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第一中学 夏相青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体制变得更加健全化,高中教学工作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美育是高中美术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基于美育与学科融合的视角开展高中美术教学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升美的创造力。在实际教学中,高中美术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美育,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发挥现代化教学辅助工具的优势和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本文针对美育与学科融合的高中美术教育课程教学方法展开研究,分别从什么是美育、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以及美育与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美育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美育实质上指的是关于美的教育,高中阶段的美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让学生对美产生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和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首先,高中阶段的美育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其次,在美育的引领之下带领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养成美化环境、美化生活的习惯。高中阶段中的美术课程中有许多内容是关于美术鉴赏的,美术鉴赏实际上是运用视觉来感知生活经验和文化内涵,针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分析,理解判断,进而在此基础之上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美术作品,认识美术现象,使学生的美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美育和美术鉴赏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性,两者相辅相成,美术鉴赏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美术作品能够为美育提供必要的材料,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渗透美育,能够丰富美术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氛围充满浓郁的艺术气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
目前,各学科教师积极探究新的教育方法,旨在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各种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的创新性教学方法得到关注和应用。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盲目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PPT,本质上仍然是“教师输出学生被动接受”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法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作用很小。
在单一化的教学形式下,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沉闷和枯燥,难以让学生打起精神,原因之一是教师教学设计不合理。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的加持之下,如何才能够最大化地利用图片、文字、视频对作品进行组合分析,既为学生讲解美术知识,又提升学生的美术作品欣赏能力,这是当前高中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探索的一个主要方向。
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自身的审美眼光是绝对正确的,是最专业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此种教学方法倾向于阐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悟。此外,高中时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很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对事物有着较为成熟的看法。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鉴赏机会,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针对美术作品的鉴赏畅所欲言,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无益的,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可以在此基础之上逐步地提升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美术教学要构建平等、尊重、和谐、互动的全新师生关系,这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基本要求。其中,互动包括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两大方面。只有师生在课堂上积极互动,才能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愉快,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教学策略方面也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进学生与教师的情感。
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只有少部分的教师达到这一要求,现实中的教学氛围沉闷,师生互动过少,仍然采用原有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同时也难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一问题会间接地影响着高中美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无论在哪一个时期,各个学科教学任务的根本都是立德树人这一最终目标。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许多先进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和高中美术教学活动进行了高效融合,其中德育和美育的融合渗透尤为突出。德育和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道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需要与各个学科相融合。因此,教师需要充分结合现代德育理念和美育知识,在引领学生开展美术作品的创作和欣赏时融入人性化理念,同时充分结合这一阶段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的内容,从多角度出发向学生渗透德育和美育。这样一来,既提升了学生的美育水平,也潜移默化地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渗透了做人的道理。
例如,在引导学生鉴赏《开国大典》这一幅油画作品时,教师可以融入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高效渗透德育和美育,弘扬我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民族精神扎根于学生心中。
高中阶段所学的知识较为系统,不同学科的构建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等特点,并且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普遍具有相容性的特点。所以,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各科学科间的融合问题。具体而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强不同学科与美术学科的关联性,使多学科知识能够更好地助力于美术教学,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具趣味性和多样性。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地优化自身教学能力,更多地涉猎一些文学、历史、音乐等多学科的关联性知识,并在实践教学中将这些关联性知识与美术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融合。
例如,在学习和鉴赏油画作品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中国画作品是由诗、书、画、印多个部分组成,而每一个部分都可以联系语文学科中的一些古诗词。这样一来,教师通过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既丰厚了学生的文学底蕴,又提升了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作品是艺术作品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美术作品中的所有内容都是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例如,建筑、服装、家具这些造型和色彩的设计同样隶属于美术教学的范畴之内。
因此,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践情况,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学,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感知美。除此之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该增强美术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的关联,使教学活动深入浅出,让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美学知识。这样既能够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又能够使得学生对于美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使美术教学不脱离实际。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其研究生涯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本质是“生活即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合一,不再将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局限在课堂之内,应该带领学生体验生活,面向社会,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效融合,以此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一理论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对美育和高中美术教育教学的融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上文笔者提到教学的互动性主要指的是学生之间和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只有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才能够充分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供了一幅作品让学生鉴赏,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立马讲解所有知识,而应该引导学生表达个人对作品的感受,同时带领学生讨论与分析,或者为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将学生分为三至五人一组,使其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文化环境中针对相关作品进行交流与互动,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鉴赏作品是学生获得美学享受的基础条件,能够将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发挥出领导者和管理者的作用。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美学素养。
艺术作品是在生活中孕育出来的,艺术取材于生活,是经过创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才呈现到人们面前。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中,学生会看到许多不同的美术作品。这些美术作品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美学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开阔眼界,体会到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这一理念和上文笔者所提到的教学理念相契合。
笔者还认为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参与一些关于美学素养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接近美、创造美、体验美。教师在此后可以为学生预留一些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下积极地搜集相关的美学资料和信息。这也是发展学生美学素养的一个关键因素。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一些博物馆和纪念馆,让学生在不同的空间和环境中体验不同的美学作品。这一做法既拉近了学生与美术作品的距离,也更好地增强了学生的感官体验。
同时,在引导学生针对艺术作品进行临摹和二次创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现代技术手段重现作品内容。这种方法既加深了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也能够将一些纸上谈兵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有效融合,在这一过程当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在高中美术教学活动中开展美育,教师切不可只注重理论讲解,让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课堂教学手段来完成。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考虑到这一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把控教学节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适当地增加一些提问环节,进而抛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期待的目光中引入教学内容。
除此之外,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探究欲望。例如,开展一些简单的绘画比赛,鼓励学生去主动大胆地创作美术作品,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但是教材知识毕竟有限,还应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延伸。因此,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固守教材知识,应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有新意、更有趣味。教师可以在认真研读教材之后结合实际情况,打破教材的编排结构,重新调整自己的教学步调。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画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顺序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介绍关于中国画的美学知识,通过展示、比较、欣赏等教学手法带领学生学习山水画、人物画等不同画种,领略各个画种的艺术特征。这样,既打破了教材的教学顺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一定条件之下增设讨论环节,让学生学习完相关知识之后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在最后也可以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丰富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美术教学是高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美育开展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师要不断地思考、总结,在结合新课改教学要求的基础之上,借助多种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发现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实现五育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