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目兰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清远是广东省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南面紧邻广州。2012年广清两市签署合作协议,提出“广清一体化”发展战略;2013年开始广州全面对口帮扶清远;2017年广东省发改委印发《广清一体化“十三五”规划》;2019《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位于大湾区北边的非大湾区成员的清远,必须通过广清一体化才能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见图1)。
图1 粤港澳大湾区示意图
广清一体化的核心是产业一体化。2020年7月广清两市共同发布《广清一体化产业专项规划》,提出采用“总部+基地”“总装+配套”等合作模式,重点发展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产业,共同培育打造100 亿、 500 亿、1000 亿级产业集群,形成梯次发展、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生态[1]。
产业同构是指在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分工深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在区域间呈现出高度相似的趋势[2]。
产业同构深刻影响地区产业集聚和专业化分工产生,如果产业同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方向相一致,则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如果不一致,则会影响到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利于经济发展[3]。例如前几年全国600多个城市一哄而上,把光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量建设光伏产业园,最后造成产能过剩,大批企业破产。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正不断加速,区域内各经济主体之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业同构现象。学术界对产业同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达区域,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很少。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正不断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在此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新的产业同构。
对于产业同构的测定,主流方法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出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和产业结构差异度指数,P.Krugman提出的行业分工指数,P.Haggett提出的区位熵等,这些方法通常还被学者综合使用,或者加以改进。本文将采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区位熵和工业区域配置系数来对广清两市产业进行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主要体现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当前研究一般将工业化进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即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4]。
通过整理2015年~2019年广清两市三次产业数据,计算三次产业比例,并和广东省、全国进行比较,可以基本了解广清两市的产业结构现状(见表1)。
表1 2015年~2019年各级区域三次产业GDP占比(单位:%)
广州第一产业在GDP中的占比非常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19年占比只有1.06%, 第二产业的占比也是逐年下降,2019年占比为27.32%,第三产业则不断上升,2019年占比达71.62%。根据库滋涅茨的产业阶段理论,广州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正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第一产业在清远经济发展中还非常重要,占比稳定在15%左右,2015年~2019年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2019年达到了15.53%。第二产业占比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20年占比为33.25%,第三产业的占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9年占比为51.22%。 根据库滋涅茨的产业阶段理论,清远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一产业占比小于20%, 且小于第二产业[5]),这和清远市统计局在2019年调查的结论相符合[6]。但是第三产业占比过半,超过第二产业,又说明清远正快速进入工业化的后期。与全国和广东省相比,清远第一产业比重偏高,而第二、第三产业占比均低于全国和广东省,显示清远的工业化水平还低于全国、全省水平,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1980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即:
其中,Sij表示区域i和j两地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Xik表示产业k的产值在区域i的整个产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Xjk表示产业k的产值在区域j的整个产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相似系数Sij的范围为0~1,1表示两地产业结构完全相同;0表示两地产业结构完全不同。当Sij的数值越趋近1,表示区域i和j之间产业分工水平越低,经济互补性越弱,区际联系越少,产业同构趋势越明显。国际上一般以0.85为标准来判断国家产业结构相似程度,以0.90为标准来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相似程度[7]。
由于2020年的年鉴还未出版,因此本文选择了广州和清远2015年~2019年的工业41个中类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利用Excel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2015年~2019年广州清远规模以上工业行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这五年广州清远两市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最大为2017年的0.4162,最小为2015年的0.3253,平均为0.3602,远低于0.90的相似系数标准,说明广州清远两市的产业结构差异很大,结构基本不存在相似性,可以进行产业互补、合作和转移。
区位熵是由P.Haggett所提出的概念,通常用区位熵指标来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中的专业化部门和专业化水平的状况。其计算公式为:
LQij=(qij/qj)/(qi/q)
其中,LQij表示区域j的i产业在广东省的区位熵,qij是区域j产业i的总产值,qj是区域j所有工业产业的总产值,qi是广东省产业i的总产值,q是广东省所有工业产业的总产值。
当LQij指标大于1时,可以认为该区域产业i的空间聚集程度较高;区位熵值小于1时,表明该区域产业i专业化程度较低,空间聚集程度也较低。
工业区域配置系数指某行业产值在某一区域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用于考察某产业是否具有成为区域主导行业应有的规模[8]。
LS=(某区域行业产值/某区域所有行业总产值)×100%
本文采用区位熵(LQ) 、工业区域配置系数(LS) 两个指标筛选两市的相对优势产业。
在37个工业行业中,区位熵大于1的广州有15个(家具制造业0.99极为接近1,也计入内),清远区位熵大于1的也是15个。如果把工业区域配置系数大于1% ,作为选取相对优势产业的标准,可得出2019年广州13个、清远11个相对优势产业。如果把工业区域配置系数大于3%作为标准,可以得到广州7个、清远8个相对优势产业。
为了便于对比,本文选取区位熵大于1的行业,对其工业区域配置系数进行降序,得到两市前十大相对优势产业,见表3和表4。
表3 2019年广州十大相对优势产业
