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我国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动力、效应、风险和策略

2023-01-23 20:02傅钢强魏歆媚刘东锋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场馆升级

傅钢强,魏歆媚,刘东锋

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迎接数字时代,分级分类将物联网感知设施、通信系统等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加快教育、医疗、养老、抚幼、就业、文体、助残等传统基础设施领域的数字化改造,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1]。2021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加快开发公共体育场馆二维码系统,推动地方数字化升级改造不少于1 000个体育场馆,打造一批智慧体育场馆,建设1万个以上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智慧健身中心等公共场地设施[2]。由此可见,随着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热潮汹涌而至,我国体育场馆的智慧化转型升级将是大势所趋。然而作为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先验式实践,虽然数字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体育场馆物理空间的突破、服务模式的拓展、运营管理的改进和基本功能的升级,但在转型过程中仍潜藏着诸多不确定因素。

基于此,本研究深入探讨了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升级的现实基础和多维效应,并对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经济、人力、技术和伦理风险进行了前瞻性的识别,旨在更好地推动我国体育场馆真正走向智慧之路。

1 我国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动力探析

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是一项涉及管理、服务、运营和维护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并非仅靠单一力量可以实现。在内在逻辑和外在张力的持续动态演进过程中,本研究认为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升级的实现取决于政府的积极推动、消费的有效变革、科技的深度融入和场馆的自我改良等多种动因。

1.1 政府的积极推动

作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物质载体,党和政府对于体育场馆的发展历来高度重视。首先,面对技术的更迭应用和消费方式的不断变化,中央政府在各种场合均明确表明了支持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升级的官方态度。如2020年国务院颁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到,要在体育领域推进“互联网+”战略,鼓励高新数字技术参与到体育场馆的监管和运营中[3]。其次,在顶层设计的积极推动下,各地方政府也分别结合当地的智慧城市建设、消费需求变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等确立了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升级的过程、方式与目标。如《江苏省“十三五”智慧体育发展规划》和《浙江省智慧体育场馆建设标准》中均提到,要推行智慧体育场馆认证,率先支持南京奥体中心和杭州黄龙体育中心等大型体育场馆建成智慧体育场馆[4]。最后,具有政府背景的行业协会成为官方意志落地实践的行动主体,分别从资源、管理、技术和标准等方面制定了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升级的思路和措施。如2019年的《体育场馆建筑智能化系统技术标准规程》制定了具体的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施工标准。总之,在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到各级政府和具有政府背景的行业协会成为引领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升级的关键角色,发挥了重要而直接的作用。

1.2 消费的有效变革

消费者需求是体育场馆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从根本上决定了体育场馆的生存和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全民健身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的体育消费需求日益升级[5]。从消费理念上来说更加强调个性化和健康性,消费结构上更加强调高端性和多样化,而消费方式上则更加强调娱乐性和智慧化。在此背景下,主动提供新服务、新产品和新运营,最大程度满足体育消费者的个性化、多样化和精准化需求成为当前体育场馆发展的核心诉求。目前,部分体育场馆已经借力消费升级的东风逐渐实现了转型,主动运用前沿数字技术掌握了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以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美好需求。与此同时,程序化消费体系的建设也成为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升级的主要内容。智慧体育场馆会为每一个消费者建立一个立体数据库,只需通过平台输入自己的消费关键词,系统就会自动显示如何进行场地预定、教练咨询、运动社交和费用支付等服务流程,从而创新实现体育场馆“一体化智慧运营”的新模式。

总之,消费内容、方式等需求的有效变革将不断倒逼体育场馆积极投入并广泛参与到智慧化转型实践之中,且参与的规模、深度将逐步扩大和加深。

1.3 科技的深度融入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重构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颠覆包括体育场馆在内的各行各业[6]。综观体育场馆发展史,科技的作用也经历了从外围辅助、合成应用到融合定制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国家和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和科技水平尚处于萌芽和初步发展状态。这个时期,科学技术对体育场馆的作用尚处于外围辅助阶段,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系统对场馆活动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保管,以便于后续工作总结和未来研究使用。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在此背景下,互联网、大数据和5G等数字技术逐渐融入到体育场馆领域,合成的一些智能用品和软件不仅可以实时监测场馆内消费者的平均心率、耗氧量和卡路里等数据,而且还能快速实现场馆预定和教练预约等功能[7]。此后,随着创新成为引领中国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后,数字技术与体育场馆的融合逐步向定制开发和深度融合等纵深方向推进,为我国体育场馆的智慧化转型升级提供了充足的源动力。如北京冬奥会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就利用了快速迭代的技术设备助力场馆从“水”到“冰”的智能转变。

