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思政内涵探讨

2023-01-24 23:16:48刘世男潘晓芳王凌晖
高教学刊 2022年35期
关键词:培育林业森林

杨 梅,刘世男,程 飞,潘晓芳,王凌晖

(广西大学 林学院,南宁 530004)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不仅承担着生产生态产品、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职责,而且承担着生产物质产品、保障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使命。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提出了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在我国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山水林田湖草牧渔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融入森林培育学科建设[1],同时将生态学最新的理论成果渗透到森林培育学教学之中,对丰富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思想内涵和提升林学人才培养质量起到潜移转化的作用[2]。把“两山”理念融入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尤其是与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环节相结合,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责任与担当。

一、森林培育学课程的精神内涵

(一)森林培育是践行“人才强林”及“两山”理念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从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视野出发,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中国在过去十几年中所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勇敢探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全球“绿色治理”中所展现的大国担当和魄力,正在被赋予新的内涵,加快森林资源高质量培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

森林培育学课程授课过程中注重科学思维和科学伦理教育,增强学生尊重自然、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并结合林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增强“人才强林”理念,使学生的学习内动力得到提升。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是全国林业大省区,森林覆盖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 倍,森林年生长量、木材产量、人工林、速丰林和经济林面积均居全国第一位,木材产量占全国46%,林业产业总产值达4 300 多亿。是国家木材战略核心储备基地,还是中国野生动植物分布最多的省区之一,在生态和林业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成就的引入使学生强烈地认识到森林资源培育在木材安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所做的贡献,认识到森林培育知识与技术的重要作用。

(二)森林培育学教学是林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高校作为传播知识、传播思想和传播真理的殿堂,是青年学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基地[3]。森林培育学是林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基于林业在国民经济及生态文明建设布局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对林学人才的需求,森林培育学课程以满足我国林业重大工程建设的需求为核心,以提高森林生产力、生态服务功能、社会服务功能为目标,以“产教融合”“以生为本”“校企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为导向,使学生熟练掌握现代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向社会输送适应行业企业核心素质和能力要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培养自主创新的复合应用型林学人才,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科技林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广西大学林学专业是广西唯一涉林本科专业,并且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试点专业,近90 年的办学历史培养了近3 万名高级林业人才,有近50%从事与森林培育领域相关的工作,森林培育学课程为广西现代林业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森林培育学课程思政是树立林学专业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

思政课程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亲和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各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德育资源,实现立德树人,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将专业选修课与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才能实现专业学习与品德修养共同提高的最终目的[5]。北京林业大学贾黎明教授面向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展森林培育学的教学活动中,以树立林学情怀、培养科学思维为出发点,结合案例式教学、促进学生形成森林培育系统观的形成[6],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广西大学林学院森林培育学课程组以中国林业发展对全球示范与增绿贡献的典型事例为案例,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专业自豪感。

二、森林培育学课程思政的目标

(一)有助于强化学生学林爱林的内在动力,树立家国情怀

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的文明进步是与森林、林业的发展相伴相生的,森林孕育了人类,也孕育了人类文明,并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是当今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同时资源和环境制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问题,对中国来说尤其如此。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通过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通过国际碳汇市场换取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为我国经济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培养人才的最高境界是心灵的塑造和灵魂的培养[7]。森林培育学课程思政结合思想教育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树立学生家国情怀,认识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在国民经济、国土绿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气候变化等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勤奋刻苦的内驱力,大大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二)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树立生态文明观

森林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催化剂。森林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林业在创造大量的生态和物质成果的过程中,也构建了繁荣的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贯穿于中华民族5 千年的文明史中,也广泛体现在世界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森林培育学课程思政正是在年轻人中传播森林与生态文化的教育手段。大力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有利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三)有助于增强教学吸引力,丰富课程内涵

