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认知译境在英汉翻译中的作用

2023-01-25 03:52许焕荣
关键词:句法译文语境

许焕荣

(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306)

认知语境是结构化、认知化了的语言使用环境,而认知译境则是结构化、认知化了的翻译环境。翻译涉及对源语文本的适切理解和从源语文本向译入语文本的适切转换。第一个“适切”离不开常规的认知语境,第二个“适切”则涉及译入语语言知识、双语对比知识、翻译方面的知识和相关世界知识。这些知识纵横交错,构成认知译境的有机成分,并在双语翻译的相关阶段激活并发挥作用。

一、认知译境及其构成

认知译境是从认知语境引申出的一个概念。顾名思义,语境是语言发生的言内和言外环境。熊学亮认为语境主要指认知语境,是具体场合及其中经常用到或出现的语言特征在大脑中的结构化,而原来的具体语境因素结构化后就变成了认知结构单位和关系[1]115。换言之,认知语境主要指的是语言表达和相关语境之间可以相互激活的原型化认知关系。熊学亮认为认知语境涉及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3个语用范畴,也包含社会团体所共有的集体意识,即社会文化团体“办事、思维或信仰的方法”,而集体意识以“社会表征”的方式储存在个人的知识结构里,使个人的语言行为适合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1]115-116。熊学亮所谓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主要指的是原型化的场合知识。为便于论述,把情景知识、背景知识和社会表征归入“世界知识”之列,语言上下文知识则归入“语言知识”之列。由于翻译是语言使用加双语转换的双重实践活动,类比语言使用之于认知语境的关系,可以推出翻译活动是基于翻译认知环境的,称之为“认知译境”,可将有关翻译的知识纳入认知译境范围之内。由此可推出认知译境的3个组成部分:世界知识、语言知识和翻译知识。

(一)世界知识

广义的世界知识即百科知识。大千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存在,包括真实的和想象的存在。这些存在除了自身蕴含的构成成分、特征、事件、状态、关系及社会文化含义外,它们还通过一定方式与其他存在彼此相连,单一的、简单的联系可进一步组成更复杂的联系网。关于这些存在本身及其之间联系的知识是我们认识的对象和结果,构成我们的世界知识。本文使用的“世界知识”概念是狭义的,特指被一定语言表达激活的那部分世界知识,它包括与一定语言表达相关的认知化了的场合因素、背景知识及可能的社会表征方面的知识,其中社会表征主要涉及文化层面的知识。至于特定的语言会具体激活什么则取决于关联原则[2]149-68。关联原则不是人为制定的原则,而是交际和认知的自然属性,是语用推理的指导性原则之一。

(二)语言知识

翻译涉及的语言知识除了源语文本上下文蕴含的知识以外,还包括对源语和译入语本质特征及其异同比较方面的知识。关于某一特定语言的知识不仅止于音、形、义以及词法、句法和章法,还包括文体与修辞、语用、语源等方面的知识。只有掌握了深厚的双语知识,才能对它们的本质特征及其异同了然于胸,也才能在进行双语转换时对来自译入语的替换结构信手拈来,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做出恰切的选择或变通。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是英汉翻译的基础,鉴于研究成果资料非常丰富,在此不予赘述。

(三)翻译知识

对于一个合格的译者来说,翻译学的知识是必须的。归根结底,翻译要解决宏观上的翻译原则和微观上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等问题。翻译的实质无外乎根据源语文本的文本类型和作者的写作风格,用地道的目的语将源语文本恰当地转换成目的语文本,帮助目的语读者获得大致等同于源语读者所接收到的效果[3]24。具体来说,译者需要处理形式与内容、忠实与创造、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4]6等矛盾统一体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推论出不可译论和绝对忠实论都是走极端。而翻译策略方面的微观知识主要涉及如何从语言各个层面实现从源语文本向目的语文本的适切转化问题,从处理方式上看有增译、减译、合译、分译、改译、抽译、不译、音译、释译等手段,通过对源语文本在词法、句法、章法、文风、文化等方面的转化和重构,尽可能地忠实、通顺、地道地将源语文本转换为目的语文本,以完成翻译目的,并追求一定的文采。