1.4 场馆的自我改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大型体育赛事的日益增多,我国体育场馆投资建设的数量和规模呈现出双线增长态势。2020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公布的《2019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体育场地的数量已高达354.44万个,体育场地面积更是达到了29.17亿m2。然而现实情况是,由于传统体制惯性的存在,体育场馆建设的规模越大、数量越多,其闲置和亏损的情况却越严重[8]。基于此,体育场馆行业开始尝试利用科技来破解运营管理的痛点,积极运用去运动、运享通、呼啦伴伴、啪啪运动等智慧信息平台进行自我改良,有效提高了场馆管理水平、改善了资源利用效率、增加了场馆营业收入。如上海久事智慧体育公司主动与杭州巨岩科技公司合作,开发应用了科技化、无人化和一体化的软硬件综合智慧解决方案,有效提高了活动的组织效率,降低了组织成本,实现了“降本增效”。阿里体育中心则利用科技将场馆内的物和人紧密相连,为场馆开发出了更多高附加值的复合业态创新模式。因此,体育场馆的智慧化转型升级不仅是智能软硬件的布置和加载,也是现代经营理念的转变,更是科学管理方法与智慧技术的融合。在此语境下,我国体育场馆如何从自我改良视角实现智慧化转型升级引发了业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实践。

2 我国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效应解析

数字时代我国体育场馆的智慧化转型为何会受到政府、社会、科技和市场等多方主体的共同推进,究其原因是其形成的孪生虚拟空间可以激活协同效应、匹配效应、溢出效应和乘数效应,从而解决传统体育场馆管理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盈利模式单一和资源浪费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2.1 发挥协同效应破解场馆管理效率低下问题

当前,传统体育场馆主要施行以人和物为中心的要素管理,人的感知、经验和预判在运营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场馆行业大范围存在运营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9]。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升级使数据要素有望转变为管理者,通过改变传统场馆数据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播模式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从而优化和提高场馆管理水平。首先,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升级可以有效打破场馆内不同部门系统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订场管理系统、场地租售系统和票务管理系统等一站式管理,有效解决传统体育场馆在预算管理、人事管理、服务管理和分配管理等方面的弊端。其次,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升级可以提高场馆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水平。面对大量多维度、多视角的内外部数据信息,数字技术可以利用多元数据算法构建管理辅助模型,为体育场馆管理者做出科学判断提供智力支持。最后,在场馆的后台管理与维护方面,数字技术也将发挥积极作用,减轻场馆对管理人员的依赖程度。具体而言,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将有效提高场馆前后台之间的信息衔接和价值交换,将场馆的管理技术人员从传统的信息服务和系统维护等常规工作中解放出来,通过数字技术的自动防护和程序处理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协助体育场馆的服务运作和资源管理,从而大幅度提升管理者的管理半径,并细化管理的“颗粒度”。

