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太, 连晨曦
( 1. 莆田学院 商学院, 福建 莆田 351100; 2. 莆田学院 妈祖文化研究院, 福建 莆田 351100;3. 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 妈祖文化研究中心, 福建 莆田 351100 )
韩国位于东北亚朝鲜半岛的南部, 明清时代, 朝鲜半岛上的国家朝鲜曾是明朝和清朝的藩属国, 与当时中国交往十分密切, 受中华文化影响比较大。 朝鲜半岛三面环海, 海洋文化根深蒂固;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尤其中华海洋文化典型代表的妈祖文化, 自然也随着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至朝鲜半岛, 成为韩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之一。
妈祖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历史悠久, 后由于各种原因, 对现在韩国文化的影响较小, 现存妈祖宫庙数量不多, 主要分布在华人华侨社区。据韩国学者朴现圭[1]、 李钟周等[2]的调查, 韩国妈祖宫庙主要分布在3 个地方。
居善堂位于首尔市中区明洞2 街89 番地,周边有清朝末期就设立的中国大使馆和汉城华侨小学、 华商商业团等。 居善堂的设立, 据李钟周等调查认为大致有两种说法[2]: 一种说法是1884 年, 华侨丁道德、 李宝山捐赠居善堂建筑来开办戒烟酒公所, 后在这基础上发展成为居善堂文化会; 另一种说法是1882 年7 月, 当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时, 清政府命令广东水师都督吴长庆将军带兵进入朝鲜半岛进行镇压, 1885 年清军部分撤退, 这期间有40 名商人负责为清军筹备军用物资, 他们在首尔地区活动办公的地方后来就成为居善堂。 居善堂原是一座中国式的单层庙宇建筑, 1982 年被拆除, 并在原址上建造了一座现代风格的六层建筑, 其中四、 五层是居善堂文化会的办公室和祭室。 祭室里供奉着14 位神灵, 分别是: 如来佛祖、 观音菩萨、 玉皇大帝、 王母娘娘、 天地三界真宰、 三清老祖、 海神娘娘、 送生娘娘、 眼光娘娘、 关老爷、 胡三太爷、 药王、 鲁班师祖、 灶王老爷等, 其中供奉于居善堂四层入口左侧第二个位置的海神娘娘就是妈祖。 从居善堂供奉的神灵可以看出妈祖不是主祭神, 只是众多神灵之一, 不能算是典型的妈祖宫庙[1-2]。
义善堂位于仁川市中区北城洞2 街9-13 番地 (中华街路34), 此处紧靠仁川港的华人街,历史上其周围的房屋和商店是华商们的居住地、客栈和物资交易场所。 经李钟周等研究推断, 义善堂建造的起因与首尔的居善堂类似, 也是朝鲜壬午军乱期间跟随清军进入朝鲜为清军筹备军用物资的中国商人建立的[2]。 义善堂也是中国传统庙宇建筑风格, 现存最古老的遗物是挂在堂内正殿的 “慈航普渡” 匾额, 该匾额是1916 年9月由天津福禄栈的傅盛功赠送的; 其次是挂在正殿外的 “慈心济世” 匾额, 于1928 年8 月由元山普善堂捐献[1]。 义善堂正殿设了5 个神坛, 分别供奉观音菩萨、 关老爷、 海神娘娘、 龙王、 胡三太爷等5 尊神灵, 其中位于中央的是观音神坛, 左侧是关羽神坛、 妈祖神坛, 右侧是龙王神坛、 胡三太爷神坛。 义善堂左右侧殿内还供奉着西王母、 吕祖、 药王、 天地君亲师等神灵。 妈祖神坛内按照天津天后宫妈祖天后供奉风格供奉着五尊女神, 位于中央的是天后妈祖, 其神像为泥土塑造。 