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叶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涌动交汇,民粹主义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兴起。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利益格局的调整,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矛盾的堆积,都为民粹主义提供了孵化温床,加之网络技术的演进升级,进一步使民粹主义完成了从现实民粹主义到网络民粹主义的转变。网络民粹主义推崇平民价值,强调人民大众呼声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反对精英和权威,具有极端的非理性特征,并假借“人民”的名义谋求自己的利益,造成阶层对立,矛盾激化,不利于友善和谐社会的建构。因此,要在把握网络民粹主义表现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滋生方式,从而积极探索科学应对网络民粹主义的治理策略。
在中国语境下发展起来的网络民粹主义没有改变民粹主义的本质特征。互联网的发展又为其在网络空间的进一步延伸和嬗变提供了技术支持,使民粹主义呈现新形态。
民粹主义含义多变、内涵复杂,可以附着在各种意识形态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下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尽管不能以明确的核心概念对其进行定义,但透过纷繁复杂的民粹主义社会现象,能够归纳出一些共同点,即反对精英主义、崇尚平民价值,主张“民”是一切权力的合法性来源和价值评判标准,具有极端平民化倾向。“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而发生嬗变的结果,是社会矛盾累积而爆发的社会思潮。”[1]从本质上看,网络民粹主义仍然是民粹主义,具有传统民粹主义的价值取向与思维特征。具体来说,衍生于信息技术勃兴的网络民粹主义具有以下核心理念。其一,反精英。在民粹主义那里,人民与精英具有二元对立性,其中,人民是正义的化身,而身为人民对立面的精英则政治无能、道德败坏,是斗争的对象。因此,网络民粹主义具有二元对立的表达逻辑。其二,反建制。网络民粹主义认为现存体制维护少数人的利益,属于普通民众的社会资源往往被社会体制中的精英阶层所侵占,因而非理性地将生活中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都归因于社会体制问题,对现存体制怀有明显的不满情绪,对解决政治、民生诉求的制度化途径持有怀疑态度。其三,反理性。民粹主义在思维方式上坚持情感至上,强调人道主义,同情弱者、声讨强者,往往忽视事情的合理性,表现出非理性倾向。民粹主义在网络空间的非理性言论,会混淆民众的价值判断,扰乱网络空间秩序。此外,“互联网并非是对现实民粹主义的简单映射和复制,也从根本上重构了民粹主义的产生机制。”[2]结合互联网的技术支持和自身的价值逻辑,网络民粹主义又具有新特征,如传播范围更广、涉及议题更多元、社会危害性更大等。它以网络传播方式和社会动员方式日益渗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行。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民粹主义,我们只有对其进行理性审视,才能避免这种社会思潮发展为社会运动。
当前,传统民粹主义借助网络技术披上了网络外衣,并与民族主义、民主主义、文化消费主义交互作用,形成了3种典型的表现形态。
其一,民族爱国式的网络民粹主义。它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为情感导向,高度强调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坚决抵制外敌的入侵,斥责敌对势力的恶劣行径,具有极端的国家、民族理念,盲目排外倾向明显。这种极端性和非理性的民族民粹主义,一方面造成了网络空间的激烈动荡,对政府的决策产生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另一方面,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民众的爱国情感,恶意挑起民族对立和民族分裂,不利于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友好形象的树立和与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流与合作。
其二,民主政治式的网络民粹主义。它往往打着民主监督的旗号,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现象、分配不均问题等进行监督、批判、声讨,当发生了契合民粹主义议题的相关社会事件时,网络民粹主义便借助微博、贴吧、豆瓣等平台扩大舆论参与度,主张以“人民”的名义动员网民来进行网络投票,并将投票结果视为正当且唯一的民主决策。为进一步扩大舆论监督范围,民主政治式的网络民粹主义甚至会采取诸如人肉搜索的极端方式来探寻事件真相,形成一场广泛的道德审判。