2.2 发挥匹配效应破解场馆服务质量不高问题

传统体育场馆由于受到物理时空的限制,主要提供一般功能的健身指导和赛事观看服务,且服务水平较低。然而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场馆服务的要求和标准不再只是简单地满足消费者物理时空的单一资源需求,而是转向了精准匹配消费者的个性化追求,从时空、形式和内容上要破解两者之间的交易“黑箱”[10]。发挥数字技术的匹配效应可以实现体育场馆和消费者信息的精准高效对接,从而围绕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提供高品质的体育服务。就其原理与过程而言,首先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甄别筛选,改变以往“点对点”的传统信息选取方式,不仅使数据信息的获取更加快速,而且所获得的信息也更有价值。与此同时,配合非对称加密等技术既可以对部分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又可以对另一部分数据进行有效公开,使场馆的数据信息资源更加透明安全,从而提高场馆的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其次,智慧化转型升级可以有效提高体育场馆数据信息的处理水平,通过智能传感器的应用辅助实现对体育消费者行为、心理及习惯的深入分析,从而提前主动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提升服务价值感知。最后,随着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智慧体育场馆功能日益多元化,可以通过集群和匹配效应将各种虚拟信息关联起来,将体育健身服务、体育文化传播、健康知识咨询和体育赛事组织等不同内容无缝衔接起来,从而实现不同消费需求的高效匹配。

2.3 发挥溢出效应破解场馆资源闲置严重问题

如上所述,传统体育场馆的资源配置、产品服务和管理运营等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美好生活需求,导致其闲置情况十分严重[11]。发挥智慧场馆的溢出效应可以提高场馆在规划、建设和运营等方面的生态化水平,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闲置的问题。首先,在开工之前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对场馆的规划设计进行全方位评估,从源头上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方案,以实现体育场馆建成后的综合、反复和持久利用。其次,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将积极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通过跨时空传递以及零边际成本给予所有消费者公平享有获取数据信息的机会,使消费需求和场馆供给在网络空间中实现“面对面实时感知”,从而有效提升不同类型消费者的满意度。而场馆消费者的愉快体验可以有效激发其他潜在消费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整个体育消费群体消费心理和方式的逐渐改变,从而通过资源有序共享等手段进一步扩大场馆的外部市场范围。最后,在智慧体育场馆常规资源的正常利用基础上,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对各项资源的基本单元、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深度整合,再根据需求等要素对各个相对独立的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和排序,从而通过需求的充分挖掘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一定规模的“长尾效应”。

2.4 发挥乘数效应破解场馆盈利模式单一问题

长期以来,体育场馆在传统价值论的指导下,一直强调通过数量的增长来实现价值增值,造成了盈利模式的单一,使大多数场馆运营基本上处于亏损状态。发挥智慧场馆的乘数效应则可以有效激活场馆资源的附加价值,实现从单纯提供单一固定的产品服务到向满足体育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价值增值模式延伸,为丰富场馆的盈利模式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首先,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可以增加营销方式,通过内容营销、口碑营销和数据营销等方式提高营销效率。当前,体育场馆的营销范式都被传统的整合营销传播思维所主导,其所能满足的只是一种市场集合性的标准需求。智慧体育场馆营销则可以有效明确目标受众群,针对不同消费者的时间价值感知进行市场细分,借助网络时间溢出效应赚取超额利润。同时,通过锁定细分消费市场,找到高价值用户群,实现范围经济的拓展[12]。其次,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能够通过健身服务咨询、健康素养培育、健康知识宣传和体育赛事组织等多元化内容做大消费者基数,一方面能快速分摊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升级的创新成本,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培育市场供给方的规模经济,实现流量变现。最后,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可以将单一的体育服务内容快速转化为其他的产品形态,在原本内容的基础上产生类似倍增器的作用。与此同时,通过触发管理、技术、数据和劳动力要素之间的耦合作用延伸场馆的价值长度,共享数字技术赋能下的价值增值。

3 我国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风险识别

综上所述,数字时代我国体育场馆的智慧化转型已成为业界共识,且必将发挥积极的多维效应,为解决传统体育场馆管理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和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看到数字赋能的同时也应关注到当前场馆智慧化转型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从而可能出现“数字负能”的情况。