该神像头戴天后冕旒, 脸着金漆, 额头刻画着得道后的纹样, 双手握着上朝用的圭, 圭背面画着北斗七星, 身上穿着天后袍服, 袍服整体是绿色的, 衣领、 腰带是红色的, 上面描有金色纹样, 袍服后面围着霞帔, 霞帔上画有五颜六色的纹样, 脚上穿着金色的履。 妈祖神像左侧是注生娘娘、 眼光娘娘, 右侧是瘢疹娘娘、 耳光娘娘。 妈祖神坛上端挂着信众在1929 年3 月献的“婆心济世” 匾额, 神坛左侧摆放着阎合圆在1937 年献的香炉。 妈祖也不是仁川义善堂主祭的神灵, 所以仁川义善堂也算不上典型的妈祖宫庙, 但与首尔居善堂妈祖只做了神灵牌位相比,仁川义善堂妈祖作为正殿5 尊主神之一, 单独配备神坛, 供奉级位要高一些。 据推测这可能与仁川更靠近大海, 更能体现妈祖海神重要性相关[1-2]。
韩圣宫位于釜山影岛区草梁华人街特区, 建于2006 年5 月11 日, 是由来自台湾的妈祖信众和釜山的华侨们合力兴建的, 据说台湾的信众得到了妈祖的神示, 要他们到韩国来传播妈祖信仰, 弘扬妈祖精神。 韩圣宫祭室的南墙设有祭祀神灵的神坛, 神坛中央祭祀天上圣母, 右边祭祀观音菩萨, 左边祭祀关圣帝君。 天上圣母神坛中央供奉的是一尊从台北慈明宫分灵而来的尺寸较大的粉脸妈祖神像, 左右还摆放了十多尊神态各异尺寸较小的妈祖神像, 神坛前面供奉的是妈祖的两位随从千里眼和顺风耳将军, 以及佛教的弥勒佛和民间信仰的三太子神像。 在神坛两边的墙壁上题有楹联 “韩航法海是天意, 圣心慈悲渡乾坤”, 这是创建者王德雄向信众们表明: 他们到韩国传播弘扬妈祖信仰是上天的意思, 他所引进的妈祖是以慈悲为怀、 普渡天下众生的神灵。“韩圣宫” 匾额是由台北慈明宫五行会为纪念韩圣宫在釜山顺利开馆而赠送的。 韩圣宫每月的阴历初一和十五进行祭礼, 信众主要是以釜山的华侨为主, 也有数百名韩国人信众。 每年韩圣宫所在的釜山草梁华人街特区举行庆典活动时, 韩圣宫的信众们会抬着坐着妈祖像的神轿进行巡游,并向韩国人发宣传单, 宣传妈祖信仰。 与居善堂、 义善堂不同, 韩圣宫妈祖是主祭神, 算是典型的妈祖宫庙[1-2]。
韩国所在的朝鲜半岛位于东北亚海上的交通要道上, 宋代以后, 逐渐成为中国海洋文化典型代表的妈祖文化随着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陆续传入朝鲜半岛, 成为中韩悠久交往历史的文化纽带和文化记忆。
宋代时期, 从史料来看, 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王朝与我国当时的宋王朝常通过海路安排官方使者往来, 交流往来十分频繁。 根据研究统计, 从公元1012 年高丽显宗三年(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开始到公元1279 年高丽忠烈王五年(南宋灭亡的祥兴二年), 高丽国与宋王朝的使者往来总共有134 次之多[3]。 因中国辽王朝的南侵, 公元1078年高丽文宗二十八年(北宋元丰元年)从中国北方登州出发的橫跨黄海往来高丽的路线被迫改成了从中国南方的明州(今浙江宁波市)出发跨越东海、 黄海往来高丽。 从此时起, 至公元1123年高丽仁祖元年(北宋宣和五年)路允迪被朝廷安排前往高丽出使前的35 年期间, 宋王朝与高丽国的官方使臣往来达37 次, 每次去高丽的使臣加上跟随人员少则十多位, 多则达数百位, 规模还比较大[3]。 在当时, 航海技术还比较落后,航船设备比较简陋, 航海过程凶多吉少, 使臣们为了航行平安自然会祈求海神的庇佑, 而当时已逐渐在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行的航海保护神妈祖就成为这些使臣的精神支柱。 由此, 随着中国使团频繁往来高丽, 妈祖信仰逐渐登陆朝鲜半岛并沿袭下来。
