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金玲
(吉林化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速“迭代”,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应用再也不是仅仅供人们搜索新闻、查找资料和休闲娱乐的工具,“互联网+”概念的产生和应用,使网络购物、网络就医及网络会议等活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常态,以移动互联、万物互联、工业互联、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高新IT科技的迅猛发展,必然会对大学的教学改革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Wifi信号已普及到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5G技术方兴未艾、“后新冠疫情时代”的当下,传统的仅仅依靠把学生集中在教室中上课的课堂式教学模式,其教学效率已逐渐无法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混合式教学走进教学工作者的视野,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对于从事大学日语教学的教师来说,有必要结合日语专业教学实践,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价值和方法策略进行初步的阐释、评估和探究。
过去,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是在国家生产力水平低下、民众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而各方面建设急需大量翻译人才的背景下形成的,这种模式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竞合需求的急速扩大、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精神追求的普遍提升而日益显现“疲态”。传统模式实际上是不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尤其是以日语为代表的语言教学,认为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浪费时间,不如教师直接把方法、步骤或答案教给学生,省时省力,久而久之,学生不愿意思考,时刻依赖教师,人们把它称之为“填鸭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理念脱胎于国外教育专家[1]首倡的混合式学习理念(Blended Learning),即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优势结合起来,达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混合式教学相信每个人的学习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这就要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模式,还课堂给所有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的能力。
大学日语混合式教学就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日语或非日语专业大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对于大学日语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没有也无需统一的模式,但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的优势,弥补传统日语教学的短板,改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讲授而导致因材施教程度不够、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参与度不足、成绩差异过大等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广大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新的教学法和新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实践教学、体验式教学、微课、问题教学、生活化教学等等,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都为完全能够涵盖上述教学模式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把线上和线下教学充分结合起来,让教学形成一种立体感,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是外语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也取得了一些成果[2-8]。
通过笔者长期将“课程思政”[9]“JF教育标准”[10]融入大学日语混合式教学实践的“试错”历程,不难发现,混合式教学完全可以把教师在课堂上“画龙点睛”的讲解与线上的学生讨论、提问、发表个人见解和主张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解决课堂上因提问和讨论占用过多时间而影响教学进度的问题,也能及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要有可以联网的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等电子设备都可以进行这种混合式教学和学习。
如果说学生是大学日语混合式教学主体,那么教师就是教学成败的关键。首先,教师应树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师德意识,要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精心策划,以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为根本任务,对线上、线下课程各环节进行闭环管理,善于引导,善于总结,务求发挥教学实效。其次,教师要树立“勇立潮头”的改革意识,要勇于打破传统思维,要敢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第三,教师应提高“领路人”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在课堂或线上为学生确立一个讨论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开展线上、线下分组、分时段讨论,用日语发表见解,甚至撰写日语论文。教师可适当提供与主题有关的文字或视频资料供学生参考,并对学生的发言或论述提出评价,防止学生的观点过于偏激或极端,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把日本原汁原味的课堂展现给学生,甚至可以和日本友人、友好学校进行连线,用直播的方式与日本友人、师生共同探讨与主题有关的内容,为学生牵线“笔友”,定期沟通,这样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博采众长,把日语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法修养和“听、说、读、写、译”水平,杜绝“哑巴日语”。由此可见,大学日语混合式教学并不意味着学生放任自流、教师轻松自在,教师的备课任务量、承担的教学责任更重了。
除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之外,大学日语混合式教学至少还有两大优势。首先,教学不受时空限制,只要师生具备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就可以从事混合式教学。以前,有的学生因种种原因不能到校上课,不得不耽误学业,甚至休学,给学生本人和学校都带来了一定的损失。现在,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学生方便的时候及时补课,让学生不至于耽误学业。2020年的新冠疫情导致学校无法正常以传统的模式授课,日语系及时开展了网上授课,通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实践,发现网上授课并不比传统授课效果差,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反而比以前增强了,尤其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网上授课班的口语测试平均成绩较往届传统授课班的成绩要高出10%~15%。其次,学生勇于讨论发言。在传统课堂上,讨论发言一直是个不小的难题。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学生往往由于“面子”问题,担心自己出错或发言不够精彩,甚至担心自己出丑,很少会主动举手发言,此外,分组发言准备周期较长,无法及时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然而,线上教学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家互不见面,在自己发言时甚至可以“屏蔽”其他学生,消除了学生因说错而害羞、尴尬的隐忧,所以,在每次讨论发言中,几乎所有学生都以积极的状态较好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这使我们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前景有了更乐观的预期。
