼部的锻炼,提高了他的人际交往能力,这都为他日后进入藩镇工作打下基础。
志文记载令狐弁的第三任职务为“节度通引官”。通引官,传世文献不载唐有此职。《唐六典》载:“凡左右卫、左右率府三卫经三考已上者,得补引驾、细引,考满,简试如三卫。”(7)[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5《尚书兵部》,第155页。毛汉光《唐代荫任之研究》引用墓志材料讨论过引驾、细引二职(8)毛汉光《唐代荫任之研究》,《“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55本第3分,1984年,第493-494页。,可参。我们推测中央的通引官大概与引驾、细引的角色相类似。而通引官前加“节度”二字,显然说明这是藩镇的武职僚佐,我们在唐五代的石刻文献中也发现有通引官的两则例证,如唐咸通六年(865)二月《徐襄州碑》载:“又江西叛将毛鹤构乱,……仍先拣择通引官衙虞侯史庆中与韦胄仆射为元从押衙,赍榜帖先至江西,安存百姓,遂收劫乱兵器甲。”(9)[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724《徐襄州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455页。毛鹤叛乱发生在大中十二年六月(10)[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249“宣宗大中十二年六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8070页。,此时徐商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他的使府内设有通引官衙,该衙中有虞侯等人。咸通十五年(874)《李审规墓志》载:“咸通十五年十月廿九日嗣子堂头通引官、游击将军、前右神武军中郎、上柱国楷重叙记。”(11)中国文物研究所、陕西省古籍管理办公室编《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贰]》上册,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313页。由此可知,节度通引官是节度使府中堂头官的一种,《唐摭言》载:“堂头官人,丰衣足食,所往无不克。”(12)[五代]王定保撰,陶绍清校证《唐摭言校证》卷15《贤仆夫》,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647页。后晋天福五年(940)《梁环墓志》载:“府君讳环,字楚臣,泾州安定人。……第三子德乂,见充三司通引官、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1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洛阳地区文管处编《千唐志斋藏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223页。说明后晋时在三司设通引官。后晋开运三年(946)《袁从章墓志》载:“君讳从章,字瑞光,世之藉业在于甬水。……有孙子四人:……曰继諲,继职衙前十将,充通引官。”(14)据中华石刻数据库所收录拓片图版进行录文,网址参:https://inscription.ancientbooks.cn/docShike/shikeRead.jspx?id=1477572&highlight=%E9%80%9A%E5%BC%95&libId=5吴越国时在地方上存在以衙前十将充通引官的情况。志文所言“以喉舌之端,声振军戎”,也从侧面反映出节度通引官的相关职责。综上可知,通引官本为唐中央的低级职务,负责接待、引荐宾客、上传下达政令等相关事宜。唐后期至五代,各藩镇也仿照中央设置此职,任通引官者,多为节度使府的堂头、十将等节度使亲信。根据志文后面提到的“弱冠入仕”“前后事主一十九,政任穹(穷)四十年”这几句话判断,令狐弁二十岁左右任卫官,后历礼部某官、千牛等职,三十岁以后进入平卢军任职,他在藩镇的首任官就是节度通引官,时间约在开成二年(837),令狐弁能够担任节度通引官与他早年在礼部的任职不无关系,说明他对礼仪招待方面的业务熟悉。这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关于唐代“节度通引官”的记载,可补史阙。
