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清源镇第三小学 赵海军
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各地的落实与推进,推动五育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然成为教育教学者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其中,美育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自觉追求高雅的审美情趣,用美装点人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因此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肩负起打好学生审美基础的责任,承担起落实素质教育的义务。在教育教学中,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影响和伴随学生一生的事业,需要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树立创新意识,探寻科学的路径与策略。
在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多呈现出“师为主生为从”的教学状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对教师“言听计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较低,课堂参与度与知识掌握度均不理想,导致教学活动流于表面形式,难以产生实际的意义与效果。不仅如此,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习惯于采用“填鸭式”或“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导致虽然学生学习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却并不能进行深刻的理解与感悟,难以将其内化成为自己的实践经验,难以实现审美能力的切实性提高。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不符合当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且与素质教育的大趋势相违背,不仅如此,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欣赏、感悟、理解的空间,虽然学到了理论知识,却并没有真切地感受到美术学科的魅力所在,审美素养更是难以提升。
在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中,不少教师的教学设计仅围绕于课本内容,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小的局限性。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成果,教师应该在立足于新课标、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尽可能丰富课堂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美术课堂朝着丰富性与多样性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阔眼界,提升思维,为审美素养的培养打造优质平台。不仅如此,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还能够让美术课堂更具时代特征,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合理评判自己所接触、理解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知美,在理解与认识中推动审美素养的切实性提高。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当前小学美术的教学活动呈现出程式化的状态,活动设计较为固定、缺乏新意,容易让学生倍感枯燥乏味,继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兴趣是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驱动力。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创设过程中应当打破既定模式的桎梏,树立创新意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因素,并采用合适的教学活动,让审美素养得到切实性提升。多样性的教学活动也能够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让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期待,从而投入其中、用心感受,实现教学质效与学习质效的同步提高。
课堂有趣味,学生有动力,课堂参与度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实现切实性发展。基于此,教师需要解决当前学生对美术课堂兴趣低下、缺乏学习动力等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遵循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要求教师从教学内容出发,充分挖掘其中的趣味因素,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地投入其中。只有当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时,他们才会对教学内容产生“深究”的想法,才能跟随教师的引导逐步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对抽象的事物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因此教师在审美素养的培养上不能过于开门见山,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一步一个脚印地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知识的魅力所在,学会鉴赏美术作品的科学方法,最终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立足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思维发展水平与审美素养水平,由简入难地设计教学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在遇到学生普遍认为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时,教师需要及时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学习支架”,夯实学生的审美基础,让学生具有欣赏、感受与创造美的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生为本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高度重视与具体落实。基于此,教师在审美素养的培育过程中也应当遵循这一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当前的学习需求,让教学活动真正“投其所好”;尊重并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在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的思考与表达预留充足的空间;加强师生互动,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对美的认识程度,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让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发展。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因此如果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策略,学生很容易丧失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佳,学生的审美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走入了教学行业,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不仅突破了美术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桎梏,还能够利用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基于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善用”“巧用”信息技术,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相关的审美情境。以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走进春天》教学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播放春天来临、万物复苏、泉水叮咚、树木吐露新芽等影视资料,并配以相应的音乐,如《春之圆舞曲》等,让学生沉醉其中,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美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调动自身的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回忆起春天的场景和情境,勾勒春天色彩画面,便于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展示一些以“春天”为主题的名人画作。有了前面情境创设的铺垫,学生能够感受到画作的高超之处,在欣赏中促进自身审美能力的切实性提高。
其次,在美术欣赏课堂上,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将一些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导致学生的感受与认识受到影响,审美素养难以得到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可以突破这一技术难度,将各种富有感染力的文字音频、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等整合在PPT 或微课视频中,让学生全面鲜明地观察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宇宙之旅》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1.观看《宇宙之旅》纪录片,感受到宇宙的神秘与浩瀚。
2.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航天设备,为学生的想象奠定基础。
3.播放我国与“航天事业”相关的纪录片,引导学生感受到在“航天梦”背后所蕴含的爱国情怀。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灵活发挥想象与创造力,让审美素养在实践中得以升华。
“生活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的一种缩影。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抽象理解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因此很难真正理解美术作品的具体涵义,更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鉴赏中,难以品味生活中的美感。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将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品味身边的美感,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发现生活中的美。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美术鉴赏教学中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率与成果的提高。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漂亮的包装纸》教学为例,包装纸在学生的生活中颇为常见,也正因此很多学生会将其忽略,不知道小小的一张包装纸里也别有玄机。形式新奇、图形漂亮的包装纸凝聚了设计师们的智慧,是美的一种表达形式。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课下收集自己眼中“漂亮”的包装纸,并将其带到课堂中,向其他学生进行讲解与介绍,讲一讲这些包装纸的精美之处、所应用的设计技巧等方面,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情境中。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商品与其包装纸设计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认识到美术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整合梳理课堂教学知识,选取一件物品为其“量身定做”精美的包装纸,让学生在实践中落实,促进审美能力的切实性提升。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上,“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屡见不鲜,教师满腔热血、慷慨激昂,学生却兴趣平平,课堂参与率较低。这是因为理论性的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甚至让学生倍感乏味,导致课堂效率降低。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实现主动投入、自觉参与。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一些趣味性元素,通过组织游戏活动的方法实现审美元素的自然延伸。值得注意的是,游戏设计应当围绕教学内容、紧扣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切忌“喧宾夺主”。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动物的花衣服》教学为例,在这节课开始前,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现“别样”的动物——斑马的条纹不见了,变成了纯白色,蝴蝶的翅膀失去了色彩,变成了灰色,长颈鹿身上的斑点消失了,成为通体的橘黄色……这些动物的“不寻常”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为后续审美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基础。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这些动物看起来有什么不同?你觉得是动物原本的样子好看还是现在的样子好看?”学生们纷纷畅所欲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更在对比观察中理解了动物身上斑纹的美感所在。基于此,教师可以开展游戏活动——“给动物画衣服”,让学生亲手为动物“穿”上斑纹衣服。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教学内容,还提升了自身的审美能力。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上,一些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尚小、思维能力有待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为维持课堂纪律,很少给学生预留自由表达的空间。然而,要想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切实性提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增强自主感受,体会艺术作品的美感所在。基于此,无论是在鉴赏课还是绘画课上,教师都要给学生预留表达自己看法以及评价绘画作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实现个性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在美术欣赏方面不再“人云亦云”,而是发掘自己的审美点,找到自己所喜欢的美术风格。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写意的动物》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向学生展示徐悲鸿的《奔马图》,让学生开展评价讨论会,对这一艺术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指导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鉴赏。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表达时,需要打破循规蹈矩的思维定式,肯定学生的个性理解,纠正学生的理解错误,让学生在表达中领悟,在领悟中提升。围绕教学内容定期给学生展示优秀的艺术创作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有利于让学生卸下思维的“枷锁”,认识到美术与审美都与自己息息相关,引导学生越来越敢说,实现学生个性审美的切实性发展。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美术教学肩负着加强对学生的美育、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的任务。作为美术教育教学者,我们应当以审美培养为导向开展美术课堂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并解决当前模式单一、内容固化以及活动程式化等问题,遵循趣味性原则、以生为本原则以及循序渐进原则,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立足具体生活、组织课堂游戏以及预留表达空间等方法,让小学美术课堂绽放新的光彩,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进而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