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洺绮,郭晓川
(北京师范大学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网络传播是当今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也在本次重大疫情应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网络传播与应用有其独有的特点,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其固有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在本次重大疫情应对中,网络手段的运用对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也形成了强大的冲击,这样的冲击中既包括机遇也包括挑战。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强网络传播能力建设,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2]。
疫情使得高校广泛依托网络途径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为适应网络教育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下,既要符合大学生思想成长规律和网络学习习惯,又要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育特点和学习规律,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优化和形式创新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从内容上看,疫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的最大贡献就是抗疫过程中不断涌现的事迹和人物,不论是网络媒体宣传的英雄人物还是每一位工作者的事迹都给大学生带来了无穷的精神力量和精神财富。在社区防疫工作中,更多学生可以亲身接触身边的榜样加深学生的认识和感受。这一特殊时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只要善于利用这内容,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育与宣传就能实现优异的教育成果。实践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环节,因为疫情的突发给大学生提供了积极投身社区防疫工作一线的机会,通过生动的实践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不断深化学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学生的家庭教育相比于疫情前更多地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与社会实践一起形成对大学生教育成效共同作用的新形态。
从形式而言,教育的方式更加灵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更加多样,教育的途径也更加丰富多彩。以青年大学生更熟悉的新媒体途径完成互动式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更加平等的方式拉近了思政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沟通更加畅通、高效、灵活。在防疫期间,教师与学生处于相似的生活状态,通过网络可以更加平等地促进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分享生活的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居家生活氛围,实现育人于生活中。另外,通过鼓励学生分享良好的居家风貌,通过朋辈间的作用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也在疫情的影响下不断充实与丰富。网络思政教育为了能够吸引大学生,也丰富了不同的教育途径,利用学生群体接受度较高的形式,呈现出不同的教育内容。随着视频、音频、网文、网剧等形式的走红,网络思政教育也尝试通过这些形式,迎合大学生喜好,引领大学生思想,厚植爱国情怀,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赢得青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要求各大高校立足疫情防控大局,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结合大学生年龄性格特点,依托网络新媒体,打破时间和空间界线,摆脱传统教育观念束缚,把握学生在“特殊时期”下的思想动态,助力全国全面打赢防控疫情阻击。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建立健全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机制,加强对新媒体工作前沿阵地的重视,多方协作提升管理能力与管理效力,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和日常生活营造良好氛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善于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宣传教育与师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提升教育感染力,做到教育成果入脑入心。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每一位教师的重要工作,教育者应当将思想引领融入到网络课堂、网络管理和日常引导的方方面面,从提升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能力出发,把教育落到实处,“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平台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将教育教学与网络平台的深度融合主要是受到疫情这一特殊因素的推动。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大多数学校都主动加入到线上教育中,一大批教育平台也应运而生。网络平台助力高校网络思政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完善,弥补和满足无法开展线下教育活动的缺憾。平台的建设关键在人,新平台的建设和新形势的发展势必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教育工作者既要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又要契合教育教学的基本发展规律,通过线上的方式构建全员参与的思政教育育人体系,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与线下教学在质量和效果上实质等效[4]。线上教育的新模式下,也催生出一大批优秀的网络思政传播者及网络思政教育资源,为网络思政增添新动力,显示良好成效。线上的教学方式从以前的“选修项目”变成“必修项目”,使得学生参与在线教学黏度增高,通过有效沟通、参与互动甚至使得教育的受众群体都普遍增多[5]。
疫情时代是网络平台的高速发展期,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高速建立期,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类网络平台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用青年大学生更易接纳的形式去引领思想、传递价值观、解决实际困惑、服务日常生活。社会网络平台是学生最为活跃的地带,学生群里也在各类平台上不断地变化和转移,要求高校利用这些平台不断跟进,加强网上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唱响主旋律全方位覆盖大学生群体。高校作为正能量声音的传播者,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传播网络正能量。高校还要重视网络平台的管理,积极提升应对网络舆情和网络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及时全面掌握校内网络动态,及时监控校外敏感信息,坚决清除不良信息。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性受多方位因素综合影响,有来自于社会网络环境的外部因素,也有来自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制度缺陷、处理问题不及时等内部原因[6]。在面对疫情的集中影响下,许多原本存在于网络教育中的问题被进一步催化发酵,需要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
高校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敏感、冲动的年龄特征也容易被包装粉饰过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大学生更容易被一些负面的网络思想信息侵蚀,受到不良价值观的误导和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人生理想信念[7]。校园文化的氛围教育和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无疑对抵制网络信息的不良影响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在疫情的影响下,处于相对封闭的学生更容易受到网络上看似“新颖”的各种不良信息的侵害,使自身原有的价值观受到冲击,丧失奋斗动力,迷失前进方向。网络价值观对青年学生的冲击往往来自于几个方面,首先是西方国家为转移国内矛盾和危机利用网络霸权对我们进行价值渗透、文化输出、宗教迷惑[8],例如刻意抹黑中国防疫的有效手段和措施,夸张宣传个人主义煽动对中国防疫的敌视、等等。其次是社会上庸俗媚俗的不良信息的侵染,导致大学生认知出现偏差,道德价值观念扭曲。最后,学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甚至缺少基本媒介素养,这则导致易随波逐流,造成非理性参与、乃至引领错误的舆论风气。
