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月红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 “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2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6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
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
原因。
4.会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每年的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播放视频,带领学生走进百年之前的中国,了解旧中国屈辱的历史。)
板块一 抓住主要事件,
领悟爱国主义情感
一、揭示课题,理解题意
1.生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解题:这里的“之”相当于“的”,看这个“崛”字,山字旁,本来的意思是“山峰高起,突起”。中国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这就叫“中华之崛起”。为了中国的繁荣富强而发奋学习,这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作者
1.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与“中华崛起”意思相反的词。
出示词语“中华不振”,随文学习“振”字。
2.引出主要人物——周恩来。
课文围绕“中华不振”主要写了谁的故事?(板书:周恩来)
周恩来就是这个故事的什么?(板书:主要人物)
3.出示资料,了解周恩来。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周恩来总理的资料,谁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生交流分享)
三、围绕“中华不振”,梳理事件,理清故事
1.教师引导:作者围绕“中华不振”讲了几件事?填写表格。
预设:
2.学生根据表格,抓住“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这四个要素进行梳理,找出关键词句,小组交流,完成学习单,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梳理关键信息。
(注:表格中的顺序也可先写
结果,再写起因,最后写经过。)
3.交流汇报:谁能借助表格,抓住人物和事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
(1)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因为耳闻目睹“中华不振”,所以才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2)十二岁的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
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先有结果才追述起因。
板块二 品读关键词句,
渗透爱国主义情感
一、抓住关键词“中华不振”激发情感
1.找出“中华不振”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2.理解“疑惑不解”的意思,追问:周恩来疑惑的是什么?
此时的周恩来耳闻“中华不振”,他还不能清楚地理解意思,但他产生了疑问。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听到伯父_____周恩来产生了疑问……点燃了他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二、抓住关键句子升华情感
1.体会句子“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隨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表达的意思。
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居然不能随便走动玩耍,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2.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
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出示租借地图片)
图文对照,体会“租借地”透露出的“中华不振”!
引导学生抓住“大不相同”这一词语思考: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和这以外的地方有什么区别?
通过图片对比:在被外国人
占据的地方房子很豪华,道路
干净整齐,人们的穿着很华丽,而中国人在自己的地盘上却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因为——“中华
不振”!
3.重点品读第16自然段。
图文结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带着对人物的理解,朗读句子。
(1)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通过查字典、情境表演以及形近字比较认识“轧”“训斥”,理解字词的意思。
(2)比较朗读,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谁都不敢怎么样。——因为“中华不振”!
4.设置情境思考与追问:同学们,在中国的土地上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又一幕,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如此嚣张?
为什么中国巡警没有给咱们中国人撑腰?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
小结:这就是当时周恩来亲眼目睹的社会状况,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中华不振”!(板书:目睹“中华不振”)
再次理解: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板块三 联系时代背景,
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一、说说你理解的“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
预设:
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中国人无处说理。
中国巡警趋炎附势。
中国人不敢为国人撑腰。
中国人民的生活很贫穷。
……
二、出示有关时代背景的三则
材料(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租借)
三、立下“振兴中华”的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师生接读第1~10自然段。
2.体会周恩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
3.随文理解“严肃”“清晰”“当效此生”的意思。
4.联系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再次感受伟人的家国情怀。
出示周恩来的生平故事和图片,师解说,生感受。
第二课时
板块四 书写读书志向,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一、集中认读,复习生字词
通过注音拼读、扩词造句、形近字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认读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出示:门楣、淮安、惩罚、胸怀、赞叹、热闹非凡、左顾右盼
二、结合课后习题,感受周恩来的救国抱负
1.1917年,十九岁的周恩来要到日本留学,出发前,他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这首诗。
2.出示诗句,学生朗读诗歌。
3.师讲解诗歌的大致意思。这首诗写出了青年周恩来的雄心壮志,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引导: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
所以与其他同学的志向不同,不仅仅是周恩来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还因为周恩来认识到只有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拯救旧中国的道路,“振兴中华”这个伟大志向,伴随了周恩来的整个求学生涯。
三、结合时代背景,书写读书志向
1.结合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的节目,感受今日祖国之强大,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那个落后就要挨打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一代一代革命志士的努力下,中国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在《开学第一课》节目中,我们看到了今天的中国已然走在世界的前列,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2.小练笔:写一写自己读书的目的,树立远大志向。
世界仍有战争,某些霸权国家对日益强大的中国仍存破坏之心,因此只有祖国更加强大,人民团结,才能真正保证祖国永远不会被欺凌,人民才能幸福。此时此刻,同学们静静地思考:你们究竟为什么要读书?请把你们读书的理由清楚地写一写。
3.生完成小练笔,师巡视。
4.生交流读书的目的和理由,师给予评价。
(作者单位:贵州凯里市师资
综合培训中心)
責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