使臣在妈祖护佑下完成朝廷使命, 这在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廖鹏飞作的 《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 有详细记载, 如: “(妈祖)姓林氏,湄洲屿人。 初, 以巫祝为事, 能预知人祸福。 既殁, 众为立庙于本屿。 圣墩去屿几百里, ……故商舶尤借以指南, 得吉卜而济, 虽怒涛汹涌, 舟亦无恙。 ……宣和壬寅岁也。 越明年癸卯, 给事中路允迪使高丽, 道东海, 值风浪震荡, 舳舻相冲者八, 而覆溺者七, 独公所乘舟, 有女神登樯竿, 为旋舞状, 俄获安济。 因诘于众, 时同事者保义郞李振, 素奉圣墩之神, 具道其详。 还奏诸朝, 诏以顺济为庙额。”[4]即, 朝廷使臣路允迪在出使高丽国的航海途中, 遭遇狂风巨浪, 船马上就要沉没了, 此时, 看见妈祖在船的桅杆上跳舞, 船瞬间平安了, 船上的保义郎李振说是他家乡圣墩妈祖庙供奉的妈祖显灵保佑才化险为夷的。 回来后, 路允迪随即向朝廷报告了他们的惊险经历, 并启奏朝廷褒封妈祖的护佑事迹, 朝廷准奏, 赐 “顺济” 庙额给圣墩妈祖庙。
元朝代替南宋王朝后, 与高丽的往来转走陆上通道, 海上通道的来往迅速变少了。 这一时期, 为了军事行动和调派物资, 虽然保留了以庆元 (宁波) 为中心的海上交通线, 但与高丽之间的海上贸易不经常, 由此妈祖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较为缓慢。
明朝灭元建国后, 高丽王朝及随后代替高丽王朝的朝鲜王朝和中国的海上往来又变得异常活跃, 在明朝的277 年期间, 高丽和朝鲜王朝使臣前往中国合计1 252 次, 平均每年4.5 次多, 据记载统计, 每次出使的使团人数平均约 138人[3]。 初期, 出使我国的高丽使臣郑梦周(1337—1392)、 权近(1352—1409)、 李詹 (1345—l405),等使臣先是走陆路跨鸭绿江后到旅顺, 从旅顺航海经庙岛群岛后登陆蓬莱, 再从蓬莱走陆路去南京。 后期, 全湜、 金尚宪、 吴天坡等使臣则从鹿岛渡海, 经长山岛(今辽宁省长海县)和庙岛后登陆蓬莱, 再从蓬莱走陆路赴北京。 不管初期还是后期, 高丽和朝鲜王朝使臣出使中国的路线,都经过了庙岛(当时称沙门岛), 使臣都必须在此候风, 并祈求妈祖保佑航行平安, 因此在沙门岛上留下了许多使臣关于妈祖的诗篇[5]。 如:高丽王朝末期的文臣郑梦周 《圃隐集》 卷1 《沙门岛》 中的 “神女祠何处, 沙门海上岑。 戎车连鹤野, 贡道接鸡林。 利涉由灵贶, 徽封自圣心。 泊舟来酌酒, 稽首冀来歆。”[6]文中的神女祠就是指供奉妈祖神女的祠庙。 沙门岛今称庙岛, 北宋宣和四年(1122), 岛上渔人为求海神保佑, 在沙门岛凤凰山前修建了妈祖庙, 又称娘娘庙, 庙岛之名即由此而来[7]。
朝鲜王朝初期文臣权近的 《九月初二日发船, 泊沙门岛待风》 写道: “……篙师乃发船,海晏波不起。 来泊岛屿中, 祠宇肃清閟。 利涉赖阴功, 黙黙心有冀。”[6]那个时期, 往来渤海湾的船只常暂时在沙门岛停泊等顺风, 风至就出发。 权近率领的使团船到达沙门岛后, 没有等到顺风, 无法继续出发, 船夫们就纷纷前往岛上的天妃庙祈求妈祖显灵护佑。 权近也跟随船夫们前往天妃庙祭拜妈祖, 祈求妈祖保佑他们平安渡过渤海湾。 这里 “利涉赖阴功” 的诗句和郑梦周《沙门岛》 的 “利涉由灵贶” 是同一个意思, 都是把平安渡过渤海的希望寄托在妈祖的护佑上。九月三日, 权近一行的船只在等来顺风准备离开沙门岛时, 发现其中一艘总旗船由于晩到了, 还没祭祀妈祖, 决定把出发的时间推迟, 等祭祀好了再一起出发。 就是说, 当时的船夫就算是风向很适合航行, 但如果还没有祭祀妈祖的话, 也不敢出航。 这一习俗在同一时期朝鲜王朝使臣李崇仁(1347—1392) 《留沙门岛, 奉呈同行评理相君》 “神妃享祀应需报, 海若潜形不敢窥”[3]也得以体现, 说明 “起航先拜妈祖, 有船必有妈祖祈像” 的习俗已经在朝鲜半岛流传开来了。朝鲜王朝中期的吴天坡(1592—1634)的 《泊庙岛》 诗句: “春波如练好风迟, 处处移帆近古祠。 向夜悄然人语静, 船头香火礼天妃。”[3]“船头香火礼天妃” 句, 再次说明当时来自朝鲜王朝的使臣的船上普遍供奉妈祖天妃。 由此可见当时妈祖文化在朝鲜半岛已有较大的影响了。
