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方针的开端与启示

2023-01-23 20:09徐光寿
党政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全党陈独秀国民党

○徐光寿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统一战线都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治国理政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坚持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大历史经验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①

一、统战战略的制定与统战方针的提出

追根溯源,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在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提出的“民主联合战线”,正是百年统战理论的首次提出。而会后正式确立并开始构建的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就是党百年统一战线的伟大开端。

1921年党的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②。一大曾就“对其他政党的态度问题上,产生了短时间的争论”,但是,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明确规定:“在政治斗争中,在反对军阀主义和官僚制度的斗争中,在争取言论、出版、集会自由的斗争中,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③一大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思想,就是因为在分析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各种党派的时候,认为他们都存在一些问题,和中国共产党人励精图治、奋发向上、赤胆革命的精神和抱负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最终决定不与其他党派建立联系开展合作。

然而,党的一大后尤其1922年后,中共对国内政局和现有政党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开始考虑与其他政党进行合作以建立民主革命战线,这是中共战略方针的首次转变。促成中共这次战略转变的主要因素有:

首先,列宁主义的指导。在共产国际1922年1月召开的远东地区革命代表大会上,列宁提出了民族殖民地理论和东方革命理论。民族殖民地理论指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东方革命理论则认为,由于落后国家产业不够发达,工人阶级力量相对弱小,难以单独依靠自身力量完成革命任务,年轻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应当联合其他、必须联合其他革命力量共同进行革命,以反对主要的敌人。这两大革命理论符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列宁专门接见了与会的中国国共两党代表并询问两党合作的可能性。列宁的两大重要革命理论和设想经出席大会的中共代表张国焘带回党内,对陈独秀等当时中共领袖触动很大④。这是促使中共战略方针转变的根本因素。

其次,共产国际的推动。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和东方革命理论,除通过中国代表传回国内外,也得到来华的共产国际、少共国际代表在中国大力推动。一是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推动。马林出席过党的一大,但会后就对一大通过的纲领“提出了较严格的批评”,认为“主要缺点是没有明确地规定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的政纲”⑤。会后他经武汉、长沙抵达桂林、广州,分别拜会了孙中山等国民党领袖,感受到他们对新生苏俄政权的友好态度和合作愿望,并在返沪后告诉了陈独秀⑥。二是少共国际代表达林的推动。达林来华后经上海与中共一大中央局成员会晤后至广州,在拜会孙中山时提出了民主联合战线主张,虽为孙中山拒绝,但孙中山欢迎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⑦。孙中山的态度是促使中共战略方针转变的重要因素。

最后,自身认识的深化。与多数党的一大代表不同的是,陈独秀的革命阅历较为丰富,对孙中山国民党及其前身中华革命党乃至中国同盟会均较为熟悉,双方也曾有过共同革命的合作历史。党的一大后,缺席当选中央局书记的陈独秀被要求返回上海“担任政治领导”⑧。他一回上海就开始履行领导职责。针对一大期间争论激烈的“对其他政党的态度问题”等进行了重新研究⑨。经过研究,中共逐渐认识到,“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运用科学理论来观察和分析中国面对的实际问题。”⑩认识到中国人民遭受的最大痛苦是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军阀统治,从而逐步转向与其他革命阶级建立统一战线。这是促使中共战略方针转变的直接因素。

从党的一大到二大,在对其他政党的态度问题上,无论是合作意愿还是接受范围,中国共产党都经历了一个认识的转变和深化的过程。在合作意愿上,中共中央领导层经历了一个从拒绝合作到愿意合作,也经历了一个从中央领导层面到全党范围的扩大,最终成为全党的意志。

