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国际理解能力内涵的时代变迁
——基于2001年、2011年、2022年三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分析

2023-01-31 02:59刘耀皮林弘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理解能力语文课程课程标准

文∣刘耀 皮林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象征着我国对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转型,这是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国际趋势的积极回应,也是对“一带一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战略的热烈响应。相较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分别简称“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两版课程标准,“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新时代下国际理解能力的要求有所转变且逐步明晰。由于课程标准是人才培养的纲领,具有权威性和导向性,[1]所以通过分析三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国际理解能力内涵的时代变迁,可以窥视语文课程价值取向以及我国人才培养标准的变化。将最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作为主要分析文本,重点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中蕴含的国际理解能力的内涵变迁与时代意蕴,可以阐释新时代下国际理解能力的构成要素,建构兼具时代性与本土性的国际理解能力内涵,引导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从而推动国际理解教育与语文课程的纵深融合。

一、国际理解能力内涵在三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文本解读

三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都未明确提出国际理解能力内蕴,但每版课程标准中都有隐含的国际理解能力内蕴。培养目标是课程所希望达到的最终成果,课程理念是一门课程的基本立场和核心观点,[2]素养要求是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最终指向,因此将课程标准中隐含的国际理解能力拆解为培养目标、课程理念以及素养要求三个维度,能更好地展示国际理解能力内涵在三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时代变迁。

(一)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与国际理解能力

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虽未明确提及国际理解能力的培养,但基本将国际理解能力与“全球公民”画上等号。首先,在培养目标上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并提出现代社会对新时代公民的要求,着重强调语文课程与现实、世界和未来的三方接轨。其次,在课程理念方面,该版课标多次提及时代特点与现代意识,揭示学生关注人类与自然,尊重与理解多样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不仅在课程资源中强调对国内外重要事件的开发和利用,在课外读物的推荐上也涉及国外优质作品的推荐,诸如《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经典作品。最后,从对学生素养要求来看,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当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可见,该版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对异域文化的吸收和尊重,在国际理解能力的要求上更关注国际文化知识与国际文化视野。

(二)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与国际理解能力

相较于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国际理解能力内涵进一步发展,且对国际理解能力的要求更为明确,主要表现为由强调“全球公民的培养”逐步转向“重视民族文化的全面渗透”。首先,在培养目标上,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要求;其次,在课程理念上该版课标认为语文课程要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强调语文课程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最后,从学生素养要求来看,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凸出了语文课程对学生爱国情怀培养的重要价值。该版语文课程标准看重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重要作用,正视语文课程对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凝聚力、文化创造力的效力。新时代下的人才不仅需要贴合时代的脉搏,也需要具备坚定的民族信仰与良好的社会价值观。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隐含的国际理解能力内涵在不断生长,从开始的片面强调迎合时代需求转向注重民族文化的认同、继承和发扬。

(三)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与国际理解能力

相较于前两版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国际理解能力的内涵建构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是基于本土与国际、过去与未来的课改指南,也体现了新时代下本土化国际理解能力的新内涵,要求新时代青年要同时具备民族文化与世界情怀。从培养目标上看,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同时认为学生应当关心当代文化生活,理解尊重多样文化,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文化底蕴、文化理解与文化选择的强调;从课程理念来看,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及“文化”一词,相较于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及“文化”的次数增加了101次,高达124次,这既表明新时代下“文化”因素被置于首要地位,文化自信的树立兼具价值性与紧迫性,又阐明语文课程所具有“育人铸魂”的价值引导功能;[3]同时该版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与时代取向,表明语文课程所具备的文化渗透能力,因此在国际理解能力的建构中应注重学生民族基因的孕育;从素养要求来看,该版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要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展开,即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及审美情趣。同时还提出语文课程应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不仅是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详细的阐述,也是对国际理解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即对文化创新的要求。由以上三个维度的分析可知,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国际理解能力是基于新时代的建构,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革命文化在育人中的价值与作用,注重培养以民族文化赓续中国情怀并兼具世界眼光的新时代青年。