明朝万历年间 “丁酉倭乱” 时, 支援朝鲜的明朝都督陈璘率领的明朝水军驻扎在今韩国全南莞岛郡东边的古今岛。 据1599 年李天常所著的 《古今岛关王庙创建事实》 记载: 陈璘在来朝鲜前梦到关公, 到朝鲜古今岛后再次梦到关公, 梦到关公传授他取胜的妙计, 于是为了宣扬所率水军受到神灵相助以提高士气, 他与副将季金于1598 年在古今岛附属岛屿中的庙堂岛建了一座关王庙。 由于陈璘原是广东南澳岛的副总兵, 南澳岛的妈祖信仰氛围十分浓厚, 天后宫就建在总兵府前, 陈璘撰写的 《南澳山种树记》碑就立在天后宫的入口处。 因此, 在庙堂岛的关王庙中他还供奉了海神妈祖、 千里眼及两个侍女。 关于此事, 李天常载道: “右又立千里望者之神一人。 西有天妃圣母之位, 位牌书之曰护国佑民天妃圣母之位。 其左右有侍女二人, 左曰海渚之神, 右曰南瞻部洲之神。”[2]平定 “丁酉倭乱” 后, 陈璘和季金率领的明朝水军撤走了,古今岛上的关王庙就由当地人管理, 由此妈祖信仰文化在岛上传播开来。 后关王庙历经重修, 祭祀活动持续进行, 但到了1940 年, 由于日本人加剧镇压, 关王庙传承多年的祭祀活动被废止,包括妈祖牌位在内的各种遗物都被拆除了, 古今岛的妈祖信仰文化失传了。
1882 年7 月, 朝鲜王朝爆发了壬午兵变,吴长庆将军受清政府委派率大队清军来到朝鲜半岛支援朝鲜政府, 当时, 一些负责军需供应的商人也随军队而来, 从此近代华侨开始大批进入朝鲜半岛。 是年8 月, 朝鲜和清朝缔结了 《朝清商民水陆贸易章程》, 扬弃了之前单一的陆路边境交易方式, 允许水路边境交易和陆路边境交易同时进行。 按照该章程赋予华商们的内陆通商权和沿岸贸易权, 华商们可以在首尔、 平壤、 仁川、 大邱、 光州等地开设店铺, 直接开拓当地市场。 1883 年, 清朝制定了 《办理朝鲜商务章程》之后, 华商们在朝鲜的商业贸易活动更为积极活跃了[8]。 在首尔清国公馆周边的观水洞、 水标洞、 南大门一带, 是华商们主要的商业活动范围, 他们在这些地方组建了商业组织 “中华会馆”, 并在这一带聚居, 逐渐形成了首尔的华侨社会。 后来, 中华会馆按地域分化成北帮会馆、南帮会馆、 广帮会馆3 个会馆。 北帮会馆位于水标洞一带, 南帮会馆位于西小门一带, 广帮会馆则位于小公洞一带。 华商们在清国公馆附近创建了居善堂, 供奉了包括妈祖在内的来自家乡的各种神灵。 在仁川, 华商们商业活动范围主要在北城洞和善邻洞一带, 形成了以仁川港小山坡为中心的华人街。 华人街中心位置建了可以直接看见大海的清国公馆, 周边为华商们居住的房屋和经商的商店, 同时建设了客栈和贸易市场。 随着华人街的发展, 华商们也在公馆附近创建了义善堂和后来毁于战火的海神娘娘庙等, 供奉包括海神妈祖在内的来自家乡的神灵。
民国时期, 朝鲜成了日本殖民地后, 原本几乎垄断朝鲜半岛商业贸易的华商们被日本商人视为眼中钉, 开始受到排挤, 到 1931 年, 中国吉林发生的 “万宝山事件”, 日本人煽动中、 朝两个民族之间的仇视情绪, 随之朝鲜半岛发生排华惨案, 华商们80%以上的财产被侵占[8]。 1931年 “九一八” 事变后, 华侨在朝鲜已几乎没有地位了, 人数急剧减少, 包含妈祖信仰在内的华商信仰文化活动基本停滞。 1945 年8 月日本人投降, 当时韩国消费品奇缺, 华商们利用原有商业贸易关系, 积极为朝鲜人民提供商品, 华商们再次活跃, 地位逐渐恢复, 人数逐渐增加, 到1948 年, 韩国华侨有 8 万多人[8]。 随着华商们经济地位的恢复, 包括妈祖信仰在内的中国民间信仰也在朝鲜半岛得以恢复发展。
