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多元价值、主要任务与推进路径

2023-01-23 20:02田建强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高质量区域

田建强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实现区域均衡、高效、共同、可持续发展,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的内容组构,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该战略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来,对加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产生极具历史性、变革性的积极影响。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标志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入新阶段[1]。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背景下,区域体育产业寻求高质量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2021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区域重大发展战略”[3]。可见,推进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全方位推进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的应势而动、必要之需。

随着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的现实需求愈发强烈,学术界展开相关理论研究进行呼应。学者们从共享经济[4]、区域体育产业与健康中国耦合协调关系[5]和区域异质性[6]等视角,对长三角[7-8]、京津冀[9]、粤港澳大湾区[10]、黄河流域[1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2]等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为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研究积淀了一些理论思路。尽管学界对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依然存在许多进一步探索的空间:(1)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诸多代表性的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经验和成果,但对其发展任务的研究较为缺乏;(2)相较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对黄河流域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研究较少,亟需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给予补充;(3)当前我国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的主要任务有待明确,推进路径更需积极探索。

鉴于此,本研究在借鉴和总结我国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新发展阶段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高质量发展内涵要求,探讨我国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多元价值、主要任务和推进路径,旨在为新发展阶段我国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行动参考。

1 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多元价值

1.1 提升体育强国建设战略能级

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与体育强国建设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赋能的耦合关系。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着“产品供需不匹配、主体融入不充分、业态融合不全面、空间格局不均衡、保障机制不健全、经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13],严重阻碍了体育强国的建设进程。加快推动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能够形成由点到线到圈再到面的链式发展格局,从而整体优化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结构,提升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能级。

一方面,从区域体育产业资源开发来看,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能促进区域间体育产业合作交流,集中优势资源共同打造品牌体育赛事、共同开发体育创新产品,拓宽体育产业发展新空间,增强区域体育产业服务体育强国建设的经济力量。比如,上海通过先发展带动后发展的方式,促进长三角区域内部的体育资源流动,优化区域的体育资源配置,逐渐缩小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体育发展差距,有力地推进了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整合化、一体化、系统化,为体育强国建设的稳定性提供了区域支撑。另一方面,从全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呈现东强西弱的发展格局,东部沿海地区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远远领先于中西部地区,通过优势资源要素由东到西转移,能为中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动中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加快发展,消除东中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难题,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协调的整体支撑。

1.2 激活体育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是推进体育事业顺应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是致力于建设体育强国的关键环节,更是激活我国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14]。对于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内部结构来说,发展行业自身,以技术引导体育产业创新,扩大新技术场景应用,积极寻求科技赋能和资源共享,是激活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的最好诠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有利于引导资源在各区域体育产业中的合理配置,实现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联动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新局面,从而带动体育产业在区域间的良性发展。同时,区域协同合作发展路径,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规律,能够科学调整各区域体育产业生态空间的合理布局,逐步形成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新格局。

1.3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对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充分的历史难题具有重要作用。《“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区域体育协调发展战略”,指出要把体育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通过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使其全力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体育产业由单一区域发展转向多区域之间的融合发展,将实现高效率、强动力、高质量三大变革,形成1+1>2的非线性增值效应,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体育产业的多元功能,彰显体育产业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能。

目前,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通过加快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有效促进了区域间体育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突破了区域间的交流局限,拓宽了体育产业发展辐射范围,对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提档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京津冀跨区域举办体育赛事,加快了体育资源要素融通,增加了区域就业机会,优化了区域经济结构。与此同时,区域间体育文化的融合,也加强了京津冀区域群众间的情感连接和价值认同,增强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愿望。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应有之义。

2 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的主要任务

虽然我国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效,但是,顶层设计不足[15-16]、合作机制薄弱[17]、结构优化不够[18]、市场发育欠缺[19]等诸多现实问题依然阻碍着区域体育产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协调发展。这些现实问题不破解,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明确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的主要任务成为当务之急。

