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特色栏目建设: 意义与策略

2023-01-24 03:33:16
莆田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科学报稿源学报

陈 丽

( 闽南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 福建 漳州 3630000 )

高校人文社科学报 (以下简称 “高校文科学报” ) 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媒介和学术论文刊发的重要平台, 从诞生之初起就具有综合杂糅文、 史、 哲、 经、 法等多学科的特点[1]。 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 高校文科学报发展缓慢, 选题重复、 缺乏鲜明的风格和特色、 同质化等问题逐渐凸显。 随着学术期刊市场的日益成熟和竞争的日趋国际化, 缺少鲜明特色和内容品质差的学术期刊将难以为继, 特色化和专业化已成为学术期刊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2 年新闻出版总署印发 《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2], 2014 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财政部联合下发 《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3], 2019 年中国科协、 中宣部、教育部、 科技部联合印发 《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4], 2021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科技部联合印发 《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5], 2021 年12 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 《出版业 “十四五” 时期发展规划》[6]等, 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 让人看到了学报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 改革求发展的必然性。

高校文科学报的功能定位主要是反映本校科研教学成果和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受办刊机制与期刊功能定位的影响, 高校文科学报, 尤其是普通高校的文科学报, 要短时间内实现专业化转型难度较大。 既要摆脱滞后走出新路, 又不能违背学报自身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律, 学报人应理清思路, 逐步微调格局, 通过特色栏目的建设, 以点带面, 彰显办刊理念, 呈现编辑水平, 凸显办刊亮点和风格, 打造具有一定学术吸引力和号召力的学术交流平台。 鉴于此, 本文重点探讨特色栏目建设的意义和策略, 以期为推动高校文科学报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 文献回顾

自教育部2004 年印发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 以来[7], 学报人纷纷聚焦栏目尤其是特色栏目建设。 近年来,大批学者更是从不同视域和不同研究标的, 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深入探索学报特色栏目的建设和优化途径。 如何新生等通过对河北省高校社科期刊的特色栏目进行调查分析, 发现存在定位不准、 稿源单一、 策划力度不够等问题, 提出建立栏目主持人制度、 依托特色学科、 提高发稿量、争取政策支持、 利用数字化技术等优化策略[8]。林锋重点研究了北大核心人文社科学报中的地方特色栏目, 通过梳理栏目设置及其文献的被引和下载情况, 发现地方特色栏目稿源少、 约稿难度大、 被引率低, 建议要提高影响因子冲击北大核心的期刊不宜过多设置地方特色栏目且要控制栏目文章数, 而那些无缘进入北大核心统计源的文理大综合地方高校学报则应集中资源办出优秀的地方特色栏目, 以提升学报影响力[9]。 金颖男在分析新建本科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发展现状与发展瓶颈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学报联盟协作、 打造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格局、 探索数字编辑出版模式等建议[10]。 张治宇剖析地方工科大学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的设置思路, 提出承担公共责任、 探寻学科融合路径、 宣传特色栏目品牌的优化之路[11]。 周珂通过梳理地方高校学报某专栏近十年的发文情况, 明晰特色栏目发展的制约因素有稿源单一、 策划力度不够、 发稿持续性不强、 核心作者群较小等, 提出锚定学术定位、 开发作者资源、 激发编辑创造力、 争取学校支持、 加强新媒体传播等可持续发展的路径[12]。

随着 《出版业 “十四五” 时期发展规划》的印发和实施, 学报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通过聚焦高校文科学报特色栏目建设问题, 探索提升特色栏目质量的有效途径, 对学报摆脱同质化困境、 突破创新发展瓶颈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 设立特色栏目的意义

栏目可定义为: “①有固定的名称, 对一组题材内容、 性质、 功能目的相近的稿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 连续的报道的版面。 ②报刊专栏的名称。”[13]而特色栏目的概念目前尚无相关标准释义或明确条文界定。 笔者认为, 特色栏目可定义为: 在一定时段里持续、 集中发表具有相同学术内涵、 相近研究外延且显著区别于同一领域其他学术研究内容的具有自身特点(如地域、文化、行业、专业等)的系列文章的专栏。

