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文言,有滋有味

2023-01-23 01:00彭才华郑梨花朱煜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儿戏司马光文言

彭才华 郑梨花 朱煜

一、谈话导入,引出文言文

师:同学们好!你们读过《三字经》吗?我来考考你们。人之初——

生:性本善。

师:性相近——

生:习相远。

师:苟不教——

生:性乃迁。

师:教之道——

生:贵以专。

师:真好!我们把这样的语言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写成的文章,叫作——

生:文言文。

师:你们的预习非常认真!(板书:文言文)说起文言文,大家其实并不陌生。因为有些时候,我们本来就在用文言的方式说话。比如,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我们会说——

生:(自由应答)有志者,事竟成。

师:再比如,只要人们的心往一处想,共同努力,就能移动泰山,我们会说——

生:(自由应答)人心齐,泰山移。

师:是的,文言文并不难。今天要学习的《司马光》就是一篇文言文。请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司”是个生字,注意第一笔是横折钩,大家书空一遍。

(生书空“司”)

师:“司马光”是个人名。这个人姓——

生:司马。

師:这是一个复姓。

师:我们一起叫他的名字(指示课题)——

生:司马光。

二、关注基础,感知文言文

师:说起司马光,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呢,我们一起看看吧。(播放无声无字幕动画片《司马光》,生观看。)

师:大家看得很认真,看懂了吗?你都看懂了什么?试着说说。

(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动画片的故事)

师:看来,大家基本都看懂了这个故事。不过,刚才几位同学都用了挺长时间来讲述这个故事。你们知道吗?这个故事其实很简单,30个字就可以讲完呢!来,一起看看——(出示没有注音、注释、插图的课文,师范读,生静听。)

师:怎么样?有什么感觉?

生:文言文太厉害了!

生:我大概听懂了,真的30个字就可以讲完这个故事。

师:是啊,这样有趣的故事,原来可以用这么少的语言来表现。这便是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同学们,打开课本,你们也读读这篇文言文吧。注意,文言文与其他课文有些不一样,朗读过程中遇到困难要想想办法哦。

(生自主朗读课文,师提示方法:借用注音、注释,看看插图,请教同桌。)

师:(出示“足跌没水中”)这里的“跌”是什么意思?

生:跌倒。

师:对,一个足字旁,一个“失”字,“失足”就是跌倒。所以,这一句该怎么停顿?你来读读吧。

生:足跌/没水中(读错“没”)。

生:应该读“mò”!

师:为什么呢?

生:这里是指“淹没”的意思。

师:是的,联系字词的意思推测它的读音,真好!你领着大家读——

(生带读“足跌没水中”)

师:原来根据字词意思可以确定停顿,也可以推测读音。来,咱们再看这一句,(出示句子“光持石击瓮破之”)谁来读读?

生: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真棒!这一句说的是——

生:司马光拿着一块石头把瓮砸破了。

师:看来,读得正确,大概就表示理解正解了。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师:学习文言文,就需要抓住这些重要字词。我们一起写一写。(指导书写:跌、持。提示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读课

文。请大家留意,他的字音读对了吗?停顿读好了吗?(指名朗读,评议,纠正。)

(生齐读课文)

三、自学共悟,读懂文言文

师:为什么这篇文章才用30

个字,就可以把一个故事说完整呢?来,咱们看这一句,(出示“群儿戏于庭”)“群”“儿”“戏”这几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群”就是一群。

生:“儿”就是小孩子。

生:“戏”就是游戏的意思。

师:对啊!也就是说,在文言文中,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这是个重要规律。这个“庭”,就是——

生:注释里说,“庭”就是“庭院”的意思。

师:真好!你已经习惯了借用注释。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做游戏,在课文中就是——

生:群儿戏于庭。

师:好!如果是一群孩子在树林里做游戏,就应该说——

生:群儿戏于林。

师:一群孩子在亭子里做游

戏——

生:群儿戏于亭。

师:好,此亭非彼庭。一群孩子在游泳池里做游戏——

生:群儿戏于池。

师:了不起!看来,文言文一点也不难!那么,后面的句子,你们和同桌说说它的意思吧,有困难的时候,别忘了看看注释哦。

(同桌试说句意)

师:你们都是“中国好同桌”,讨论得非常好。那么,合作效果如何呢?老师提三个问题。首先,请大家看,(出示“瓮”与“缸”两个器物)“一儿登瓮”中的这个“瓮”,在图中是指哪个?