志主此后又担任“讨击副使”一职。讨击使、讨击大使、讨击副使等职经常出现在唐代的典籍文献中,但唐代官制中却并无此类官衔。实际上,这种讨击使类诸职,自始至终都是一种使职差遣。李文才对“安史之乱”前后讨击使职的史源分布、军事职能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撰有系列论文(15)李文才《关于“安史之乱”以后讨击使职的几个问题》,董劭伟主编《中华历史与传统文化研究论丛》第2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121-146页;李文才《“安史之乱”以前讨击使职研究之一》,陕西历史博物馆编《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24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17年,第29-38页;李文才《“安史之乱”前“军”“州”讨击使职及其性质职能考略——“安史之乱”以前讨击使职研究之二》,丁伟、樊英峰主编《乾陵文化研究》(十二),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年,第121-133页。。他认为在安史乱前,讨击使职全部设置于边疆地区,需中央颁发任官文牒,多是为某次军事行动而设,事毕即解除;而安史乱后,包括内地的节度使府普遍设置讨击使职,多为节度使自行辟署,有时得不到朝廷的正式文牒,呈现出讨击使职幕职化的现象。(16)李文才《关于“安史之乱”以后讨击使职的几个问题》,董劭伟主编《中华历史与传统文化研究论丛》第2辑,第125页。安史乱前,安禄山曾担任讨击使的职务,《安禄山事迹》载:“安禄山,营州杂种胡也。……(张)守珪遂养为子。以军功加员外左骁卫将军,充衙前讨击使。”(17)[唐]姚汝能撰,曾贻芬点校《安禄山事迹》,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3-74页。《资治通鉴》亦载:“张守珪使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讨奚、契丹叛者,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18)[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214“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三月”条,第6814页。当然,安禄山任讨击使时的平卢仅仅是范阳节度的一个军镇,且因讨伐奚、契丹反叛者而设置,战后即撤销该职,地位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高。而令狐弁任讨击副使职时的平卢军是辖有淄、青、登、莱、齐、棣六州的东部藩镇。此时的讨击副使尽管已经呈现幕职化的特点,但仍然掌握一定的实权,与那些完全散化,可以随意授人的纯粹性幕职,仍有较大不同。这个职务无论在理论层面和实际政治运作层面上,都不可能轻易授人。(19)李文才《“安史之乱”前“军”“州”讨击使职及其性质职能考略——“安史之乱”以前讨击使职研究之二》,丁伟、樊英峰主编《乾陵文化研究》(十二),第130页。因此,令狐弁能够担任平卢节度讨击副使的职务,说明他是深得时任平卢节度使信任的。
任职讨击副使之后,志文记载令狐弁“迁镇东城,控海关镇使”。此处的东城,即唐代青州东阳城的简称。东阳城的得名,据《水经注·淄水》记载:“阳水又东迳东阳城东南……以在阳水之阳,即谓之东阳城。”(20)[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24页。《括地志》青州益都县条载:“东阳城即州所理东城是也。”(21)[唐]李泰等著,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9页。东阳城始建于刘宋时期,刘裕灭南燕慕容氏,毁其广固城,留长史羊穆之为青州刺史,另筑城于阳水之北曰东阳城。之后又以沈文秀为青州刺史,守东阳城(时为青州治所)。此后至宋代,东阳城一直是青州境内的重镇,历代治青州者,都将东阳城的管理作为工作重点,派得力干将镇守。
控海关镇使,史籍无载,但《唐六典》记载有镇使:“凡镇皆有使一人,副使一人。”(22)[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第158页。其实在唐末五代时,各节度使的辖区内多设镇,置镇使、镇将。它的职责主要是掌治贼盗、安集户口等事务。照此来看,控海关当是平卢节度管辖范围内一处比较重要的城镇。由于青州靠海,加之它是山东半岛的经济、文化中心,此地的外蕃贡使、海上贸易比较繁荣,也是传法僧人的汇集之地。为加强对海上交通及跨海贸易的管理,在平卢镇设置初期,节度使即兼任押蕃使,《新唐书·方镇表》:“永泰元年(765),淄青平卢节度(李怀玉)增领押新罗、渤海两蕃使。”(23)[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65《方镇表二》,第1805页。贞元八年(792),平卢节度的职衔中又增加“观察海运陆运”。(2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3《德宗纪下》记载:“(贞元八年八月)辛卯,以青州刺史李师古为郓州大都督府长史、平卢淄青等州节度观察海运陆运、押新罗渤海两蕃等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75页。