一是中共中央领导层认识的转变。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以下简称《主张》)指出:“在无产阶级未能获得政权以前,依中国政治经济的现状,依历史进化的过程,无产阶级在目前最切要的工作,还应该联络民主派共同对封建式的军阀革命,以达到军阀覆灭能够建设民主政治为止。”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方法,是要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开一个联席会议,在上列原则的基础上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向封建式的军阀继续战争。”⑪陈独秀稍后致信维经斯基,也表示:“我们很希望孙文派之国民党能觉悟改造,能和我们携手。”⑫仔细推敲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一大成立的中央局只是“临时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是“以应需要”的临时中央机关⑬。但《主张》以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名义发表,标志着中共中央对当时社会已有政党的认识已经发生变化,并开始考虑与其他政党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二是党的二大促成了全党认识的转变。在统一战线理论方面,根据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二大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不仅提出党要“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而且明确提出党“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就是反帝反封建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统一,就是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二大还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规定了民主联合战线的具体“计划”:“(A)先行邀请国民党及社会主义青年团在适宜地点开一代表会议,互商如何加邀其他各革新团体,及如何进行。(B)运动倾向共产主义的议员在国会联络真正民主派的议员结合民主主义左派联盟。(C)在全国各城市集合工会农民团体、商人团体、职教员联合会学生会妇女参政同盟团体、律师公会新闻记者团体等组织‘民主主义大同盟’。”⑭对合作对象、合作步骤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设想。二大对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目标和计划的制定,标志着我们党不仅放弃了一大文件中“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的规定,而且确定了实施合作的具体办法和步骤。根据二大《党章》第十七条“全国代表大会为本党最高机关”的规定,“民主联合战线”议决案一经大会通过,就成为全党的意志,从而实现了全党战略方针的重大转变。二大虽然未明确提出“统一战线”的正式概念,但已蕴含统一战线的思想因子,并成为我们党统一战线理论的源头。

二、统战方针的确立与统战实践的起步

二大解决了必须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但怎样建立统一战线,即统一战线采取什么方针?中国共产党又经历了从中央层面到全党范围认识转变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党的二大到西湖会议,实现了中央层面从民主联合战线到国共党内合作方针的转变。

不难发现,无论在二大前的《主张》中,还是在党的二大上,我们党所倡导的合作方式是民主联合战线,是指党外合作,即政党与政党之间的平等合作。这种方式已为全党接受。但在二大闭幕后,在政策层面上,合作方式经历了从民主联合战线到国共党内合作,即从党外合作到党内合作的转变。这次转变成为百年统一战线的第二次重要转变,思想阻力和转变难度更大。因为,合作方式的改变必然带来领导力量、革命前途等一系列理论问题的变化。

其实,早在《主张》发表和党的二大前,关于合作方式的问题就已提了出来。无论是马林还是达林,他们向孙中山提出国共两党合作建议时,孙中山一方面为共产党人、青年团员奋发向上、朝气蓬勃、充满革命热情和创造力的精神所感染,表示热情欢迎加入国民党,一方面也明确表示只赞成党内合作方式。马林接受了孙中山的合作意见,转而劝说中共中央接受这个所谓“斯特夫利特战略”⑮,起初为一大中央局一口回绝。陈独秀将拒绝党内合作的理由专门致信维经斯基,明确“反对共产党及青年团加入国民党”⑯。

二大召开之际,正是孙中山遭遇他一生中最严重失败“永丰舰蒙难”之时。通过这次重要事变,孙中山认识到国民党存在严重的衰败、腐朽问题,急需增加新的革命血液以振奋革命的力量。但孙中山也一直认为,国民党是一个大党,是一个历史长久的党,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并不矛盾。所以他要求共产党人加入到国民党来,给国民党增加新的血液,实行党内合作。在马林等推动下,孙中山确立了“联俄、联共”的思想,愿意与中共建立合作关系。

既然孙中山只接受党内合作方式,与二大确定的“民主联合战线”即党外合作相冲突,说明“党的二大虽然确定同国民党实行合作的原则,但是并没有解决国共两党采取什么形式进行合作的问题”。⑰在马林的要求下,1922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西湖特别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作出了决定:在孙中山取消加入国民党的封建仪式并尽快改组国民党的条件下,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

