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学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2023-01-23 18:10包树芳王中兰
萍乡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四史高校学生育人

包树芳,王中兰

(1.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 201418;2. 萍乡学院,江西 萍乡 337000)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高校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一些学者高度重视高校学习“四史”的重要性,但相关探讨主要集中于如何将“四史”学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四史”学习融入思政课无疑是重要的,因为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四史”学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限于思政课。切实发挥高校“四史”学习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将“四史”学习融入课程教学、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择业就业等各环节;只有将“四史”学习贯穿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才能让青年学生在全方位的、持续的协同育人体系中收获更多、成长更快。本文探讨“四史”学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期待对当前高校推进“四史”学习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遵循“三全育人”理念,构建高校“四史”学习的“三全”格局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战略方针。目标是“育”,对象是青年学生,“三全”是重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分别从主体、时间、空间三个维度展开,有各自内涵,但又统一于“育人”中。“三全育人”体现了党和国家实施立德树人工程的格局。在这种格局下,通过协同各类育人主体、聚焦育人的完整过程、整合育人的各种途径和载体,破解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形成合力,发挥整体功能,建立“全领域覆盖、全要素融合的立体化育人体系”[1]。

“四史”学习教育在高校育人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引领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资政鉴今、价值引领等目标、导向上的契合度,内容上的高度一致,令“四史”学习教育成为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当前,高校虽大力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但是并没有在“三全育人”理念中构建“四史”学习的“三全”格局。因此,在这方面需要继续探索并推进。

(一)“四史”学习应成为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必修课

对高校学生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引领,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当前“课程思政”工作的全面铺开反映了国家对此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在任课教师中开展“四史”学习,无疑是必要的,但是并不全面,因为对高校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从来不只是任课教师的责任。教学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等,参与高校育人体系的应是所有教职员工。因此,为充分发挥“四史”的价值意蕴及引领作用,“四史”学习应成为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必修课。

(二)“四史”学习应贯穿高校学生的求学生涯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高校阶段更是青年学生三观确立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四史”,让广大学子不仅知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必然性,从而坚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并积极将自身融入国家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四史”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短促的集中学习只能让学子们浅尝辄止,更无法实现立根铸魂的成效。因此,只有贯穿求学生涯,包括本科和研究生求学阶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运用分众模式,精准施教,让高校学生在求学生涯中始终浸润在“四史”学习教育的氛围中,最终在个体价值观链条上循着“知—情—意—行”逐步前进。

(三)“四史”学习应全方位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三全”中的“全方位”指向课前课后、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构筑的立体式育人空间,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同样,“四史”学习也应在立体式的育人空间中才能发挥最强大的功效。概括而言,广大学子通过教学课堂、社会实践、党团活动、校园生活、网络等各种活动空间接受“四史”教育,高校有形和无形空间充斥的“四史”教育让广大学子“无处可逃”。

“三全育人”具有系统性、协同性的显著特征。“四史”学习教育若要深入并真正实现铸魂功效,必须遵循“三全育人”理念,追求系统性、协同性,构建“四史”学习的“三全”格局。高校作为责任单位,需要探索的问题有很多:如何实现“单”主体向“全”主体的转变;如何有效整合不同教育主体间的协作联动,发挥最大育人合力;如何完成课程体系、文化建设体系、实践体系、网络互动体系的有机统一,以及各种资源载体的共享互动;如何实现不同学段的有效衔接与渐进,保证“四史”学习教育的成效。对高校而言,围绕上述问题的体制机制创建非常重要。另外,作为教育者,高校全体教职员工是高校学生“四史”学习的直接施教者,师生间的互动是影响“四史”学习活动进程及成效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教师需要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三全育人”理念,主动从“条块式”向“协同式”转变,在明晰各自责任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素养和能力,从而努力将“四史”学习全方位融入大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

二、做到三个结合,保障“四史”学习顺利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四史”学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同时由于具有特定内涵,涉及多元主客体及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因此还需遵循一定原则和要求。主要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一)显性和隐性教育的结合

构建“四史”学习的“三全”格局,包含了显性和隐性教育的统一。在课程体系中,“四史”学习的显性教育,反映在作为思政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是“四史”隐性教育的体现。其中,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较自然科学课程更易将“四史”融入课堂。在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网络等诸多体系中,同样包括“四史”显性和隐性教育。显性教育通过直接传授、互动、实践发挥着直观可见的功能,内容系统、组织严密;同时,蕴含“四史”精神内涵的专业课学习、校园物质环境、校风学风、师德师风、党团建设等隐性教育,通过间接内隐的形式如春风化雨、潜隐无形,能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在“四史”学习中,既要旗帜鲜明又要润物无声。

(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史”包罗广泛且内容深邃,需要系统且精心地讲授和启发,但是要让学生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重视实践。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必须先进行实践活动,习惯于做某些事情,然后才能成就美德。”[3]一个人的品质德性,只有通过实践形成并得到提升;“四史”学习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有在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中才能真正见效。因此,高校一方面要注重向学生传授“四史”理论知识,一方面要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理论学习上,高校要抓住主线,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奋斗历程和中华民族的政治选择历程,了解不同阶段涌现出的一批批革命英雄、各行各业榜样模范、先进人物及其积淀的一座座精神丰碑。在社会实践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通过社会实践增进对“四史”的了解、感触“四史”精神,一种是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爱国精神,彰显真善美。高校应按照目标,选择不同的社会实践类型,开展“四史”主题实践。

