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培养策略

2023-01-24 23:16李高建解永辉
高教学刊 2022年35期
关键词:应用型职业素养

李高建,解永辉

(1.泰山学院 教师教育研究院,山东 泰安 271021;2.潍坊职业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山东 潍坊 261041)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深入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必将对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党和国家从不同层面就如何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实现各项育人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提出了一系列要求[1]。改革传统高等教育过分强调系统性知识传授,而忽视职业素养的发展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素养教育理念滞后、目标不清晰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片面强调科学性和系统性,重专业知识传授轻职业素养培养的问题[2],容易弱化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降低职业认同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与产业实际发展需求有效对接,存在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之间的“错位”,职业素养目标不清晰,导致不少学生无法满足岗位要求而不能高质量就业。

(二)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单一化、不系统

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往往主要依托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基础等课程,或借力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等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相对比较单一,且与职业素养的特殊要求不够紧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职业内容关联度较低,而在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中的渗透更是远远不够,在职业素养教育系统性方面的设计比较欠缺。

(三)职业素养教育举措和路径不精准

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往往多为内涵和定义等方面的解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3],同时,职业素养评价标准不规范、评价方式单一和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且职业素养教育存在教学、管理和服务等部门相脱节的现象,还未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和氛围。

(四)学生对提升职业素养的意识不足

目前大学生都是00 后,他们受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知识网络化等影响较大,普遍存在自律意识差、自我意识强、抗压能力弱、缺乏学习的持久性和积极性等问题,但是他们模仿性强,容易接受和领会外在的教育要求与行为规范,对职业素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然而,虽然学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劳动教育与实践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等专门职业素养课程,但职业素养在专业课程的渗透、教学过程中的引导等还远远不够,容易使学生对自己职业素养的养成存在认知不足,从而导致他们职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受阻。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一)适应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也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优化升级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更为迫切[5]。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强化学生的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养培养,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提升应用型高校办学质量的需要

应用型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和产教融合等方面充分体现应用型高校特色,更需要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上体现特色,将职业素养教育转变为提升办学质量的助推器。通过企业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认为学生刚毕业时岗位胜任能力和技术还相对薄弱,但这可以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更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否符合要求。可见,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素养水平的高低。因此,应用型高校加大职业素养培养力度,是提升人才培养与办学质量的大势所趋。

(三)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或服务是其最大竞争力,这些的源泉就是企业员工,而企业员工所具备的爱岗敬业、创新意识、质量意识、遵纪守法、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等职业素养会间接地对企业的竞争力起到重要的影响。而通过企业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工作后,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和上手快,但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精益求精意识等普遍欠缺,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都在影响着企业发展。所以,企业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较强的竞争力,除了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更需要员工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四)有效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85%要靠他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处世能力,只有15%靠他的专业知识。[6]”可见,学生要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立足,除了要有过硬的知识技能外,还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而对于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毕业时面临的就业市场日趋严峻,职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必须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更需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为将来高质量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一)明确职业素养培养理念

本成果坚持问题导向,系统顶层设计,将职业素养教育与教学各要素形成合力,做到教育教学一体化;根据职业理想、道德、体能、意识、习惯和技能等职业素养培养的特征,将职业素养教育内容按照认知规律进行细分,并贯穿至学生在校4 年的每个学期,做到职业素养教育全程化;实施教学队伍与管理队伍、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教学与管理及校内与校外等协同育人,提出了“一体化、全程化、协同化”职业素养培养理念。

(二)厘定“三层六维”职业素养标准

依据素质冰山理论和职业周期理论,以“职业人”角色为分析依据,梳理出基础素养、导向性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素养“三个层次”,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体能素质、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六个维度”的职业素养标准,其中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体能素质是基本素养,职业意识是导向性职业素养,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是核心职业素养,体现了职业素养的思政性、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稳定性和时代性[7]。

(三)构建“三课融通”课程体系

对接社会、岗位和学生需求,融入思政教育,开展公民道德、时代精神等教育,引导学生将职业发展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融为一体,涵养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融入生命教育,开展心理、体育、劳动和安全等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和劳动教育与实践等课程,引导学生理解并热爱生命,锤炼人格、精神和意志。融入文化教育,开展企业文化、泰山文化等教育,开设泰山文化概论、儒学与传统文化等课程,将职业素养教育浸入文化教育之中,做到以文化人。融入创新创业,开发创业基础等通识课程、专创融合课程和创新实践等项目课程,驱动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提升。融入专业教育,根据不同行业企业要求与标准,梳理不同专业职业素养教育相关内容,开设相应的职业素养课程。通过要素重组、资源整合和“五融入”举措,构建了“三课融通”的课程体系。

第一类课程:职业素养专门课程+职业素养浸入课程。

职业素养专门课:包括通用职业素养、创业基础等通识必修课,建筑文化与职业素养、财经职业素养等不同专业限选课,大学生职业能力拓展等职业素养任选课,实现了职业素养教育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职业素养浸入课:将职业素养元素浸入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开设了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体育健康与劳动教育、文化传承与经典研读及创新创业与科学素养等6 大模块共200 余门通识课;在专业课程中开设了专业见习、职业角色体验和顶岗实习等专业实践类课程,将职业素养内容融入课程标准,使课课有职业素养。

第二类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

结合职业素养标准,团委、学生处、教务处和各二级学院协同设计了思想成长、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3 个必修模块,创新创业、技能特长、志愿公益和社会工作4 个选修模块的“3+4”模块化课程,对每个模块都进行系统设计,明确各模块项目性质类型、教学目标、具体任务、实施环节和考核评价等,做到了全员性覆盖、课程化管理和常态化开展。