到元和十四年(819)平定李师道以后,新的平卢军虽然管辖范围缩小,但节度使仍领押新罗、渤海两蕃使。特别是在太和二年(828)之后,平卢节度增领棣州,其辖境内的海岸线增加,因此对海上贸易、贡使等的管理势必需要加强。而控海关镇使的设置,应该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节度使名义上管理海运、押蕃落等事务,控海关镇使负责具体执行。结合志文记载的“迁镇东城”和青州的地理位置北面临海来推测,控海关的位置或在东阳城的北面。李商隐撰有《为潼关镇使张琯补后院都知兵马使兼押衙牒》(25)[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779,第8129页。,潼关镇使与控海关镇使的性质相当,张琯与令狐弁的任职时间也大致相近,张琯因军功充任后院都知兵马使,令狐弁则由于“统军有方、守土有力、平叛有效”而升任节度兵马使。
志主终官为“平卢军节度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试鸿胪卿、上柱国”,此结衔反映了唐代中后期使府幕职的一般特征。节度兵马使为使职,原无品秩,但带散官或职事官后,可表明品阶。方镇使府幕职所带的中央职事官衔一般有检校官、试官、宪官三种形式。(26)张国刚《唐代官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第169页。如唐大中七年(853)《郑恭楚墓志》,首题为“唐故天平军左厢营田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上柱国郑公墓志”(27)张宁等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北京卷附辽宁卷》第2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09页。,检校太子宾客对应的是左厢营田兵马使。咸通十二年(871)《元郇墓志》载“令弟节度先锋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齐”(28)中国文物研究所、河南文物研究所编《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壹]》上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217页。,此处检校太子宾客对应的是先锋兵马使。莫高窟220窟甬道北壁西向第一身供养人题名为“亡父衙前正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翟讳信供养。”(29)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102页。翟信担任衙前正兵马使的时间为唐末。P.3239《甲戌年(914)邓弘嗣改补充第五将将头牒》载:“前正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邓弘嗣。”(30)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第293页。这两则敦煌文献的材料中,检校太子宾客对应的都是正兵马使。综上,令狐弁最后担任的兵马使应该是普通的兵马使,并非都知兵马使。
根据志文记载的“弱冠入仕”“前后事主一十九,政任穹(穷)四十年”这几句话判断,令狐弁二十岁左右任卫官,后历礼部某官、千牛等职,三十岁以后进入平卢军幕府,历任节度通引官、讨击副使、控海关镇使、节度兵马使等职,直至去世。他在中央任职的时间约为大和元年至开成二年(826-836),他在平卢军任职的时间大致为开成三年至乾符四年(837-877)。查《唐方镇年表》,令狐弁任职平卢期间的节度使有:陈君赏、韦长、乌汉真、李玭、崔蠡、郑光、郑涓、孙范、韦博、李琢、令狐绪、韦澳、封敖、李璲、崔执柔、于琄、宋威,(31)吴廷燮撰《唐方镇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44-349页。共17人,并非19人。但咸通七年至十年(866-869)这四年间何人担任节度使,《唐方镇年表》未统计出,据令狐弁墓志,可知期间应当还有两位节度使,存疑待考。
在唐代中后期,除两京地区之外,敦煌令狐氏在山东地区各藩镇的活动也较为频繁,这也是唐代河西诸郡望姓东迁的共性。(32)如《唐段岩墓志》记载武威段氏东迁于涿州。魏迎春、马振颖编著《凉州金石录》,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22年,第764页。。在义成、魏博、平卢藩镇间,都可以找到敦煌令狐氏的活动轨迹,有些令狐氏成员不仅在上述藩镇任职,甚至后来定居魏博、平卢等地,死后也葬于定居地,这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的。今结合正史、出土墓志等文献,对敦煌令狐氏在义成、魏博、平卢诸镇间的流动与安居作简要讨论。
