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要对准人民坐标

2023-01-27 09:45
群文天地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立场

马 忠

晨曦中的西宁秋韵 黎晓刚/摄影

为谁创作、为谁立言,始终是文艺创作和发展最根本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5 点希望,其中之一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这一重要论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人民立场,阐释了人民与文艺的关系,为文艺创作实践提供了更加明确的价值坐标和精神指引。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因此,“坚守人民立场”的文艺观鲜明地体现了“人民主体”思想和“文艺为民”的主人翁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3 个维度理解。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这是一种情感的需要,也是一种价值的需要。用文艺作品准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他们的实际生活,投入真实情感才能帮助他们找到生活的价值和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从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千古绝唱《离骚》,到杜甫、白居易感时代之苦而作的“三吏”“三别”和《琵琶行》,到曹雪芹历尽人生坎坷而作的《红楼梦》,再到鲁迅创作的许多经典人物形象以及冼星海在抗日战争的硝烟烽火中写出的《黄河大合唱》……这些诗人、艺术家们心系苍生的赤子情怀和贴近人民的创作价值取向以及对社会的担当意识、对现实生活的观照程度都令人敬重,体现了一种文艺勇气和责任担当。

广东省清远市群众舞蹈《万紫千红》

从创作角度。“坚守人民立场”就是为人民创作的作品首先要为人民所理解。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更加丰富而有营养的精神食粮。作为精神食粮的文艺作品只有被人民接受其内容和形式,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传达的思想内蕴,进而对个体、他者与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古代文人重平实、尚通俗,贴近百姓生活、忧国忧民的创作实践证明了这点。比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流露的就是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没有矫情的伪装和华丽的雕饰。其中的 《硕鼠》 《伐檀》《女曰鸡鸣》等就特别贴近百姓生活。这也是它流传千年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一味追求“阳春白雪”的文艺最终只会曲高和寡,无法广泛传播,更不能起到激荡人心的作用。

从本质深度。“坚守人民立场”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的思想。人民通过劳动,创作、演绎和升华着文艺,为文艺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恩格斯对于创作指出:“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要写出真实的、来源于生活的、有血有肉的、具有鲜明人格的人物。马克思也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不是凭空捏造、想象出来的,而是从群众中来的,是特定时代和社会环境下生成的,是人民大众的缩影。正是这样,这些人物和剧情被人们所接受,受人民的喜爱。如果文艺作品单靠想象,脱离人民,即使再华丽的辞藻也难以引发共鸣,终将被时代的洪流所湮灭。

时代有召唤,人民有期盼,肩头有责任。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巨大深刻的变革,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要跟上时代步伐,拓宽自己的视野,敏锐发现时代的新鲜思想、新鲜人物,跳出狭小的生活圈子,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倾听百姓疾苦,了解百姓生活,关切百姓命运,把握百姓思想脉搏,注重从伟大的实践和丰富生活中汲取极富“烟火气”的营养,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作的灵感,当好人民的歌者,唱响时代主旋律,奏响时代最强音,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

广东省清远市群众舞蹈《舞龙》

一是引导人民。消费主义时代,追求感官体验胜过追求意义结果。人们更容易被感官刺激所影响,意义和价值变得虚无缥缈。正是从这一现实出发,我们说文艺作品的创作导向并不是一味地“满足”,更需要“引领”。通过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可以告诉人们什么应该被肯定与赞扬,什么应该否定甚至摒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强调的:“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

二是带动人民。要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就必须通过各类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让文艺走进人民、服务人民。“送戏下基层”作为一项惠民工程,不仅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点燃了群众心中的文艺热情,更激发了他们参与文艺的热度与广度。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声战疫,持续创作了一批致敬战疫一线、鼓舞人民斗志的文艺作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强大精神力量,同时也影响和带动了人民群众的创作热情和潜力,涌现了大批一线工作者手记、日记、影像视频以及音乐美术、曲艺等作品,成为抗疫文艺丛中传递人文力量和情感温暖的一部分。

三是服务人民。“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我们的文艺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人民既是历史的“局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我们要把满足人民大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人民需求,深入基层,把握住群众的脉搏,讲述好中国故事,表达出群众心声。文艺作品反映人民的期待,还要有更多贴近百姓,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纵观历史,真正的文艺精品不仅是经得起人民考验的好作品,还得是经得起时间历练的“经久不衰”。

实际上,“坚守人民立场”也是为了自身永不枯竭的艺术生命。实践充分证明,人民的需要正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也是一切文艺创造的内驱动力。正因如此,那些延安时期从事文艺工作的老前辈,那些曾经活跃在基层的各种像乌兰牧骑队员一样的文艺工作者,那些现在依然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演出团队……他们牢记使命,不忘责任,全心全意为人民创作、演出的事迹,便成为“坚守人民立场”最生动的写照,堪称我们这个时代文艺工作者的高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规律,提出了“文艺是时代的号角”“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等重大论断,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文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创作反映现实、烛照民心、引领时代的文艺精品,新时代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做到内外兼修。

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如果不能自觉地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文艺就会失去生长的条件,就会凋零败谢。人民生活是文艺生产的矿藏,那些在三寸书斋中挖空心思闭门造车,躺在舒适区一味炫耀写作技巧的作者,都不会拥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更不可能获得人民的认可。百姓生活最能印证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梁晓声的《人世间》作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正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仔细揣摩、思考和了解人民的意志,结合人民的感情,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这部饱含深情和温度的文字立足底层,直指人心,被人民接受和喜爱。

坚守人民立场,保持人民性本色,是对文艺工作者的专业拷问,也是对文艺作品的价值考量。《战狼》席卷各大院线,票房更是超越好莱坞大片。这个现象说明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的文艺作品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然而,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透过这些案例,我们应当看到成功背后的付出和汗水。它启示我们,只有具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具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

总之,关注人民生活、书写人民的情感诉求不论在哪个时代都是检验文艺优劣的重要标准,也逐渐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传统。文艺不是风花雪月,特别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文艺是作为支撑民族脊梁的重要战线,更是如今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守人民立场”的创作导向,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走什么样的路,不被表面的东西所动。扎扎实实用我们手中的笔,尽心尽力地去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立场
文艺作品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群众文艺作品内涵的提升
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提出4 点希望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
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深远意义
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