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学梅
佩里·诺德曼在《图画语言:儿童图画读物的叙述艺术》一书中指出:“绘本,是一种专为儿童设计,依靠一连串图画和为数不多的文字结合,或完全没有文字,全靠图画来传递信息、讲故事的图书。”绘本以其独特的儿童视角,成为幼儿最重要的阅读材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强调:“经常和幼儿一起阅读,引导他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理解图书的内容。”为了充分发挥绘本的教育价值,我园积极进行绘本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与探究,收获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与成果。
一、绘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仅仅把绘本作为新奇的教具
适当的教具能吸引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简单地以绘本导入教学活动,看似改变了过去以挂图导入活动的形式,实质上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引用,致使幼儿对绘本印象不深,对活动也难以起到激趣作用。如:一位教师在《换一换》绘本阅读教学中,以绘本中小动物唤叫声为“引子”,开展“换一换”游戏,完全抛开绘本中对人物表情、动作、神态的表现,以至于幼儿不能充分感受绘本自身的魅力。在这样的教学中,绘本被用作新奇道具,甚至是玩具,不深入阅读,这会让幼儿对阅读活动产生误会,大大削减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
2.对绘本的深度解读不够
绘本并不只是有很多插图的儿童书,绘本的文字和图画之间有着独特的关系,它们巧妙结合,表现出丰富的内容。绘本只有被反复阅读、深入阅读,读者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美妙。有的教师对绘本的阅读深度不够,导致幼儿对绘本的理解过于肤浅。如:绘本《小蓝和小黄》阅读教学活动中,在对谁是“蓝爸爸”、谁是“蓝妈妈”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幼儿回答“胖胖的是蓝妈妈”“高个子、瘦瘦的是蓝爸爸”,教师便用“生活中爸爸和妈妈谁的个子更高一些”来引导幼儿,就将原来非常开放的阅读体验变得单一。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儿童的阅读是自身生活经验的映射,对这样一个富有想象的绘本,如果教师自身的阅读深度不够,就不能带领幼儿充分享受深度阅读的乐趣。
3.违背文本本身
绘本是一种以尊重儿童的人格为出发点的读物,它守护着单纯,富有童真,有的语言看似简单童趣,却颇具哲理。有的教师对绘本中文本进行选取和改编,侧重于语言仿编,忽视了儿童的心理体验。如:绘本《柠檬不是红色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抽取“××不是×色的,是×色的”,进行重复式表述和仿编,却忽略了“××才是×色的”这一能够鼓励幼儿大胆表达、互相争论的话题,失去了可以让幼儿大胆想象并互相讨论、积极表达的机会,让绘本的教育价值和阅读体验变得单一。
4.只注重情节,不关注感受
大部分绘本会通过故事情节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但过分强调情节的刺激,对绘本本身的阅读与欣赏不到位,会导致幼儿阅读走向程序化和急功近利。如:绘本《小黑鱼》通过小黑鱼经历“快乐→惊吓→孤独→合作→胜利”的历程,表现“合作力量大”的主题,但教师如果仅仅从情节上推进,就会忽略该绘本的艺术教育价值(拓印的美术表现形式),错过让幼儿在绘本阅读中获得审美享受的机会。
5.只关注形式,不关注经验
一些教师在绘本教学中过分强调形式的多样,而不关注儿童的现实经验。如:绘本《活了100万次的猫》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让幼儿猜测虎斑猫会喜欢哪一个主人,然后用投票的形式进行统计比较,看似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实则是在幼儿完全没有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操作,不仅与绘本的内容没有契合,对幼儿的阅读过程也毫无意义。
基于教师在绘本阅读教学中的种种误区,我们认为,不立足绘本,不研究绘本,不放手给孩子,只是急功近利地将绘本作为知识的容器,就像一场“暴力引领”,不仅不能真正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而且会让幼儿对绘本阅读产生误解、排斥。因此,在幼儿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注重幼儿的心理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阅读的能力与品质。
二、绘本阅读教学中应关照幼儿的心理过程
1.心理预备过程
良好的阅读习惯从有准备的心理开始。在与幼儿开启一本书的阅读之前,成人应关照幼儿的情绪准备,安静的环境、固定的时间、温馨的交流都能让幼儿对阅读产生兴趣。对阅读活动做好心理准备,能让幼儿更加专注于阅读这件事本身,只有专注,才能排除杂念,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有准备的阅读,还包括成人对绘本与幼儿之间关联度的判断,即绘本的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绘本的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之间的关联度、绘本的选择是否为幼儿喜欢等。如:绘本《妈妈的礼物》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安排在母亲节前夕,先通过调查表“我为妈妈选礼物”了解幼儿对为妈妈选礼物的真实想法,然后通过话题讨论引发幼儿思考“妈妈会喜欢什么样的礼物”。这些都为阅读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铺设了顺畅的阅读通道,使阅读活动水到渠成。