3.1 技术风险

数字技术赋能体育场馆的智慧化转型本质上是体育场馆对数字技术的认知、采纳和融合过程。然而,当前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技术业务应用主要以外包的形式展开,且数字技术发展瞬息万变,导致转型过程中存在诸多技术风险。(1)技术迭代过快。既往实践证明,数字技术会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技术创新迭代周期太快,时至今日未有显著下降的趋势。如某大型体育场馆在设计之初将规划引入4G技术,然而未等场馆建设完成,拥有更高速度的5G网络技术便得到了快速推广。由于体育场馆在技术路线上未能留足更新迭代的弹性扩展空间,从而导致场馆智能硬件存在面临技术迭代而造成投资浪费和设备淘汰的潜在风险。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涉及新基建内容的数字技术也面临着同样问题,很快脱离了体育场馆及体育消费者的实际需求。(2)技术采纳延迟。与数字技术的快速更新相比,则是体育场馆对数字技术的应用明显落后于新技术的发展。体育场馆是一个惰性较强的物理载体,其对外界的应变能力较弱。即便对技术进行了采纳,在短期内也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与此同时,管理层对技术采纳的犹豫态度和高昂经费等问题都是体育场馆技术采纳面临的严峻挑战。(3)技术融合不佳。毋庸置疑,数字技术的应用是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有效助推,但技术能否与体育场馆传统业务有效融合是检验技术应用效果的关键。根据调研,在其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滑雪赛事服务中的实际使用效果就不是十分理想,原因是比赛当中运动员的移动速度加快,且会变换不同的姿势,对精准识别产生了一定的干扰[13]。除此之外,不同体育场馆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也不尽相同。如果在缺乏前期调研和规划的情况下,盲目地将适用于大型体育场馆的数字技术推介给小型场馆,可能会产生技术不适的后果。

3.2 人力风险

对于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而言,人力风险是指相关利益者影响其智慧目标实现的能力或所面临的威胁,主要包括管理层、教练员和消费者等方面的态度。(1)管理层积极性不高。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需要决策层具备广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能够对智慧化转型的整体性、基本性问题给出指导性意见和思路。然而当前体育场馆管理者普遍对智慧化转型的优势与必要性认识不足,不熟悉智慧化转型的具体措施与实施路径,容易存在误导决策风险。特别是中小型体育场馆转型基础较为薄弱,目前普遍存在“不想转、不能转和不敢转”的尴尬状况。更进一步而言,智慧化转型升级之后的体育场馆会长期处于一种开放的环境之中,也将对管理者提出更高的应变要求。(2)教练员数字应用能力不强。体育场馆的智慧化转型对教练员的数字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提升其多学科的综合知识体系。然而根据前期调研,目前大多数教练员普遍存在数字经验不足、学科背景单一、学习能力较低等人力资源风险。(3)消费者接受程度有限。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升级的人力风险不仅包括内部管理者和教练员不能有效适应变革,而且也包括外部消费者对变革的接受程度。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众多运动软件APP,对场馆消费者产生了一定的引流。而当前部分智慧体育场馆虽然也开展了移动健身服务,但由于服务体系不完整、创新性较低等原因,实际效果并不理想[14]。与此同时,体育场馆的智慧化转型将对传统的业务流程、服务方式等进行自动化和规范化的转变,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对此消费形式的支持程度也将十分有限。

3.3 经济风险

毋庸置疑,体育场馆的智慧化转型升级需要高昂的经费投入,经费不足容易导致智慧化转型的“偷工减料”甚至“停工烂尾”。目前公共体育场馆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拨款、体育彩票公益金和社会资本,其中政府拨款占绝对主导地位,其对场馆的智慧化转型影响也最大。(1)智慧化转型成本较高。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涉及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数字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需要配套相关设备综合使用,提高了智慧化转型的门槛。比如人脸识别技术具有准确性高、易用性强和稳定性好等优势,但是与其相配套的电子传感器的安装成本和耗能水平均较高,且在具体应用中需要不断更新,导致其落地成本较高。同时,体育场馆的智慧化实践必须循序渐进,数据系统的维护需要诸多技术人员的长期参与,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2)财政资金保障不足。据统计,我国公共体育场馆事业投入经费数量虽然逐年上升,但是其增长速度却并不稳定,且近两年出现了明显的放缓趋势。特别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过紧日子”的要求,国家体育总局就将2020年体育场馆项年度预算支出压缩到了5.91亿元,比2019年执行数大幅下降45.39%,智慧化转型升级财政保障的可持续性明显不足。(3)社会资本投资热情不高。社会力量一直是我国体育场馆事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虽然当前政府也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智慧化转型升级,但是巨大的投资能否带来预期效果、投入产出比能否达到预估绩效,目前均难以预测。因此,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升级的积极性一直不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3.4 伦理风险

