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显春,刘树民
(1.吉林化工学院 教师发展中心,吉林 吉林 132022;2.吉林化工学院 体育教学部,吉林 吉林 132022)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辛亥革命前,蔡先生兴办教育,以此为基础进行反清革命活动。他以第一任教育总长的身份,对清末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进行了改革,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担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等职务,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以及民主革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40年在香港病逝。毛泽东特发唁电赞誉蔡先生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1]。
蔡元培非常重视健全人格教育,1912年在初任教育总长时他提出教育方针为“在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他在发表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主张,是由于当时中国“强邻交逼”,要恢复国权,抵御外侮,必须改变中国重文轻武的教育传统,培养国民尚武精神,强体强兵[2]。但蔡元培并不认为军国民教育是理想社会的教育,只是由于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决定的;实利主义教育主要给人以各种普通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实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一定的职业训练。蔡元培从“富国”和提高国民的富裕程度出发提出实利主义教育[3]。他认为,世界各国的竞争,不仅在武力,更重要的是财力。所以需要实行实利主义教育改变国家和国民的贫穷状态,而且,实利主义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养成对事认真的科学态度;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虽然是富国强兵之道,但是,仅有这二者不仅不能受其利,反而会受其害。兵强可能侵略他国,国富可能以强凌弱,所以要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他用儒家的道德去解释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4]。自由突出主体对意志、思想、人格独立的追求;蔡元培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能领悟到最高的精神境界,因此世界观教育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世界观教育不能通过一般说教完成,只能是一种超越性的精神境界的修养,其最好的途径是通过美育来达到世界观教育的目的。蔡元培认为美育不同于智育和德育,它不属于知识和意志,而是属于感情,它与智育和德育是相辅相成的。通过美育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因此它与世界观教育紧密联系,是实现世界观教育的有效方式,它介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他认为美育是实现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十分重视美育。蔡元培倡导的“五育”各有特定的功能,不可偏废。“五育”并举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基础。
1.废止封建教育的内容和课程
蔡元培有关教学内容改革的思想,明确地体现在他担任教育总长时所颁发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的条令中。其中从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来说,除了按新式学堂的模式建立新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并形成统一的标准外,明确规定废止封建教育的内容和课程。随后,教育部命令将《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皇朝掌故》《国朝事实》及其他有碍国民精神的各种科目一律废止。蔡元培把科学知识引入了学校教育的内容,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5]。
2.沟通文理科
蔡元培认为,大学的教学内容应该使大学生具备广博和比较全面的知识,还要使其具有独立研究和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他不满当时重实科知识,不重理论的偏向。蔡元培认为,在培养专门人才上,“学”与“术”可以分途,大学的重点在理论研究方面,专门学院重点在应用科学方面。他主张沟通文理科,认为学科之间互有交错,治学者不应“局守一门”。为此他在北大调整科系,在教学制度上应用学年学分制,实行选科制。蔡元培主张文理沟通的做法至今仍有重要价值。此外蔡元培将体育定为正式课程,每周3小时。同时大力提倡美育。
蔡元培主张教育应该“尚自然、展个性”,这是他的教育方法论的重要思想。他指责旧教育是违反自然、束缚个性的教育,主张新教育则应是“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守成法”是为了培养封建专制所需要的仕宦之材,“展个性”是为了培养“完全人格”的共和国公民。他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达到举一反三,不能只满足教师讲的一点。
蔡元培在民国历史的几个关键时期对民国教育的宏观布局有重大的影响,为我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的确立和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教育思想中的许多积极合理因素,对当今教育改革仍有很大的启迪和值得借鉴之处,当前进行青少年体育教育可以从蔡先生的教育思想中汲取智慧。
对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的探讨和研究,微观方面主要从体育运动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属性和多元客观属性出发,大多学者套用哲学论断构建青少年价值观的范畴。宏观方面,主要从社会需求出发,通过体育运动手段,达到体育目的的客观现实,满足个体价值追求。厘清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从以下方面着手。
联合国(UN)、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及我国对青少年年龄界定略有区别,这里采用国家统计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青少年的界定(14~34岁),中学生及大学生均作为青少年范畴。
从哲学角度出发,体育运动作为手段在满足个体需求的手段同时,个体也在对其进行认识和重新界定。从功能角度出发,青少年体育价值观又包括教育价值观、竞争价值观、经济价值观、休闲价值观等横向分类。从体育发展的角度来看,青少年体育价值观要凸显其自我超越、觉醒和进化。从统计学角度青少年价值观是多维角度,更能细化不同条目,且不同历史时期受社会影响和制约。总之,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是青少年内心深处对体育的需要和认识,是青少年对体育各事物与现象进行认知和评价时所持有的基本观点与判断,指导着青少年的体育行为[6]。
青少年体育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学校教育在培养和塑造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举足轻重。在突发事件面前,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更为明显。青少年是未来,是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学校体育对学生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兴趣,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蔡元培的“发达学生的身体,振作学生的精神”指明了学校体育教育的方向。他的教育思想为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以启示。
体育运动在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引导树立正确体育核心价值观方面,青少年要保持良好心理诉求,从重视锻炼身体到重视通过身体锻炼培育心智、涵养品德,蔡元培“引导人们追求真理、追求有价值的人生”给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提供了借鉴。青少年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不是单一的教育,而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其中学校体育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其他学科又对体育教育以辅助。学校体育能够让学生走出教室,给学生以身心融合的价值引导,蔡元培的“学科之间互有交错,治学者不应‘局守一门’”给学校体育在青少年价值观培养方面指明了方向。
新时期,国家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青少年健康的新界定。青少年不仅要身心健康、还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同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蔡元培先生认为德育是“五育”的中心,是根本。德育发挥着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品德修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功能。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体育全过程,引导青年学生坚持有规律地锻炼,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7],在塑造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方面也要遵循健康规律。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8],体育不仅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而且能健全青少年人格,健美人的体魄。要在体育教学中让青少年增强对形体美、动作美、道德美的认识和体悟,塑造其健美的身体、美好的人格及对美的欣赏和辨别能力。体育教师要树立以美育人、以德化人的教学观[9],通过教学提高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
要重新审视劳动教育对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培养的作用。体育与劳动教育应该有机结合,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引导学生养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体育和劳动价值观,树立“健康第一”的意识,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弘扬劳动精神[10],在劳动中强健体魄,磨炼意志。
总之,蔡元培先生十分重视健全人格的养成,并认为健全的身体是健全人格的首要条件。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因此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体育核心价值观。而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和塑造非一朝一夕之事,它是动态发展的而且受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综合因素影响和制约。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蕴含着很多人生智慧[11],对培养良好的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值得去深入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