二、认知译境在英汉翻译中的作用

认知译境贯穿翻译的全过程,但在翻译的不同阶段,认知译境的不同成分会参与进来。在理解源语文本阶段,主要是相关世界知识、有关源语的语言知识及源语文本上下文知识融合其中,而在翻译阶段,则主要是有关译入目的语的语言知识、双语比较知识、翻译知识及译入目的语语言上下文所激活的相关世界知识融合其中。

(一)精确理解英语原文

精确理解英语原文是翻译的第一步。一旦对原文意义把握失准,再好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也无用武之地。在这个阶段,源语语言上下文知识及其所激活的世界知识为词义选择和解歧提供理据。

He(Jules Verne)hadhelicopters fifty years before the Wright brothers flew their first plane at Kitty Hawk.

参考译文:莱特兄弟的飞机在基蒂霍克第一次起飞前50年,他就在书中写到了直升机。

对句中“had”一词词义的准确把握有赖于译者对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作为世界驰名科幻作家以及怀特兄弟(the Wright brothers)作为飞机发明者这两项世界知识的了解,否则理解就会出现偏差。鉴于不可能有人在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之前“拥有”任何类型的飞机,该词只能理解为“在书中写到过”之意。

A simple circle,it is the direct descendant of the sundial,connecting us to the mysteries of our forebears and their weird scientific achievements,to a time when the sky told humans how to live.

参考译文: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圆盘,它确是日晷的直系后裔,将我们与祖先及其奇异的科学成就,以及看天色安排生活的时代联系起来。

这句话是讲老式时钟的,句中“a time when the sky told humans how to live”看似很好理解,其实非常容易出错。在课堂翻译练习中,不少学生不假思索地将它译为“看天吃饭的时代”。Sperber&Wilson认为认知和交际是以关联原则为基础的[2]149-168。任何有意义的话语都是动机驱动的,与一定的对象、行为、状态、过程、特征、功能、目的等相关。既然与时钟相关,而时钟的功能是展示时间,而日晷是钟表的前身,从关联的角度看,天空告诉人们的只能是“时间”。由于很多人形成了古人“看天吃饭”的刻板世界知识,才导致上述望文生义的理解错误。本例提醒我们,世界知识可以帮我们,也可以误导我们,因此碰到“秒懂”的语言,要“三思”而后择定。

It(the clock)is so easygoing compared with that screaming phone,which for me has become an endless scroll ofdeath tollsandterrifying updates from our leaders.

参考译文:与时时啸叫的手机比起来,钟表是那样温和。前者于我而言,已经变成了一个播报机,一帧帧没完没了地推送着新冠病人的死亡人数,更新着我们领导人发表的骇人信息。

这篇文章文后落款时间为2020年5月10日,出处为《纽约时代》杂志,该时间正是新型冠状病毒在美国肆虐的时候,由此可以推出“death tolls”指的是美国各大媒体报道的死于新冠病毒的人数,而“terrifying updates from our leaders”则需要结合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及其重要政府官员发表的惊世骇俗的言论才能理解到位。本例说明,语言的实际所指不仅来自文内语言信息的提示,还来自由此所激发的文外对社会时事的联想。这时需要进行必要的增译才能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大致对等的信息。

I can already see them behind thebarsof theirprison,rather than behind thebarsof mypoverty[5]25.

参考译文:我已经可以看到他们在自己监狱的铁窗后面,而不是在我贫穷的牢笼之中。

修辞是语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1980年Lakoff&Johnson发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6]一书,将隐喻认知论带进了大众视野,由此可以把隐喻看作是认知的,这样就会重视激活构建修辞手段关键词背后的认知场景,帮助提取修辞意义。根据上下文,句中第一个“bars”是实指,是监狱“铁窗”的一根根钢筋;第二个“bars”则是虚指,是隐喻poverty is prison的展开。参考译文将第一个“bars”处理成了“铁窗”,第二个“bars”处理成了“牢笼”,主要跟汉语的习惯表达有关。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7].