中共中央最终接受党内合作方式,究其原因,一是出于对共产国际指示的服从。因为从二大起中共已经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必须遵守其纪律服从其决定。二是党对于中国国情和革命性质问题有了进一步认识,开始懂得进行民主革命就必须与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联合战线,以壮大反帝反封建的阵营和力量。三是认识到自身力量的弱小。与中国国民党相比,中国共产党要年轻得多,党员数量也少得多,并处于秘密状态,活动不能不受很大的限制。因此,党接受共产国际建议并作出党内合作的决定,是明智、唯一的选择。

西湖会议作出党内合作的决定,是中共中央从中国实际出发,积极投身民主革命洪流的一次重要战略方针调整,成为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政策由党外合作到党内合作的转折点,为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此后在全党范围的意见统一过程更加艰巨。正如马林在党的三大后从广州发给共产国际执委会的信中汇报的,“这一年党内同志间不断发生冲突”⑱。

第二阶段,从西湖会议到党的三大,对国共党内合作的认同范围从中央层面扩大到全党范围。

西湖会议后,国共党内合作正式启动。陈独秀、李大钊等率先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党内合作在中央层面率先开始。至党的三大前后,党内合作逐步从中央层面扩大到全党范围,最终成为全党意志。

国际因素是共产国际的政策导向的大力推动。先是1922年11月陈独秀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受到拉狄克的直接指导,再有共产国际执委会根据马林的提议,于1923年1月12日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该决议认为:中国“独立的工人运动尚且软弱”,工人阶级“尚未完全形成独立的社会力量”;中国国民党是“中国唯一重大的国民革命集团”,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同国民党合作是必要的。“在目前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党员留在国民党内是适宜的”⑲,但共产党要保持自己在政治上的独立性。这个决议传到中国后,对促进国共党内合作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内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京沪铁路大罢工失败和“二七惨案”发生。1923年2月京沪铁路大罢工失败和“二七惨案”教育了全党,给党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力量相对薄弱的工人阶级不能孤军奋斗,必须同其他民主力量合作,必须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才能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青年毛泽东大胆预言:“以后中国政治的形势将成为下式:一方是最急进的共产派和缓进的研究系、知识派、商人派都为了推倒共同敌人和国民党合作,成功一个大的民主派;一方就是反动的军阀派。中国政治的结局是民主派战胜军阀派。”⑳二是孙中山的不懈奋斗和政治态度的转变。孙中山于1923年2月重返广东建立了海陆军大元帅府,高举国民革命大旗,允许各种革命力量公开活动,这在全国范围是仅有的。此外,孙中山本人几经挫折后,深感国民党已日趋腐朽急需输入新鲜血液,他真诚欢迎不徇私利、朝气蓬勃的共产党人同国民党合作,欢迎苏联对中国国民革命的援助。这些因素对于正处于“二七惨案”后的中国共产党人,显然很有吸引力。

三是陈独秀等党的领导人和理论家对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深入阐发。为宣传和贯彻中共中央党内合作方针,向全党阐释合作方式变化可能引发的领导力量、革命前途变化等一系列理论问题,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邓中夏等领导人和理论家都作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广泛的理论普及。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党内“唯一有领导能力的同志”㉑,陈独秀的态度十分关键。西湖会议后,他对党内合作方针经历了从组织服从到思想认同的接受过程,此后并发表多篇文章阐发党内合作理论。他一方面认为民主革命力量必须以国民党为中心集合起来,形成广泛的国民革命,才能取得革命胜利;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农民是国民革命“一种伟大的潜势力”,国民革命“不可漠视农民问题”。㉒陈独秀认识转变并亲自宣传,对帮助全党提高认识、克服党内存在的关门主义倾向起了积极作用,但也暴露出“二次革命论”的错误思想。

与陈独秀一样,对于国共党内合作方针,蔡和森、瞿秋白、邓中夏也经历了从组织服从到思想认同的过程。然而,早期共产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秀品质:一旦组织决定就坚决服从、坚定执行。党的三大前后,他们也纷纷发表文章,以自己的思想宣传推动全党思想转变。蔡和森的《外力,中流阶级与国民党》、瞿秋白的《自民治主义至社会主义》和邓中夏的《论工人运动》等文章,都在认同“在目前固应联合各阶级一致的起来作国民革命”的同时,强调“最重要的主力军,不论现在或将来,总当推工人的群众居首位”。这些认识对后来党的四大提出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和促进作用。