高校文科学报的特色栏目较之以学科分类的普通栏目具有内核针对性强、 外延界定清晰的特点。 特色栏目的设置除了让读者有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外, 更重要的是向读者传递特定的学术信息, 方便读者进行选择性阅读, 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进而持续关注特色栏目的载文情况。 与此同时, 特色栏目为作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投稿方向, 便于作者有针对性地投稿。 通过特色栏目的构建, 以点带面, 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报办刊质量, 吸引更多专业的、 优质的稿源, 形成更大范围、 更专业的作者群, 还能凸显学报的特色, 从而稳定、 扩大读者群, 真正意义上打造学报品牌。

另外, 设置特色栏目也是纸质媒体应对当前数字化传播方式和碎片化阅读、 条目化检索习惯的途径之一。 在新旧媒体融合互补的时期, 特色栏目的设立符合数字传播的特性。 互联网时代,期刊文章的传播已不再单纯以 “篇” “期” 为基本单位, 而是被拆分成某些有相同特质的目类,如中国知网对于各家期刊的呈现方式除了以“期” 为单位的 “刊期浏览” 外, 还增加了以栏目为单位的 “栏目浏览”, 点击栏目名称, 即可看到该栏目近年发表的文章目录。 学科和边界界定清晰的栏目成为数字传播的最佳拆分单元, 特色栏目可以系统地连期出现。 这样可以更完整地反映编辑意图, 更快速、 更直观地向作者和读者传递有针对性的有效学术信息, 方便读者通过针对性检索来准确获取感兴趣的内容并集中阅读。

三、 特色栏目建设策略

1. 准确定位栏目特色

要使特色栏目明显区别于其他普通栏目, 就要准确定位栏目特色。 在找准定位的基础上进行选题策划和编辑加工整理, 才能形成统一的特色。 定位学术型刊物的栏目需要有强大的学术依托, 找准特色需要有值得挖掘的与众不同的内涵。 以学术为核心, 以内涵为基础, 从内涵出发, 寻找异于普通栏目的内质, 将学术核心与内涵基础相结合, 和谐共融, 找到最佳契合点。

提炼栏目内涵特色可以利用地缘文化优势、知名专家主导优势、 本校的学科优势等。 如华侨大学所在地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 分布在世界130 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有948 万人, 占福建省华侨总数的60%; 台湾汉族同胞中的44.8%(约900 万人)祖籍泉州[14]。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依托当地华人华侨渊源深厚的历史人文特点设立特色栏目 “华人华侨研究”, 对华人华侨的历史与现状展开研究, 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独具一格的。 而获得福建省期刊协会 “优秀栏目” 称号的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的 “闽台文化研究” 栏目, 利用地处海峡西岸的区位优势和闽台文化研究专家学者聚集的人缘优势, 以区域文化为依托, 以专家学者为主导, 不仅展现了闽台文化的多元形态与丰富内涵, 而且搭建起了文化桥梁, 促进两岸交流, 增强了台湾同胞和华人华侨对闽地和祖国的向心力, 形成自己的特色。 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的 《河南大学学报》 “编辑学研究” 栏目则是基于学校的学科优势, 发表了一大批编辑学研究的文章。 河南大学是我国较早开展编辑学研究的高校之一, 出版了系列编辑学著作, 编辑出版学为国家一流学科。 建设特色栏目可为本校的优势学科搭建平台, 充分发挥所在高校的科研强势和人才优势, 第一时间反映该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抢占学术研究的先机。