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体育场馆为了扩大自身价值的可视度,往往存在过度迎合社会环境的问题。因此在缺乏有效规避风险手段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会面临个人隐私泄露、人文素养缺失和传统服务弱化等一系列伦理问题。(1)个人隐私的泄露。众所周知,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对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5G等数字技术高度依赖,而这些技术的运用离不开对消费者隐私数据的获取。因此,一旦缺乏完善的数据保护措施,很有可能导致消费者个人隐私数据泄露的风险,从而让消费者对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升级产生强烈的排斥感。在消费者未知情和同意的情况下,部分智慧体育场馆擅自将监测的数据资源盲目推送,侵犯了消费者的基本权利。(2)人文素养的缺失。当体育场馆达到智慧化的程度以后,数字技术将能为体育消费者提供最为科学合理的运动解决方案。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数字技术虽然能提高体育服务水平,但也要警惕其技术理性完全取代人文关怀,从而丧失了体育场馆的本质内涵。因此,如果一味盲目注重智慧体育场馆技术的改造而忽视了消费者的接受和适应能力,将导致实际应用不接地气,最终流于形式[15]。(3)传统服务的弱化。在消费者个性需求的变革和高新科技的作用驱动下,智慧体育场馆新的经营模式不断涌现,出现了虚拟健身、VR观赛等服务业态。然而如若一味迎合体育消费者的新需求,过于强调数字技术的应用,诸多传统的业务必将被逐渐弱化或取代,从而背离了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根本目的。

4 我国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推进策略

在体育场馆的智慧化转型过程中,风险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且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考虑到风险在一定条件下所具有的规律性特征,实践者可以对其进行有效预判,并将其发生的几率控制在最小阈限。因此,为了加快我国体育场馆智慧化升级的进程,有必要进一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统筹考量和应对。

4.1 优化数字技术供给水平

体育场馆的智慧化转型升级需要强大的技术力量作为支撑,从而避免实际应用场景中出现不兼容的问题。首先,针对数字技术迭代快、存续周期短的风险,必须针对数字技术在体育场馆中的实际运用特征以及面临的一些挑战等进行持续跟踪,精准把握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和移动通信等数字技术的创新趋势,选定正确合理的技术路线,避免转型升级完成就落后的尴尬现象。如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场馆所处地形复杂,存在较大的技术迭代风险,场馆建设方就借助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数据化功能解决了这一难题。其次,面对技术采纳延迟问题,要坚持建创并重、需求导向的转型原则,通过数字技术实践应用提高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以业务创新的实际需求把控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升级速度和节奏。如某市的大型体育场馆利用互联网软件平台将馆内的运动项目、运动器械、体育教练和相应配套设施等进行了分类展示,同时不断加强对5G、物联网和虚拟现实等高新科技资源的获取和建设,基本完成了网络环境、运营系统、场馆服务、市场开发和后勤保障等多个项目的智慧化建设[16]。最后,面对技术融合不佳的问题,要坚持动态创新、弹性扩展的转型理念,精准把握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各种数字技术融合的边界,从而减少转型的不确定性,实现智慧价值的最大化[17]。与此同时,鼓励各智慧体育场馆开展数字技术应用合作,大力推动场馆智慧化转型之后管理、营销和服务等实践应用的落地生根,避免盲目转型的功利主义倾向。