生:是指图1。

师:理由是什么?

生:注释里说了,瓮的特点口小肚大。

师:好,从注释里找到了根据。

生:我还有补充。一儿登瓮,图2是个缸,没办法登。

(生鼓掌)

师:了不起,能联系前面的“登”来理解。再次鼓掌!(生鼓掌)我们再看这两句,这“群儿戏于庭”中的“群”,和“众皆弃去”中的“众”,这两个词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生:(自由应答)一样的;不一样。

师:哦?有两种答案?那我留给大家一些时间再思考思考。

(课堂静默)

生:表面是一样,其实是不一样的。

师:愿闻其详,你说具体些。

生:表面都是指很多小朋友。

但,“众皆弃去”的“众”比前面的“群”,人少一些。

生:是的,少了一个司马光!

生:还少了掉进瓮里的那个小朋友!

师:哈哈,这就表明你们读懂了。我们再看,“水迸,儿得活”这里的“水迸”是什么意思?

生:水流出来。

师:哦?那改成“水流,儿得活”,可以吗?

(课堂静默)

生:不行,“水迸”速度快一点,水流就太慢了。

生:“水流”没什么力量,流得慢,那里面的孩子早就死了。

师:水流出来太慢,那“儿”就不能“得活”了。所以,必须是——

生:迸!

师:是的,像这位同学这样,要读出“迸”的力量、“迸”的速度。我们一起读这一句——

生:(齐读)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水迸,儿得活”读得很好!可是,按你们的读法,恐怕“瓮是砸不破的”。想一想,(指示“光持石击瓮破之”)这一句该怎么读?

生:光持石击瓮破之(读得有力量)。

师:好,有力量了!还可以读得更好。你听老师读。(范读)

生:老师读得很坚定。

师:你听得真仔细。是啊,“持石击瓮破之”,(板书:持、击、破。)这里有三个动词连起来,我们要读出司马光的那份坚定,那份果断!我们一起读——

生:(坚定而有力量地读)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是的,读书得动脑筋,要做“有心”人。那么,书读到此时,你们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一讲整个故事吗?同桌先试试。

(同桌互讲故事,指名讲故事。)

四、层层推进,读好文言文

师:故事讲好了,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果然有进步,读得很流畅。不过,同学们注意,文言文字数虽少,却能表达丰富的含义,所以,我们要读得慢些,给人思考的时间,给人回味的时间。来,我们放慢速度,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师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读全文)

师:嗯,这样就有了文言文的味道了。还可以读得更好吗?同学们听!(师范读,生聆听。掌声。)

师:老师读的有什么不一样?你听出了什么?

生:老师读“群儿戏于庭”这一句,好像很悠闲,很开心,后面那句“足跌没水中”却读得很快,好像很危急!

生:是啊,后面“儿得活”,就特别开心!

师:这样读就有了——

生:有了变化,让听的人也跟着開心,跟着着急。

生:我还听出来了,老师读 “众皆弃去”,读出了大家的慌乱。

生:这里老师故意读出大家很害怕,只有司马光一个人不害怕。

师:哦,大家和司马光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生:大家都跑了,(师相机板

书“众:皆弃去”)而司马光却留下来了。(师板书“光:持、击、破”)

师:大家看(指示板书),这里老师读得不一样。而文中这两句,确实就是鲜明的——

生:对比。

师:谁和谁对比?

