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晶尧 马国芳
“健康管理学”的形成性评价设计探索——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定向临床医学专业
于晶尧 马国芳
(新疆医科大学健康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5017)
“健康管理学”是一门与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应用型学科,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成为医学职业教育推广现代健康管理理念的一门重要学科。该学科致力于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管理的理论体系、基础体系与实践体系。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健康管理学”的采用以问题为基础、以案例为基础、问卷调查与座谈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形成性评价方案可以按照科学比例设计指标体系和分值,在“健康管理学”课程中应用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综合成绩。
健康管理学;形成性评价;“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要求全面整顿教育教学秩序,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切实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1]。近年来,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目前已广泛地在多学科领域应用[2,3],“健康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在形成性评价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健康管理相关理论及学科体系快速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壮大,健康产业迅速发展。“健康管理学”作为规划教材中较为核心的一本教材,对于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健康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基于管理学理念将群体性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同临床医学相结合[4]。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学科是实现健康管理的基础,能够为健康管理的计划制定和效果评价提供思路和方法。流行病学作为健康管理核心步骤健康风险评估的科学依据,临床医学可以作为疾病管理的依据。健康管理的个性化、可操作性、有效性实现,需要多学科的结合,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5]。
终结性评价是指在每单元或者每学期期末对学生进行测评,将考试的最终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终结性评价虽然可以一定程度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但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较多的缺点[6,7]。
一是终结性评价忽略学习的过程。“健康管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型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铺垫,同时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培养健康管理咨询技能。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只要期末突击考试范围就可以通过考试的想法,而不愿意在课前花时间准备前置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在课后进行健康管理技能操作实践。最终导致学生因前置课程的理论知识不足无法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因健康管理实践技能较弱无法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较好的实践。二是终结性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性评价将考试最终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学生容易将考试成绩通过作为学习的最终目标。往往会给学生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过度在乎考试成绩。为了考试而考试的模式,往往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学习困难的学生容易出现焦虑情绪。三是终结性评价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终结性评价看重考试的成绩,考试侧重的是理论学习,而忽略了对于技能考察。健康管理实践技能广泛应用于健康产业,作为一种促进和维护健康的思想、方法及过程,为健康服务提供了指导原则。“健康管理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管理的理念并将健康管理实践技能应用于不同健康产业岗位。
综上所述,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不再适用于现阶段的教育发展需要,新的评价方式应用于教学变得至关重要,形成性评价便是较为有效的方式。
混合教学模式是指“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主张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不同,综合应用多种教学理论[8]。融合线上网络教学丰富的资源与传统教学互动性强的优势,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成为当下高校教学方式的主要方式之一[9]。
形成性评价最早由斯克里文在1967年首次提出,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形成性评价从最初关注课程和教材、教师,最终关注的焦点落在学生。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较为接近学习本质的评价方式,最终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教育目标[10]。形成性评价的核心方法在于反馈,教师有效地收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作出反馈。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测量,另一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收集来的信息了解到学生掌握了什么、课程知识的难点内容,进而计划未来改进教学活动[11]。教师通过及时改变教学计划,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容[12]。
形成性的优势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形成性评价的理念更为全面。形成性评价不仅既注重学习的程度又注重学习的过程,还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和水平。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鼓励学生全程认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二是形成性评价在评价方式上更加及时。教学全过程同评价相融合,教师能够及时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及时的认可,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树立正确的学习和研究方向。三是形成性评价在方法上更加灵活。形成性评价不同于终结性评价的规范化,没有特定的形式和标准。较为开放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个人的特长,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形成性评价效果上更为深入。形成性评价区别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只做测试可量化的评价,获得学习效果较浅,学生往往只在期末考试前复习,容易为了成绩而学习。形成性评价融合了各种评价方式,从不同的层面对学习进行评价,以此鼓励学生从多视角理解课程内容,不仅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五是形成性评价在过程上更具有连续性。不同于终结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为最终成绩带来的评价过程间歇性。形成性评价贯穿课程的全部过程,课前、课中、课后都有不间断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将学习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实现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13]。
