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视角下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2023-01-24 05:50马璐璐
关键词:文化观马克思主义美丽

马璐璐

(中共周口市委党校 统战理论教研室,河南周口 466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农村产业结构逐渐向多元化与工业化方向发展,农村污染源和排放物在数量与种类上急剧增加,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2013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要建设美丽乡村”[1]。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视角下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符合我国乡村发展实际诉求,既可以有效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与生产环境,又有利于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因此,着眼于乡村振兴全局,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优化多元化主体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机制,对于促进乡村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视角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学理依据

要想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程、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主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这是科学认识、分析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于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美丽乡村建设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科学、最完善、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对中国革命、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认为,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对自然界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可以说,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的存在与发展[2]。正因自然界对人类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各项生产活动的开展,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应该胜过对社会经济问题的重视。自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来,全国各地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如火如荼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乡村自然环境优化与生态环境改善,以乡村生态环境改善为第一目标。这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强调自然界先在性的观点相契合。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可以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科学开展提供理论引导和学理支撑,也可以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提供方向与思路指导。地方政府和乡村干部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精髓所在,用来指导乡村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致力于恢复乡村自然生态活力,促进乡村生态建设质量提升,以生态环境优化助推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

(二)美丽乡村建设遵循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在承认自然界先在性的基础上,认为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依靠自然界的资源,同时也受到自然界的制约。这一观点强调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联系的密切性,肯定了“人化自然”的存在,明确了人与自然实现物质交换的可行性[3]。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不是以人为中心的,而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础的,因此人的各项活动的开展应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不能以人的需求与意志为转移,如果违背自然界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美丽乡村建设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思想的指导下,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活动,突出乡村生态环境改善这一主题。各地要摒弃传统乡村建设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环境保护的狭隘思维,从乡村实际生态环境出发,以环境优化保护促进农业与产业的发展。当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各地应将保护自然环境放在首位,通过整顿、处理、关停危害环境的工厂等方式,敦促企业重视技术升级换代,采取更环保的生产方式,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三)劳动实践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途径

人类通过劳动实践改造大自然,从而获得特质资源,满足自身生产与生活的需求。马克思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实践是实现人与自然统一的手段,明确了人类劳动、实践与自然之间的关系[4]。人类劳动实践是“人化自然”的重要特征,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自然界的现实价值需要借助人类劳动实践才能得以体现。人类劳动实践要受到自然环境与自然规律的制约,但是人类可以通过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在综合考虑我国乡村发展实际情况与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客观上要求地方政府、村干部和村民要以富有成效的劳动生产,不断优化与完善乡村生态环境,不断提升物质生产效益。就我国乡村实际情况而言,在科学农业发展理念下开展的耕地保护与开发、改良种植方式等工作,在绿色发展观指导下开展的优化产业结构、技术升级换代等工作,都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具体表现,都有利于保护和优化乡村生态环境。

二、当下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乡村经济发展步伐的加速,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日趋复杂,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种种困境,工作进程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一)主体协同配合程度有待提高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强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但是,当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相关主体配合程度不高,实际工作效果并不理想。首先,地方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规划,对国家政策导向和部署意图领会不够充分、深透,不善于结合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展开相关工作。有些地区美丽乡村建设计划的拟定与相关工作的推行,主要依靠村干部申报,导致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密切,比如环境检测、财政拨款、专家指导等工作推进存在时间、人员和资源分配不完善的情况[5],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进程。其次,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与落实涉及法律普及和政策执行两个层面。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地方政府、村民自治组织和乡村干部过于关注建设成效,很少组织开展政策导向、惠农措施宣讲活动,也很少组织相关法律知识普及活动,使得村民环保意识和守法意识较为淡薄,影响了村民参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工作的自觉性。最后,美丽乡村建设未能充分贯彻群众路线。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部分地区将村民视为建设成果的被动接受者而非主动建设者,不善于引导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了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团结协作,制约了相关工作效率的提升。

(二)农民生态保护意识有待增强

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主体,培养农民生态保护意识对于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质量具有关键作用。从我国农村实际来看,大多数农民难以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角度认识环境保护工作,也鲜有人能深刻认识环境保护与日常生产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有待增强,思想认识水平有待提升。就农村人口构成而言,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走出乡村寻求工作机会,乡村剩余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乏生态保护意识。他们没有意识到生活垃圾分类、农作物种植灌溉、秸秆处置等都属于生态环境保护范畴[6],依然沿袭了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导致农村环境治理效果不理想。就农民培训机制而言,许多农村地区部分乡村尚未建立完善的农民培训机制,相关工作存在碎片化与片段式的情况,难以有效指导农民将生态保护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此外,有些乡村在农民培训安排和应担责任方面分工不够合理,培训方式和活动时间安排没有考虑当地村民的受教育水平,也没有兼顾不同年龄、不同学力农民的认知差异,容易引起农民的逆反心理,结果不但无法凝聚力量来更好地维护环境,反而增加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阻力。