参考译文:不要温顺地走入那永夜。

评论:美国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的热映,把英国诗人迪伦·托马斯(Dylan Thomas)的名诗“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再次带进了人们的视野,而诗中“Good Night”的理解与翻译让人颇费思量。单看“good+night”这个词组,它可能有3个意义。

第一个意义是把“good”看作是“night”的修饰语,二者合在一起就是“良夜/良宵”,这也是最常见的译法。该诗写于诗人父亲弥留之际,而死亡往往被比喻成“长夜”,而很多人经历年老或病痛折磨后反倒很容易接受死亡,把它看作是“良夜”也是合情合理的。这与诗人害怕父亲“温和地走进良夜,不加抗争地接受死亡”的不甘和抗议是相合的。

第二个意义是祝福语“晚安”。高晓松有一次在某电视节目中就强烈建议将整句话译为“绝不向死神道晚安”。高晓松是想以此强调面对死亡,绝不可以向死神妥协的精神,这与诗人这首诗的主旨是相合的。但是,高晓松的翻译是值得商榷的。首先,“道晚安”是一种礼节,往往人们道过晚安之后便各自睡去,之后还能相见。显然此处并非人们认知中常规的“晚安”。其次,该句的谓语结构是“go...into”,“道晚安”偏离原文语言结构太多,只能算解释,或改写。不管翻译理论如何变幻,在直译可以奏效的情况下都会首选直译。而本句在句法结构上是可以直译的。

第三个意义是取“good”的另一个词义“永远的”,从而得到“永夜”的意思。此诗中“夜”不是寻常的夜,而是“死亡”之后没有知觉没有光明的漫漫时间长流。结合该诗的写作背景与死亡主题,“good night”应该对应于汉语的“永夜”,而“good”本身也确有“永远”之意,如词组“for good”。

综上,建议将“good night”译为“永夜”。鉴于诗人不希望父亲向死神低头,因此将“gentle”理解为“温顺的”,比“温和的”要更贴合。好的文学作品总是以激发读者多层次的丰富联想而取胜,本句中的“good night”便是其中的典范。因此,翻译需要兼顾原文的语言形式、原作者的意图、读者的接受效果等。

(二)实现从英语到汉语的适切转换

这部分涉及到4个因素:一是对英汉双语本质特征异同的把握;二是对翻译原则与具体策略和方法的熟知;三是对有关汉语知识的掌握;四是熟悉译入语文本所激活的有关中国历史、文化、政治、风土人情等知识。我们只有具备上述4个方面有关认知译境的知识,才有可能脱离翻译腔,跳出英语词汇和句法窠臼,将英语文本转换成动态对等的汉语文本,即“目的语接受者与源语接受者所能感受到的读者接受效果大致对等”的文本[3]24,真正实现英汉之间尽可能自然的转换。

关于翻译理论与方法的陈述,自古以来不可谓不多。纵观古今中外,从主要翻译家的理论和观点中不难看出,翻译探讨的不外乎译者对待源语文本与译入语文本之间关系的态度和方法问题。态度方面归根到底就是是否应该发挥译者主体性作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其主体性作用的问题,具体体现就是对源语文本的“信”的程度问题。鉴于语言体系、文化、思维方式等的差异,绝对的“信”是非常罕见的,而绝对的“不信”则算不得翻译,而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写作风格、目标读者、文化等则成了翻译绕不开的要素。不增、不减、不改的绝对忠实论与文学的不可译论因为太极端而不可取,于是出现了以翻译目的论、功能对等论、交际翻译论等更为尊重现实和更可行的翻译理论。评价翻译结果优劣的标准就落到信、达、雅、切等维度之上,它们在不同文体、不同目的的翻译实践中具有不同的权重。随着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翻译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具有跨学科性质的学科,翻译正在经历从原作者到译者、从忠实到创新、从作者和译者到读者的适度倾斜。

