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软暴力不显山露水却让人受伤

2023-02-02 11:35李小芸
家长 2023年31期
关键词:施暴者受害者言语

李小芸

今年年初,“男子因名字被同学调侃导致抑郁症”这一话题冲上热搜,引发了网友的关注与讨论。成都一名男孩因姓名中含有一个“坤”字,便遭到同学集体玩梗,被冠以“鸡哥”的绰号。这个难听的绰号被写在男孩的作业本上,“鸡你太美”等调侃词语被刻在男孩的课桌上,长此以往,男孩遭到了孤立,最终导致自残、抑郁的严重后果。

无独有偶,徐州市一名初二女生遭到了网络欺凌,她的照片被做成表情包在网络上传播,在学校中受尽了嘲讽与侮辱,最终给女孩的心灵带来了难以挽回的伤害。

这两起事件与人们认知中的校园暴力有所不同,“案发现场”没有暴力与威胁,更没有受欺凌者与施暴者,但是给当事人造成的伤害却并不亚于任何一场行为上的“校园暴力”。由此,“校园软暴力”一词走入了大家的视线,这类暴力行为不显山露水,被“没有杀伤力”的“玩笑”深深包裹,却成为了刺向受害者心口的一把利剑。然而,由于校园软暴力伪装性强且不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所以很难受到社会、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的重视,很多人也没有将其上升到“校园欺凌”的高度对待,导致出现问题后才追悔莫及。校园软暴力不是轻飘飘的“玩笑”,而是不显山露水的校园欺凌,施暴者有心或无心之恶将给受害者的成长覆上一层难以抹去的阴霾。

那些常见的“校园软暴力”

何为校园软暴力?相信这一问题是很多教师与家长心中的疑问。孩子正处于成长阶段,在集体生活中的小打小闹实属正常,即使与同学发生矛盾在很多情况下也只是成长中的“调味品”。很多家长与教师都抱着这样的心态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殊不知,孩子受校园软暴力伤害已久。校园软暴力有两种常见的类型——语言暴力和孤立排挤。家长与教师要擦亮眼睛,仔细辨别,将“害人于无形”的校园软暴力彻底揪出、就地根除。

言语暴力。言语暴力是校园软暴力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比起其他暴力形式更难以“取证”,甚至很多时候孩子处于言语暴力之中自己也无法辨别。言语暴力主要包括起外号、外貌羞辱、人格羞辱、嘲笑挖苦、造谣抹黑等,起外号、外貌羞辱在校园中最为常见且不易被察觉。就像前面被造谣的小男孩,一旦他和同学表达自己的感受,就会有同学说:“你急什么?”“你玩不起,小心眼。”“只是个梗而已,你不会生气了吧!”诸如此类的话语甚至让受害者也产生了怀疑,思考自己是不是反应过度,久而久之,这种情绪得不到排解,而伤害却在持续加深,从而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定的伤害。

除此之外,“你长得真黑,你是黑妞。”“你长得真肥,你是大肥猪!”“以后就叫你土肥圆!”此类的言语暴力也屡见不鲜,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施暴者都会以戏谑的态度或开玩笑的语气将恶毒的话宣之于口,受害者虽受到了伤害与侮辱,但由于施暴者模糊不定的态度,很难即刻做出反击,而教师与家长也常常将其视为孩子间的小打小闹,缺乏足够的重视。长此以往,受害者可能会生发出自卑、敏感乃至自我厌弃的消极情绪。无论施暴者是否有心,我们都应该意识到——真正的玩笑从来不会给人带来伤害,那些打着“玩笑”的旗号实施的暴行其实是“披着羊皮的狼”。

孤立排挤。孤立排挤多发生于低年级阶段,学生的心智越不成熟越容易从集体中寻找安全感与价值感,很多时候孤立排挤是和言语暴力并行的“软暴力”,当孤立排挤现象出现时,孩子很可能已经遭受了一段时间的“言语暴力”。在学生群体中,孤立排挤的诱因往往不是什么大事,有时只是小群体中的“小头目”单纯地看一个人不爽,撺掇威胁其他人将其孤立,有时是学生没有包庇其他学生而导致的孤立。总而言之,一个学生被孤立在多数情况下并非是他个人的原因。在有些学校中孤立排挤现象往往伴随着威胁,例如,班级之中的“大姐大”“大哥大”禁止班级同学和某一位学生接触,否则便会引火上身。孩子的成长需要陪伴,孤立排挤会让孩子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他们的校园生活缺乏陪伴、支持与信任,长此以往会逐渐变得自卑、封闭、敏感。

