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智
(吉林化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1]以建党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延续与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在近现代努力奋斗的胜利结果、付出生命与鲜血形塑而成的伟大精神硕果;是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探讨与实践、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与实践、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与实践后凝聚的精神力量;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精神动力。2021年国庆前夕,中央宣传部发布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对“精神谱系”的内容给予了更加明确的指向,这也为“精神谱系”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增加了可操作性。该课是承担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必须及时将“精神谱系”融入教学内容,增强大学生思想上“赓续红色血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021年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前三章讲授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按照时间逻辑,教材介绍了近代中国的基本情况,描述了列强国家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用不平等条约改变了中国的内政外交。尽管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最终都以失败收场。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华民族自尊心遭受极大伤害,斗争精神亟待加强。教师通过这些内容为学生勾画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要为当时中国人寻找一种新的精神支撑,进而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出现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出现前中国缺乏一个以真理为导向的精神指引。中国人民向来反抗侵略,不屈服于外来压迫。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传统“忠君爱国”的抗争精神已经不能满足动员广大民众起来进行斗争的时代要求,围绕“白莲教”和“拜上帝教”而发展的宗教精神根本无法与时代链接,农民捻军组织所尊奉的民间侠义精神不足以成为时代主流,影响深远的义和团运动的崇武精神也在列强先进武器的面前显得形单影只,维新运动的改良精神和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不彻底革命精神终究完成不了中国近代的历史任务。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试遍有助振奋民心的精神主张,国难日甚一日,甚至到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境地,但是这些精神无一例外都因为缺少科学和真理指导的革命实践的形塑,因此无法持续、发展和长远。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极其复杂,唯有坚持科学与真理的精神才能指引中国走出阴霾,走向光明。
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出现前国人缺少对“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使命的深刻理解。民族弱乱之时,仁人志士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那么引导学生思考究竟何为成功的标准?洪秀全认为“由天父上帝自天降下之新也路撒冷,今天京是也。验矣”[2],即太平天国运动走势应验了文本的设想,近代中华即将成为新耶路撒冷,这便是中华的出路。清王朝洋务派奕、桂良和文祥上书咸丰皇帝“应以‘自强’为治国总纲,力图以此‘振兴’清王朝”[3],即以洋务自强寻求国际独立的地位。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有言:“……乞及时变法,富国养民,教士治兵,求人才而慎左右,通下情而图自强,以雪国耻而保疆圉,……”[4],即变法以求民族独立。孙中山认为“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清朝君主政体变为‘中华民国’”[5],才是民族独立的体现。实际上,这些国家道路探索都失败了。十月革命爆发以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对“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有了新的认识。“民族独立”是要承担起领导中国底层千万民众完成反帝反封建历史任务的责任,是要中华独立崛起;尽快完成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过渡;国家政治统一,且“不自政府造起,而自人民造起”;人民不再一盘散沙而树立起民族主义观念。“人民解放”是要实现国民权利的保障以及人的本身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是顺应了时代的呼唤而出现。
2021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第四章至第七章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探索革命新道路,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以及完成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主要以建党精神为起点的18种革命精神为主。在这一时期内,中国共产党依靠马克思主义去认识中国革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以建党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诞生、续写并不断提升,体现出主动性与顽强性的鲜明特点。
“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6]通过课程内容的讲解,要让学生理解:(1)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理论主动性。十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主义传向中国,其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开放性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使得无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的道路和希望。中国共产党建党后,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革命的基本情况做了广泛而深刻地分析,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指导中国革命逐步走向胜利。(2)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理想主动性。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党的最高纲领,从此树立了全体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筚路蓝缕,积跬步至千里,从不曾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讲述内容可以结合革命先烈投身革命事业的光辉壮举,如: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瞿秋白临刑前高喊“共产主义万岁”,这些都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3)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实践主动性。建党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带领人民掀起了工人运动的高潮,主动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又积极探索革命新道路,在局部执政实践中开展土地革命。