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教学模式下高职对话教学的策略构建

2023-01-28 04:56莹,张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跨界建构深度

杨 莹,张 昊

(1.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1;2.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人事劳资处,吉林 吉林 132021)

跨界教学模式下高职对话教学是课堂形态的变革与跨界的“大课堂”教学理念的创新,目的是通过有效、深度对话形式,提升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水平,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跨界教学模式下对话教学的内涵简述

(一)跨界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关于跨界教学,2013年姜大源[1]就曾指出:职业教育必须有跨界思考,从跨界角度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跨界的本质。跨界教学模式视域下高职对话教学,不是校内课堂简单的一种教学方式,而是基于跨界的“大课堂”教育理念的变革,通过有效对话、深度对话来提高教学效能的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跨界教学的特征,一是教学场域的跨界性。教学场域由原来的学校教室拓展到企业与社会。要求职业院校在跨界教学场域中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实践教学。二是产教主体的融合性。供给主体之间相互合作,建立跨时空、跨行业的虚拟教学团队和教学组织,突破既有的边界,实现跨越组织的知识传递与生成。三是教学形式的实践性。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生产并重,使学生迈出教室进车间,力求培养学生“既会动手,又会动脑”。这表明,职业教育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都需在实践中完成,也充分证明实践是育人的重要环节。

(二)跨界教学模式下的对话教学

伽达默尔[2]认为“对话就是对话双方在一起相互参与以获得真理”。巴赫金[3]认为对话是一种“在各种价值平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戴维·伯姆[4]认为,“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国内学者冯茁认为,“对话表现为解蔽、敞开,在相互交流中平等交换,互相接纳,从而产生理解”[5]37。跨界教学模式下高职对话教学突破传统的学校课堂内教师与学生的简单的问答式对话形式,是基于跨界的“大课堂”教学理念的创新,目的是通过有效、深度对话形式,使教学形式更具有有效性与创新性。跨界教学视角下,在实践教学和创设的情境中、围绕学生“关键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深层次对话教学,培养未来适应社会的高技能人才。而“核心素养”的培养,正是借助跨界课堂的优势,打破这种传统秩序,尝试把真实生活带进课堂,为重塑课堂形态创造新的可能。跨界教学模式下构建高职对话教学策略研究的目的,一是通过互主体性对话式教学使高职学生在跨界教育教学实践中达到自我的“觉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二是面对高职教育中的“灌输”所导致的“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缺席,以课堂教学的重塑与变革为生长点,通过深度对话策略为“新型课堂”赋予新的意义。三是通过深度对话,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意义的理解与建构。

二、跨界教学模式下高职对话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教学效能提升

一是创设跨界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欲望。第一,创设实际生活情境对话,培养兴趣,激发深度学习欲望;创设认知冲突对话情境,提出疑问,激发深度学习欲望。二是呈现深度对话话题,感悟知识发生过程;呈现解题思路话题,感悟解题思考过程。三是构建深度对话形态,促进全员深度参与。构建师生深度对话形态,建立双方的情感基础;构建生生深度对话形态,促进小组合作与交流;构建自我深度对话形态,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四是把握有效追问时机,提升深度理解水平。

(二)有利于提升引导效能

跨界教学模式下的对话教学,突破传统的学校课堂教育设置,打破单纯校内课堂的物理布局限制,在校园、社会、企业三者间构筑全过程、全方位、全维度、全纬度的协同育人“大课堂”。传统的校园教师主导的对话教学具有局限性,重点是传授知识过程中的对话,现代高职教学不仅是单纯传授知识,还要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为此,通过深度对话,使他们在认同基础上立志成为未来社会实用性人才。对话对高职学生来说,重点是强调在跨界大课堂中的道德养成,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这种跨界视域下的对话教学,相对于单纯的校内教学在育人上更有实效性。