2. 合理界定栏目外延

作为特色栏目既有内涵深刻的要求又要有外延精准的限制, 栏目外延的界定要与栏目的内质相结合。 可将栏目外延划分为几个关键性的、 有区分度的要素, 同时满足的稿件即可从属于此栏目。 换而言之, 栏目文章内容应能为栏目属性所涵盖, 文章探讨的中心内涵要满足栏目的 “特色” 要求。 如被评为第五届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 《龙岩学院学报》 “标准语·方言·文字” 栏目, 紧紧抓住 “标准语” “方言” “文字” “学术研究” 等四大要素, 在栏目设定的四大要素外延下, 分析稿件内容的学科分类和写作所指, 清晰界定栏目用稿范围。 又如曲阜师范大学 《齐鲁学刊》 的 “孔子·儒家·齐鲁文化研究” 栏目, 自设立以来紧紧围绕 “孔子研究”“儒家思想” 以及 “齐鲁文化” 这些关键要素,准确地通过栏目框架界定用稿范围, 使得栏目外延清晰, 并刊发了多篇高质量高水准的论文。 该栏目的多篇文章多次被权威文摘转载, 成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 齐鲁文化的重要平台, 也因此成功入选第二批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名单。 入选第三批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名单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犯罪研究” 栏目, 依托学校办学特色, 将犯罪研究作为栏目设立的基础和特色, 将研究内容细分至不同专题, 如 “食品药品犯罪” 专题、 “ ‘一带一路’ 安全治理与国际反恐” 专题等, 每期一题, 内涵清晰, 外延框架规整。

高校文科学报应准确把握特色栏目的内质要素使得栏目外延清晰、 明确, 让栏目内容充实饱满, 凸显出栏目特色。

3. 适当放开栏目用稿限制

特色栏目由于受栏目性质和栏目外延限制,稿源相对偏窄, 且高校学报有 “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15]的用稿惯例, 倾向于刊发校内作者稿件, 因而失去一部分合乎栏目要求的优质外稿。 要以特色栏目带动学报整体格局的逐步调整, 就必须以开放、 发展的眼光来对待稿源问题。 闭塞的办刊策略办不成知名的栏目, 有品牌影响力和学术号召力的栏目必须是面向广大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的, 必然是开放的、 兼容的、不拘一格的。 因此所吸纳的稿源也应该是开放的、 多渠道的、 多层次的。 据统计,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2021 年发表的外稿占年发文量的42.45%~47.92%。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近几年也在加大约稿力度, 有选择性地邀约专家稿、 优质稿,增加外稿的使用量, 外稿使用比例由2018 年的29.46%增加至2021 年的37.84%。①随着稿源的开放, 一批有特色、 有深度的稿件接踵而至, 增加了栏目用稿的可选择数量, 进一步提升了栏目的整体水平, 获得了同行和读者的一致好评。

因此, 放开特色栏目的组稿、 用稿区域的人为限制, 以质刊稿, 真正用好文章支撑栏目内容, 提升栏目整体水平, 才能吸引读者, 扩大影响力, 从根本上将栏目办出特色, 打响品牌。 而栏目的品牌效应一旦形成, 又能吸引优质稿件,扩充稿源, 形成良性互动。

4. 灵活运用组稿方式

栏目质量主要取决于栏目文章质量。 开放的用稿制度扩大了稿源, 但这种自然投稿的随机性较大, 且良莠不齐。 要有稳定、 持续、 充足的优质稿源, 就需要一些行之有效的组稿方式进行积极主动的干预和引导。 通过个人约稿、 集体组稿、 预定征文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稿源质量。

个人约稿, 即目的明确地向相关专家学者发出约稿信息, 限时定量完成组稿工作。 该方式方便灵活,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确定性。 编辑与作者直接联系, 既能清楚明确地表明约稿的具体内容, 又能确定交稿时间等, 可把控性强, 约到优质稿件的可能性较大。 且编辑对约稿作者的学术水平和写作风格有一定的了解, 便于后期的编辑加工整理工作顺利开展。 但由于针对性强、 选择面窄、 等待写作的时间较长, 所以只适用于向名家约稿。

集体组稿, 即在一定时间内面向某个特定学术机构或学术团体发出约稿信息以获取所需稿件的筹稿方式。 该筹稿方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一次性获取数量相对较多、 学术方向相对较为集中、 学术水平相对较有保障的稿件。 集体组稿便于统筹集结相同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的文章,进行协同统一刊发或系列刊发, 是重要且有效的组稿方式。 高校文科学报编辑部可以充分利用所在学校的科研平台和相关的学术活动, 积极获取学术咨讯, 在接收行业领域最新的研究方向和前沿研究动态的同时, 与相关专家学者建立联系,通过集体组稿的方式获取第一手稿源。