1950—1953 年的朝鲜战争使刚恢复不久的华侨经济再次受到毁灭。 朝鲜战争结束后, 韩国先后执政的李承晚、 朴正熙、 全斗焕、 卢泰愚等都实行了排斥外侨的保护主义政策, 韩国华侨难以开展正常的经济活动, 纷纷离开韩国, 到1992 年中韩建交时, 韩国华侨的数量已只有两万多了。 朝鲜战争后, 由于中韩断交, 韩国华侨与中国大陆地区的联系几乎完全中断, 那时韩国华侨为了生存需要, 大多取得了台湾地区 “护照”, 并与台湾地区经济文化联系紧密, 几乎每一个华侨家庭都有人在中国台湾地区学习的经历。 受台湾地区浓厚的妈祖信仰文化的熏陶, 韩国华侨对妈祖信仰文化比较熟悉。 2005 年, 在台湾新北市慈明宫五行会担任会长的釜山华侨孙建仁和慈明宫创办者台湾妈祖信众王德雄等人,据说按照妈祖的神示, 着手在韩国釜山修建妈祖庙宇, 在韩国弘扬普及妈祖信仰文化。 2006 年5月11 日, 位于釜山影岛区的韩圣宫(天后宫)在台湾妈祖信众和釜山华侨们的共同努力下建成开宫。 开宫后, 信众主要以釜山当地华侨为主, 也有部分韩国人信众[1]。 至此, 在台湾妈祖信众和釜山华侨共同努力下, 中韩民间妈祖文化恢复交流。
20 世纪80 年代末、 90 年代莆田举办了多次妈祖文化学术论坛。 2015 年至今, 莆田学院每年举办国际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 韩国人类学学会金光亿教授、 文玉灼教授, 韩国顺天乡大学朴现圭教授, 韩国全北大学李钟周教授、 李定勋教授、 朴淳哲教授、 咸翰姬教授等韩国妈祖文化研究学者先后参会, 与中国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妈祖文化研究学者探讨交流了韩国的妈祖文化研究成果。 2018 年 10 月, 莆田学院林明太教授、 许元振教授等前往韩国济州道参加 “中韩海洋文化学术交流”, 会上交流了妈祖海洋文化研究成果。 学者们的妈祖文化学术交流进一步推动了中韩妈祖文化传播交流的恢复与发展。
通过前面的文献分析和妈祖宫庙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历史上妈祖文化在韩国传播久远广泛。宋代, 依据南宋廖鹏飞的 《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 所描述的内容可以推断妈祖信仰已初步影响朝鲜半岛。 明代, 依据高丽及后来的朝鲜王朝的郑梦周、 权近、 李詹、 李于明、 李崇仁、 金尚宪、 吴天坡、 姜希孟、 洪贵达、 赵宪、 洪翼汉等的诗词[3,9], 可以看出这些往来中国的使臣及其随从们在使船上供奉妈祖, 在开航前还举行祭祀妈祖活动, 祈求护佑航海安全顺利, 说明海神妈祖信仰在当时朝鲜半岛航海界已十分流行。 与此同时, 根据记载, 中国支援朝鲜平倭的水军在朝鲜半岛古今岛建设宫庙供奉海神妈祖, 宣扬妈祖信仰, 回去后把宫庙交给当地人管理, 也把妈祖信仰留在当地了[2]。 清代, 朝鲜还是中国的藩属国, 中国文化在朝鲜还具有较大影响力, 当时来朝鲜经商的中国商人, 在首尔、 仁川、 釜山等城市经商时, 建了宫庙, 供奉海神娘娘妈祖,传播妈祖信仰文化, 对当地人产生了较大影响[8]。 但到了近代民国时期, 随着当时中国的衰落, 中国在韩国的影响力不断降低, 妈祖信仰在韩国的影响力也日益衰微。 到现代, 几乎只有少数华侨还在传承发展妈祖文化, 大部分的韩国人已几乎不了解妈祖, 不知道妈祖文化。