当然,混合式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首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成本。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是混合式学习的必备工具,如果没有免费的Wifi,还要额外交一笔网费,这对于某些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无疑给学生或学生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其次,混合式教学虽然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但受网速,网络环境制约,网速慢或网络环境不好会大大影响学习效果。此外,在线上教学中,由于教师无法时时监控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很难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给出评价,网上的考核一般也以开卷为主,闭卷为辅。
传统学校教学模式以教师(引导者)、书本(知识体系)和课堂(互动场域)为轴心,其教学成本低、互动性强的优势无可替代。教师无需作大量的案头准备工作,即可通过对书本去粗取精,对学生进行生动讲述,妥善引导,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从而达到期待中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课堂——这个能够与同龄人和教师互动的有“温度”的场所——对自身能力水平进行及时确认,并对学习和研究方向进行及时调整。传统学校教学模式的“教学相长”效果已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得以检验,仍将发挥主导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语言相关的学习工具和人工智能工具会层出不穷,正如新式沟通工具如智能交互翻译软件、智能翻译机器人等不会使大学日语教学“消亡”一样,依托互联网的大学日语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不会取代学校传统教学模式,反而会作为一种重要补充手段,起到“放大其优势,弥补其短板”的作用。孔子对教师职责的定义为:传道、授业、解惑。如果仅把日语及其相关文化知识和应用当作一门技术的话,那么针对大学日语的“授业”部分,可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时空上得以突破和延伸,使师生间的互动更加频繁,距离更加接近,学习效果反馈更加及时。而对于“传道和解惑”部分,对学生进行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思政教育及心理疏导,也是大学日语教学中不容回避的课题。换言之,大学日语的教育离不开有“温度”的传统面授。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无时无刻观察着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况、情绪变化及心理活动。教师只有及时地掌握这一切,做到实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也要利用课堂,通过与同龄人的有温度的交流、比较、合作,从而更好地发现和提升自我价值。
因此,依托互联网的智能产品可以作为一种辅助课堂教学的便利工具,并在诸如新冠肺炎疫情等特殊状况下发挥关键作用,但其固有的“离场”缺陷,即无法真正触及并敏锐捕捉到大学生的精神状态、思想波动和心智变化,无法真正构建一个真实互动的场景,决定其只能位于从属地位。在大学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通过混合式教学探索,更好地发挥和学生的“在场”互动,更好地将传统教学的优势“最大化”,是大学日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的题中之义。
当前,大学日语混合式教学中可利用的文本、多媒体、在线学习网站等教学资源已十分丰富,且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因此,教师首先应构建便于学生操作、处理和共享的语料库、话题库和语言应用场景,并随时和学生一起对语料库进行补充、更新,这不但有利于大学生语言输入和输出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其次,教师应致力于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为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让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思考各个选题,打破“以书本为纲”的传统课堂教学局限性,给予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学会判断、扬弃,提升批判和整合思维,为成长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以《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第二版)》中级教程上册第二课《寒暄》的教学实践为例,通过增添网络视频、图片,以及对日本人寒暄礼仪注意事项的介绍,让学生分组表述中日各场景下沟通交流礼仪的异同,并就“日本是否是礼仪之邦?”这个话题开展辩论,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充分锻炼了学生们的日语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最后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师需持续根据学生反馈和实际教学效果对教学内容及过程进行审视、改革,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应具有更多的自主权,通过以教材为支撑,精心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策略繁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每一次课程甚至每一个知识点的最佳传授方式。大致可分为问题引导、交流讨论、师生互换、学生互评等方式。
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前将各类学习资源发布至学习平台,以便学生课下自学。
教师依据学生预习情况数据,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学习效果设计讨论题目,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课前的准备或整理,将所学知识采用课堂教学模式,派代表或集体分工向全班分享、交流学习心得。
学生将各组完成的任务进行交叉评比,在互评的过程中学习其他组的优秀之处。这种方式比较适合简单易懂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大学日语教学评价基本上以期中、期末的考试成绩为标准。混合式教学模式如果仅以学生的在校考试成绩为标准,已不合时宜,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建议将线上、线下的学习考核权重各赋予40%和60%。线上学习评价按学生在线学习表现、讨论发言质量及作业完成情况各赋予10%、10%及20%。线下学习评价按学生课堂学习表现、期中考试成绩及期末考试成绩各赋予10%、20%、30%,避免一考定终身,给予每位学生一个相对客观全面、公平公正、合情合理的评价。
自从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以来,互联网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大学日语教学模式更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战。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和弊端日益显现,“读死书、死读书”的大学生没有出路,而互联网的冲击也让人们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新时代“万众创新、全民创业”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潜力必将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大学也一定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