生:大家和司马光做对比。

师:这样一对比,就表现了司马光的——

生:机智、冷静、勇敢……

师:是啊,正是因为他机智、冷静、勇敢,所以和大家相比,他才能这样临危不乱。(板书:临危不乱)来,我们一起再课读文,读出句子该有的感觉,读出人物的品质来。

(生齐读全文,读得有变化。)

师:接下来,还可以怎样读呢?考考大家,老师说一句,你们读一句。比如,我说“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玩耍,多开心啊”,你们读——

生:群儿戏于庭。

师:你看,有一个孩子竟爬到了大水瓮上,真是个淘气鬼!

生:一儿登瓮。

师:啊,不好!那孩子脚一滑,“扑通”一声,掉进了水瓮里了!瓮里那么深的水,一下子没过了他的头顶。这可怎么办啊!

生:足跌没水中。

师:其他孩子都吓傻了,一下子慌慌张张地跑掉了!

生:众皆弃去。

师:只有司马光镇定自若,他

迅速拿起石头,用尽气力对着大水瓮砸去!

生: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瓮里的水哗啦啦地涌了出来,淘气的小孩子也得救了!

生:水迸,儿得活。

师:理解到位,合作愉快!掌声表扬你们自己。(掌声)

师:其实,以前的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就像这样,你能读吗?(出示去掉标点的课文,指名朗读。)

师:其实,以前的文言文是这样排列的,就像这样,你们能读

吗?(出示竖行排列的课文,分组朗读。)

师:其实,以前的文言文还有不少繁体字,就像这样,你们能读吗?(出示以竖行排列,且包含繁体字的课文,全班边猜边读。)

师:读着读着,我们应该会背了吧?(出示)

群儿戏于(   ),一儿(   )

(    ),足(    )(    )水中。(     )皆(    )去,光(    )石(    )瓮(    )之,水(    ),儿(     )(     )。

(全班学生背诵课文)

五、拓展延伸,读厚文言文

师:同学们,想一想,“得活”的这“一儿”,事后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大家又会说些什么?司马光会怎样回应?你们先小组里讨论讨论,咱们等会儿分角色说一说,演一演。

(生分组讨论,然后分角色表演。)

师:我听出了被救小儿对司马光的感谢,众人对司马光的赞叹。有一首歌曲也是这样赞叹司马光的,你们听——(播放儿歌“司马光砸缸”,出示诗人宋小明所作歌词:聪明机智的小儿郎,见义勇为的好榜样。)

师:歌词中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小儿郎?

生:聪明机智,见义勇为。

师:聪明机智,大家都能理解。(板书:见义勇为)什么叫“见义勇为”呢?大家看。(出示: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生读)

师:司马光见到一儿“足跌没水中”,可能也着急、慌乱,但他马上冷静下来了,他可能想到,人的生命最宝贵,不管怎样,我不能跑,不能不管不顾,我一定要救他,所以他才有了 “持石击瓮破之”的行动。(稍顿)也正因为这个举动,从此以后,就留下了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司马光砸缸”。其实,关于司马光,还有很多的故事。大家看——(出示)

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宋史·司马光传》

(师范读,引领学生朗读,大致感悟。)

师:除了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司马光留下来的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这本书,(出示《资治通鉴》封面)作者就是司马光。今后,我们可以找来读读。下课。

教学评析一

看似寻常最奇崛

郑梨花

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是统编本教材第一篇文言文,作为整个小学阶段文言文学习的开篇,自有其特殊性。既要理解文章内容,品读人物形象,了解文言文特点,习得读文言文的方法,还要完成课后练习中提到的“讲故事”这一能力训练。那么多重点,如何兼顾?如何做到相辅相成?教学重点到底应该放在哪儿?我想,彭才华老师这节课激发了我们的思考。

一、切身体验,走近文言

《司马光》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自然要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彭老师开课便从《三字经》和俗语入手,学生发现原来古老的文言并不遥远。接着通过观看动画,用自己的话说故事,再与30个字的原文做比较,发现文言文“言简义丰”的表达特点。此后,对字词的解释,几个近义词的区分,也在不断加深对“言简义丰”的特点认识。对于文言文特点的了解,彭老师摒弃在字词解释时的强加定义,改用听、说、读的切身体验,拉近了与文言学习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灵活施教,学法为上

