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婕惠,蓝玉萍,卢雪冰
(赣州市南康区中医院妇产科, 江西 南康 341400)
先兆流产为妊娠12周前出现阵发性腹痛、少量阴道出血和腰酸背痛等,但子宫颈口未开,无妊娠产物排出[1]。通过医学影像学检查时可见绒毛下血肿(SCH),SCH的出现可使得先兆流产患者出现自然流产,对患者生命健康影响较大[2]。先兆流产的病因机制十分复杂,主要原因是母体黄体功能不全。先兆流产合并SCH的患者更有腹部酸胀感、紧缩感及不规则隐痛,因此,如何采取积极有效治疗十分重要[3]。针对该病多采取黄体酮药物治疗[4],该药物为一种天然孕激素,使得人绒毛腺促进激素(hCG)数值上升,有利于孕卵着床、早期营养供应,可维持妊娠。另外,氨甲环酸注射液主要用于绒毛下和蜕膜后血肿的治疗,属于常见止血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赖氨酸结合点,能够发挥抗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可有效抑制纤溶酶的活性。通过三种药物联合治疗先兆流产合并SCH效果较好[5],药物起效快,内含妊娠黄体得以生长的激素,促进肌蛋白质的合成,使得子宫平滑肌肥厚、子宫内膜腺体增生,并降低前列腺素、雌激素对子宫肌层的刺激,促使子宫兴奋性下降,从而有效改善患者体内激素数值,并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提升保胎成功率。现以本院先兆流产合并SCH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药物治疗先兆流产合并SCH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0-05~2022-04就诊的先兆流产合并SCH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n=30)、对照组(n=30),其中对照组年龄23~38岁,平均(29.28±2.43)岁,孕次0~3次,平均(1.09±0.34)次,孕周5~14周,平均(7.51±0.56)周;观察组年龄22~37岁,平均(29.02±2.14)岁,孕次0~2次,平均(1.03±0.15)次,孕周4~13周,平均(7.23±0.75)周。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呈同质性(P>0.05),可进行对比。
①经诊断为先兆流产合并SCH疾病;②经B超检查确诊为宫内妊娠;③受试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④精神意识正常者;⑤此次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①患有心、肝、肾等疾病;②伴有生殖道发育异常、生殖系统及泌尿系统炎症;③药物过敏者;④出现免疫系统疾病、染色体异常;⑤合并恶性肿瘤者;⑥因个人信息资料丢失无法进行统计。
对照组实施绒促性素(HCG)及黄体酮注射治疗方案,具体方法为给予患者HCG注射液(生产厂家:马鞍山丰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4023361)2000~3000U/次,肌肉注射每日1 次,同时给予黄体酮注射液(生产厂家: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0828)进行治疗,剂量为20~40mg/次,每天注射一次,治疗时间为7d。观察组则采取HCG+黄体酮氨+甲环酸注射液进行治疗,其中HCG及黄体酮治疗方法、剂量与对照组一致,在以上基础上给予氨甲环酸注射液进行治疗(生产企业: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0565)加入5%的葡萄糖液250mL进行稀释后静脉输液,可每天进行注射一次,其中氨甲环酸注射液持续治疗时间为3~5d。患者用药期间需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同房。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孕激素水平,包括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数值,于患者空腹抽血对以上各项数值进行检测;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包括治疗时间、腹痛消失及血肿消失时间;观察两组治疗不良反应情况,主要包括恶心、呕吐、眩晕、失眠。
根据B超检查胎儿发育情况将其分为痊愈、有效、无效,根据患者治疗后症状得以消失,B超检查胎儿发育良好,妊娠超过28周保胎成功则为痊愈;若患者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出现先兆流产症状经多次治疗,B超检查胎儿发育良好,妊娠>18周则为有效;反之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治疗后无法继续妊娠,自然流产则为无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经治疗后,观察组β-hCG、E2、P数值较对照组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孕激素水平对比
