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静
执着专注是精神状态,是坚持不懈,是用心专一,同时也是爱岗敬业、敬业乐业。任何从业者都要坚持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职业。没有专心致志,就没有工匠精神,专注力是一种对自己职业的深切情感。“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爱岗敬业、敬业乐业是从业者应该具备的内在道德,是工匠精神的动力之源。只有做到热爱自己的职业,尊重自己的职业,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自己的目标,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
精益求精是质量的追求,是从业人员对质量和服务的追求,是从业者做好任何工作应该具备的专业精神。精益求精要求从业者爱一行钻一行,对产品或服务精雕细琢、追求极致。通过对产品品质的追求,也反映出了从业者的道德情感:表现了所有形式的共存,表现为一个有秩序的整体,在这样的状态下,人们与自己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断相遇,在审美的和谐中,完全地容纳着工作的自由。[1]
一丝不苟是细节的坚守,是任何从业者对待工作和事业都应该有的一种严谨的态度。具有工匠精神的从业者,他们能够做到不辞辛苦地反复研究、废寝忘食地反复揣摩,这种踏实勤奋、孜孜不倦的精神是任何从业者都应该具备的。
追求卓越是从业者对品质完美的孜孜追求。只有不断创新,打破固有的模式,才能有所突破,最终实现卓越的目标。拥有工匠精神的人,敢于突破,敢于创新,不断创新技术和方法,以顺应时代要求。追求卓越,不断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
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仅有利于加快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增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工匠精神与制造业的提升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制造业要实现质的飞跃,就必须大力倡导和实践“工匠精神”,以此来促进制造业的发展,为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实力雄厚的技术人才。大国工匠有着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攻坚克难的钻研精神,求真务实的奋斗精神。在工匠精神的支撑下,他们为民族复兴而战,为实现强国而拼搏,他们是推动我们现代化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和重要保障,是真正的“中国脊梁”。因此,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培育大批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大学生,扎扎实实地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难题,突破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瓶颈。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反映着中国精神,而培育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则是发掘其所蕴涵的价值理念和道德准则,从而实现其价值取向的作用,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中国精神相契合。工匠精神的内涵体现了一种正确的职业道德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层面的要求也体现了一种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不谋而合。因此,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并将其转变为职业的情感和行为方式。
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使其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从而达到自身的生存需求。同时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行为,使大学生成为职业道德素质良好、专业技能过硬、创新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最终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促进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评价一个人是否成才的标准,不能只看他的知识水平,还要看其是否为社会做出贡献,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转型的重要阶段,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对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内在品质、职业道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可以促使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理应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加强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职业操守,强化他们的专业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实现自身职业理想,实现职业素养与岗位的融合,成为劳动力市场不可或缺的力量,为社会改革发展做出贡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在大学生中变得普及。学校可以邀请“工匠大师”来录制有关“工匠精神”的慕课,把优质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网上,让学生在网上进行学习,扩大自己的学习范围。与此同时,教师要主动进行网络转型,在学校微博超话、学校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富有教育性和趣味性的知识内容,在网络平台上积极发布“工匠精神”相关的议题,线上线下结合,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营造工匠精神培育氛围。另外,高校还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平台的监管,通过弘扬工匠精神,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教师个人素质与教学能力对培育与发扬工匠精神有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思想文化的多样性,使部分思政课教师的价值观发生了转变,忘却了初衷,把自己的利益摆在了首位。因此,更需要用工匠精神来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的,应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只有真正地加强对学生的认识,才能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有责任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必须依靠教师的力量,只有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意识真正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双翼”,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不仅要充分发挥“思政”的主渠道作用,而且要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育人功能,从而形成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对工匠精神的深度挖掘,把职业道德与课程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强化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使其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培养和传授知识的目的。同时,要把培养工匠精神融入到评价体系中,采取多种考核方式,提升工匠精神培育效果。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能够体现学校价值观、传统习惯、校风等内容的学校精神的总和,它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主要导向。[2]
第一,重视物化景观的育人作用。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寓教于物,寓教于景。在校园内放置能够体现工匠精神的工艺品;在石碑上镌刻大国工匠的感人事迹,以此来影响学生的心灵。
第二,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通过邀请优秀的工匠精神专家到高校举办专题讲座、学术讨论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们讲述他们的英雄事迹,让他们在精神上受到一次洗礼,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践行工匠精神的热情,学校有关部门也应为此类活动设立专项经费,并为此类活动提供一定的场所和必要的支持。另外,可以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围绕工匠精神的主题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演讲比赛、展览、辩论赛等,调动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感化。
第三,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央视新闻推出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一经播出就引起强烈的反响。如果能请到各个领域的匠人到校园里讲述他们的事迹,让年轻的学子们看到优秀的人才,肯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对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宣传,使之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通过各项校园文化建设,滋养师生匠心,涵养师生匠行,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如果仅限于教师和课堂,那么对专注、细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理解就会抽象,无法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不能只依靠高校一己之力,而应与有关单位共同努力,以促进其培养与提高,并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促进双方双赢。通过与企业的协作,可以将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有所提高。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使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大学生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培育才能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工匠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创新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和弘扬的方式方法,使工匠精神入脑、入心,成为道德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