1923年6月党的三大最终确立了党内合作的方针。党的三大经过激烈的讨论,经无记名投票最终以21∶16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宣言》等文件,指出党在现阶段“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希望社会上革命分子,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使国民革命运动得以加速实现”。㉓也提出了保持共产党员在政治上独立性的几项原则。

党的三大正式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从而在全党范围确定了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方针。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也将允许跨党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之特许”条款之一㉔。三大确定了党内合作方针,国共两党共同努力,广泛发动群众,发展革命力量,加速了推进民主革命的进程。既有利于国民党改造,使国民党获得新生,也有利于中共走上更为广阔的政治舞台,成为党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新起点,对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党的三大的重大历史功绩。”㉕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国民党一大”)标志着百年统一战线实践的开端。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共产党人参与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党一大,国民党一大也通过了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至此,国民党已成为无产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为国民革命的开展开辟了广阔道路。从此,党的统一战线战略从理论上升为实践,正式成为党百年统战实践的伟大开端。

三、“从这时起,我们党的政治主张有了重大的改变”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㉖这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十大历史经验之一。

首先,坚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党统战方针制定和实施的思想方法。党的二大根据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首次确定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为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性任务。根据这一主要任务,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决定与国民党等革命力量建立民主联合战线。党的三大又进一步根据国际国内实际的新变化确定了实行国共两党党内合作的统一战线方针,从而推动国民党一大正式形成国共合作统一战线。这些都是我们党不断地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

其次,始终坚持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是党统战方针传承和发展的思想原则。统一战线方针制定的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把马列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统一战线方针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在实践中继续创新。一百年来,党先后经历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至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范围愈来愈扩大,理论愈来愈成熟,实践愈来愈丰富,作用愈来愈显著。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为党完成各个历史时期的任务,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胜利,广泛凝聚共识、智慧和力量,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我们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㉗。

最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统一战线成为党御敌制胜重要法宝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起,就是中国革命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百年党史表明,统一战线方针历来是由我们党提出的,并由党领导实施的,也是由党根据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不断创新发展的。统一战线是不同力量组成的政治联盟。要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实现共同的政治目标,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统一战线最鲜明的特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统一战线成员自觉作出的历史选择,也是多党合作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㉘。

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既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习近平强调,“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统一战线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㉙

注释:

①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19、39 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514 页。

③⑨⑪⑬⑭⑳㉓㉔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版,第23、6、24、3、133、140、214-215、244、258、259、274 页。

④ 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 册,东方出版社,1998 年版,第209 页;又见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4 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415 页。

⑤ 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 册,东方出版社,1998 年版,第137 页。

⑥ 李玉贞主编:《马林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75 页。

⑦ C.A.达林:《中国回忆录(1921-1927)》,侯均初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年版,第68 页。

⑧⑫⑱⑲㉑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2 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年版,第225、436、477、304 页。

⑩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 年版,第15 页。

⑮ 姚金果:《解密档案中的陈独秀》,东方出版社,2011 年版,第35 页。

⑯ 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 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435 页。

⑰㉕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 卷(1921-1949)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年版,第83、109 页。

㉒ 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3 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94 页。

㉖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 年11 月17 日,第1 版。

㉗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坚持统一战线——学习领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⑨》,《解放军报》2022 年2 月23 日,第7 版。

㉘ 尹俊:《坚持统一战线——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9》,《人民日报》2021 年12 月20 日,第9 版。

㉙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7 月2 日,第2 版。

猜你喜欢
全党陈独秀国民党
罗亦农——“中国共产党全党党员之楷模”
快过关了
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陈独秀之妻:我生君已老
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全党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四位资深理论工作者谈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
陈独秀三拒延安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