(三)持续性与分众化的结合

“四史”学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长期性、持续性,这是符合教育基本规律的特点和要求。从本科一年级至四年级、研究生入学至毕业,“四史”学习将持续地进行到底。分众化,原是指传播者根据受众需求的差异性,面向特定受众群体的某种特定需求,提供特定的信息与服务。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来说,高校要注重学生成长成才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学内容。“四史”学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校根据不同阶段、年级、专业学生的需求、特征及问题,运用分众化理念,有针对性地进行方案设计、学习展开,进而实现“精准滴灌”。持续性与分众化的结合,将使高校学生在求学生涯中受到精准的、科学的、舒适的“四史”教育。

三、优化内容和方式,增强“四史”学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作为一项教育活动,光是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要求还不够,只有通过施教者努力而有创意的行动,与受教育者展开积极互动,才可能是圆满的、有成效的。“四史”学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教学体系、文化建设体系,实践体系、网络体系等各类体系中优化内容、创新多样方式和载体,协同发力,进而获得实效。

(一)在教学体系中,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应结合各自学科特色精心施教

思政课是高校学生学习“四史”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一方面需要探索研究“四史”内容融入课程,并尝试将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从而秉承“内容为王”的传统;另一方面,在当今时代,思政课教师需要在灌输、讲授法之外努力创新,以吸引学生,提高“抬头率”乃至“点头率”。因此,多种手段和方式的综合运用是必需的,如创设情景剧、现场教学、历史题材影视展播等方式,如将时下流行的AR、VR、H5等技术融入课堂,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作为隐性教育的主课堂,专业课在教学组织、内容选择、教育形式等方面与思政课存在明显不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在“四史”融入中又存在一定区别。所以,因课、因时、因事、因境在专业内容授课中将“四史”中的人、物、事、魂嵌入、渗入课堂,这是对专业课教师的要求。在方式的选择上,启发式、小组研讨式、项目研究式等都是专业课教师的良好选择,在专业知识讲授中融入“四史”,将更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在实践体系中,应创新形式和途径

社会实践可以分为体验式、参与式、服务式、创作式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在让学生自主组队开展实践活动的同时,应加强指导,除了参观 “四史”相关遗址、会址、展览馆,或深入调查“四史”相关人物、事迹等传统方式外,项目研究、微电影拍摄、漫画“四史”等都可以成为“四史”主题实践的形式和途径。同时,在当前疫情常态下,可以组织学生本着就近原则,深入挖掘自己家乡的红色资源或者调研改革开放之后的巨大变化,撰写实践报告,让学生在寻找身边人身边事的过程中,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有所感悟。[4]学校团委、学生会负责老师可以充分整合学生团队力量及全校资源,指导学生会、学生社团开展各类形式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如:组建学生“四史”宣讲团在校内外开展宣讲,用视频记录家乡红色资源及调研感悟并利用网络给予传播,制作《共产党宣言》漫画集、撰写《“四史”人物志》《经典导读集》等。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中,各方力量应协同创新

高校管理层应将“四史”蕴含精神、价值、要求融入大学章程中,体现在教育、管理、服务的规章制度中,打造清新明朗的校园制度文化;选择性地将“四史”人物、故事、文物等通过雕塑、壁画、宣传橱窗、文化墙,或学校博物馆设“四史”展览等形式,融入校园物质、环境文化中。各类文化活动是高校活力的体现,是构建良好校园行为文化的主阵地。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融入“四史”,让高校学生在主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接受教育,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既易使人接受又更有成效。高校团委、学生会应积极将“四史”融入高校文化活动,除了开展常规的活动,如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教育、主题班会、诗歌朗诵、文艺创作、书画比赛等活动外,应创新方式和手段:可以开展年度大规模活动并形成品牌效应,可以利用学校歌舞团或管弦乐团等学生组织筹办大型音乐、舞蹈、戏剧活动,学生社团可以建立相关网站平台,定期上传“四史”故事、讲解“四史”人物,宣讲党的大政方针等。从高校党委到团委、学生会负责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各部门行政管理人员,都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动性,在打造良好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基础上形塑大学精神,将“四史”精神、价值融入大学治理中。

(四)在网络体系中,应创建特色网络教育平台

高校学生是网络原住民,网络交流和互动是“四史”学习必须重视的途径。一方面要掌握新媒体的特点,通过利用图片、声音、影像等等,寓教于乐;另一方面要利用“互联网+”,打造学生网络学习社区,实现线上线下的良好互动。[5]“互联网+‘四史’学习”,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如建立主题教育网站,展现学校“四史”学习风貌;运用新媒体,搭建以学校官方微博(信)为核心、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官方微博(信)为基本构成的“四史”学习教育权威发布平台,推动名师微博(信)、社团微博(信)、班级微博(信)、校友微博(信)建设,形成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信息交流及时、舆情把握全面、教育引导有力的校园微博(信)群网[6]。在“互联网+‘四史’学习”中,思政课教师可以在目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施教;辅导员、班主任、团委老师在年级、班级、学生会活动中应创新形式,做好线下“面对面”和线上“键对键”的良好衔接;还可以把“四史”学习建在学生党支部上,精心设计“读四史”“宣四史”“访四史”“践四史”,在线上线下联动之间,在课内课外行走之中,将‘四史’学习入脑入心[7]。

将“四史”学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遵循“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四史”学习教育的“三全”格局,并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在课程教学、社会实践、网络互动等体系中优化内容、创新方式,进而追求高校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实效性、有效性。从思考到落地,从理论到实践,“四史”学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们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朝着目标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四史高校学生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举队旗学“四史” 红色基因我传承——“四史”教育教你一招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队史连“四史”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