(四)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国际理解能力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以时代变迁为变奏。以下从培养目标、课程理念以及素养要求三个维度提炼课程标准中与国际理解能力契合的表述,是建构新时代下国际理解能力新内涵的分析入口。(如表1)

表1 三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国际理解能力的表述

二、语文课程标准中国际理解能力内涵的时代变迁与建构

三版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历时长,所处背景差异大。以下从社会发展背景、学科建设情况等方面分析三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国际理解能力的变化,将国际理解能力的变迁划分为产生与初构、探索与发展、成熟与完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并基于新课标建构国际理解能力新内涵,明晰国际理解能力构成要素的进阶路向。

(一)产生与初构

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国际理解能力内涵尚处初步构筑时期,其颁布背景较为驳杂。从时代背景来看,世纪之交,面对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各国纷纷开展基础教育改革。作为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契合时代需求的课程标准能更好地提高全民素质和发展综合国力,以应对机遇与挑战。同时,国外教育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肇始于对二战的反思,国际理解教育成为当时改革的重要方向。[4]因此我国在追逐国际化浪潮之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帮助学生透过国际理解教育,了解世界发展趋势,懂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学会和平交往,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5]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导下编制的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国际理解能力作了要求。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颁布的时代决定了国际理解能力的首要前提是面向世界,即侧重“全球公民”的养成。

(二)探索与发展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新时代背景下对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与调适。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化社会的逐步成型成为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的两大牵引力。由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迅速扩张,外来文化不分优劣地涌入我国,从而造成了学生的文化选择与文化倾向问题。不过国外关于基础教育母语改革的成果为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编制提供了大量经验与借鉴。

从国内形势来说,我国的语文建设情况不容乐观。首先虽然在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课程改革已开展了十年,但在学科建设和教学实践两方面仍存在争议与问题;其次网络社会中的流行语与外来词对学生学习语文造成了一系列困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这些网络用语,正确地使用中国的文字以及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成为新课题。这一阶段学界对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的内容议论纷纷,诸如对“语文素养”的讨论、对“语文知识”的讨论以及对“文白之争”的讨论。这三场专题讨论都是对语文课程标准在理论建设上的丰富,对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综合国内与国际形势来看,全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与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使得片面强调面向世界不再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因此在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更期望培养既具有包容与开放视野,又具有理解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还能够坚守底线,努力建设自我精神家园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成熟与完善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是放眼未来与立足当下双重际遇的关键举措。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语文在民族与文化认同感中的特殊地位更加凸显,[6]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国际理解能力内涵的阐释倾向本土化,这是国际理解能力内涵成熟与完善的体现,也是新时代下本土化国际理解能力内涵构建的重要理据。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是国际形势与国内环境的综合考虑结果。从国际上看,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现实而非选择。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的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正在朝着正确和健康的道路前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思考题。于是学术界围绕主题,从语文课程建设、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师教育、语文考试改革等方面迅速展开研究并取得丰硕研究成果。[7]同时,二十余年的课程改革中的成就与失败为本次课程标准的颁布提供了经验与反思。然而尽管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但留不住人才的现象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因此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不仅是在继承中发展、曲折中前进的擘画结果,也是对新时代下我国所需中国人才标准的探讨。为迎接挑战,迎合机遇和破解难题,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国际理解能力的内涵做出了些许转变,着重培养浸润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新时代青年,注重文化自信与文化选择的培育。可概括为以“民族基因,世界视野”为宗旨,以文化底蕴、文化理解、文化自信以及文化创新为逻辑思路。

从宗旨来看,“民族基因”是新时代下国内与国际环境交互的必然选择,是强大的文化底蕴所赋予的文化自信。“世界视野”是从“和而不同”走向“异己间共生”的新探索,承认文化之间的有限理解与价值冲突,但强调接纳与包容彼此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共生、共赢的交流与合作模式。培养“民族基因”与“世界视野”并存的新时代青年人才不仅是国际理解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也完全契合当下的国际形势与国内环境的要求,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最终指向。