2.心理交织过程
在绘本中,人物表现形式往往比现实生活更加夸张,冲突发展集中在短短的几页。幼儿在阅读过程中有时能发现与自己内心相似的冲突状态,在良好的阅读状态中,幼儿可以跟着角色尽情地笑、尽情地哭、尽情地感受、尽情地想象……这种共鸣能有效地释放幼儿的情绪,从而培養幼儿健康的情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情节冲突的关键点对幼儿予以引导,将情节中的冲突点进行放大和引领,把握绘本中情感的层次性和对比度,激发幼儿饱满的阅读热情和求知欲望,以达到帮助幼儿思考、分析、提炼的目标,从而帮助幼儿积累积极的阅读体验,使幼儿对绘本内容的把握更加细致、全面,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更加深入。如:绘本《亲爱的小鱼》阅读教学活动中,幼儿充分感受到了小猫对小鱼的关爱,但是小鱼长大了,小小的鱼缸里已经待不下了,教师便引导幼儿讨论:“如果你是小猫,你会怎么做?”让小鱼继续待在鱼缸中,无疑是死路一条;把小鱼放进大海中,则要忍受相思之苦。幼儿在激烈的矛盾中逐渐领悟了“爱,就要学会放手”。正是在这样交织的感情中,幼儿学会感受、辨析、理解。
3.心理认同过程
“亲其书,信其道。”大部分绘本都会通过故事告诉儿童一个道理。如:绘本《花婆婆》借助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婆婆向儿童讲述她一生的故事,当她还是一名叫艾丽丝的小女孩时,听爷爷讲完故事会说:“爷爷,我长大以后,要像你一样去很远的地方旅行。当我老了,也要像你一样住在海边。”爷爷这时会告诉她:“但你一定要记得做第三件事,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花婆婆在这三个理想下,度过了平凡而美丽的一生。读完全书,幼儿明白了:每个人都有改变世界的力量。理性的教诲往往事倍功半,而好的图书却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明白很多道理。在幼儿阅读完一本绘本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表达、表演等多种形式,走进角色的内心,获得情感上的认同和满足,这种认同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情感和个性品质。
三、绘本阅读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1.平等对话原则
阅读活动是幼儿、教师、绘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的碰撞,通过相互作用,达到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做好“对话”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营造有利于阅读对话的氛围,鼓励幼儿使用多种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不用担心幼儿的答案与自己的预设不一样,也不用担心幼儿的想法太离奇。“言为心声”,教师只有允许幼儿充分表达,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对话,才能找到与幼儿衔接的点,从而支持幼儿深入探究,实现深度阅读。如:绘本《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阅读教学活动中,当小鼹鼠发现是大狗在自己头上嗯嗯的时候,悄悄地在大狗的头上也嗯了一小坨。大狗这样做,是否适宜?对于这个问题幼儿有自己不同的意见,教师鼓励他们讲出自己的想法,甚至鼓励他们进行辩论,并不作评价。这样的平等对话,让幼儿的阅读轻松而愉悦。
2.幼儿为主体原则
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同样,绘本阅读必须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他们只有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才能学会自主阅读。在绘本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探索阅读的方法,如一页一页地阅读、前后联系着阅读、能找到画面的中心点、通过主角的行动变化来阅读等。在绘本阅读中,教师要鼓励幼儿自己发问,如:“哪一幅画面是你最喜欢的?”“你看不懂的画面是哪里?”“你最想分享的是什么?”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让幼儿自己去看、自己去想、自己去说、自己去悟,从而获得真正的阅读体验。
3.循序渐进原则
幼儿阅读的过程是新旧经验发生作用、新经验与原有经验相融合并获得新意义的过程。幼儿的个人生活经验是一切阅读顺利进行的基础。因此,在绘本阅读前,教师需要衡量幼儿是否有相关经验,是否需要做前期经验铺垫;在绘本阅读过程中,也应密切联系幼儿的阅读经验,切不可人为拔高,否则效果适得其反。循序渐进还体现在阅读时间的逐步增加,阅读书目的逐量增加,阅读难度的逐漸增加,给幼儿的阅读设置坡度,让他们找到阅读的乐趣。
绘本是幼儿阅读的主要载体,是幼儿感受丰富多彩世界的重要渠道。通过阅读,幼儿有机会借绘本之“眼”了解自己视域以外更广阔的天地。教师作为幼儿阅读的引路人,应当关照他们的阅读心理,以幼儿为阅读主体,用他们自己的学习方式循序渐进地阅读,从而帮助幼儿开启阅读之门,走进绘本的世界,享受阅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