观察组患者用药天数、腹痛消失及血肿吸收天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30,n(%)]
近年来,高龄产妇、经产妇人数剧增,使得瘢痕子宫、取环术后妊娠发生率相应上升,先兆流产发生率较高[6]。其中黄体功能不全为先兆流产的因素之一,因内源孕激素较少,对子宫内膜平滑肌兴奋性不能抑制,使得卵巢排卵后的孕激素、雌激素、HCG数值下降较为明显,且子宫内膜无法向分泌期转换,从而影响受精卵的正常着床而导致流产[7]。先兆流产是女性常见病理妊娠疾病之一,该病若不积极治疗会导致完全或不完全流产,对其生命健康造成影响。通过B超监测发现部分患者合并SCH,有研究显示[8],早孕期SCH发病率3.1%,先兆流产合并SCH发生率为5.1%,而24周内合并SCH的孕妇当中约有18.7%的女性出现妊娠丢失。先兆流产合并SCH的病理机制不明确,考虑与妊娠胎膜外层绒毛膜脱膜、绒毛外层大量释放蛋白水解酶,会对脱膜血管造成损伤,从而形成血肿。此类患者症状较为明显,除了阴道出血,更有腹部疼痛、酸胀感、紧缩感等情况出现[9]。若不积极治疗,对女性预后影响较大,导致流产率上升,因此,寻找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十分重要,可有效提升女性成功分娩率,改善其母婴结局。常见的为HCG、黄体酮(卵巢分泌所需孕激素)等药物治疗[10],黄体酮作用机制在于加快子宫血液、氧气的供应,并促使增殖期的子宫内膜过度到分泌期,能够使得子宫充血、内膜增厚发生变化,有效改善绒毛缺血的情况,但单独使用黄体酮起效较慢,可能存在保胎是失败的情况,长期使用该药物可能出现胚胎发育畸形、子宫内膜萎缩等情况[11]。而联合氨甲环酸注射液进行治疗可产生协同性,保胎效果较好,这是一种止血药物,可用于绒毛下和蜕膜后血肿的治疗,对于先兆流产的治疗效果较好[12],明显缓解患者出血症状,起到较好的止血效果,可有效治疗疾病,改善其预后。另外,在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的时候,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出血情况,一旦出血停止,可停止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以免药物过量对患者身体造成不利的影响,对其胎儿生长、发育等造成影响。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80.00%,观察组β-hCG、E2、P数值较对照组上升,可见观察组实施氨甲环酸注射液联合HCG及黄体酮注射治疗效果较好,改善其孕激素水平,可提升其治疗效果。HCG的作用类似于黄体激素,能够促进孕激素及雌激素的分泌,有利于胎盘快速形成,而黄体酮属于卵巢分泌孕激素,其作用在于刺激子宫充血、内膜增厚,能够为受精卵着床创造更好的子宫环境[13],另外,注射黄体酮还能够促使子宫的兴奋得以抑制,有效减少子宫收缩的情况,其中黄体酮为女性正常妊娠所必需的物质,再联合氨甲环酸注射液治疗先兆流产合并SCH的效果倍增,而氨甲环酸属于人工合成的抗纤溶药物,该药物用于急性或慢性出血肿,促使竞争性抑制纤溶酶原得以激活,促使机体内的激素水平得以提升,发挥较好的止血效果,有利于疾病的治疗[14]。
另外,国内外众多研究显示[15],黄体酮注射液为临床常用的早期补充孕激素的药物,对先兆流产具备良好的治疗疗效,且黄体酮注射治疗价格较低,药物见效快,可应用于复发性流产患者当中,但该方式需多次往返医院,操作不变,长期使用会可能导致臀部出现硬结,更有其他不良反应出现,还会对其身心造成影响,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单纯的黄体酮药物应用对血肿吸收不明显,因此联合氨甲环酸注射液+HCG效果更好,HCG与黄体激素类似,具有刺激黄体激素分泌,使黄体寿命延长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在于促进胎盘血管生长,可有效维持胚胎正常发展,促使黄体分泌功能得以提升,不会影响其器官发育,特别是孕早期通过注射HCG能够促胚胎正常发育,能够帮助其着床,经多种途径诱导可促使胚胎生长发育的激素或细胞因子得以生长,同时,给予氨甲环酸注射液能够发挥子宫平滑肌兴奋性、缩宫素敏感性得以降低,治疗效果更好,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缓解腹部疼痛,在孕早期可明显改善患者体内激素水平,与解颖等[16]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说明联合用药的安全性,使得并发症发生率得以下降,改善出血症状和妊娠结局,能够有效减少流产概率的发生,利于保胎,可改善其预后。
综上所述,在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患者中采用氨甲环酸注射液联合HCG及黄体酮注射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提升患者清P、E2和β-hCG孕激素水平,不良反应少,进一步改善妊娠结局,提升保胎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