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红
剖宫产手术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分娩方式,临床中如胎儿出现宫内缺氧,胎位倒立、横胎,以及胎儿过大等,一般建议患者行剖宫产手术,可有效改善其妊娠结局,临床意义重大[1,2]。剖宫产与自然生产对比,术后并发症多,且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创伤面积大,患者恢复时间长,故会在休养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不良情绪,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剖宫产后需开展早期康复锻炼[3,4]。早期康复锻炼可帮助患者安全、舒适、快速度过产褥期,意义重大。开展早期康复锻炼,是术后快速康复理念的技术,其在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帮助患者减少应激,促进机体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5,6]。所以本次研究针对早期康复锻炼对患者的作用进行解读,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剖宫产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 例。对照组年龄23~43 岁,平均年龄(29.34±2.19)岁;孕周36~41 周,平均孕周(38.23±1.13)周;初产妇29 例,经产妇11 例。观察组年龄22~43 岁,平均年龄(29.31±2.22)岁;孕周36~42 周,平均孕周(38.31±1.11)周;初产妇30 例,经产妇10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n)
注:两组对比,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为单胎活产妊娠;②均无任何妊娠并发症;③均无交流障碍,能配合完成本项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并发症;②依从性较差;③心、肝、肾等多系统存在功能不全;④精神或认知存在障碍;⑤产后立刻转院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包括清洁伤口、监查体症、指导喂养、饮食方案拟定等。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锻炼。①术后2 h,指导患者行提肛收腹训练。具体操作:仰卧位,深吸一口气,做提肛、收腹的运动。屏气时间从短到长,熟练掌握后可逐渐延长至3、5、10 s,吐气后,自然放松收缩的肌肉,训练15 min/d。②术后4 h,需协助患者尽早行双下肢活动。仰卧位,将下肢绷直,缓慢抬高双腿,与髋关节形成直角、保持10 s 后再慢慢放下,训练5 次/min,15 min/d。同时,放松下肢肌肉,指导家属按摩处理。③术后8 h,待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后,可变换体位,让患者放松,保持半卧位,等到下肢有知觉后可改成坐位。④术后12 h,在其体征平稳,且阴道出血少、子宫收缩好时,可以进行如下运动训练:在床边慢走,或直接在床边站立,适应后可在病房内缓慢行走运动。行走时先由他人搀扶辅助,再过渡至单独行走。训练5 min/次,若患者的身体素质较好,可适当延长时间,以其最大耐受为标准。如果运动中出现疼痛感强烈、伤口渗血等,可稍作休息后再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合格者可继续完成训练。⑤术后3 d,由同一个康复师为患者行盆底肌康复训练。具体如下:缩肛:患者仰卧位,屈膝,腿向两侧分开,脚放在床面,合拢双脚后收缩肛门,双脚分开同时放松肛门。每个动作至少坚持10 s,10 个动作为1 次循环,坚持10 min/次,2 次/d。收缩会阴:患者仰卧位,屈膝,四肢作为支撑点,稍抬高臀部,提到最高点后慢慢下落,完成一个动作后休息10 s,继续重复,10 个为1 次循环,坚持10 min/次,2 次/d。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术后恢复时间,包括伤口愈合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恶露持续时间以及泌乳时间。②对比两组术后1 周盆底肌肉肌力,采用神经肌肉刺激分析仪检测盆底Ⅰ/Ⅱ类肌纤维收缩力。具体评价标准见表2。③对比两组干预前后情绪评分,包括SAS 及SDS 评分,各20 项,每项分为基本不、偶尔、时常、一直,分别记为1~4 分,总分乘以1.25 取整数即为标准分,分数越高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
表2 肌力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术后恢复时间对比 观察组伤口愈合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恶露持续时间及泌乳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恢复时间对比()
表3 两组术后恢复时间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 两组术后1 周盆底肌肉肌力对比 术后1 周,观察组盆底肌肉正常肌力占比97.50%(39/40)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1 周盆底肌肉肌力对比[n(%)]
2.3 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SAS、SD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 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评分对比(,分)
表5 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评分对比(,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对比,bP<0.05
临床中,剖宫产是应用率比较高的一种分娩手段,不仅使母体以及胎儿更加安全,还可以控制病死情况的出现[7,8]。腹胀是剖宫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腹胀可能会引发子宫切口感染等问题,还有可能出现肠粘连的情况,且术后疼痛、饮食及活动受限都会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9-11]。剖宫产术后患者应保持多日卧床休息,而腹胀常发生于长时间卧床不运动的患者。产后早期康复锻炼可使患者意识到主动活动的重要性,使被动化干预的形式朝向主动化转变,促进患者有效康复[12-15]。产后早期康复锻炼可加深患者的呼吸程度,促使其气管中分泌物在短时间内排出,显著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加快机体内部的血液循坏,促进伤口愈合,降低压疮及血栓发生几率,调节患者的胃肠蠕动过程,减少腹胀粘连的现象,缩短其膀胱功能恢复时间,保障生活质量[16-18]。
在实施早期康复锻炼的过程中,术后3 d 即可改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组织患者进行床上运动和床下运动,通过早期合理活动降低患者的肌肉无力感,避免患者肌肉酸楚。同时科学预防血栓,在床下锻炼中加快身体的消化及呼吸,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此外,盆底肌训练调整了产妇分娩之后肌肉松弛的问题,激活患者肌肉内的感受器,逐步改善患者血液循环过程,使产妇的盆底肌力得到一定程度提升,有效增强患者控尿功能。与此同时,剖宫产术后患者的肠管功能恢复涉及麻痹期,术后1~2 d 内,患者的胃肠蠕动速度很慢,随时间增长胃肠蠕动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术后3 d 左右即可达到胃肠蠕动速度恢复状态,后续患者进行肛门排气。肠管中会出现纤维渗出的情况,且容易存在于肠壁上,在肠壁粘连现象明显的情况下,患者肠蠕动功能有所降低,所以应重视患者肠道蠕动能力恢复,降低纤维以及肠壁粘连的几率,及时改善患者宫腔积血的现象。早期康复锻炼能够辅助患者缩短首次排气时间,减少腹胀的发生,对术后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伤口愈合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恶露持续时间及泌乳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周,观察组盆底肌肉正常肌力占比97.50%(39/40)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 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剖宫产术后患者采用早期康复锻炼进行产后恢复,可促进术后康复,改善盆底肌肉肌力以及负性情绪,促进血液循环及下肢静脉回流,有效防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早期康复锻炼是现阶段广泛推行的训练模式,可通过产后的计划性锻炼,促使患者恢复体力,提升患者自理能力,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积极的价值。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后患者产后恢复采用早期康复锻炼,可促进术后康复,改善盆底肌肉肌力及负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