由于特色栏目本身具有系列化、 专题化、 延续性的特点, 因而可以施行预定征文作为扩充优质稿源的补充手段。 预定征文, 即提前一定的时间, 面向广大读者群体发出征文信息, 提出征文要求, 明确征文内容。 如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编辑部每年预先进行选题策划,提前公布下一年度重点选题[16], 针对拟定的重点栏目、 特色栏目和重点方向向社会公开征稿。既为作者指明用稿方向, 又能够获得更多相关选题的稿件(其中不乏优质稿)。 该筹稿方式收到的稿件质量虽然参差不齐, 但是稿件写作角度和写作层次较为多元化, 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佳作。

5. 协同保持栏目文章数量

对栏目内的文章安排既要注意质也要合理安排量。 各期栏目文章数量基本稳定, 保持特色栏目的延续性。 时断时续的栏目难以形成真正持久的学术向心力, 更难以形成稳定的栏目特色。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的申报条件中明确要求栏目设置在4 年以上[17]。 稳定的栏目, 通过可持续式的深入研究, 源源不断的学术聚合, 产生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如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自1997 年就开设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栏目, 至今已有20 多年的时间, 刊发了大量相关文章, 在该领域形成了研究聚集效应, 产生了强劲的学术影响力。

栏目的持续不断, 落到编辑出版工作实际中即需要稳定的稿源支持。 鉴于特色栏目有学术外延的限定, 容易导致稿源不稳定, 若无适当的备用稿和合理的统筹, 容易造成脱期现象。 因此,充足的备稿和合理的编排是栏目延续不断的保证。 要做到各期所刊篇数大致相等, 不出现前期“霸版” 后期 “缩水” 甚至中断的局面, 需要编辑具有超前的工作理念和统筹能力。 如 《莆田学院学报》 自2007 年基于地缘优势设立 “妈祖文化” 栏目。 该刊编辑部将特色栏目作为重点来拟定组稿计划, 主动邀约专家稿, 统筹安排发稿时间、 发稿数量, 做到合理规划各期编排, 协调栏目文章构成。 在注重特色栏目内文章编排的同时, 也注意了与其他栏目文章的协调, 避免特色栏目内文章过多而挤占其他栏目的版面。

6. 组建专业的作者队伍和专家库

特色栏目内的文章一般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要想有源源不断的优质稿源, 需要编辑主动出击, 了解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和发展方向, 积极与优秀作者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一个成熟的学术型作者的研究方向是大致稳定的, 保持与优质稿作者的联系, 可以在个人约稿时优先获得第一手稿源, 避免优质稿的流失, 从而稳定栏目稿源。 同时, 可组建相关领域专家数据库,不仅方便日常审稿, 还便于主动邀约专家稿, 变审稿者为作者, 充实稿源。

四、 结语

《出版业 “十四五” 时期发展规划》 对出版业发展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 学报人要结合出版改革发展的形势和条件, 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学报出版发展的全过程, 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通过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将高校文科学报综合平均刊发多学科文章转变为多学科并举, 突出特色栏目, 以特色栏目求突破打品牌, 让学报办刊从统一特点升级为各具特色。 这样不仅能凸显学报特色, 还能吸引更多的优质、 专业稿源, 形成稳定的、 更大范围的作者群和读者群, 使得学报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注释:

① 据笔者统计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021 年刊文总量分别为 107、 106、 96、 94 篇,其中外稿数量对应为49、 45、 46、 45 篇。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2021 年刊文总量分别为 112、 126、 125、 111 篇, 其中外稿数量对应为 33、 42、 40、 42 篇。

猜你喜欢
科学报稿源学报
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致敬学报40年
新时期科技期刊稿源挖掘问题的探讨
记者摇篮(2018年9期)2018-12-17 07:57:18
高校理科学报特色栏目编辑培养途径
新闻传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
浅议科技期刊稿源的可持续经营
传播与版权(2016年4期)2016-03-28 09:29:48
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的创设与发展
出版与印刷(2016年1期)2016-01-03 08:53:38
创办中文学术期刊《新能源进展》的几点感悟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数字化新时代文科学报创新发展研讨会暨全国高师系统文科学报2015年会在中井院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