其三,文化消费式的网络民粹主义。麦克盖根曾对文化民粹主义有过经典论述,并指出“普通百姓的符号式经验与活动比大写的‘文化’更富有政治内涵”[3]。民粹主义崇尚平民价值,反对精英统治,由这种价值理念构建出的文化民粹主义,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强调平民大众的通俗文化,弱化主流文化的倾向。文化消费式的网络民粹主义主要通过两种手段表达对精英阶层的不满与反抗。一是恶搞。为吸引普通网民的目光和发泄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文化民粹主义在恶搞创作中往往会对经典作品、严肃形象进行夸张化和变形化的二次创作,以贬低主流文化与英雄人物来凸显底层平民的通俗文化。二是“山寨”。文化民粹主义对主流文化进行模仿、解构与抄袭,创造草根特色明显的“山寨”文化,力图消除文化精英的话语权威与主流文化的文化权威。
网络民粹主义之所以能在网络空间抬头和蔓延,关键在于其滋生途径和运行方式,即网络传播方式和社会动员方式。网络民粹主义的价值理念和社会危害也正是通过其特有滋生途径得以呈现、传播与扩大。
1.话语强占作为传播策略
网络民粹主义能在网络空间实现大肆传播,必然有一定的网络舆论传播策略可寻踪,其最明显的传播策略表现为话语强占。话语是人们沟通交流、情绪表达的重要方式,集中展现着民众对某事某物的态度、立场和观点。一个和谐有序社会中的话语应具有多样性,并形成理性的思维互动和情感沟通。在话语强占的传播策略中,网络民粹主义建构出具有反政府、反权威、反精英价值理念的话语结构,并将这种话语结构普遍使用在各种具有二元对立倾向的现实议题中,用简单的思维逻辑、粗暴的话语逻辑对社会事件进行定性,恶意引导舆论走向。网络民粹主义的话语强占策略是一种强势且恶劣的话语专制,它只认同那些与自己的态度、立场相近或者一致的网络言论,而那些与自己意见相左、与“人民”立场相悖的话语言论都是“敌人”,不具备正当性与合法性,并号召民众群起打压和围追堵截。为了实现对网络空间的话语主导,网络民粹主义往往通过扣帽子、贴标签、悲情叙事等方式造成事件双方对立,从而控制舆论声音,取得话语优势。
2.交互扩散扩大传播范围
网络民粹主义借助互联网的交互性,将民粹主义式的话语表达、价值理念传播到虚拟网络空间,普通民众接收到信息后以评论、转发等方式进行互动与反馈。并且,在无限的网络空间中,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的互动方式是去中心化和非固化的,具有开放性。一是传播者与接收者的交互。它表现为一对一、一对多的交互模式,即网络民粹主义者的交互对象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呈现出放射性。二是传播者与传播者的交互。普通网民在接收到网络民粹主义者传播的信息时扮演的角色是接收者,但同时,接收者也可以将信息再次传递出去扮演传播者角色,形成网状式的互动模式。这也就意味着,在交互扩散中,每个网络参与者都在“人民”与“领导”角色中来回变化,网络民粹主义也就在这样频繁、及时、开放的互动中扩大传播范围、席卷网络空间。网络民粹主义放射性、网状式的交互方式,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舆论发酵,扩大事件的发展态势,广泛性地汇聚普通网民积极参与评论,扰乱民众对敏感事件的合理看法,导致网络狂欢与“舆论暴动”,极大地威胁着网络空间的安全。
3.社交媒体拓宽传播渠道
政治参与渠道的不畅、利益诉求方式的单一成为网络民粹主义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互联网打破了主流媒体和上层精英在信息创造与传播中的绝对性主导地位。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话语权、创造权、传播权也不再垄断于少数精英手中,而是分散到多数人手中。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体的广泛兴起为普通网民表达个人意见、参与话题讨论拓宽了媒介渠道,人人都是创作者与传播者,这也给了网络民粹主义在虚拟空间的无限可操作性。一方面,在传统媒体时代,社会民众主要通过间接途径去申明利益诉求、陈述政治意见,这种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具有互动交流受限性。而现在,各大网络社交媒体没有强制性的时间、地点、身份、年龄等条件限制,虚拟的网络符号代替了个体的真实身份,网民的发言更加大胆与直接,随时随地都能参与公共事件的围观与讨论。网络民粹主义针对特定的社会议题发表非理性和极端性言论,并借助社交媒体传播出去,很快就能吸引不明真相的网友关注与互动。另一方面,社交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关键渠道,社交媒体的兴起加剧了民意聚合的可能。众多的社交媒体为普通网民关心社会民生、寻找志同道合者提供了交流平台,而当契合民粹主义主题的社会事件发生后,网络民粹主义煽动网民情绪,整合民众意见,将持有“人民”意见的网民们汇聚一堂,很容易造成“群体极化”,加剧社会危害性。
4.网络意见领袖左右舆论走向
