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策略

2023-01-24 06:28:47张海龙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倍数双减探究

张海龙

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我国中小学生长期承受过重课业负担,严重背离了国家育人目标,不利于培育出具有高度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双减”政策的颁布大幅改善中小学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拥有更加充裕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深度思考,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但部分教师未能厘清“双减”政策下教学创新思路,导致“双减”政策发布后班级内学生出现成绩明显下滑现象。为更好地适应教学政策的变化,有必要总结“双减”政策发布后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有针对性地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实现精简学习任务和优化学习质量的双重教育目标。

一、“双减”政策背景下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的意义

(一)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注意力是支持学生课堂听讲的基本素养,可从目的性和自主意志的努力程度两方面将注意力进一步划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其中有意注意也可称为随意注意,是学生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付出一定努力的注意。相关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有意注意集中时间约为30 分钟;而无意注意又叫作不随意注意,是不需要学生做出意志上的努力、无目的性指引、不由自主对事物进行关注的注意。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决定其无法长时间对一固定事物进行有意注意,所以教师应灵活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交替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听课质量。调动学生无意注意的关键内因就是“兴趣”,只有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才能吸引学生自主、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但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习惯沿用灌输式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氛围死板、无趣,需要学生利用有意注意被动配合教师的授课节奏进行知识学习,忽视甚至无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全面照顾不同学情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基于“双减”政策背景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强调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减少机械性、重复性的教学训练,最大限度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学情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利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多元化、直观性的教学手段(如电教手段),全面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长时间的无意注意状态下轻松完成知识学习,使学生始终对学习抱有热情的态度,才能真正达成素质教育目标,让不同学情的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取得切实收获。

(二)强调自主思考的重要性,完善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为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考试节奏,会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布置大量作业,通过机械性重复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数学习题的印象。该种方式虽然能取得较为显著的短期效果,但严重压缩了学生的休闲娱乐时间,消耗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且从长期教育成效方面来看,该种教育方式会固化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养成自主思考思维和深度思考习惯,不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终身发展型人才。“双减”政策的本质是为了逐步改变国内教育体系中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弊病,强制小学减少频繁考试,减少日常教学活动中大量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练习,保障作业训练的精练程度,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思考和深度思考时间,形成勇于开拓、探索、求异、批判和创新的数学思维能力,助力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真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提高我国人才教育质量。

(三)创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传统课堂教育具有显著的单向式线性传输特点,由教师围绕某一知识点“一讲到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主要采用询问方法进行了解,很多小学生在从众思想的影响下,不敢提出异议,难以使不同学情的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相同的学习收获。[1]“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逐渐从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主导者的身份向课堂互动组织者的身份过渡,将学习的主动权逐渐归还给学生,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将课堂转变为师生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就数学学习问题提出疑问,教师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针对性教育。教师可使用问题驱动教学法,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分组探究,让学生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学会自主思考、深入思考,真正发现自身知识体系中存在的盲点和漏洞,学习同伴在数学问题处理中的优秀办法,开拓学生思维,在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让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同时,该种教学模式能让教师更加精准地掌握学生学情,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逐渐形成“减负增效”的良性循环效果。

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双减”政策存在的冲突和不足

(一)新、旧教学理念的冲突

应试教育、灌输式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扎根已久,虽然国家教育部一直在推进持续性的教育改革工作,希望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对国家育人工作的不利影响,但传统教育模式对国家整个教育体系的影响难以通过及时性手段完全消除,很多教师已经形成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虽然很多教师对“双减”政策高度认同,但在实际教学中仍习惯侧重数学知识的讲解,如数学公式的概念、数学规律、数学学习模式等,数学训练惯于让学生通过程序化方式进行习题解答,未能及时为学生讲解数学思想和方法。长此以往,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过于依赖教师,数学思维较为固化,难以打破常规进行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创新,形成典型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学现象。新、旧教学理念的冲突已经成为当代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创新的主要阻碍因素之一。