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对创通教育模式体系提出了挑战。常见的网络新媒体的传播内容表现出快餐式的特征:传播形式短小而精炼,传播内容浅显而碎片化,较少以长篇幅将一个问题讲解得深入而透彻。而长期通过网络新媒体获得信息的大学生也容易在网络学习中形成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这对于在重大疫情期间以居家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的的大学生是极其不利的。另外,网络媒体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网络世界中有各种迎合学生兴趣的内容,这就造成了在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即使学校和教师重视在网络平台上通过网络新媒体等手段积极发声、努力交流并弘扬正能量,但却仍旧容易淹没在巨大的信息浪潮中,不能得到学生足够的重视。
网络思政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释疑解惑、立志筑梦,在特殊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些学生对其不适应、不认可、不接受的情况也逐渐引起关注[9]。首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明确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被教育者的主体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在网络环境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往往处于相对平等的沟通地位,这就要求教育主体必须要有更强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才能对被教育者产生作用。其次,受教育者作为网络原生代拥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相对而言教育者在面临新媒体时代时没有及时适应网络教育的特点,对网络媒介的应用能力不强,网络教育能力有待提升。最后,线上教育引起的疏离感,要求教育者要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方法,否则很容易导致在网络领域中的话语权缺失。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高校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教书育人、学生成长规律,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创新新办法,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又要借助好第二课堂的力量,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将重大疫情应对中各项工作要求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相结合,立足网络新媒体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可以依托网络新媒体,围绕“思想引领,生涯发展,学业科研,心理健康”四大基本点,通过四“关”,全方位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要加强网络思政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队伍素质及实践能力,努力在实践中,将大学生培育成为具有新时代鲜明特点的正确思想的引领者、防疫工作的支持者和参与者、科学理论的传播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战胜疫情的守望者和勇于担当的践行者。
重大疫情应对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深刻地体现出教育应该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校学生处于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大学生需要秉持坚定的政治立场,端正的理想信念及丰富的科学知识,以此来防范和抵御错误价值观、负面或片面化网络信息和不良文化带来的影响。只有加强对高校学生思想的教育,才能使他们在关键期“扣好人生的扣子”,形成优良品德和坚定的思想信念,主动抵御不良侵害。高校需要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阅读习惯,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弘扬网络正能量;充分利用好疫情防疫中涌现出的英雄榜样事迹,通过正面报道,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向榜样学习,在各方正向引导下积极实现青年梦想。
“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总体目标,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加需要将个人发展融入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命运中去。重大疫情应对防控期间,高校可以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引导每一位毕业生在规划未来生涯时,主动将个人梦想融入到国家需求中去。高校就业部门应当积极推动精准就业,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和就业需求,对求职信息进行分类,定期精准推送给每一名同学,从而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精准度;还可以通过短视频、纪录片等形式,采访挖掘往届毕业生中的优秀校友分享就业经验心得,以线上方式召开就业经验交流分享会等,切实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思路,提升就业技能。
国家未来的发展主要依靠青年。大学生在校期间,是提高学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必须要通过刻苦学习,努力奋斗才能实现。高校的任务就是为国家和党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建设培养人才,因此在学业和科研教育中,要融入爱国教育和家国情怀,让学生有责任有担当地站在为祖国和人民奉献的第一线。高校应当依托网络新媒体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业辅导有机融合,以专业教育为契机,细化对学生的学业科研的辅导,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群体的作用,积极鼓励大学生疫情期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舞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运用于国家、人民和社会中去,肩负起青年责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疫情条件下,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得许多的学生心理问题被激化和放大,加大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建立起依托新媒体平台建立心理咨询与服务平台,由学校心理咨询部门配合各院系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骨干等力量轮流提供心理帮扶服务,及时有效地在平台之上对各种心理困惑进行答疑和疏导,同时调研和分析学生心理发展情况,有效提升心理咨询工作的实效性;还可以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通过与学生居家学习生活密切关联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充实学生的居家学习生活,转移学生注意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执政关,为了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依法上网、办网、治网,以党委为抓手形成了多手段结合、多方参与的网络现代化治理大格局[7]。对于高校而言,通过健全教师配置、完善培训机制和强化考核评定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群理论功底厚,网络思政工作能力强的专业化教育队伍。同时,开展网络教育必须要形成有效合力,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加强团队合作能力,共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实效。通过发布专家和专业的评论,正确引导学生认清国际形势,最终达到把深邃的理论用平时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说明白,让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形象的生活的逻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