课程思政从“育人”本质要求出发,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形成协同效应,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功能。森林培育学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元素转化为内在素质和能力,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将当今世界热点问题、现代森林培育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及实践活动,仔细梳理、挖掘蕴含于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融入人文和情感因素,同时让倾听贯穿教学,让学生的智慧闪光,激励性评价走进课堂,给学生成功体验。课程思政让知识的传授更有感情,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入,从而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也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三、基于森林培育学课程与价值观培养的思政设计

(一)确立立德树人的课程教学目标,森林培育知识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

森林培育学是实践性及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程,在理论、实验及实习环节中融入价值观、职业素养和情感态度的引导,将专业知识、技能与森林所蕴含的高尚精神文化、生态文明相融合,充分认识森林培育在人类进步、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有效提升森林培育学科发展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现实价值,森林培育理论技术在改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国家木材安全的重要性,增强专业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专业素质、“三农”情怀、社会责任、爱国情怀,激励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升道德修养。

(二)创新教学内容,有效融入课程思政育人环节

在教学大纲中更新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环节和育人要求。从各部分教学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主要从森林培育学发展进程、现代化林木育苗技术、林分培育与结构优化、森林抚育、森林采伐与更新5 个环节建立“思政元素—专业知识点”映射点,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与拓展深化,尤其在南方现代种苗繁育技术、森林抚育与采伐技术方面的理论学习、实践支撑和案例拓展等环节挖掘思政内涵,提升引领性和时代性,领悟森林培育所蕴含的科技魅力,激发学生的科研梦想和科技报国的决心。并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与我国在植物资源保护、培育与利用领域的合作研究与共赢发展为案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林学人才,增加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挖掘教学案例,体现科学精神的培养

优化教学方案,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贯穿于整个授课过程,加强科学思维训练和科学伦理教育;以森林培育领域重大事件、林业科技人员事迹作为科学精神教育的良好素材,挖掘教学内容、学生成长案例、校外资源;编写3~5 个包含设计方案与实施成果的思政育人典型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客观分析森林培育学与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关系,探讨“两山”理念在中国“动力内生、源头治理”的生态文明建设、经济转型升级阶段的新思路。

四、森林培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案例解析

森林培育学的授课对象为林学专业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已学习了专业基础课程,为进一步学习森林培育学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奠定了知识基础;大部分学生通过科研项目、大创项目和课外实践等途径进行了专业实践,对森林培育体系有了切身体会,有利于理解与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本文以森林生产力提升、现代育苗技术为例,解析思政教育与课堂内容相融合的授课方法,结合国家需求、科技发展、社会服务等相关的课程资源,使学生了解、探讨和思考森林培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兼顾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

(一)以森林培育成就体现自豪感,以存在问题和国家需求增强使命感

在“森林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章节,在讲授林木个体及群体的生长进程及影响因素时,以我国的森林资源数量与质量现状为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森林资源培育所取得的光辉成绩,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发展方向。2014—2018 年的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资源总体上呈现数量持续增加、质量稳步提升、生态功能不断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了国有林以公益林为主、集体林以商品林为主、木材供给以人工林为主的合理格局。中国改革开放40 年,森林覆盖率由12.00% 提高到22.96%,森林蓄积增加85 亿立方米。特别是,自20 世纪80 年代末以来,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 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根据《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2015》分析,中国森林面积占世界森林面积的5.51%,居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之后,列第五位;森林蓄积占世界森林蓄积的3.34%,居巴西、俄罗斯、美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加拿大之后,列第六位;人工林面积继续位居世界首位。中国森林资源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呈现出数量持续增加、质量稳步提升、功能不断增强的发展态势。