父母要做“防暴”“除暴”的盾牌

校园软暴力虽然不会给孩子留下身体上的疤痕,却会给孩子的心灵笼罩上阴霾,让原本晴空万里的天空阴雨连绵。针对“校园软暴力”这个问题,父母需要高度重视,并要运用正确的方法“防暴”“除暴”,做保护孩子最坚实的盾牌。

教会孩子坚持自己的原则。校园软暴力是一种欺凌,而欺凌往往起于试探。中国有句老话叫“忍一步海阔天空”,可是在孩子眼中却并非如此,孩子的规则从来不存在“你退我退”,而是你退一步,对方会变本加厉更为嚣张。当施暴者用开玩笑的口吻说:“你站在我身边衬得我好白啊!”这其实是一种试探,他想要观察受害者的反应,从而决定自己下一次“玩笑”的尺度,如果受害者忍气吞声,那么施暴者很有可能会说出“你是黑鬼”这样带侮辱性的话。而有了前一次的退让,受害者便很有可能会一再退让,否则从前的“宽宏大量”就显得毫无价值。因此,家长要教育孩子坚持自己的原则,遇到让自己难受的人与事,就要勇敢地说“不”,不要为了所谓的“和气”去讨好对你有恶意的人。同时,当他人对孩子说出侮辱性语言时,家长要教孩子学会反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说我?你是在嘲笑侮辱我吗?我哪里得罪了你,让你这样针对我?你不知道侮辱别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吗?”这样的问题能够避免孩子陷入“自证”的怪圈,而是将问题与错误抛到施暴者身上,也让旁观的其他同学意识到施暴者的玩笑并不“好笑”,从而揭露施暴者埋藏的恶意,避免校园软暴力蔓延。

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孩子虽是未成年人,但他们的世界也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越是独来独往的孩子,越容易遭受到校园软暴力。喜欢独处的孩子往往会被认定是孤僻、没朋友、沉默内向的,因此施暴者会觉得自己可以肆无忌惮地伤害这类学生,因为他“没人撑腰”,也不会告诉家长和老师。因此,家长一定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不过不要特意“巴结”班干部或有人气的同学,只要找到愿意支持自己并提供帮助的知心好友即可。除此之外,家长还需要引导孩子和班级中大部分学生保持和谐友善的关系,给大家留下好印象,只有这样,当校园软暴力发生时才有人为孩子说话,其他同学也不会轻易变成旁观者或帮凶。

当伤害发生,家长要有所行动。校园软暴力确实隐蔽性强且不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因此很多孩子直到出现了抑郁、焦虑才意识到自己遭受过“校园软暴力”。当伤害已经形成,父母一定要有所行动。首先,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运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开导,严重时需要带孩子去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接受治疗。其次,家长要“追责”。当然,这里的追责并不是以暴制暴,而是要找到暴力的源头,为孩子“讨回公道”,家长要与教师及时沟通,让教师意识到校园软暴力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并及时联系施暴学生的家长一同处理问题。面对施暴学生,家长要让其检讨、道歉。检讨与道歉不仅是给孩子一个交代,而且是让其他学生也意识到孰是孰非。最后,家长要给孩子必要的支持。当孩子无法接受回到原来的班级时,家长可以给孩子转班、转校,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可以留在原班级,父母要给孩子找“依靠”,无论是熟悉的同学,还是班主任、任课教师,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在班级中并非“孤立无援”。

无论是肢体上的硬暴力,还是言语行为上的软暴力,都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伤害。校园软暴力虽不显山露水,但有时甚至比肢体上的暴力伤害性更大,因为这是一场“无声无息”针对人格的伤害与侮辱。

猜你喜欢
施暴者受害者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小编有话说
——
青瓦台常驻记者吃霸王餐?
家庭暴力中施暴者的矫治问题研究
“目睹家暴也是受害者”,彰显未成年人保护精细化
“白丝带”,协助家庭暴力施暴者开展“自救”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儿童雾霾的长期受害者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