翻译策略就是在忠实与创新、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之间进行的权衡,操作层面上无非就是增与减、拆与合、虚与实、褒与贬、倒与顺、正与反等方法[8],以及引申、替代、音译、注释等方法。

上述原则和策略是宏观的,对任何类型的翻译都适用,而特定语言间的翻译则需要具体处理。英汉翻译必须建立在对英汉两种语言异同及转换方法的熟知之上。在具体转换中要恰当处理英汉差异问题,具体翻译过程中要以汉语的表达和行文惯例为标准。比如: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爱化零为整,汉语爱化整为零;英语语序变换多,汉语语序较固定;英语多用被动结构,汉语多用主动结构等[4]32-34。

三、案例分析

从语言层次来讲,翻译主要涉及词汇、句法和篇章3个方面。就英汉翻译而言,词汇层面的难点在于英汉词汇之间不对等的情况,句法方面的难点在于长难句的转换,语篇层面的难点在于行文顺序的差异。下面从认知译境出发,参照英汉双语的本质语言特征,略举数例,对英汉翻译中常用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词汇层面

1.入语随俗

入语随俗主要适用于英汉词汇之间词性和词义对等的情况。由于一词多义和多词一义现象是跨语言普遍存在的,因此一词多译和多词一译现象都很普遍。

Poverty is an acid that drips on pride until all pride isworn away.Poverty is a chisel that chips on honor until honor isworn away[5]26.

参考译文:贫穷是酸,滴落在尊严上,直到把所有尊严腐蚀殆尽。贫穷是凿子,凿在荣誉上,直到将所有荣誉都凿光。

“wear away”在上例中是同词同义,意为“使……消减至没有”,但与酸液和凿子搭配时构成不同的“消减”方式,因此有不同的译法。这与具体的语义域,与语言使用者的概念化认知与表述有关。

2.权衡异化与归化

词汇不对等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汉语有对应词汇,但与英语词汇的外延与内涵有差异;二是汉语中没有对等词汇。针对前者,建议采用归化译法;针对后者,建议采用异化译法,如为初译,则还要加注,或采用解释性翻译的方法。到底是归化合适,还是异化合适,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

She was a striking looking woman,a little short and thick for symmetry,but with a beautifulolive complexion,large dark Italian eyes,and a wealth of deep black hair[4]3.

参考译文:她的长相很引人注目,虽然有点矮,略显丰满,以致稍欠匀称,但肤色非常好看,柔腻如凝脂,一双眼睛又大又黑,颇有意大利人的味道,一头秀发则又黑又密。

翻译,尤其是对主观性较强的文本的翻译,讲究读者反应效果对等。有些表达如果照搬到目的语文化中,不但不会收到对等的读者反应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这时,适合采取归化策略。例句中用“olive”来修饰一个人面部的肌肤,在西方是很受欢迎的,但在汉语里则不然,因此借用汉语“肤若凝脂”这个古老词汇来表达,以达到类似效果。

英语中的人名、地名、机构名、新词等,汉语中没有对应表达时,采用异化翻译法并在必要时加注,就比较容易接受。此处不予赘述。

(二)句法层面

英汉之间也有句法上可直译的句子,但多数情况下无法直译,因为英汉在句法构造的型式、词性偏好、语态、语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

1.化整为零,多用主谓句和主题句,少用从句

英汉句法一个本质差别在于英语是形合语言,而汉语是意合语言。因此,英语在句法上有诸多嵌套,被称为树状结构,而汉语句法结构相对比较松散,被称为竹状结构。有鉴于此,在英汉转换时就要打破英语句法的层层嵌套,有意识地把源语文本替换为汉语主谓句或主题句,必要时使用复指结构。

On one of those sober and rather melancholydays,in the latter part of Autumn,when the shadows of morning and evening almost mingle together,and throw a gloom over the decline of the year,I passed several hours in rambling about Westminster Abbey[4]4.

参考译文:岁将云暮,时方晚秋,晨昏难辨,气象肃穆,让人颇感清冷和忧郁。我就在这么一天,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漫步了几个钟头。

本例采用“岁、时、晨昏”等做小句的主语或主题,成功摆脱了英语句法的束缚,化整为零,并使用回指结构“这么一天”,使译文前后呼应,如行云流水,非常地道。

He spent less than one ofhis seventy-seven yearsreally traveling.