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最早高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大旗,积极团结国内一切抗日力量,发动人民战争抗击日本侵略者。抗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召开新政协,建立了新中国。(4)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所展现的自我革新的主动性。“历史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7]革命的征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有高潮低落,成功更不会一蹴而就。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私利,也不为私利而革命。大浪淘沙,烈火焠金。凡是革命意志不坚定者,凡是借党实现个人利益者都注定被历史所抛弃。“党始终保持了自我革命精神,保持了承认并改正错误的勇气,一次次拿起手术刀来革除自身病症,一次次靠自己解决了自身问题。”[8]1928年9月,毛泽东在井冈山根据地开展了“洗党”,针对党内存在的机会主义、地方主义和投机主义进行了整理。1933年1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二十六号训令》,并严惩贪污腐败的行为。延安整风着眼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活,对“左”倾教条主义思想进行了清算。在离开西柏坡之前,毛泽东告诫全党做到两个“务必”,强调“要进京赶考,要考个好成绩,决不能当李自成。”中国共产党人就是依靠精神谱系的精神主动实现了历史主动,达成了精神主动与历史主动的联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9]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所有共产党人的执念,是一个共同的不打折扣的目标,为此才能做到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无怨无悔。凭着这种顽强的精神,无数革命先烈给敌人留下了“特质材料造成的人”的印象,为后来的同志树立了光辉榜样,化成了黑暗星空中最亮的星。孙中山先生说过,“要恢复民族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要恢复民族精神就必须有能够代表民族精神,支撑民族精神,发展民族精神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作为这一精神主体,“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对伟大民族精神的极大激活”。以建党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族谱以坚定革命信念,艰苦奋斗,勇于探索革命新道路;求真务实,无私奉献;顽强的革命精神,严守纪律,患难与共;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持自力更生,勇往直前;百战不挠,坚忍不拔;体现高尚思想境界,革命正气长存等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2021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在第八、九、十章阐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全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走进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主要包括33种时代精神。要让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人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奋斗精神,在革命实践后,继续开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一穷二白的中华大地上建立伟业。作为“两个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表现出了开拓伟力与时代引领的精神风貌。
“在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以最广大中国人民的福祉为前提的现代化;在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才有发展的基础。”[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能够快速解放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共产党人逢山修路、遇水架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高瞻远瞩,在中国大地上逐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了解决人民吃饭的问题,党中央集中一切力量在东北地区开垦土地,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为了反对国际霸权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发愤图强,成功地完成“两弹一星”的艰巨任务,捍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和威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表现出的精神是支撑伟大实践与创造的价值力量,汇成了不屈的民族精神的主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改革突破了计划经济对农村的限制。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沿海经济特区不仅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也是探索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试验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就是打破固有模式,寻求突破和与时俱进的奋进精神。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思考:一是伟大事业与伟大精神之间的关系;二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在当代的重大意义;三是青年在赓续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必要性。这一部分内容在时间空间上距离学生更近,更为学生所了解,应该要学生知道,虽然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但是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国外仍然存在很多很大的挑战和风险,仍然有许多的未完成的事业去继续奋斗,接续开拓,仍然需要保持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一贯本色。
党的事业发展和国家事业的繁荣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时代支撑。新中国刚刚成立,生产资料和工具极为落后简陋,很多工程都需要马拉人扛。即使这样满怀着对祖国未来的无限憧憬,无数共产党员与人民同甘共苦,体现出肯干苦干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后,为了抓紧宝贵时机扩大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共产党员带领人民注重效率,体现出愿干快干的事业精神。新时代开启后,随着国家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从宏大战略布局中谋划,借助先进技术和装备,体现出实干“巧干”的创新精神。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展现的中国共产党不懈斗争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都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有着密切联系。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立场,这一精神谱系必将记载更多的伟大精神历史。通过这门课要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成果是要与人民共享,青年人要自觉赓续红色血脉,才能在第二个百年征途中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才能肩负起民族与时代交付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