(三)有利于实践知识重构

跨界教学模式下高职对话教学的特征,一是课堂外延扩大,内涵加深,二是基于实践情境教学中的对话有深度、有信度、有热度。两个特征决定学生知识在这种环境下能得以重构与创新。课堂的综合地带和边缘是学生思想碰撞和知识重构的重要地带,通过课堂外延扩大,多主体参与教学,实现知识体系跨界融合。通过课堂内涵加深,可以从实质上解决学生遇到的真问题、难问题。基于实践教学对话的深度,可在实践中抓住学生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关键问题对学生进行疏导;基于实践教学对话的信度,可让学生直观社会、直面企业,教师通过对话可以解决学生未来发展、就业的问题,可以在现阶段实现对未来的判断与承诺;基于实践教学对话的热度,是教师及相关参与者,准确把握每一位学生,实现学生个性化的教与学,提升学生的跨界融合与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实践性知识都是在对话与实践中建构与重组的,与传统的知识结构是不同的,这种知识对学生的发展、对企业岗位需求都是至关重要的。

(四)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跨界教学是基于实践的教学。在此教学中,参与组织教学各个方面要从实际出发,运用深度对话教学方式参与高职人才的培养。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素养”。职业教育核心素养包括通用核心素养与职业核心素养,其落实的载体是课程与教学。为此在教学上,要以项目为载体,施行情境化教学。核心素养是在实践中养成的,而且只有通过深度对话教学才能得以实现。在跨界教育“大课堂”的视域下,对话主导者只有在特殊的课堂情境中,用深度对话的方式教育引导学生,且面对不同的学生精准施策,制定适应于每个学生个性特点的长期培养方案,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为可能。

三、跨界教学模式下实现对话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要求

(一)对话程序遵循从技术型对话到实质性对话

技术型对话遵循教育自身逻辑与规律,以其科学严谨的态度回答是或不是的结果定论的对话形式。技术性对话不是目的,其目的是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触及学生的灵魂,使学生在“解放理性”的支配下提出种种质疑,在心灵的碰撞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实质性对话是“双方通过精神际会而达成的一种视界融合。”需要达到对话双方的认知共振、思维同步与情感共鸣。

(二)对话关系基于教学的跨界性与产教的融合性

对话教学是一种关系思维,在认识上,应把跨界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其中每个教学要素都处在一种关系之中。教学的跨界性与非跨界不同:教学形态发生改变,由课堂教学变为校企合作教学;办学主体发生改变,由学校单一主体变为校企双主体;教学情境发生改变,由校内单纯的教学情境延伸为产教融合的教学情境。是双主体参与的校企协同育人的对话场域。在这种对话场域中,关系思维能在人才培养中促进实践知识的生成与人生意义的建构。传统上的校企合作大多都是浅层次的合作,或说是“伪合作”,这种合作是基于“自利益”的合作。目前的产教真融合已经使学校的单一人才培养走向“双主体协同育人”,这给跨界教学模式下有效对话教学提供了可能。如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中,把握跨界“对话”关键,实践中基于岗位任务,及对物流管理专业关键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基础上,构建以项目、任务、实践问题为载体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中心课程与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跨界课程教学方法创新。建立教师“引进”与“走出”双向流动机制,在校企“对话”中培养了师生的职业态度、职业意识与创新精神[6]。

(三)对话前提基于对话双边的平等性与主体间性

之所以提倡对话式教学,是因为“教师不能替学生思考,也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真正的思考,即是对现实的思考,不是发生在鼓励的象牙塔中,而只能通过交流才能产生。”[7]对话是一种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之间达成的默契,是人们倾听与真实表达从而使真理脱颖而出的深层机制。要实现对话双边的平等性与主体间性要做到如下三点:一是对话态度要端正、境界要高。对话双方必须把民主、平等作为对话教学的根本原则,要从过去的唯我论主体性原则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重新思考产教场域中“自我”的地位。对话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拥有特权,应是是一种平等合理的交互关系。在对话教学中,对话诸方要以人才培养为使命,只有端正态度高境界地看待事物,对话教学目的才能达到,对话的意义建构才能实现。二是对话以对话诸方“心理契约”为基础。心理契约可以表现对话教学中诸方面的契约关系。高职教育对话教学是跨界性、实践性特征基础上诸方平等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学活动中见解可以不同,但通过对话教学共同解决问题、达到对话目的的认识必须是相同的。在高职教育的活动中,有些制度规约对个性化、实践性的教育作用不够充分,而真正起作用的往往是在对话诸方共同心愿、共同理念、共同理想基础上建构起的“心理契约”。三是在对话中必须消除主导与从属的不平等关系。有效对话教学的目的,旨在创造一种教学中的主导与从属、控制与被控制的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师生及相关要素参与共同构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教学情境,形成师生、校企共同探讨的合作氛围,最大限度地张扬学生富有个性的生命意义[8]。