2.1 优化顶层设计,提高行业管理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政府力量占据主导地位、低成本劳动力要素为支撑的体育产业发展方式。在体育资源紧缺、体育组织活跃程度较低的情况下,以纵向科层制管理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指向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但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为高质量增长,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体育发展方式与国家整体改革方向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而从世界三大湾区的发展经验来看,制度创新确保了区域要素的自由流动[20]。因此,区域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协调发展须从顶层设计出发,凝聚体育产业发展合力,增强体育产业发展的连通性与协调性。

一般来说,在政策和协调机制失灵的情况下,各个利益主体极易陷入各自为政的误区,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是顶层设计的核心要素[21]。具体而言,一方面,应增强政府间的协作联动。政府互动与对话搭建起区域体育产业良性发展的平台,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体育资源要素在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促进了从政府到社会、从规划到市场、从正式制度到非正式合作的正向关联性。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借助体育产业联盟、体育行业协会等平台和载体,广泛开展区域间对话,以达到消除利益分歧、凝聚发展共识的目的。另一方面,应加速建立事权统一的区域规划。协同互惠、一体共赢的发展规划可以有效推动区域内部的协同治理,最大程度上消除市场分割带来的潜在风险,有利于推进抱团发展、互利共赢的理念深入人心并付诸行动。通过建立跨区域政府、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方式,可以突破行业、区划等方面的固有藩篱,增强各利益主体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责任意识,防范合作中可能出现的合作积极性不高、风险意识不足等倾向。

2.2 激发消费动能,健全市场服务体系

体育消费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得以开拓和提质的社会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体育生活化的广泛渗透,体育消费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知,成为体育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原动力[22]。对于区域体育产业聚合体来说,要深度挖掘体育消费潜力、拓展体育消费需要着重覆盖三类人群:一是学校体育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体育培训与体育用品等领域;二是社区体育消费人群,重在促进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和优化体育消费结构;三是农村体育消费人群,在“乡村振兴”战略驱动下,积极引导农民体育消费意识,培养体育消费习惯。

具体而言,一要注重资源要素整合与内源消费动能的双向驱动,不断丰富体育产品的服务供给,凸显新型体育产品集优势,分类分层布局体育服务体系、融入学校、渗入社区、进入乡村,满足不同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二要创新商业模式与优化体育营商环境协同发力,激活体育市场主体。各个利益单元共享体育产业政策,不断吸引人才力量,促进技术创新、增强品牌效应,为投资者、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建立价值共创的场景连接,分类带动社群化体育消费。三要以培育消费能力、满足消费需求与保障消费权益为重点,丰富体育用品、体育赛事及各类衍生产品供给,不断提升品牌价值,激发体育经济效能,发挥区域特色优势,积极打造区域体育新地标,努力实现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的目标。

2.3 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跨界融合

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国家大力发展的复合产业,在促进国民体质健康、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从产业形态来看,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需求弹性大、覆盖领域广、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等特点[23],能够有效融合其他产业,优化业态布局,引流聚能,拉动经济增长。自从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以来,诸多区域,尤其是长三角区域提倡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理念并展开实施,在区域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战略中取得巨大成效。当前,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呈现出良好态势,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就是要借势推动区域体育产业融合从理论层面深入到实践层面。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调整体育产业布局,大力推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根据相关产业的不同属性,以规划协调、政策互促、风险共担、城乡共赢的原则,积极开展复合型经营,拓展产业维度,实现与战略性产业之间的精准匹配,促进各主体产业之间的互联互通与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各产业主体的积极性,坚持跨界融合,丰富区域体育产业结构及内涵,坚持多元发展,实现体育赛事、文化演艺、全民健身、教育培训和商贸旅游等方面的功能集成。打造覆盖全域、联动周边的高品质融合基地,建设集吃、住、行、游、娱、购为一体的体育赛事综合服务体,不断提升产业融合互促的显性优势。