同时,在课堂上与学生探讨森林培育存在的问题,如良种化程度不高、对地理(立地)多样性认识不足和处置失当、对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要求认识不足和处置失当、森林保护和森林培育的关系处理不当、森林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不协调,培育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关系不平衡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剧,人工林建设的目标从以木材生产为主逐渐转向木材生产和充分发挥生态功能并重,人工林建设及其可持续经营,也成为全球气候变化公约框架下固碳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因此,结合全球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等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森林培育技术体系的创新发展。要注重森林质量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制定人工林长期可持续多目标经营方案,不断调整人工林结构、景观配置,权衡和协同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满足人类所期望的多目标、多价值、多用途、多产品和多服务的需要。倡导培育大径级优质材,加强乡土阔叶树种或针阔混交林经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弹性。加强林木分子育种、遗传改良技术应用,提高木材生产能力和木材质量,促进绿色经济、生物经济发展。

通过展示我国森林资源培育的建设成就增强学生们对林学专业的自豪感,但同时也看到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和森林经营水平与世界林业先进国家的差距,更加自觉地投身于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共同实践,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打好专业基础。

(二)关注现代林业新技术与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苗木培育章节,结合当下科技发展,结合设施植物生产系统设计与智慧植物工厂技术开展思政教学。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植物工厂的有关信息,课堂上学生们分享自己所了解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未来林木工厂化育苗的创新发展方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植物工厂集栽培技术、工程技术和系统管理于一体,是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吸收应用高新技术成果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之一,是实现农业工业化生产、解决人类健康、食品安全及国防战略需求的全新途径。但多学科技术的融合也使植物工厂的长远发展依赖于相关各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创新突破,也使得植物工厂的规模应用在创新进步的过程中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如果能突破制约其发展的关键科学难题,将不仅极大推动植物工厂的发展,还将对相关其他交叉领域的科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将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我国的植物工厂雨后春笋般出现,商业化植物工厂会更多,种类会大幅增加,价格会更便宜,也可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先进的室内植物工厂设备和种植技术,走出国门亮出植物工厂的“中国名片”。

学生已学习了林木苗木类型与生长规律,掌握了苗木不同生长时期的特点、需求及培育技术要点,并结合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现代生物技术、土壤学等有关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基础,因此对本节内容的理解相对容易。但由于传统大田育苗技术与苗木生长周期的限制,使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不易理解和掌握人工创造的优良环境下繁殖材料周年连续生产的特点及技术要素。植物工厂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及营养液等环境条件,使设施内植物生长发育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实现植物高效生产的目的。但对于如何使用这些可控的环境条件来激发植物的最大生长潜能,实现最大效率的能源转化,需要对有关基础理论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克服某些技术难题。

因此,在教学中以原有知识为基础,以工厂化育苗的关键技术环节为突破,溯源基本理论知识点,通过递进式学习,使学生快速掌握理论知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尤其我国南方的主要用材木中桉树、马尾松等优良无性系或优良单株组培苗工厂化生产的案例,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我国工厂育苗技术的研究、示范、推广至大规模工厂化生产的发展历程,树立学生对现代森林培育事业的热爱,加强对我国林业现代化的信心,认识到世界林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当今年轻人对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很感兴趣,也愿意主动去认识和了解当下科技发展进步,更高阶段的智慧植物工厂对人类突破土地资源的约束、大幅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将颠覆传统农作方式的技术,有望成为解决人类挑战的众多可选途径之一。通过展示现代植物工厂生产运行的视频,设施内高精度环境控制下智能计算机和电子传感系统对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的周年连续生产的高效植物培育系统,引发学生对林木育苗方式与科技发展的思考,从种苗繁育基本理论、传统育苗技术方法转入现代化工厂育苗的学习,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家国情怀,认识到作为复合应用型林业人才在未来所应承担的历史重任。

五、森林培育学课程思政建设预期效果

合理调整课程教学目标,增加思政新目标,树立爱农、惠农、助农的价值观念;创新教学内容,深度挖掘提炼课程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实施参与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建网络课程、角色互换式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和课外创新实践项目等;通过讲座、培训,加强教师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

森林培育学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深化对山水林田湖草牧渔生命共同体、森林培育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具有主体作用的认识,达到专业知识学习和思政育人的教学目标,实现知识、技能和人生价值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培育林业森林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学(2021年12期)2021-02-12 07:50:32
land produces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