(四)对话的追求突显意义的建构性

“教育中发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是对话中意义的生成。”“对话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它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9]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特征,决定跨界教学模式下的对话教学的独特性。在教师与课程对话中,面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模式,“只有教师在主观上走出‘主体性的缺席’状态,通过与课程的对话,对‘我’与‘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自觉的反思与建构,才能达成教师与课程之间富有教育意义的关系”。[5]110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传统单向的教师“独白”、对话与“精神建构”分离、只求塑造,无视生成等,与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格格不入。教师与学生对话是一种品质与精神。在与学生对话中,要解构“中心意识”,悬置“制度化权威”共享平等。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中,要借助“发现学习”“情境化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有效教学方式,通过对话实现学生实践知识的建构。除以上对话形式外,教师还要与自我对话,即反思性对话。舍恩认为,反思是指专业者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建构或重新建构遇到的问题,并在问题背景下进一步探究问题[10]。教师反思有三种:行动前反思,即使教师对各种可能的选择仔细反思,决定行动路线;行动中反思,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它是个体有意识地不断对问题情境的重新建构;行动后反思,是教师在行动过程结束后对自身行为和相关意识活动进行反思,有助于教师成为更有经验的实践者。最后,教师、学生还要重视与企业教育资源对话。对话形式除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还表现在人与物、人与情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造就、相互理解与沟通,以达到情感共鸣与共同建构。从教师角度看,通过与企业对话,明确企业教育资源对课程内容、教学过程的影响因素是什么,面对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场教学、企业课堂应该注意些什么,面对企业新工艺、新技术要求,如何将其要求及时准确地融入课程与教学中去。从学生角度看,思考面对跨界教学有哪些不适应,技能培养与产业需求尚有哪些差距,以上种种问题,是高职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五)对话目的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实践证明,高职院校管理层认识与理解核心素养是基础,课程标准融合核心素养是根本,教学改革融合核心素养是方法。对话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学生专业能力、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过程。在强调“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的当下,对话内容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核心素养内涵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理想信念、职业能力等方面,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专业水平与道德水平的总体把握。然而,真正把核心素养落实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效地融到教学中去,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教师对话教学不失为一种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方式。一是通过积极的对话教学,增加学生的职业自信,增加职业技能报国热情,二是通过积极的对话教学,使学生极大提高从业后的“关键能力”。三是通过积极的对话教学,使学生不断获得自我能力、方法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跨界教学模式下高职对话教学有效性的保障策略

跨界教学模式下高职对话教学保障策略的构建是实现对话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要求。实现这个要求必须有先进的理念、制度与机制来做保证。

(一)用“一个意识”确保对话教学有效性的深度

跨界教学模式下高职教育要达到提升有效对话教学的深度,必须树立“为未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理念,这是确保提升有效对话教学的深度的思想基础。实际上,这具体要求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未来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素养有三个特征:一是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即从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转向综合素养,凸显一个完整的人所应具备的丰富个性;二是强调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把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信息意识以及全球竞争力的新型人才摆到教育的核心位置;三是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鼓励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教育必须牢牢把握这个人才理念,通过深度、有效的对话教学,建构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与综合素质,这是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用“二个构建”确保对话教学有效性的效度

一是构建以面向真实、富有个性、深度体验为特征的新型课堂。跨界教学,实质上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的教学转型,目的是将核心素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更好的内化为学生的核心能力。具体来说,构建新型课堂的目的,就是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教育工作者要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知识传授的局限,回归人的本质。过去,人们倾向把“没有问题的课堂视为一流的课堂”,但它实际上违背学习的本质,丢掉学生主动创新的灵魂。构建以面向真实,富有个性,深度体验为特征的新型课堂,可让学生学习成为“建构世界”“探索自我”“结交伙伴”三位一体的实践。在这个新型课堂上,教师的使命与责任,就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建构知识、建构人生。