表4 2019年清远前十大相对优势产业
根据《广清一体化产业专项规划》,两市将以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为主要载体,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更紧密的产业共建关系。现计算《广清一体化产业专项规划》提出的重点产业的工业区域配置系数和区位熵,结果见表5。
表5 《广清一体化产业专项规划》重点发展产业分析
根据区位熵和工业区域配置系数的数值,《广清一体化产业专项规划》重点发展的产业中大部分都是广州或者两市共同的优势产业,符合产业优势互补条件,具有很好的协同发展前景。但电子信息产业,两市相对优势不足。数字印刷产业,广清两市都不具有相对优势。
(1)处在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广清两市基本不存在产业同构现象
根据2015年~2019年广清两市的三次产业GDP占比,可以发现广州已完成工业化进程,处于后工业化时期,正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清远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省、全国水平,而第二、第三产业占比均低于全省、全国水平,显示清远的工业化水平低于全国、全省水平,还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
根据2015年~2019年广清两市规模以上工业的产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可发现两市该系数远低于标准数值,两市产业同构水平非常低。
由此可见,广州和清远处于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相差很大,可以推测两市之间更多的是广州主导的合作互补,而不是相互竞争。
(2)广清两市各自的相对优势产业
第一,广州前5大优势产业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占比达57.17%,说明广州产业集中度非常高,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清远前5大产业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占比为55.95%,产业集中度也非常高,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
第二,两市前十大优势产业中,只有两个相同,即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广州的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2019年工业区域配置系数和区位熵分别为8.00、1.64同期清远为8.44、1.73,两市非常接近,可认为在这一产业两市的同构现象明显。但该行业基本服务于本地市场,满足本地区生产生活需要,与外地同行基本不构成相互竞争。广州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019年工业区域配置系数和区位熵分别为5.97、1.56 清远7.37、1.92,两市差异较大,可认为在这一产业两市的同构现象不明显。
第三,两市区位熵均大于1的产业有4个,除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外,还有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广州这两个产业的工业区域配置系数、区位熵都明显大于清远,工业总产值更是清远的15.2倍、14.5倍。综上所述,两市产业基本没有同构现象,结构差异性大。
第四,广州区位熵明显大于1的相对优势产业有汽车制造业(4.88),燃气生产和供应业(3.57),烟草制品业(3.51),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2.83),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2.80)。基本为技术含量相对较高、附加值大、利润高的产业。清远区位熵明显大于1的产业是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7.31),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6.1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79),非金属矿采选业(4.64),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4.0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01),大多是资源型产业,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对于两市独有的主导产业应继续大力发展,但清远要注意提高技术含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以共建广州市大都市圈,推动清远“入珠融湾”为导向,发挥广清比较优势,推动两地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互补,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跨区域打造协同发展产业链。
(1)促进生态农业、都市农业合作
清远是广东省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2019年人口密度全省倒数第三,可以算是地广人稀。第一产业比重达到15%左右,2019年吸纳了47.21%的从业人员,可见第一产业是清远的基础产业,社会经济的压舱石,可推动广州农业企业在清远投资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品直销广州社区,打造直供广州乃至大湾区的生态农业、都市农业基地。
(2)制造业梯度转移,推动产业协同升级
根据筛选出来的两市十大优势产业,结合《广清一体化产业专项规划》内容,把广清合作产业分为三个梯队,以推动广州优势产业集群向清远转移、优化和升级。
第一梯队产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广州拥有东风日产、广汽丰田、广州本田、广汽乘用车等整车企业,新势力造车企业小鹏、恒大也把总部设在广州,汽车产业链非常完善。2020年广州汽车制造业总产值5461亿元,汽车产量295.21万辆,产量占全省90%以上,整车产量规模在国内城市中排名第一[9]。广州周边城市也都在积极发展汽车产业,佛山引入了一汽大众工厂,肇庆吸引了小鹏汽车工厂和宁德时代落户,清远也应该利用靠近广州、成本低的优势,积极融入广州汽车制造产业链,提升汽配核心配套服务功能,争取整车厂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工厂落户。
广州化妆品等日化产业全国领先,全国化妆品生产企业过半在广州[10]。广州化妆品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劳动力密集、技术水平不高、品牌影响力较小,适合转移到清远进行转型升级、集群发展。推动高性能新材料技术成果在清远创新转化,广州金发科技已成为广清产业园的龙头企业。
广州电子产业制造业虽然区位熵不高,但依然是该市的工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可支持广州企业把生产基地设在清远。
第二梯队产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家具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
在清远靠近白云机场的区域,谋求以航空零部件制造为核心的航空配套产业基地;推动广州企业在清远建立船舶、轨道系统定制化生产基地;广州医药制造业发达,拥有多家知名医药企业,可鼓励广州医药企业到清远建立生产和研发基地;家具制造业方面,吸引家居定制化生产环节在清远集聚,目前已有欧派家居等进驻广清产业园;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可利用广州资本、技术,清远优质原料,推动企业向标准化、工业化、智能化以及安全营养健康转型升级。
第三梯队产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可采取“ 总部+基地” “研发+产业化”模式,鼓励广州企业把生产基地设在清远。
另外,要继续提升清远传统优势产业(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技术和环保水平。推动广州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纺织业向清远疏散、转移、升级,强强联手,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清远旅游资源丰富,面向广州等大湾区的巨大消费市场,可结合清远的森林度假、温泉养生、乡村旅游、民俗特色小镇等旅游资源,联合广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生态合作试验区。一年只需300元可畅游两市30多个景区,更多景区正不断加入,2021年6月清远和广州花都联合推出的广清惠民旅游年卡,就是一个积极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