参考译文:他享年77岁,真正旅游的时间不到一年。

此句中“his seventy-seven years”蕴涵“he lived for seventy-seven years in his whole life”的命题,故将代词所有格译为主格,将原文转换为两个小句。

WhenI was twenty,in college and living on a street that was a row of broken apartment buildings,my brother and I returned to our apartment from a game of racquetball to sit in the living room and argue whether we should buy a quart of beer[5]62.

参考译文:那年我20岁,大学在读,住在街边一排破公寓房里。那天我和弟弟打完壁球回到住处,争论是否该买上一夸脱啤酒。

“when”引导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状语从句,将它译成“那年”而不是“当……的时候”,自然切入“闪回”,并把整个故事的背景与故事开端切分开来,形成前后两个句子。增译“那天”引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并将“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先行词转换成地点状语,定语从句中的表语“一排破公寓房”作“住”的地点状语。

2.突破英语词性限制,多用动词和形容词

英语喜静,多用静态词,因此多见由动词和形容词派生而成的名词,构成名词兼动词和名词兼形容词现象;而汉语喜动,多用动态词。但不管一个概念以什么词性出现,它所表达的意义在特定语境中是一定的。因此,英语中的名词兼动词和名词兼形容词,在汉译时经常被还原为动词和形容词;英语介词译成汉语动词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In 2016,the Brexit vote and the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revealed thestrengthof populist and nationalist sentiments among voters who gleefully rejected the elite classes in both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参考译文: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和美国总统大选说明选民们民粹主义和国粹主义情绪相当强烈,他们抛弃了英国和美国的精英阶层,好不开心。

这是2018韩素音翻译大赛英译汉材料“On Inequality”中的一句话,其中“strength”是英语中比较典型的名词兼形容词现象,译成汉语的时候直接译成形容词“强烈”。

“Finished,”he said,speaking with that omission of syntax stupid people employ when talking to drunken people or foreigners.

参考译文:“打烊了,”他说,省去了句法,就跟蠢人对醉汉或外国佬说话似的。

本例中“omission”是名词兼动词,译成汉语时直接译成动词“省去”。

3.多用主动语态,少用被动语态

英语重物称,常采用无生命词汇作主语,所以多被动句,并且不一定指出动作的执行者;汉语重人称,习惯用表示人或物的词汇作主语,大都以主动句的形式出现。汉译时,很多英语被动表达会被转换成主动表达。

I would have liked to have been examined in history,poetry and writing essays[4]15.

参考译文:我原本喜欢考历史,诗歌和写作。

原句中“been examined”是被动语态,但汉语中译成“被考”不符合习惯,故译成主动句式。此类情况比较多见,不予赘述。

4.语序方面,按照汉语逻辑关系和时空顺序进行排列

(a)It is sufficient to point out that(b)his ideas constitute a dependable response to the demands of a crisis(c)which steadily increases the feelings of helplessness and hopelessness of the individual(d)by asserting his primacy and supremacy(e)and open up a perspective of restoring sanity and decency in public life[4]17.

参考译文:(d)由于强烈主张个人第一、个人至上,(c)日益加重了求助无门和失去希望的情绪,于是产生了危机。(b)而他的思想可靠地回应了化解这场危机需要什么,(e)同时也开创了在公众生活中恢复理性与正气的前景。(a)只要说明以上这些就足够了。

如果比较原文和译文各小句的编号顺序,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汉语按照逻辑关系重排了顺序。当然(a)也可放在句首。汉语往往按照先因后果、先假设后结果、先条件后结果、事件发生顺序等排列语言顺序,但英语可借助语法手段改变上述关系的顺序。另外,在时空的排列上,英汉也有明显差异:汉语从大到小,从远及近;英语则相反。汉语译文需符合汉语语序规范。

(三)其他翻译策略

1.修辞的翻译

修辞手段的翻译,原则上能保留原文的措辞就保留,无法保留时则采取改译、换译、意译或创新译法。

If youharborbitterness,happiness willdockelsewhere[4]165.