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作为初学文言文的小学阶段,不需要在语法方面做过度分析,而应该重视激发兴趣,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

一是用已知方法,疏通文意。

初讀课文,彭老师便提醒学生可以运用“借用注音、注释,看看插图,请教同桌”这些方法,自读全文。因为之前的古诗学习、现代文学习也都涉及过这些方法,大可不必浓墨重彩地教,只作提醒即可。

二是根据字词意思确定停顿,推测读音。想要读好文言文,学会根据字词的意思划分停顿是第一步。教师抽出“足跌没水中”这个难句,理解“跌”“没”两个字的意思,进而指导文言朗读停顿的方法,再用“光持石击瓮破之”这句进行检测。

三是联系上下文推测字词意思。课文里有些字没有注释,这时就得运用适当的方法来理解了。学生通过联系上文“登”这一动作推测瓮的形状,区分“瓮”与“缸”。而对于“群”“众”两个词的理解可谓精彩绝伦,一般的读者只看到字面的意思,“群”即一群,“众”即大家,没什么区别。而彭老师则注意到其中暗藏的差别,“众”里少了“光”及掉进瓮里的小朋友。这样一问,巧妙而有价值,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为品读人物品质埋下伏笔。

三、注重诵读,强化表达

彭老师巧妙地用自己的朗读诠释课文内容,让学生跟随他的声音,捕捉强弱、急缓的变化。这样一来,人物形象在脑海中得以再现,故事场景得以还原,进而带动人物品质的理解。这种范读不仅考验教师的朗读力,还考验学生的想象力、联结力、理解力。教师要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呈现出来,学生的聆听过程则是一种富有想象力的输入,最后学生还需要把这种想象和理解用朗读表达出来。这样的诵读重在“味”,重在“玩”,重在“思”,可谓大胆而冒险,感性而艺术,和谐而动人。

此外,彭老师在教学中很注

重文言表达的传承。这节课,彭老师从多角度展示了文言表达之妙。如弹性的句式拓展,“群儿戏于庭”,变化地点“庭”即可运用这一句式;适度的文献拓展,他引用了《论语·为政》《宋史·司马光传》的相关语句,既补充了课文内容,又展现了文言的地位与魅力;此外还有文言表达的创造性拓展方式,如现代影像、歌曲,这些艺术表现形式的素材取自文言故事,无形中引导和激励学生在文言阅读时进行二次创作。

看彭老师的课,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这节课看上去平实简单,实际上同样暗藏玄机,处处都有精彩。

教学评析二

灵活扎实的古文教学

——评彭才华老师《司马光》一课

朱   煜

在我看来,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目的,一是学习语言,感受古汉语的特色,二是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基础。要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特点,就不能只在解释加点字、解释句子、全文翻译这些事情里打转。而是要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字词和文章内容,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情感。那么,该怎么做呢?彭才华老师的这节《司马光》给我们带来了启发。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以及词句含义与白话文有很多不同。因此,很多同行拿到文言文,首先想到的就是为学生解释重点字词。这样教当然不错,可是这种教法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陈旧了,能吸引住学生吗?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有的。彭老师的办法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不是“放羊”不管,而是搭建平台,教会方法,让学生自己感悟。

比如,在理解“群”“儿”“戏”这些字时,彭老师先是提问,组织学生交流。然后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说出“群儿戏于林”“群儿戏于亭”“群儿戏于池”等句子,在语境中,在语言的使用中,理解关键字的含义和句子的意思,积累句式。

这是指向运用的字词理解,要比单纯理解加点字好得多。

再如,出示图片让学生找出瓮和缸的区别,以此理解“登”的含义。让学生比较“群”和“众”,明白只有司马光在紧急情况下很镇定,没有逃跑。又通过比较“水流”和“水迸”,来感受事发时的气氛。小学生学习语言最有效的三种方式分别是比较、图示、批注。在课堂教学中,彭老师用到了两种,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分享交流,学生得以在思考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得扎实有效。