(三)农村发展之路仍需改进

当前,我国农村紧跟国家快速发展步伐,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均在不断加快,但也出现了环境恶化、可持续性发展后劲不足等情况,与美丽乡村建设思路背道而驰。尽管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是许多农村地区在种植庄稼、蔬菜时,为了提升产量和增加经济收入,经常超量使用化肥、农药,再加上农作物种类单一等问题,致使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进一步退化[7],严重背离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值得关注的是,广大农村为了发展工业产业,不仅不重视提高当地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优势资源,反而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比如,有些农村地区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了一批企业前来投资办厂,这些工厂在生产过程中过度开采当地资源,大量排放废水废气,导致当地生态环境与居住环境急剧恶化,严重影响了当地村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四)污染防治手段不够完善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现阶段,我国乡村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污染防治手段不够完善,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在农业生产方面,许多地区农业生产技术革新速度缓慢,农作物种植仍然严重依赖化肥、农药,不仅进一步加剧了耕地退化,而且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在工业产业发展方面,许多地区依然追求规模效应,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两方面的因素交互作用,使一些农村地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系统受损,整体状况堪忧。遗憾的是,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在污染防治管理方面缺乏科学管理标准体系和有效管理运行机制。比如就乡村土地资源管理而言,很多地区尚未针对乡村乱占耕地、土地过度开发等现象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形成完善的监管体系,也缺乏奖惩激励机制。疏于巡查、监管不力和奖惩无序等诸多原因使得耗费乡村土地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导致乡村土地资源生产力下降,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视角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

为了有效应对上述挑战,也为了解决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问题,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从提升农民生态思想认识水平、优化顶层设计、促进乡村生态产业融合和加强污染防治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质量。

(一)提升农民生态思想认识水平,打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农民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水平越高,思想观念越科学,他们对国家环保政策认识就会越深刻,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自觉性就越强。因此,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关注农民这一主体,站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高度,通过宣传教育、实践指导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强化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文明生活习惯。当地村干部要掌握本村现有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年龄结构等数据,对不同文化水平的村民采取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方式,同时以政策优势或生态产业发展优势吸引优秀人才返乡[8],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高质量专业人才。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周密规划农民培训方案,根据农民在生产与生活中遇到的不同环保问题提供针对性帮助,逐步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的生态保护观念。此外,为了提高培训效率,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邀请专家参与农民培训活动,优化培训职责划分和培训活动方式,深化当地农民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认识,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并认真贯彻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二)优化建设顶层设计,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特别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的建构,因此美丽乡村建设要基于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为指导,充分考虑当地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乡村建设实际水平,推动相关责任主体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形成各有分工、职能互补的工作格局。地方政府要坚持乡村建设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基本原则,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分析当地农村的现有资源和开发情况,做好建设规划,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同时协调不同部门开展协作,提升协同配合程度。对那些有碍美丽乡村建设的环境污染、过度开发资源、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相关部门要协调法律部门与当地村干部联合行动,坚决予以查处,同时要重视环境保护普法活动,增强当地村民的法律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为了及时发现问题,防止环境破坏恶果外溢,相关部门可以开辟线上举报和线下监督相结合的信息反馈渠道,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监督方面的优势,鼓励农民积极举报污染环境、破坏自然环境和破坏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行为,激发他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性与主体性。

(三)促进乡村产业融合,走生态发展道路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积极探索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有效方式,在保障当地农民实现创收的同时,优化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提升当地村民生活幸福感。首先,农业生产方面要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地方政府应与地质、环保、气象等部门通力合作,邀请专家实地考察当地的气候、降雨量、土壤等,指导当地农民因地制宜,科学选种农作物,督促农民采用规范科学的种植方式、灌溉方式和秸秆处理方式,避免过量使用农药、化肥,设法提升土地资源修复能力。其次,地方政府要在明确当地环境自净能力的前提下,组织人员深入考察当地工农业的生产水平、污染排放情况,落实相关实体在资源开发运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督促企业遵循国家法律规定,与地方政府一道共同建设好生态文明,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为了持续有效地开展生态整治,相关部门要定期抽查当地空气、水质以及噪声污染情况,排查企业污染排放超标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为美丽乡村建设保驾护航。

(四)加强污染防治,优化农村自然环境

要想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宏伟目标,为乡村居民提供良好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就要从污染预防与治理两方面入手,缓解乡村生产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9]。首先,就具体管理措施而言,乡村干部应及时向上级政府和生态环境管理部门报告本村环境污染问题,由环保部门派出专业工作人员检测污染源和污染类型,并出具合理的污染治理方式。同时,相关部门应提升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对采用环保方式进行生产的企业和采用先进农业技术的农户给予补贴,同时对违规乱排乱放、危害生态的企业采取关停或罚款等处罚措施,规范当地企业生产。其次,就宣传手段而言,乡村干部可以采取线上与线下宣传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农民接受环境保护政策教育、法律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渠道。村委会可以召开村民会议,集中宣讲国家政策文件,帮助村民了解环境保护政策,深刻认识环境保护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与当地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其他媒体企业开展合作,利用现代传媒向农民宣讲环境治理之于美丽乡村建设、幸福生活创造的重要性,使他们经常接受相关信息,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促进环境保护与生态整治工作。

猜你喜欢
文化观马克思主义美丽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加强新时代税务文化建设的探索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理论逻辑及实践示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我们创造美丽
大学生培育正确的文化观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