义成节度,最初为滑卫节度,《新唐书·方镇表二》载:“上元二年(761),置滑卫节度使,治滑州,领州六:滑、卫、相、魏、德、贝。”(33)[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65《方镇表二》,第1803页。广德元年(763)更号滑亳节度;大历七年(772),赐滑亳节度为永平节度;贞元元年(785)以永平节度改号义成节度。其辖区时有增减,大多数时间治所一直在滑州(今河南滑县)。令狐彰家族、令狐怀斌家族有在义成镇活动的轨迹。
敦煌令狐氏家族的令狐彰就曾长期担任义成军节度使。大中十年(856)四月廿二日《敦煌令狐梅墓志》记载:“六代祖讳德棻,为国子祭酒,监修国史。……皇祖义成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滑亳颍等七州观察处置使、检校尚书右仆射,封霍国公、赠太傅、又赠太师,谥曰忠肃,讳彰。”(34)李献奇、郭引强编著《洛阳新获墓志》,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116页。下同,不再出注。令狐彰两《唐书》有传,其为令狐德棻之曾孙,他最初追随安禄山,因军功累迁至左卫员外郎。安史之乱间归顺朝廷,于上元二年(761)被任命为御史中丞、滑州刺史、滑魏德贝卫相六州节度使。直到大历八年(773)去世,他坐镇义成十余年。在此期间,他整顿军纪、鼓励农桑、兴修水利(35)[宋]朱长文纂辑,何立民点校《墨池编》卷18记载:“滑州节度使令狐彰开河碑。徐浩书。”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下册,第602页。此碑记载的应当是令狐彰在任期间兴修水利之事,惜该碑无存,只此存目。另外,本卷还记载有“滑州台铭。李季卿撰,令狐彰书。”此石也佚。、严肃法令,取得军纪严明、仓库充盈、贡赋如期的成效。当时其他藩镇多有跋扈者,唯独令狐彰向朝廷贡赋不绝。
令狐彰主政义成时期,敦煌令狐氏成员有在义成节度任要职者,如令狐怀斌的高祖令狐广,据大中十三年(859)十二月三十日《令狐怀斌墓志》载:“高祖讳广,皇节度参谋、摄滑州刺史、虞部员外郎。公方以水镜临人,悦怿以琴书自得。”(36)《山东石刻分类全集》编委会编著《山东石刻分类全集》第5卷《历代墓志》,青岛:青岛出版社,2013年,第194-195页。令狐广与令狐彰为亲兄弟,他任“摄滑州刺史”的时间,志文没有明确记载,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修订版)》将令狐广任滑州刺史的时间判定在肃宗时(37)郁贤皓著《唐刺史考全编(增订本)》,南京:凤凰出版社,2022年,第2册,第767页。,本文认同此观点。但其将令狐广任滑州刺史放在令狐彰之前,这就值得商榷。郁先生这样排列的原因,显然是根据令狐怀斌墓志的志文记载,高祖令狐广在前,高叔祖令狐彰在后,以亲疏远近叙述。实际上,令狐彰早在归顺肃宗前,就被史思明委任为滑州刺史,故朝廷任命时称“依前滑州刺史”(3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0《肃宗本纪》,第261页。,且令狐彰之前的许叔冀、刘展,都是以他州刺史转任滑州刺史,令狐广以节度参谋摄滑州刺史,应该发生在令狐彰任滑卫节度使之后。而据《唐方镇年表》的统计,宝应元年(762)未记载滑卫节度使是谁,不排除此年因令狐彰的原因,委派其兄令狐广摄滑州刺史,负责处理藩镇具体事务。
令人疑惑的是,从令狐怀斌祖父开始,就没有再在魏博镇中任职,只是对其品德方面进行记载,令狐怀斌之父、令狐怀斌本人,也是这种情况。有一种可能就是在建中初年魏博节度使田悦反叛以后,在博州的令狐氏家族辞去幕府僚佐职务,归隐田园。此后,令狐怀斌家族也由博州的高唐县南迁至同属博州的武水县。志文记载令狐怀斌“以大中十三年十二月卅日安厝于博州武水县移风乡西翟村之原也。”武水县,《元和郡县图志》载:“东北至州六十里。……在武水沟之南,因名之。……贞观元年,改属博州。”(43)[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16《河北道一》,第457页。令狐怀斌家族迁居武水县的时间,目前还找不到确切记载,但从武水所处的位置来看,其更接近于博州州治,距离魏博镇的治所也比高唐县要近。大中十三年以后,令狐怀斌有两个弟弟:令狐怀赟、令狐怀珊,仍生活在武水县。
根据令狐弁墓志的志文记载可知,令狐弁的祖父、父亲及其本人,连续三代都在平卢军担任要职,反映出令狐弁家族在平卢军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令狐弁家族最早到达山东地区的落脚点是郓州,据志文“先茔郓州须昌县,因随军至北海郡,两世卜兆此地……殡益都县西北孝义乡尧山南”,可知令狐弁的祖父、父亲死后都是葬于青州的益都县,而其先茔在郓州须昌县,说明至少其曾祖是葬在郓州须昌县的。平卢军自设置以来,治所在青州或郓州间徙治,(44)至德元载(756)平卢节度治北海郡;大历十三年(778),自青州徙治郓州;建中三年(782)治青州;贞元四年(788)徙治郓州;元和十四年(819)复治青州。到元和十四年以后,平卢镇的治所才固定在青州直至唐亡。从其曾祖的葬地来看,令狐弁的曾祖生前也在平卢节度范围内活动,大概是贞元四年到元和十三年之间卒葬于郓州。