4.2 提升人力资源数字素养

我国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亟需加强对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从而有效化解管理层、教练员和消费者所产生的多重人力资源风险[18]。首先,通过成立专业的智慧转型机构加强对场馆管理层的数字素养培训,从意识层面改变智慧化转型各自为政的问题,从而有效规避在各自业务对接过程中因表现出显著不同点而产生的不利风险。当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会不定期举办智慧体育场馆高峰论坛,对全国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进行数字理念的输送。其次,智慧转型机构应定期对体育场馆教练员开展数字技术培训服务,提升其熟练应用数字信息技术的职业技能水平,为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体育场馆可以充分运用“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形成既拥有广泛数字技术能力又具备过硬体育运动知识的良性互动。最后,针对消费者在智慧体育场馆应用实践中接受程度有限的问题,智慧场馆主体应主动强化与消费者在数字产品、数字技术、数字形式方面的沟通,通过举行智慧场馆开放日、设立体育场馆数字展台、参加体育用品博览会等方式重塑消费者的应用体验。尤其是在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区域,智慧场馆要同辖区内的社区机构加强联系,共同增进消费者在智慧场馆体验中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4.3 拓展资金来源分层渠道

在现行体制机制下,亟需通过拓宽资金来源分层渠道来解决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经济风险。首先,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过程中数字设备的采购应尽量避免个性化的高端定制,可适当采用“拿来主义”。与此同时,可以在前期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场馆周边区域的现实情况制定分阶段的智慧转型方案,从而促进资金“筹措—使用”的弹性,优化“投入—产出”的比率。如体育场馆内智慧停车场的改造升级就需要在考虑场馆所处地理空间是否有利于停车场改造,停车场改造后是否有利于扩大收益等综合因素后再做出决策。其次,体育场馆可完善自身造血机制,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完善组织内部的服务活动和流程,与第三方主体共同创造、提升价值。如澳大利亚墨尔本Etihad体育场馆的餐饮和宴会服务就长期外包给了合作公司Delaware North Group[19]。再次,可以借鉴英国国家政府强制性招标的公共服务购买方式,政府主导的体育场馆以在一定期限内让渡经营权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积极竞标,并通过合同机制与评估手段保障智慧化升级的资金需求[20]。最后,可以鼓励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型企业牵头设立智慧化转型助推基金,在支持大型体育场馆智慧转型升级的同时帮助中小型体育场馆持续更新相关智能设备。如当前阿里体育正在有序推动“春雷计划”,该项目已投入上亿资源,成功扶持了诸多中小型体育场馆智慧化升级[21]。

4.4 推进伦理道德规范建设

任何技术的无序扩张都会给现实社会带来伦理灾难,因此对数字技术有限度的约束将是智慧场馆推进伦理道德建设的有效措施。

首先,要有效加强对数字服务的规制。体育场馆作为智慧软硬件设施的采购方,应同相关科技公司签订严格的保密条约,确保其所产生数据的保密性与安全性。当然,数字技术服务提供商也应进一步推进伦理道德规范建设,避免因内部的非法传播而导致用户隐私数据泄露。其次,要不断加强人文元素的融入。技术改变的是体育场馆管理、服务、营销和组织等存在形式和获取路径,不变的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根本宗旨。因此,智慧体育场馆要充分认识到人文元素给予温度的重要性,从而有效规避技术理性僭越价值理性所产生的伦理风险,坚持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定位,避免陷于“只见技术不见人”的尴尬窘境[22]。此外,还应加强场馆教练员与智能机器的良性协同,减少智能机器设备应用给消费者带来的冰冷无助感,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核。最后,体育场馆应将传统业务和智慧业务结合运营,避免转型过快引起的消费群体自适应能力障碍,同时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技术关怀,缓解老人、农民等在智慧场馆消费过程中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从而真正实现我国体育场馆“人文”与“技术”双轮驱动的智慧化升级[23]。当前上海市部分社区组织了特殊爱心专区、举办手机课堂活动、走进老年社区等线下宣教活动,以帮助特殊人群更好地享受数字带来的全新生活。

5 结 语

伴随着政府、民众和技术等方面的多元驱动,体育场馆的智慧化转型升级从理论萌芽逐渐走向实体落地。与此同时,智慧化转型升级激活和催生出的协同效应、匹配效应、溢出效应和乘数效应可以有效解决传统体育场馆的诸多问题,从而实现技术应用、服务创新和功能综合等方面的优化升级。当然,在认识到转型趋势不可逆转的同时要通过机构设立、标准制定和技术优化等手段前瞻性地规避转型风险,从而加快我国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升级的变革进程。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场馆升级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场馆风采
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