现在, 首尔居善堂、 仁川义善堂和釜山韩圣宫还供奉妈祖, 但据调查只有釜山韩圣宫仍开展妈祖信仰活动。 韩圣宫是台湾信众和有在台湾学习经历的釜山华侨共同建设的, 是台湾新北市慈明宫的分灵宫庙, 因此韩圣宫的信仰活动基本上是按照台湾慈明宫的模式开展的。 韩圣宫祭礼日期安排如下: 常规祭礼跟台湾地区一样, 安排在每月农历的初一和十五进行。 重大祭礼不同的神灵有不同的安排, 基本也与台湾地区一样, 如:农历正月初一举行弥勒佛祖圣诞日的祭礼; 正月十三举行关圣帝君飞升日的祭礼; 二月初二举行福德正神千秋日的祭礼; 二月十九举行观世音菩萨诞辰日的祭礼; 三月二十三举行天上圣母诞辰日的祭礼; 六月十九举行观世音菩萨得道日的祭礼; 六月二十四举行关圣帝君诞辰日的祭礼; 九月初九举行天上圣母羽化升天日的祭礼和三太子千秋日的祭礼; 九月十九举行观世音菩萨出家日的祭礼。 此外, 在中国的春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元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冬至日、 除夕等传统民俗节日也进行专门的祭礼。 这些信仰祭礼活动中, 按照台湾地区传统认为除了七月是鬼月不适宜开展外部信仰活动外, 基本上都开展配套的宫外活动。 韩圣宫平时供奉神灵的供品主要是水果, 但到了特别祭礼那天, 还会增加寿面、 寿桃和金针(金)、 木耳(木)、 冬粉(水)、 香菇(火)、 笋干(土)等符合五行的食物供品。 韩圣宫除了宫庙本身祭礼信仰活动外, 在每年釜山草梁华人街特区举行庆典时, 信众们会按照台湾地区妈祖巡游的做法, 用神轿抬着妈祖像沿街巡游布福, 并向韩国人发放宣传单, 宣传弘扬妈祖信仰文化[1]。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后, 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响应, 邻国韩国也积极参与。 妈祖文化作为联系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纽带, 作为中韩交流的文化载体, 在推进中韩命运共同体和共同建设 “一带一路” 的实践中可以发挥重大作用。 因此, 应采取措施加强中韩间妈祖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明朝近三百年历史里, 高丽、 朝鲜王朝使臣往来中国一千多次, 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当时知名的文人和政客, 他们在经停庙岛和海城等地时写下了大量的与妈祖信仰文化有关的诗咏和文章,其中比较有名的有: 郑梦周的 《沙门岛》, 权近的 《九月初二船发沙门岛待风》, 金尚宪的《祭天妃迎送曲》, 李于明的 《沙门岛待风》 和 《又题, 用登州韵》, 李詹的 《旅顺行》, 李崇仁的《沙门岛偶题》《天妃庙》和《天妃庙次韵》, 吴天坡的《泊庙岛》, 姜希孟的 《送权御使健观光》,洪贵达的 《重建天妃庙》, 赵宪的 《东还封事》,洪翼汉的 《花浦先生朝天航海录》 等[9]。 这些作品记录、 传播、 传承着妈祖信仰文化, 既是十分珍贵的妈祖文献, 也是中韩关系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 另外, 据韩国学者李钟周、 李定勋等研究, 韩国不少地方的海神信仰与妈祖信仰有一定的关联。 因此, 中韩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应加强学术合作交流, 共同举办诸如 “明代朝鲜使臣诗文文献与妈祖信仰文化研究” “韩国海神信仰与中国妈祖信仰研究”“中韩海洋文化与妈祖信仰”等学术研讨会, 邀请两国的学者、 学生、 民众等参与, 推动韩国民众对妈祖文化的了解, 重新唤起他们对妈祖文化的历史记忆。