“健康管理学”课程中形成性评价占总成绩40%,共40分。终结性评价占总成绩60%,共60分。以新疆医科大学2018级定向临床专业“健康管理学”教学大纲为例,共28学时,十一章授课内容。因为最后三章内容为临床医学内容,涉及较多专业医学知识,而最后三次课程用于复习和巩固课程前八章知识,所以建议只将前八章内容纳入到形成性评价范围中,每一章节课程形成评价为5分,合计40分。
根据混合教学模式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特点,将“健康管理学”形成性评价的一级指标构成分为线上考核和线下实践。“健康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健康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健康管理在中国的需求以及应用前景,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和以健康服务模式为指导的思想。较为重视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职业技能的运用相结合。因此,线上考核和线下实践占据同等比例,每章节的形成性评价分数均为2.5分。
在线上考核一级指标下设立课堂考勤、课前习题、课堂小测3个二级指标,课堂考勤作为衡量学生课堂参与的重要指标,课前习题作为考查学生课前学习程度的主要指标,用于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前两项所占比重相同,各占0.625分。课后小测是对课堂内容学习程度的集中反映,也是对学生难点掌握程度信息反馈的主要渠道,占1.25分。
在线下实践一级指标下设立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两个二级指标。课后作业用于督促学生将健康管理理念同现实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用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两个二级指标所占比重相同,各占1.25分,详情可以见表1。
表1 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健康管理学”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指标及分值
“健康管理学”分为以下三篇内容,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篇,包括绪论、健康管理基础知识、健康管理基本策略、健康管理相关知识、健康管理基本流程。第二部分为应用篇,包括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社区健康管理。第三部分为慢性疾病管理篇,包括代谢性疾病健康管理、心脑血管疾病健康管理、恶性肿瘤健康管理等。根据不同的篇章和内容,制定不同的形成性评价方案。
以问题为基础的形成性评价方法适合运用于第一部分基础理论篇,包括绪论、健康管理基础知识、健康管理基本策略、健康管理相关知识、健康管理基本流程。该部分内容的特点为理论性较强,涉及的知识较广,该课程设置在最后一学期的课程开设,部分交叉内容均以在前置课程中学习,学生容易出现新鲜感较低、兴趣性不强的问题。因此在该部分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将在课堂前询问一些课程相关的问题,用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14]。
例如,在第一章绪论中,在课前向学生们提出“生活中有很多健康管理命名的产品和服务,从理论角度去看,什么才算做事真正的健康管理呢”“学好健康管理,需要了解哪些知识呢”。在第二章健康管理基本策略中,在课前询问学生“常见的健康管理策略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在第三章健康管理知识中,在课前提出问题“健康管理的研究方法知道有哪几种”“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哪些”“健康干预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通过询问3名~5名学生问题,在得到相应的回答后,了解学生对于重难点掌握的程度,以及前置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有助于帮助老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以案例为基础的形成性评价方法适合运用于第二部分应用篇,包括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社区健康管理。该部分的特点为实践性较强,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辅相成,主要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该部分的讲授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互动性。以案例为基础的形成性评价方法不仅仅重视教师自身的案例的讲解,还注重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和反馈。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实践技能应用的理解水平[15]。
例如,在第六章中医特色健康管理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核心技能中医体质辨别技术,对九种常见体质类型特征举出相对应的案例,帮助学生把握不同体质的重要特点和常见表现。要求学生通过《中国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和《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对自身的体质状况进行测量,将自己计算出的体质分数以及计算过程、相应的调护措施进行分享,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对学生计算过程和调护措施进行评价,对疑问及时进行解答。在2018级定向临床专业引入以案例法为基础的形成性评价,通过对2017级定向临床专业与2018级定向临床专业同学采用《中国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问卷分析,学生中医体质辨别技术的掌握率从64.3%提升至85.5%,在期末测评中医体质辨别相关题目中的正确率也有明显提升。
利用学期内的时间,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于课程形式、课程设计、课程进度等满意度,另一个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健康管理调查问卷使用的熟练程度。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小范围的座谈会,了解到不同学生对于课程的看法,及时接受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建议和意见。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得到的信息,及时调整课程设计和进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弥补课堂教学互动性有限的缺点。通过问卷调查,83.7%的学生认为“健康管理学”课程的评价方式布局科学,能够促进学习积极性;91.4%的学生认可随堂问卷星扫码测试,方便快捷,能够巩固知识;83.2%的学生认为使用混合式教学进行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更加具有综合性,更能反映自身的学习情况,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为探讨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健康管理学”形成性评价实施效果评价,选取新疆医科大学2017级定向临床专业6个班学生与2018级定向临床专业6个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两个年级的同学期末成绩,2018级作为试验组共306人,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形成性评价方法;2017级作为对照组共297人,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授课结束后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期末考试,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组间对比采用两独立样本检验,检验水准a=0.05。结果显示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形成性评价方法的实验组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如表2所示。