参考译文:若你心怀怨愤,幸福便会到别处停泊。

该句涉及“harbor”和“dock”两个名词动词化时的理解和翻译。港湾和码头的功能是“容纳船只停泊”,这两个名词动词化激活了它们内涵的动作特征,而它们本该与“船只”搭配,却与抽象名词“bitterness”和“happiness”同现。这种语义不和谐引导读者对句子进行修辞用法判定,并得出human heart is a container(harbor,dock),以及an emotion(bitterness,happiness)is a ship两个概念隐喻。因此,翻译时进行了意译处理。

Upon his arrival,the room broke out asea of applause[4]174.

参考译文:他一到,屋子里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本例也是隐喻。“sea of applause”直译为“大海般的掌声”,但“大海”与“掌声”在汉语中搭配不当,因此换喻体后译为“雷鸣般的掌声”。

2.仿译

译入语中具有典型文化特色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成语、名言名句等,这些无疑是认知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仿译就是模仿译文读者熟知的上述表达,通过构建相似性或相异性,使译文读者快速识别源语所要表达的内容,增加译文认知力和表达力。

If Americans view the system as rigged against them and see economic success as out of reach,they might give up on the celebrated American ideals ofhard work and meritocracy.

参考译文:如果美国人民认为该体系被刻意操纵来对付他们,从而导致(个人)经济成功遥不可及的话,那么他们就可能会放弃美国人尽皆知的“勤而优则贵”的理想。

原文中“hard work and meritocracy”是在美国深入人心的理念,是美国立国之本,是美国梦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代有“学而优则仕”的文人理想,而在美国人心中,勤劳便能让他们成为精英,跻身成功人士之列。“学”与“仕”跟“勤”与“贵”之间的因果关系何其相似,仿译为“勤而优则贵”言简意赅,感染力强。

3.褒贬鲜明

I began to wonder what God thought about Westley,who certainly hadn't seen Jesus either,but who was now sittingproudlyon the platform,swinging his knickerbockered legs andgrinning downat me,surrounded by deacons and old women on their knees praying[5]47.

参考译文:我开始怀疑上帝对韦斯特利是怎么看的,显然他也没见到耶稣,现在却得意洋洋地坐在讲坛上,摇晃着他那穿着灯笼裤的双腿,居高临下地冲我咧嘴笑,周围跪着正在祈祷的助祭和老妇人们。

此句展现了Westley没见到耶稣却装作见到耶稣而被众教徒环侍赞美的情景,其中“proudly”和“grinning down的褒贬色彩立现。

4.具体化

The dead bodies of animals will beweatheredand disappear or devoured by other animals.

参考译文:死去动物的尸体要么经过风吹日晒雨淋后消失,要么被其他动物吞噬。

此句中的“weathered”系名词“weather”动词化,很难直译。因此,译文只能列举可能的天气现象。

5.明示语言的镜像作用

语言具有镜像作用,比如不同语言成分在句子线性排列顺序上的先后,跟现实世界中的先后相吻合。翻译时,需要根据语言习惯进行处理。

I have to decide everyday whether I can bear toput my cracked hands into the cold water and strong soap[5]23.

参考译文:我很纠结是否受得了把皲裂的双手放进冰冷的水里,接着再使用苛性很强的肥皂(液)。

根据日常经验,“put my cracked hands into the cold water and strong soap”折射了现实世界中“先把手放进水里,然后再使用肥皂”这一顺序,不能将水和肥皂当作并列结构处理。

四、结语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无论是表情型文本还是信息型文本,抑或是呼唤型文本,通顺、流畅、富有文采都是上选,翻译时应尽可能地让译文优雅顺畅。虽然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深入人心,但要做到这一点却不容易。笔者认为,宽广深厚的世界知识、语言知识和专业的翻译知识对提升认知译境,进而提升译文质量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句法译文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弟子规
弟子规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