互联网使“人人都有麦克风”成为了现实,海量的舆情信息从四面八方呼啸而来,形成了“众声喧哗”的局面,这些声音若没有进行过滤、筛选与整合,将消散在无限的网络空间中,无法汇聚成一股力量并产生巨大的舆情影响力,网络舆论也不会主动演变成网络舆情危机。然而,实际情况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网络意见领袖就扮演了这样一个“过滤器”的角色,并进一步将处理后的信息传递到网络场域。网络意见领袖影响力很大,他们由于经常为普通网民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积累了社群成员的信任,在网络社群隐约发展成为“领头羊”地位,具备一定的网络话语权。网络民粹主义通过网络意见领袖的力量,以反对精英阶层和权威主义、推崇平民价值和人民意愿为核心理念,不断整合大众声音,网络大众在从众心理和“沉默的螺旋”效应影响下,对事件的思考逐渐偏激,越来越多的网民发出网络民粹主义所设置的声音,人数的优势转化为话语的优势,理性的声音和事情的真相也逐渐被淹没在极端化的舆论走向中。
1.敏感议题建构滋生社会焦虑
议题是有争议、可探讨的问题,本身就具有吸引人关注和讨论的作用。议题的选择与建构是网络民粹主义引导民众参与网络讨论,进而实现社会动员的逻辑起点,议题贯穿网络民粹主义社会动员机制的全过程。对网络民粹主义而言,社会生活中现存的能够引起民众热议、产生情感共鸣的话题,都具有建构意义。具体到民生领域,教育、医疗、住房等敏感问题与民众的生活利益密切相关,是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关注度居高不下、议论性热度不减的重要议题。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当与民众利益相关的敏感性事件发生时,民众就会提高警惕,密切关注事件的发展,思考是否会影响到自身当前或未来的利益,并通过各种网络平台、社交媒体以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为切身利益呐喊。网络民粹主义也正是以此为切入点,它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出发,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议题建构,在网络空间中放大社会问题,恶意挑起阶层对立,渲染精英侵害民众权益的危机意识。这让原本就因社会现实问题而缺乏安全感、心理不平衡的民众产生社会性焦虑。
2.张贴阶层标签激发情感认同
毛泽东指出,革命的首要问题是要区分谁是我们的敌人和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一科学论断同样也是网络民粹主义进行社会动员的理念。在网络民粹主义那里,事件的真实性和过错方并不是它们的关注重点,分清“朋友”与“敌人”的身份,定义“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差异才是它们的思维方式。而对于如何区分“朋友”与“敌人”,贴标签无疑是网络民粹主义的首选方式。网络民粹主义往往通过不加理性的思考与判断,简单地对热议事件中的双方当事人进行“强者”与“弱者”、“好人”与“坏人”的标签化处理,表现出非理性和极端平民性。其中,“人民”标签具有天然的正义性,是网络民粹主义运作的神圣招牌,在网络舆论中具有压倒性的话语表达优势;而诸如“富人”“专家”“汉奸”等具有明显感情色彩的标签,则是腐败堕落势力的代表,是应该批判的对象。加之在传统的社会心理中,“权贵”“富人”是精英阶层的代名词,而平民往往被冠以“贫民”身份,阶层对立的刻板印象深入人心,民众在情感层面更倾向于将平民定义为弱势群体,对弱势群体怀有同情心态。当热点议题出现全民性的讨论时,网络民粹主义用对立性的身份标签去评价双方,刺激人们的眼球和敏感的神经,立即就能引导不明事件真相且立场尚不明确的网民唤起阶层对立的集体记忆,感同身受地投入事件之中,激起对带有“人民”标签弱势群体的情感共鸣,实现情感层面对“平民”的认同和对“精英”的反抗。
3.强化二元对立塑造群体认同
在网络民粹主义的动员逻辑中,从繁多的社会事件中选择含有精英与平民对立倾向的敏感议题,能引起民众对议题的舆论啸聚,并通过张贴阶层标签、“扣帽子”的方式为网民情感的发泄、态度的表达提供发力点,激起网民的情感认同,初步区分出“敌人”与“朋友”,从而对事件的二元对立性质形成一定的认知。接着,网络民粹主义者通过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进一步引导网民形成“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共识,强化“非友即敌”的二元对立思维,认同平民阶层“我群”身份、批判精英阶层“他群”身份,划出清晰的身份阵营,从而使网民站在“人民”的阵营,反对“精英”阵营,形成明确的二元对立的局面。由于权力、财富、知识三大领域集中汇聚了广大的精英阶层,绝大部分的社会资源、话语权力也集中在精英阶层手中,民众积累了对长期存在的贫富分化、阶层固化、利益诉求表达渠道阻塞情况的普遍不满,在网络民粹主义构建的对立认同模式下,民众的不满情绪在民众与政府、平民与富人、大众与知识精英三大典型对立模式中得到释放与宣泄。因此,只要社会事件涉及到政府的作为、富人的身份、精英的发言,网络民粹主义者就在网络空间进行非理性的批判与指责,恶意刻画政府恃强凌弱、为己谋私、牺牲大众利益等负面形象,使用“砖家”“叫兽”“割韭菜”等侮辱性称谓,以及大肆宣传富人嚣张跋扈、横行霸道、欺负弱小等偏激言论,群起攻击知识精英、专家学者的发言,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
4.线上线下联结走向动员实践