2.4 完善合作机制,加快产业提质增效

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需要各参与主体合作协商,共同建立合作机制,协同推进体育产业提质增效。以长三角为例,过去区域体育产业发展以各自行政区、单位、组织及企业为单元,在资源竞争、资源利用上存在着诸多矛盾,无序与不平衡现象使该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为此,上海、江苏、浙江等体育主管部门意识到,必须要破除行政壁垒及地方保护意识,立足长三角区域总体发展目标,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多省份、多部门、多层级、多主体的合作机制建设。

具体来说,一是要以政府为主导,推动区域建立体育产业长效合作机制,完善区域资源、文化、人才交流与合作平台,推动资源区域内的合理流动。二是要积极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区域体育合作,支持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体育康养、体育旅游等产业创新发展。三是要完善协会合作机制、会展承办合作机制、新媒体宣传合作机制、风险预案机制。四是要推动体育与金融、传媒、旅游、医疗、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合作发展,相互促进,共享成果。不断推动区域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建立区域体育产业合作园、合作共享平台,提高规模经济,共享经济效益。

3 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的推进路径

3.1 突破行政壁垒,优化政企社三方合作机制

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利益相关者,地域之间如何平衡利益纠纷、共建共享成为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关键。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带动多元主体相互联动,构建政企社三方协同的合作机制,突破地域之间的壁垒。

政府层面:首先,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通政策链,通过明确利益主体职能与责任,注重统筹合作与协调优化的方法,利用系统观念和方法,明确优化结构组织。其次,完善有关法律及制度,创造和谐公平的合作环境与商业氛围,推动政企社三者在不同层面展开交流。再次,推动成立体育产业协同发展专委会,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基地建设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实行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以长三角地区为例,2020年,上海市体育局会同江苏、安徽、浙江三省体育局联合印发《长三角地区体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长三角区域体育产业全面协同发展的重要的指导性文件[24]。

企业层面:建立跨区域合作体,共同举办体育赛事,打造体育强势品牌,形成一批骨干企业,提升区域体育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四川省首创采用混合所有制模式组建四川省体育产业集团[25],引领四川省体育产业走向集约化、集群化,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社会层面:建立区域行业协会联盟,广泛开展跨区域的赛事交流活动,增强区域间人民情感联系,凝聚发展共识,发挥区域内高校科研优势,为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3.2 品牌赛事驱动,加速资源要素自由流通

体育赛事作为体育产业的核心产品,具有参与度强、辐射范围广等特点,在推动区域资源要素自由流通、创新组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综观我国重要区域,常通过举办跨区域的体育赛事活动来加快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其中,北京、天津和河北以2022年冬奥会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共同策划组织冰雪赛事活动,打造京张承冰雪运动休闲带示范区、崇礼冰雪户外运动休闲示范区和冰雪运动品牌赛事,辐射京津冀各城市人群[26]。

我国其他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可充分吸收和借鉴他们的经验,依托地域特色打造区域系列品牌赛事,促进区域内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相互流通,反推跨区域合作,实现协调发展。此外,也必须要注重赛事顶层设计,构建多层级的体育赛事体系。具体而言,一是构建以国际赛事为引领的顶层赛事体系。成渝地区预计未来共同申办夏季奥运会,以此带动区域体育产业整体影响力跃升,吸引外部资金、人才等资源注入,为区域发展引流聚能。二是构建以区域自主品牌赛事为导向的中层赛事体系,塑造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品牌形象,引领和带动国内外群众广泛参与。三是要构建以区域民间赛事为根基的基层赛事体系,广泛开展跨区域、多样化的草根性体育赛事活动,不断增强区域间人民日常交往,提高群众幸福感、自豪感和获得感。

3.3 体育文化互融,增强区域协调发展意识

体育文化是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元素,用体育文化凝聚发展共识、构筑城市形象,成为区域体育空间文化场域与现实场景形成的重要手段[27]。以黄河流域为例,不同省份根据本土民族文化资源禀赋,开展一系列生态化的体育文化旅游开发,形成独具黄河流域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空间全景化、季节全时化、成果共享化等产业融合特征的发展模式[28]。