“世界妈祖同一人, 天下信众是一家”, 近几年在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和湄洲妈祖祖庙等有关单位的大力联络推广下, 世界各地的很多妈祖信众和社团组织相互间建立了横向联系, 共同弘扬妈祖文化[10]。 “天下妈祖, 祖在湄洲”, 世界各地的妈祖宫庙基本上都认同湄洲是妈祖信仰的起源地, 是世界众多妈祖宫庙的祖庭[11], 他们及其信众常择机前往湄洲朝圣进香或乞火分香, 祖庙也通过各种方式与世界各地的妈祖宫庙建立紧密的联系, 共同提升妈祖文化的影响力。现在韩国的妈祖宫庙和信众们与台湾慈明宫的联系紧密, 与湄洲妈祖祖庙还没建立联系, 应通过台湾妈祖联谊会牵线搭桥, 推动湄洲妈祖祖庙与韩国妈祖宫庙建立联系。 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可以邀请他们前来湄洲岛参加各类妈祖文化活动,或与他们共同组织开展妈祖文化活动, 以吸引韩国民众的关注, 从而提升妈祖文化在韩国的影响力。 另外, 据统计95%以上的韩国华侨是来自山东省[12], 山东省妈祖文化交流协会、 青岛妈祖联谊会、 山东各地妈祖宫庙可通过当地侨联组织与韩国妈祖宫庙建立联系, 共同开展妈祖信仰文化活动, 以吸引媒体和民众关注, 唤起韩国社会对妈祖文化的历史记忆, 恢复、 提升妈祖文化在韩国的影响力, 从而促进中韩民间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
妈祖文化是中韩两国具有共同记忆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在两国悠久的交流交往历史中留下了众多痕迹, 如: 中国的山东蓬莱和长岛群岛、浙江宁波、 辽宁长山群岛, 韩国的仁川、 釜山、古今岛、 济州岛等, 均是历史上中韩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是古代航海的重要港口, 是妈祖文化传播的重要中转站, 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妈祖文化遗产。 中韩两国有关机构可以围绕妈祖文化、 中韩古代海洋文化交流、 宗教交流、 人文交流、 海洋贸易、 航海路线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共同探索中韩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的合作模式。 同时, 妈祖文化是东亚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 以妈祖文化为主的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是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韩妈祖文化交流涉及的相关区域如上述的中国蓬莱、 长岛、 宁波、长山群岛和韩国的仁川、 釜山、 古今岛、 济州岛等, 都是海洋旅游资源和妈祖文化遗产异常丰富的地区, 世界3 亿多妈祖信众是潜在的游客。 因此, 中韩可以合作推出妈祖海洋文化旅游品牌,开发新时期中韩妈祖海洋文化邮轮旅游线路, 共同举办 “中韩妈祖海洋文化旅游节” “中韩妈祖海洋文化博览会” 等活动, 促进中韩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海洋文化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