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国艳
(兴国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江西 兴国 342400)
近些年,世界范围内的近视眼患病发生率在逐年增加,近视属于眼部缺乏调节状态,平行光线会进入眼内,在受到眼部屈光系统作用后,于视网膜前方位置成像,近视眼在远点会处于眼前某一位置[1]。在视网膜上的成像逐渐模糊,在看远方物体后,视力较差,在接近目标后,光线较为分散,成像依然在视网膜上,因此近视力并不会受到影响[2]。本研究通过对2020-02~2022-02纳入的本院体检近视患儿68例作为客观研究对象,临床采用预防保健措施,分析预防价值。
2020-02~2022-02来本院体检近视患儿68例,分组方式选择奇偶排列方式,划分研究组(n=34例)与对照组(n=34例),研究组:男童18例,女童16例,年龄6~13岁,平均(10.2±3.1)岁;对照组:男童17例,女童17例,年龄7~13岁,平均(10.2±3.5)岁。通过比较临床资料,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可对比。
对照组不采用预防保健措施,研究组采用预防保健措施:(1)培养正确的用眼习惯,儿童看书写字需要确保正确的姿势,眼睛与桌面的距离需要控制在30cm,并且光线合理,在用眼30~40min后可以进行按摩眼周等,切忌躺着看书或者是行走看书,看电视以及玩手机的光线不能过暗,时间不能太长,注意劳逸结合,确保充足睡眠时间。(2)改善周围环境,监督儿童积极开展体育锻炼,进行球类运动过程中,眼睛会伴随球类运动轨迹,放松眼睛[3]。儿童学习负担需要缓解,防止出现过度用眼的情况,居住环境切忌过于嘈杂。(3)预防保健措施,家长需重视儿童视力预防,生活中改正儿童不良用眼习惯,间隔一段时间检查视力,预防近视,在近视初期及时治疗。开展预防保健指导,为儿童提供相应的诱导护理措施,确保儿童掌握近视预防措施,缓解其不良心理,对假性近视进行排除。
比较两组儿童的行为因素以及遗传因素影响占比。对比两组儿童家长预防保健措施掌握程度。
干预后,确定儿童近视原因中,两组儿童中均为行为因素高于遗传因素,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行为因素及遗传因素占比情况[n=34,n(%)]
干预后,研究家长预防保健措施掌握程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家长,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儿童家长预防保健措施掌握评分对比分)
干预后,研究组儿童家长保健满意度为94.12%,对照组为76.47%,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儿童预防保健满意度对比[n=34,n(%)]
儿童眼部属于生长发育较快的器官之一,其发育关键时期是从出生到6岁阶段,同时也是极易产生视力异常的阶段,在未及时发现视力异常并且矫正情况下,难以改善和恢复视力情况。近视眼属于比较常见的视力异常情况,对儿童学习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基于此,大多数专家倡导,关心儿童视力健康是社会共同的责任。
两组近视患病原因分析:(1)环境因素,用眼距离较近,大多数儿童在阅读以及写字过程中距离书本较近,家长纠正次数较少,方法不佳[4]。儿童眼睛与书本之间的距离,控制在7~10cm依然可以看清,但长时间保持在这一距离会加重眼睛负担,造成眼睛疲劳,出现假性近视情况,并且儿童眼睛正处于发育过程中,长时间的近距离读书写字会造成眼球壁长时间受到压力,在不断延伸后会加长眼球前后轴的距离,在超出一定限度后会逐渐形成真性近视[5]。(2)用眼时间较长,多数家长不重视儿童用眼管理时间,因此儿童眼睛负担较重,长时间难以休息,并且频繁用眼会造成眼睛肌肉难以放松,极易出现视物模糊,造成近视[6]。伴随年龄不断增长,儿童的学业压力增加,随之增加的是儿童用眼压力,近视可能性也会增加。电子产品的使用范围低龄化问题也会影响儿童视力[7]。(3)噪音因素影响,结合相关研究数据,在人体周围声音强度达到90dB以上时,视网膜对光亮度敏感性的区别效果会逐渐降低,同时延长识别弱光反应时间,在数值超过115dB情况下,眼睛针对光亮度的适应性数值也会下降,削弱其色觉能力。儿童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中,患有近视的可能性较大。(4)遗传因素影响,结合相关研究数据表明,父母不存在高度近视情况,子女患有高度近视的可能性较低,并且父母其中一方患有高度近视,子女患有近视的可能性较高,近视会受到多基因以及多因素影响,遗传因素影响稳定性较强,因此行为因素影响较大[8]。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两组儿童的视力下降因素,其中行为因素占比较高,预防保健措施实施后,可有效改善假性近视以及中性近视情况,提高近视保健效果,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