从构成要素来看,国际理解能力是知识、情感、态度与能力四者的集合体。新课标中的国际理解能力由知识基础、情感目标、态度指向和能力要求构成,遵循了严密的逻辑顺序与分明的层次结构。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学生强大的理解力与包容心,促使其从“和而不同”迈入“异己间共生”的新境界,同时通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体验促使学生收获强大的共情能力,坚定文化选择与倾向,在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提升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底蕴的积累、文化理解的达成和文化自信的树立之后的学生,将会拥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以及坚定的文化选择,从而更好地以中华先进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为主要载体进行文化创新,实现国际理解能力的最终目标。(如图1所示)

图1 国际理解能力的内涵构成

三、国际理解能力新内涵的转型意义

国际理解能力内涵的演变是时代变迁的结果,其转型是解决新时代人才培养价值取向疑惑、国际理解教育开展难题以及推动语文课程与国际理解教育纵深融合问题的正解。

(一)映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的转化

课程是时代的产物[8],以课程标准建构的国际理解能力会根据时代变化不断被赋予新内涵,以国际理解能力内涵演变为观察点,可以窥视我国在时代背景变革下对人才标准的演变与侧重。总体来说,我国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由片面强调与世界接轨到重视中国情怀与全球眼光的并重。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倾向于培养“全球公民”;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开始注意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将民族文化与全球素养放到同一层面,强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根植民族风骨,兼具世界视野”的新时代青年人才。

(二)引导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

明确国际理解能力的具体构成要素是指导国际理解教育开展的理论基础。新时代下的国际理解能力是国际理解教育开展的“靶心”,也是国际理解教育中所有活动的核心,影响着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方式。当国际理解能力内涵被确定后,围绕着其构成要素的课程才能得以实施。从新课标中的国际理解能力来看,新时代的国际理解教育应当以课程实施为“抓手”[9],以建构学生文化底蕴为基础,以发展学生文化理解,树立学生文化自信为情感和态度指向,以促进学生文化创新为能力要求而展开,不断寻求与课程的契合点,才能实现学生国际理解能力的养成。

(三)推动国际理解教育与语文课程的纵深融合

语文的“元学科”性质决定了国际理解教育与其联系的必然性,不过现有的语文课程并未完整、系统、全面地融入国际理解教育元素。而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学科渗透必须基于当今基础教育国家课程设置现状及对国际理解教育目标的分析基础之上。[10]基于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建构的国际理解能力,不仅是国际理解教育目标的最终指向,更是对基础教育阶段国家语文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以及课程设置现状的综合思考,因此基于时代变迁而转型的国际理解能力是语文课程与国际理解教育融合开展的重要理据,也是两者共同的价值目标。

四、结论与展望

国际理解能力内涵的时代变迁是国际形势与国内环境的共同诉求,三版语文课程标准皆是国际环境与国内需求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中对国际理解能力的界定演变是时代语境与人才标准两大牵引力的结果。可见,以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作为主要分析文本,探讨三版语文课程标准中蕴含的国际理解力的内蕴演变,建构以文化底蕴、文化理解、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作为四层要素的国际理解能力,是对原有国际理解能力内涵的丰富与延展,更是培养“民族基因与世界视野”并存的新时代青年人才的政策导向与时代强音。同时,国际理解能力内涵的转型也对明晰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引导国际理解教育开展及其与语文课程的纵深融合都具有重要价值。

诚然,时代的变迁会不断赋予国际理解能力新的内涵,因此文化底蕴、文化理解、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并不能视为国际理解能力的最终建构,其内涵仍应考虑时代节奏、国家需求、政治导向等多重因素。

猜你喜欢
理解能力语文课程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三部曲”
浅谈如何运用阅读技巧与策略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阅读理解差,美国损失大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