具体来看,通过体育文化互融的方式增强群众区域协调发展意识,一是要加快本土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适宜性地与现代文化交汇融合,实现区域文化资源共享。充分整合本地体育优势资源,通过“线上合作推广,线下合作发展”的模式,打造全新的体育文化传播载体,疏通各区域交流渠道,建立区域信息网站,发布各区域最新的政策、市场动态、文化演出信息、人才需求信息等,促进区域内体育文化市场信息的实效互通,实现优秀文化信息的区域共建[29],完成传统体育文化在现实环境中的价值转换。二是以传承优秀文化为抓手,引流聚能,加速高素质专业人才引进。以项目为枢纽,推动体育文化策划型、创作型、表演型和经营型人才实现强强联合,并整合各区域知名院校师资力量,为培养现代型复合体育人才搭建培训平台。三是塑造体育文化品牌,打造区域体育产业新地标。创新以各区域传统体育为核心的区域体育文化定位,实现区域体育品牌一体化,在秉承共同弘扬中华体育文化的基础上,构建立体化区域体育文化传播途径,积极对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成果,树立立体化的对外传播理念,联合打造文化展示和交流平台,利用各区域节庆、会展、旅游演绎等活动,将多元的区域体育文化“化零为整”,打造独具特色的全新文化传播载体。

3.4 完善区域分工,形成区域产业良性互动

区域分工是为了实现区域间要素的合理配置,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一体化发展[8]。比如,在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过程当中,北京主要负责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贸易代理;河北负责体育制造;天津则主要负责体育服务,且具有增长趋势[30]。由此可见,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应从区域内部产业主体的资源、地理、产业基础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研判,从战略层面上做出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功能定位和职能分工。

具体而言,一方面,应加强区域政府统领,充分识别区域内部各地体育产业资源禀赋,发挥相对优势,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进行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统筹区域各地体育产业规划布局,确保各地区产业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区域各地之间相关联动、内外循环,构建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应遵循利益互换、优势互补的原则,保障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实现。充分考量区域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特征,对同质化产品、项目进行创新组合,减少区域内部恶性竞争,从而避免区域各地之间的重复发展和同质化竞争,对差异化产品、项目实施大力推进,打造区域体育产业特色品牌。

3.5 发挥示范效应,培育区域体育产业增长极

“增长极”理论效应表明,整体发展往往是以区域发展为先导和前提的。“增长极”不会出现在所有地域,其选择也有所侧重[31],一般会选择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因此,必须走主次相递、梯度发展、地域推进、关联共生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道路。体育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逐步将增长极的各要素扩散至周围体育产业欠发达地区,使得周边地区可依托生产要素进行体育产业的梯度转移。例如,上海单核增长极的“手指型”辐射模式,成功地向以上海为龙头、苏州为中心的“手掌型”多层辐射网络转变[32],带动了长三角其他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

就实践而言,一是要继续遴选一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项目和企业,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城市,发挥现有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的示范效应、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引导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从传统体育产业集群形态为主向创新集群转型升级[33]。上海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其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功案例对我国其他区域具有较强的示范性。二是要优先发展重点区域,重视体育产业次区域协作。培育区域体育产业增长极可以重点打造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发展、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等[34]。当重点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通过各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效应的立体扩散与交互影响,使体育产业向次区域迈进,分层推进,形成主次相递的“点、带、圈、面”发展格局,不断缩小区域间差距,促进更大区域的体育产业发展。区域体育产业通过先导发展到扩散发展,再到跨区域发展,最终达到各类体育要素发生关联并相互作用,进而形成一个有阶段结点而无终点的综合循环过程,持续推动我国区域体育产业在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高质量区域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分割区域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体育产业之篮球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区域发展篇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湖北省体育产业突破性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