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网络民粹主义能快速传播观点、交流互动、组织群众,扩大舆论的影响范围。但网络民粹主义不仅是为了宣扬自己的价值观念,其根本目的是要满足利益诉求、实现政治参与。因此,“网络民粹主义不仅在网络空间中游荡,条件成熟时还会走向现实”[5]。此时,网络民粹主义将由一种来势汹汹的反制度、反精英的社会思潮逐步演变为一种强势的利益抗争与诉求表达政治策略。在网络民粹主义有计划、有目的的策略动员下,网络空间中汹涌澎湃的民愤将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并溢出网络边界走向社会现实,发展成裹挟民意、情形严重的社会运动,引起更大的社会反响和社会负效应。网络民粹主义的线下动员活动,大多是通过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极端的暴力活动等发泄自身情绪、表达利益诉求,这对普通民众的生活、政府的官方权威都造成了极大影响,威胁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从传播趋势来看,我国的网络民粹主义集中汇集在网络空间,能真正演化为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案例很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放松警惕,松懈网络空间治理,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思考如何科学应对网络民粹主义。
在一定意义上,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不仅反映了当前改革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反映了民众对政治参与和利益分配的诉求,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改善民生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但网络民粹主义本质上仍是民粹主义,它打着“人民”“平等”的口号瓦解真正意义上的人民主体地位,扰乱正常的制度运行。若不对网络民粹主义进行治理,其消极影响将远超积极价值,从而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笔者认为,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背景下,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应从以下4个方面对网络民粹主义进行科学治理。
网络民粹主义的产生,固然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但不能否认的是,失衡的资源分配、复杂的经济现实和阶层利益博弈等问题积累了民众情绪,为网络民粹主义的滋生提供了现实土壤。因此,“民粹主义网络生成、传播和聚合的现实情境是当下中国的社会环境”[6]。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有问题意识,要坚持问题导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问题导向”[7]。只有从我国社会存在的问题本身出发,才能实现对民粹主义根源的治理。一要加快社会经济建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发展水平”[8],因此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做大社会经济“蛋糕”并分配好“蛋糕”,切实解决好民众反映强烈的分配不公问题,实现经济发展成果既由人民创造又由人民共享,从源头上消除网络民粹主义的滋生土壤。二要加强社会民生建设。完善民众在教育、就业、住房、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改善民众生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缓解人民的社会焦虑情绪、不满情绪。三要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要建立健全政治参与制度,提供多种参政议政渠道,保障民众的话语表达权,引导民众正确发声、理性表达意见,阻断网络民粹主义恶意利用民意的传播路径。
网络民粹主义强调平民的价值与理想,以所谓的“人民”“民主”“公平”“正义”的幌子挑起了网络空间的喧嚣与动荡,对经典作品、英雄人物、权威话语的恶搞与“山寨”更是解构了主流文化,削弱了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极大地冲击着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9]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是开展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风险治理、凝聚社会共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选择。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网络民粹主义的极端民主、平等诉求。