二是构建以问题意识、矛盾意识、师生共长为特征的情境课堂。职业教育关注的是过程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包括两类:一类是所谓的经验知识——“怎样做”的知识;另一类是所谓的策略性知识——“怎样做好”的知识。策略性知识所强调是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获得经验、获得策略。为此,构建以问题意识、矛盾意识、师生共长为特征的情境课堂尤为重要。为什么要提出构建以问题意识、矛盾意识、师生共长为特征的情境课堂,是因为职业教育是就技能而论道的教育,是以获得“怎样做”和“做得更好”的知识为主,也可称是“为什么而做”的知识。在这样的知识建构中,问题意识、矛盾意识很重要。在具体实践中要以解决问题、解决矛盾为主要目的,世界论坛2016年《未来工作报告》的调查显示:2020年的技能需求度占第一位的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从就业市场与未来工作的变化看,人们对同一职业或工作“从一而终”的惯例将会被打破,为此,高职学生所要掌握的是一把钥匙开万把锁的知识,那就是能力与智慧。教师如何创设情境,如何在跨界的“大课堂中”设置问题与矛盾,如何通过对话让学生掌握“真本领”“真本事”,对教师的能力是一个大考,为此,提出“师生共长”策略,在跨界的教学模式中对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10]。

(三)用“三种机制”确保对话教学有效性的信度

1.协调机制

目前,跨界教学仍是高职教育的“软肋”,政、校、企三方跨界的协调机制尚不健全,三方的资源尚未集成共享。特别是校内对此由于缺少足够的认识而内生动力和活力不足,难以有效地实现跨界教学模式。为此,必须要三方跨界互动,拓展合作的深度。在政、校、企跨界协调中,只有拥有平等对话平台、共同的发展目标,以及共同的利益点各方才会有积极性与主动性。高职院校专业要实现跨界合作,就必须以跨界人才培养为中心,在具体的跨界教学模式中,克服现有的“有界”模式,形成新的、以实践体验性为特征的教学空间,为培养未来高职人才提供基础与条件。三方协调机制是跨界高职对话教学的重要基础,缺乏协调的跨界即是非实质性的跨界、形式上的跨界,难以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

2.监督机制

政、校、企三方跨界的协调机制是“当事者”的自觉行为,这种行为由谁来监督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要构建以“旁观者”身份的监督机制,来保证跨界教育教学既定的方向与目标。现代的高职教育三方协作式联动,极大地颠覆需求侧和供给侧的传统价值链,技术集成的创新模式已成为行业企业转型的必然趋势。打破传统行业“自以为是”“故步自封”的桎捁,成为跨界联动技术集成、协调穿心的原动力。跨界教学模式是课堂的一次重新定义,是相关政、校、企三方利益的重新布局,应该说这是一次革命性、创新性的变革,其实效如何要由第三方监督机制来评价。应抽调有创新意识、教学改革精神强的专业人员、对未来企业发展及岗位需求有前瞻性研究的人员、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制度与机制意识的人员组成跨界教学评价组织,适时对教学进行监控与评价。同样是对话教学,哪些是形式上、表面上的,哪些是深度的、实质性的对话教学,哪些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哪些是“伪对话”,“当事者”是无法做出合理判断的,要靠第三方监督小组进行评估。这对于保证跨界教学模式下对话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3.创新性机制

创新性机制集中体现在高职院校跨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由政府牵头,专业由学校、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规划共同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涵盖人才规格、专业和岗位标准化;教学和专业团队实现校企共赢;考评体系多元化,校、企、师、徒多重主体等等都是靠创新机制来解决。创新教学模式必须以创新课程为基础。在课程创新上,要将现有的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解决课程多样化与系统性之间的矛盾,允许学生进行模块选择;在教学模式上,强调深度对话式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未来岗位的综合素质与关键能力为主要目标,提倡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在对话中深化教学,建构学生适应未来的能力。

猜你喜欢
跨界建构深度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深度观察
建构游戏玩不够
跨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