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立领导组—协调组—实施组等三层架构,系统设计“3+4”模块活动课程,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实时记录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经历和成果,采用积分式与记录式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客观认证和理性评价,3 个必修模块至少积120 分,总积分达180 分方可毕业,实现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可记录、可评价和可呈现的目标,形成了从统筹规划、积分设置、项目审核、运行评价和积分认定等“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新路径。

第三类课程:网络课程。

在中国大学慕课网、山东省联盟课程等平台上线了一批在线精品课程,全面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开发专业资源库、毕业生案例库等;开设企业家云讲堂、学术讲坛等,实现了VR 体验、手机等教学全媒体。

(四)创建“三段培养、五步递进”职业素养协同育人模式

遵循职业素质养成规律,大学4 年按“养成期—提升期—实践期”3 段递进培养,第一阶段通过校园环境、社团活动等“感受”职业素养;开展专业见习、社会实践等“认知”职业素养。第二阶段通过开设通用职业素养等系列专门课程“学习”职业素养;进行实验实训、技能特长类活动等“强化”职业素养。第三阶段通过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等课程“实践”职业素养,形成了一条“感受—认知—学习—强化—实践”5 步提升的职业素养养成路径,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思考,在体验中提升,完成从“学校人”到“准职业人”和“职业人”的蜕变。

坚持协同育人,成立素质教育委员会,组建了专兼职教师、行企专家等教学队伍和学工处、团委、教务处和二级学院等管理队伍组成的职业素养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业督导和创业辅导等,做到教学队伍与管理队伍协同;除了开设职业素养教育专门课程外,开设“3+4”模块化活动课程,除了开设专门课程外,拓展培养渠道,开放实验室、举办学科竞赛、组建学生学术社团和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打造创业孵化平台、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举办科创赛事和开展科技立项等,举办体育嘉年华、科技文化节、心理健康月、争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和中华传统文化巡展等系列特色品牌活动,设立创新论坛、劳模讲坛和企业论坛等,发挥好活动、社团等职业素质教育功能,以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形式来达到教育目的,并贯穿人才培养全程,巩固基础素养,拓展职业素养,做到课内与课外协同;依托线上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等资源,实施混合式教学,开发了师德修养与教育法规、现代教育技术等在线课程、虚拟仿真资源库、专业教学资源库、优秀毕业生案例库和最美教师案例库等教学资源,开设企业家云讲堂、学术讲坛等,举办线上讲座和论坛,做到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协同;共同开发标准、内容和考核评价指标等,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形成教学与管理定期交流、全面考核和实时反馈的职业素养发展评价机制,做到教学与管理协同;整合校内外人员、平台和基地等优质资源,搭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和教科研平台等7 类“高水平、多元化”职业素养培育平台,将职业素养养成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等职业岗位锻炼有机结合,健全校内外教师沟通、交流和反馈机制,协同实施教学、管理和评价等,做到职业素养教育校内与校外协同。

(五)构建“五方参与、全过程、全方位”职业素养评价体系

职业素养评价要注意动态性、连贯性和全方位性,贯穿职业素养教育的全过程。搭建网络管理系统平台,教师、学生、行业、企业和第三方评价机构五方协同开发职业素养评价标准,共同参与评价,将职业标准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课堂学习及实践活动3 个方面展开评价[8],分别确定相应测评点,按实时和学期开展评价,形成贯穿职业素养养成期、提升期到实践期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测评和反馈。

其中日常行为评价主要包括宿舍、校园、餐厅和社会公共场所等方面的行为表现,占25%;课堂表现评价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职业素养课程和拓展课程等课程中职业素养的学习情况等,占40%;实践活动评价主要包括“3+4”模块化活动课程等7 方面,占35%,并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实时记录学生参与实践类活动的情况和取得的成果,采用积分式与记录式两种评价方式,积分式评价赋予学生相应的积分值,记录式评价只记录过程和结果,不赋分,对学生参与情况和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定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综合表现。同时,建立定期结果反馈和预警机制,对学习情况、育人效果等进行分析,为学生学习和优化第二课堂的课程和项目提供依据。

四、实施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自改革实施以来,就业率、学生满意度和社会满意度逐年提升,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参加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级各类竞赛获国家级奖励344 项、省级奖励1 300 余项。

(二)取得一批高层次成果

通过改革实践,泰山学院获批为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山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试点单位;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 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 个;省级精品课程39 门,省级一流课程13 门,省思政“金课”2 门;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 名,省级教学名师2 名,省级黄大年教师团队2 个;省级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1 个,省级特级教师工作坊2个;全国高校“优秀文学社团”、山东省五四红旗团支部和山东省“百佳学生社团”等省级以上标志性成果110余项,为人才培养打造了优质资源。

(三)获用人单位高度赞誉,社会声誉显著提升

毕业生以专业知识和能力扎实、职业素养过硬及能够担当各单位业务骨干而受到用人单位肯定,满意度达到了92.4%。成立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产业学院4个,获批首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1 个,山东省教师教育基地1 个。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方应用型高校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应用型高校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改革的需要。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当对接行业企业需求,立足本校实际,从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出发,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性对职业素养教育进行顶层设计,从理念、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基地建设到考核评价等全方位进行改革,推进学生职业素养不断提升[9]。

猜你喜欢
应用型职业素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职业写作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我爱的职业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