在立足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上,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导广大民众不盲目追求绝对平均与极端民主,将民众的民主和平等诉求转化为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实践动力,鼓励为共同富裕目标贡献个体力量。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约束网络民粹主义的无序利益诉求方式。网络空间是自由的,更应是规范有序的,任何扰乱网络秩序、恶意散播谣言的言行都将受到处罚,要加强法治意识和网络自律意识的宣传教育,规约民众的有序参与和理性表达。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解网络民粹主义的极端情绪。在全社会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营造和谐友爱、敬业诚信的社会氛围,化解社会矛盾,构筑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关系,化解民众积淀的怨恨情绪。
“民粹主义不是因网络而生,却因网络而发展壮大。”[10]民粹主义将网络空间作为主要的战斗场所,鼓吹反对政府权威,煽动民众不满情绪,宣扬阶层对立思想,制造网络暴力活动,这种乌烟瘴气的网络生态环境不利于规范化的网络空间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要加强网络法治化建设[10]。科学治理网络民粹主义,必须要聚焦民粹主义的传播场所治理,即网络空间的法治化建设,既要尊重网民自由交流思想的需要,保障人民合理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坚持依法构建良好的网络秩序,推动网络空间在法治轨道上规范发展。一要加强网络立法,约束过激言论。网络民粹主义利用互联网散布虚假信息、抹黑精英和政府、攻击反对意见者,影响网民的正确认知,政府要通过法律手段约束网络民粹主义言论,对那些不怀好意、无中生有、恶意中伤的言论传播者进行处罚和制裁,净化网络空间,并逐步使网民形成网络空间自律意识,规范自身的网络参与行为。二要加强网络监管,消弭极端情绪。网络民粹主义的言论能够激起不明真相的网民对政府、精英的极端愤怒与不满,很大原因在于信息发布的不透明性和信息监管的不及时性,因此,要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管,落实信息的公开化,严格监控网络舆论的产生源头、传播路径、传播范围,及时回应网民的疑问和意见,从而消解网络情绪的极端性发展。
当前,社会底层民众是各大网络平台、社交媒体上的重要发声群体。在网络民粹主义的社会动员中,草根性的网络群体参与的热点话题往往都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网络民粹主义也主要是以民生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敏感议题建构。因此,社会底层民众最容易被网络民粹主义的“爱国”“民主”“民意”等口号所诱导,成为网络民粹主义反制度、反精英的工具。要引导民众在整体上认清网络民粹主义的真实意图,避免被偏激的“人民”思想所蒙蔽,必须要注重加强公民教育,提高普通民众的个人素质,使他们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网暴”,做社会舆论的理性监督者而不是粗暴参与者。网络民粹主义的言论充斥着偏见、猜忌与抹黑,经不起有理性民众的反驳。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规范自身在网络空间的有序参与和理性表达,遏制民粹主义思想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建构风清气正的网络社会环境。此外,要重视网民群体中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和地位,看到他们身后的庞大粉丝基础和强大网络话语权,加强对这一群体的教育与引导,用主流价值观武装网络意见领袖,培养他们的全面思维和公正判断能力,使他们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中不轻易站队、不操纵民意,发挥真实社情民意传达者的功能,从而避免网络民粹主义通过网络意见领袖左右网络民意。
在社会转型期,网络民粹主义的乘势兴起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折射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的现状。一方面,我们要理性认识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的网络化呈现,反映了民众对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诉求;另一方面,也要意识到网络民粹主义非理性、极端化倾向的言论充斥网络空间不仅会扰乱网络空间秩序,也容易瓦解政治共识,这对我国网络生态建设、社会稳健发展构成了极大危害。面对网络民粹主义的蔓延和扩散,我们应多管齐下,科学治理,既要正视网络民粹主义的产生根源,积极回应民众的合理诉求,也要对民众加以教育和引导,培养其理性辨别能力,旗帜鲜明地反对与抵制网络民粹主义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