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楠
“学无止境,行以致远。”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增强幼儿园自然教育实践操作能力,我参加了本次由《保育与教育》编辑部组织的自然教育工作坊。这次特别的自然之约,让我的教育思想得到了一次热烈的碰撞,也使我对幼儿园自然教育有了新的思考。
·此“参与”非彼“参与”
在本次活动中,我对于“参与”这個概念的原有印象被彻底打碎。在陈博士的分享里,参与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心理状态,参与是需要参与者被活动吸引,发自内心地想要加入,并且完全地接受了其中的各种体验,包括身体的感觉、运动、颜色和声音等,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参加某个活动。
此外,我也认识到自然教育应当是让孩子处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让他们切实地去感受大自然的颜色、气味、触感,以及大自然中突然出现的“玩伴”。户外活动时,往往一片飘落的叶子、一只欢蹦的小蚂蚱,甚至一只死去的臭虫,都能让孩子们专注地观察、讨论、研究很久。而良好的学习品质也在期间自然地发生、发展,自然教育似乎就是这样,总在悄然无声地浸润孩子们的生活。
·自然诱导区的创设
在自然诱导区,教师通过创设自然、有美感的环境布置以吸引孩子们游戏,让幼儿在幼儿园有限的空间与环境里,尽可能地与自然互动。当提供的环境过于精致、易损时,反而会让孩子害怕破坏这精心布置的场景,不敢上手摆弄。简单的一盆水、几片叶子、小木块和小石头反而能让孩子专注地玩很久。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根据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提供与之相关的自然物。自然诱导区应当是开放的,在这里,幼儿是主导者,能够自由地摆弄、操作、探索,用多个感官去探索诱导区的事物,尝试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只要有丰富、适宜的材料支撑以及充足的探索时间,幼儿会很容易自发地“深潜”其中、探究奥秘,学习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而教师需要做的是基于观察给予及时的引导和支持,即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