(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缺失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仍有大量教师习惯应用“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教学形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仍扮演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2]此种教学方式对教师教学经验的考验性很大,若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则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发生盲目教学、盲目提问的情况,无法全方位顾及不同学情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难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充分锻炼。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小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决定其无法长时间通过意志努力跟随教师授课节奏听讲,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仍采用完全口述的方法进行知识讲解。[3]虽然我国各级教育机构中已经基本完成信息化教学硬件设备建设,但很多教师仍未能形成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对电子白板、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局限于课件播放,单纯地节省了传统教学中板书的书写时间而已,未能真正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多样化、趣味性强的教学资源吸引学生关注,既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又难以达到良好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三、基于“双减”政策背景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的有效策略

(一)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理念,构建深度学习的课堂

深度学习是让学生通过基础、表层知识,深入探索隐藏在符号、公式下的数学性质和规律,真正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4]我国各版本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时,会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编排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将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关键能力锻炼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逐步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较为全面的数学关键能力和思想方法。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拥有更多自主思考时间,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创新自身教学理念,借助政策优势构建深度学习课堂,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如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一课中,教材内本身增加了“总结4 的倍数的特征”探究任务,若教师直接通过知识灌输的方式将结论直接传达给学生,不仅难以锻炼学生的数学知识探究能力,也难以实现教育关联,让学生“由点及面”地理解“2、3、5 的倍数的特征”,难以让学生通过知识关联思考数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分组探究的方式寻求答案,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思路: 对4 的倍数进行计算,记录多个4 的倍数,观察所有倍数的特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分组探究,大部分学生都能发现4的25 倍数为100,则所有整百的数字都是4 的倍数;通过分析学生力所能及计算的4 的倍数,可发现4的倍数最后两位数若能被4 除开,则这个数必然是4 的倍数。按照此种倍数特征总结方式,教师可继续让学生自行探索8 的倍数的特征,在学生完成知识探究后,再由教师进行知识总结,以更加精练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记忆。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理念,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单向知识灌输的局限性,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逐步掌握数学思维能力,从而获得深度学习效果。

(二)创新师生角色定位,构建平等对话的课堂

传统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定位为“主导者”,全面主导教学内容、教学节奏、教学手段等课堂教学关键要素,师生关系长期处于不平等、不均衡状态,学生不敢挑战教师的 “权威”,只能被动地“继承”教师传授的教学理论和数学方法,严重缺乏自主创新的机会。“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课业负担是否得到“减负”,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否得到“减负”,为学生创造深层次互动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冲破被动接受知识教育的束缚,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勇敢提出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主动适应“双减”政策背景下自身在教学活动中角色定位的变化,做好教学活动组织工作,对学生的主动探究、提问行为进行正面鼓励,构建平等对话的和谐教学氛围,真正了解学生学情和学习特点,才能和学生同步成长,逐渐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综合质量,形成良性循环效果。[5]

如在小学四年级学生初步接触“计算器”教学内容时,教师可灵活应用任务驱动法,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如为学生布置课堂分组实践探究任务:

1.请自行探索并说出计算器上每个按键的功能?

2.用计算器分别计算298+573=? 1834-273=?24×278=? 1000÷125=?

3.用计算器分别计算99×1、99×2、99×3、99×4、99×5 的结果,观察计算结果的特点,并在不借助计算机的情况下尝试给出99×6、99×7、99×8 及99×9 的答案。

教师因全面掌握各小学探究任务完成进展,让各小组轮流委派代表进行探究成果汇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同时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数学思维拓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全面提升。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构建精练增质的课堂

“双减”政策的本质是减少不必要的教学训练和课业负担,本质目标仍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在设计小学数学课堂训练任务时,不能盲目地完全省去课堂训练环节,而是应该提高课堂训练内容的精练度,利用高阶数学思维训练任务,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对学生数学思维进行锻炼,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

如在小学生初步接触“乘法分配律”知识时,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课堂探究任务,分别包含基础探究任务、巩固训练任务和能力提升任务,对学生数学能力进行阶段性提升。首先布置“301×22”和“45×18+55×18”两道可通用“凑整”思想进行快速解答的基础习题,然后布置“15× (40-2)”等简单变形练习题,最后布置“99×”的能力拓展型练习习题,让学生以闯关式训练方式完成数学知识学习。

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可以视为我国教育系统的一次革新和挑战,通过“双减”政策可以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因此,数学教师要积极革新自身教学理念,转变自身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断创新、发展,助力学生终身学习和成长。

猜你喜欢
倍数双减探究
说说“倍数”
巧用“倍数的和”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