表2 试验组与对照组健康管理学期末成绩对比(分,±)
“健康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职业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的教学发展需要,“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成为新的教学潮流。在此背景下,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较为有效的评价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性评价的理念更为全面、评价方式上更加及时、方法上更加灵活、效果上更为深入、过程上更具有连续性。通过较为科学的划分评价的范围和合理分配评价指标体系和分值,能够更为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评价方法上,可以将多种方法有机融合其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在定向临床医学专业“健康管理学”课程中应用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综合成绩。
[1] 中国大学教学. 教育部发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J]. 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8(23): 11.
[2] 佘雪花.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药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 卫生职业教育,2022,40(7): 20-22.
[3] 罗昱. 形成性评价导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优化研究[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2,37(2): 45-50.
[4] 郭娇. 健康管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5] 王培玉,刘爱萍. 《健康管理学》与健康管理师——人群健康领域的一个新学科、卫生行业的新职业[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5(3): 347-351.
[6] 李红晓. 形成性评价与教学设计深度融合的研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8): 171-173.
[7] 陶丽. 论外语教学中的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J]. 现代经济信息,2018(13): 435.
[8] 阎群,李擎,崔家瑞,等. 新工科背景下实践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1): 198-201.
[9] 张丽萍. 高职英语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 海外英语(上),2021(1): 123-124.
[10] 王济,杨正,侯淑涓. 形成性评价在中医体质学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3): 35-37.
[11] 赵士果. 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2013.
[12] 刘兰秋. 基于雨课堂的《医事法学》形成性评价研究[J]. 医学教育管理,2021,7(6): 665-669.
[13] 高凌飚. 关于过程性评价的思考[J]. 宣武教育,2005(1): 45-46.
[14] 王阳. 中国医科大学“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授课效果的初步评价[D]. 沈阳: 中国医科大学,2006.
[15] 孙玉红. 学科教育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2019.
Exploration of Formative Evaluation Design in Health Management——Targeted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ty Based on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Teaching Mode
Health Management is a new and applied discipline crossing with many disciplin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y China,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scipline for med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concept of modern health management. The discipline is committed to helping students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system, basic system and practical system of health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teaching mode, Health Management adopts problem-based, case based, questionnaire and discussion methods to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and interest of students.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scheme can design the indicator system and score according to the scientific proportion, which can be applied in the course of Health Management to achieve better results and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comprehensive scores.
health management; formative assessment;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teaching mode
G642
A
1008-1151(2022)11-0129-04
2022-09-11
新疆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的卫生法学教学改革探索”(YG201910)。
于晶尧(1992-),男,河南开封人,新疆医科大学健康管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健康保障、健康管理等。
马国芳(1975-),女,甘肃平凉人,新疆医科大学健康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事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