上述教学环节灵活而扎实地解决了基本字词的理解和故事内容的把握。彭老师没有到此为止。文言文学习中,朗读非常重要,当学生理解字词后,彭老师安排了这些与朗读有关的教学环节:1.生齐读课文;2.师有节奏地领读全文;3.生有节奏地齐读全文;4.师范读;5.生齐读全文,读得有变化。

学生通过教师的朗读示范,既对课文意思有了更深的理解,又提高了朗读能力。真正将朗读与理解结合起来了。而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无疑是整节课的高潮——老师用拓展讲述引导学生背诵。这样的方式,一是降低了当堂背诵的难度,二是让学生尝试用文言来表达,可谓一举两得。

如果说,彭老师一开始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是让人想不到的。那么理解了课文内容回过头来再次理解词句,并将朗读、背诵指导与之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更是叫人意外,同時也不由得要鼓掌叫好。

学习文言文,说简单很简单,无非是读读背背、讲讲议议。但是彭老师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将传统的老方法用出了新意。

教学思考

“第一印象”,第一追求

彭才华

在心理学领域,有个著名的理论叫“首因效应”,说的是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也就是说,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作用非常大,用我们通俗的说法就是——第一印象很重要。

这个理论原本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但实际上,对于教育教学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

有人说,语文学习有“三怕”,即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尽管是“戏说”,但其实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基本感觉和态度。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在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帮助他们形成一种良好的“第一印象”?

《司马光》是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第一篇文言文。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我考虑最多的问题就是希望学生学习完这一课之后,对文言文不感到隔膜,不感到畏惧,甚至觉得文言文挺有意思的。

例如,以学生熟知的《三字经》导入新课,让学生背一背,再根据老师的提示,说一说自己口头常说的谚语(有志者,事竟成;人心齐,泰山移),“不知转入此中来”,就是希望学生找到“文言文并不神秘、并不遥远”的感觉。

再如,课堂引入之后 ,我不急着让学生读课文,而是播放无声无字幕的动画片给学生欣赏。毫无疑问,这不仅增加了趣味性,也降低了后面理解这篇课文的

难度。

别看全文才30个字,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难度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放慢了教学节奏,耐心地带着学生从第一句开始,认识文言文“单字成词”的特点,并通过“群儿戏于(     )” 的说话训练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且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学完了第一句之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在同桌互助的方式下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然后选择几个关键处提问,于是全文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更重要的是,引导理解的整个过程,因为我的用心引导和敢于放手,让学生不感到文言文琐碎繁难,从而提升了学习勇气,“大胆地往前走”。学生怕文言文,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把文言文掰开了、揉碎了,字字求解,句句求译,让学生感到战战兢兢、举步维艰。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就要“不求甚解”。

古人学语文,无外乎一个字:

读。然而,假如我们不动脑筋,不进行巧妙设计,只让学生翻来覆去地一个劲儿傻读的话,等到学生嗓子冒烟的时候,恐怕也就是他们开始讨厌、惧怕文言文的时候了。因此,朗读需要精心设计。我在教学中,由读出文言的节奏到读出感觉的变化,由去掉标点到竖行排列、繁简夹杂,再到最后的镂空试背,形式变化多样,又饶有趣味,在循序渐进中学生熟读成诵。“读”很重要,但“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更重要。

课堂尾声,引入儿歌“司马光砸缸”,既是为了深入感悟人物“见义勇为”的品质,也是希望学生领略文言文的另一种趣味,产生对文言文的亲近之感。

让文言文在学生脑海留下最好的“第一印象”,是我这节课最重要的追求。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莞

城中心小学/广西柳州市东环路小学/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茹

猜你喜欢
儿戏司马光文言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司马光砸缸之谜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司马光砸缸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髦(猫、毛)儿戏”名实之辨
司马光“警枕”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