令狐弁家族由郓州须昌县迁至青州北海郡,反映了平卢藩镇内部政治的变化。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元和年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多次破坏唐廷对藩镇军事行动,引起朝廷不满,在平定剑南、镇海、淮西三镇后,元和十三年(818)唐宪宗下诏令五路大军讨伐平卢镇。次年二月,李师道请降,朝廷将原平卢镇一分为三,新的平卢镇领淄青齐登莱五州。元和十四年的三月,薛平就任青州刺史、平卢军节度使。《令狐梅墓志》载:“元和十二年,伯舅尚书公讳平,作镇义成,取以为节度押衙。十四年,伯舅移镇平卢,署如义成之职。”令狐梅在新平卢镇刚成立时就在幕府任职。同年七月,敦煌令狐氏家族的令狐楚开始担任宰相职务,(45)《令狐楚平章事制》:“河阳三城怀州节度使、朝议郎、使持节怀州诸军事、守怀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令狐楚,……可朝议大夫、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和十四年七月。”[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36页。令狐楚为令狐梅的同族兄弟。从时间上推算,令狐弁家族正是在朝廷平定李师道后不久,大概受到新任平卢节度使薛平和令狐梅的影响,在其祖父的带领下,举族迁徙到新的平卢镇治所青州。
令狐弁之父令狐佺在新的平卢镇任兵马使、知山河都事,此处的“山河”,应指山河子弟,也就是平卢镇的“民兵”,令狐佺负责管理这部分将士的训练、供给等事宜。前文已述及,令狐弁于开成二年(837)左右开始在平卢镇任职,此年十一月,前宰相令狐楚卒于兴元节度使官舍。(4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7下《文宗纪下》,第572页。到大中年间,敦煌令狐氏家族的发展进入繁盛期,大中四年(850),令狐楚之子令狐绹以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据《孙简墓志》的记载,令狐绹娶孙简第五女,孙简的弟弟孙范,即令狐绹的叔丈,于大中四年至六年任平卢军节度使。大中七年(853)四月,《令狐梅墓志》载“今相公彭阳公以宗党且旧,故亟言于上,得授棣州刺史、充本州镇遏兵马使”,令狐绹以李德裕旧部令狐梅为敦煌同宗旧人,向宣宗举荐其为平卢军辖区内的棣州刺史。令狐梅任棣州刺史的时间为大中七年至大中八年。大中十二年至十三年(857-858),令狐绹之兄令狐绪任平卢节度使。虽然目前没有找到令狐弁家族与令狐绹、令狐绪、令狐梅之间直接交往的证据,但是这些人同属敦煌郡望、又同在平卢藩镇活动,且令狐绹在相位期间,大量提拔举荐同族宗党。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此时期敦煌令狐氏家族成员在仕途上多比较顺利,这对长期任职平卢军的令狐弁家族来说,应该是有积极影响的,从令狐弁的任职履历客观上反映出这一点。
令狐弁的兄弟子嗣同样在平卢军任职,其弟令狐裕为身经百战的军前将领;长子令狐琂任正十将,有能力有谋略,颇受节度使重用,《令狐弁墓志》载“凡居剧务最繁者,军储最危者,御控刑谳,唯公有”;次子令狐璠,是藩镇内普通军士。实际上,在令狐弁去世后的较长时间内,从其子嗣的任职来看,令狐弁家族在平卢藩镇仍具有相当影响力。
外地出土的敦煌相关金石是我们近年来研究的重点,依靠敦煌以外出土的碑志等文献研究中古时期敦煌历史,目前已取得部分成果。(47)郑炳林、马振颖《新见〈唐米钦道墓志〉考释——敦煌相关金石整理研究之一》,《敦煌学辑刊》2018年第2期,第103-117页;黄瑞娜、马振颖《唐敦煌县令宋素墓志再考——敦煌相关金石整理研究之二》,《敦煌学辑刊》2020年第2期,第117-124页;马振颖、郑炳林《出土碑志与敦煌文献的互证——以〈阴叔玉墓志〉与P.2625〈敦煌名族志〉为中心》,《敦煌学辑刊》2023年第2期,第175-192页。青州博物馆收藏的近年青州市出土的《令狐弁墓志》,是山东地区发现的为数不多敦煌相关金石之一,记载唐代中后期敦煌令狐氏在山东迁徙定居的诸多信息,为我们研究唐代敦煌令狐氏家族的外迁提供了新的材料。墓志记载令狐弁葬于“益都县西北孝义乡尧山南”,此地距南燕广固城遗址仅有四里,据山东大学李森教授考证,唐代的孝义乡在青州城西北,即以今青州市邵庄镇为中心的唐临淄、益都两县交界一带。该地是东迁青州的敦煌令狐氏之墓葬区,其家族至少三代人埋葬于此。期待后续有其他敦煌令狐氏成员墓志的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