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率副词“经常”和“时常”的语义差异

2023-01-23 18:10吴德新
萍乡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主观性持续性例句

梁 晨,吴德新

(延边大学 朝汉文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经常”和“时常”是一对意义相近的常用词语,它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替换使用,句子意义也不会有明显变化。例如:

(1)双方方便的时候,经常(时常)一起吃饭,去酒吧。(《八日花语》)

(2)不讲诚信的装修公司时常(经常)“偷梁换柱”,材料以次充好。(BCC语料)

在权威工具书中也用“经常”和“时常”互训,如《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年版)解释“经常”:“常与‘时常’通用”[1];《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时常”解释为:“常常,经常”[2]。虽然二者语义相近,但在使用频率上却有很大差异,我们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进行检索,统计出“经常”句有37913条,“时常”句有6117条,通过语料对比我们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经常”和“时常”都可以替换使用,例如:

(3)群英谱需要经常(*时常)交流,正气歌需要反复吟唱,好典型需要不断弘扬。(CCL语料)

(4)“混账啊!”于而龙吐口唾沫骂开了:“你弯点腰吧,笨蛋,想当活靶吗?”战争中时常(*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奇迹:你有一千次随时可以死去的机会,结果连皮都不曾蹭破一点……敌人汽艇上的几挺重机枪,显然以他为目标扫射着,许多芦苇给排风似的弹头扫倒了,但王纬宇像只活跃的狸猫,继续跳来跳去。(《冬天里的春天》)

例(3)中“经常”不能替换成“时常”,“经常”与“反复”“不断”对应,指明群英谱交流的频繁性,而“时常”没有这种效果;例(4)中“时常”不能替换成“经常”,奇迹出现的次数不高才能突出王纬宇行为的奇特,如果使用“经常”,则说明战争中这种现象很多,那么王纬宇的行为就是普遍现象,于而龙也就没有必要劝骂王纬宇了。学界对“经常”和“时常”已有一些研究,有的在频率副词的专题研究中涉及,如刘阳[3]、金莹[4]、何淑冰[5]等,有的专文将“经常”和“时常”做比较分析,如宋倩影[6]、陈全静[7]等,已有研究主要从二者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展开讨论,但对二者的语义差异尚未辨析清楚。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经常”和“时常”的语义差异进行详细考察,着重分析其语义侧重和主观性差异,以期对两者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经常”和“时常”的语义侧重点

“经常”和“时常”虽然都属于频率副词,表示动作、状态或事件在某单位时间内的发生频率,但两者的语义侧重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时段、频率高低和持续性三个方面。

(一)时段不同

时段表示含有起点和终点的时间长短,即两个时间点之间的跨度,本文的时段也指“经常”和“时常”所代表的动作、状态或事件从第一次出现到最后一次出现的时间间隔。通过语料对比,我们发现“经常”可以表示较长时段内动作、状态或事件的发生频率,而“时常”不仅可以表示较长时段内的频率,也可以表示短时段内的频率。例如:

(5)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我时常(经常)向自己问起这个问题,人类出现以前,舍腰蜂到底将蜂巢建在哪里呢?(《昆虫记》)

(6)他用两只拳头敲击着脑袋答道:“为了摆脱她的纠缠!”然后他又自言自语起来,说话间还时常(*经常)作长时间的间歇:“她大概把我许愿给月神作为献祭的牺牲品了……她用一根看不见的链条拴住了我:她走我也走,她停我也停!……”(《萨朗波》)

例(5)中的动作“时常”发生的时间段为“三四十年”,时间跨度较大,使用“经常”来替换“时常”,表义基本不受影响;例(6)中动作“时常”发生的时间段为“说话间”,时间跨度小,如果用“经常”来替换“时常”,句子就变得不协调。

为了验证二者的适用时段差异,我们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检索分析了“经常”和“时常”在相应时间段的使用情况。以一日为时段分界,发现当动作、状态或事件的频率时段小于一日时,说话人倾向于选用“时常”,“时常”的相关语料有17条,未发现与“经常”相关的例句;而当时段大于一日时,“经常”和“时常”都可以被使用,即不论时段长短,“时常”在言语交际中都能够被频繁使用,这说明“时常”在时段选择方面更为自由。

(二)频率高低不同

张谊生[8]、周小兵[9]等学者都认为“经常”和“时常”可以用来表示在某单位时间内,动作、状态或事件的发生频率较高,并将它们划分为同一频率层级。但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和对比,我们发现尽管“经常”和“时常”都属于同一频率层级,但其频率仍稍有差异,“经常”所代表的动作、状态或事件的发生频率要高于“时常”,和“时常”相比,“经常”所联结的两事件之间有较强的因果关联性。例如:

(7)对于这个转战频繁、别多于聚,只有两夫妻却又经常(*时常)一个在前线、一个在后方,几乎习惯于在孤独、寂寞、悬念中度日的家庭来说,这种聚首就更加可贵和幸福了。(《第二个太阳》)

(8)由于他们经常(*时常)一起出门,两人肩并肩地老在那几条大街上走,居民区里那些逛马路的闲人便给他们起了一个绰号:一对榛子钳。(《邦斯舅舅》)

(9)两国都十分重视发展相互间的关系,领导人之间保持着经常(*时常)的接触。(BCC语料)

在例(7)中,“经常”不能替换成“时常”,这是因为“经常”的频率较高,“两夫妻经常转战频繁、别多于聚”对应了“几乎习惯于孤独、寂寞和悬念”,如果换成了“时常”,就与下文中的“几乎习惯于”和“更加可贵幸福”相悖;在例(8)中,“经常”说明两人一起出门的频率很高,所以才会被取外号“一对榛子钳”以说明两人的亲密无间,如果换成“时常”,就不具备取该外号的条件;在例(9)中,“经常”强调领导人之间接触的次数多、频率高,印证了“十分重视”,使用“经常”符合句意的表达,合乎情理,而如果换用“时常”就不够妥当。

为了验证二者的频率差异,我们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检索并统计了“每天”与“经常”“时常”共现的例句,检索发现“经常”和“每天”共现的例句有12条,而未发现“时常”与“每天”共现的例子。“经常”与“每天”共现的例句较“时常”多,这说明在一定的单位时间段内,当动作、状态或事件发生的频率较高时,说话人更倾向于选择“经常”。

(三)持续性不同

持续性是指动作、状态或事件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持续地存在。与“时常”相比,“经常”更加强调动作、状态或事件发生的一贯性和连续性,“经常”带有因其持续性较强而成为惯例或使人们对此习以为常的含义。例如:

(10)我们就不难理解潘秀娅式的售货员为何会经常(*时常)互相交谈冷落顾客……经常(*时常)在柜台上清理货款、单据而俨然自得了。这种精神状态,实际上是他们“浅思维”中的一种心理反抗方式。(《钟鼓楼》)

(11)国王的儿子经常(*时常)也是国王……每个物种的后代在自然过程中都会与父母相似,因此拥有同样的名称。(《我的人生哲学》)

(12)接下来,他们的儿子继续对打,跟着是他们的孙子。在强烈的仇恨心驱使下,他们经常(*时常)互相伤害,等到了我这代人,情况依旧如此。(《北方的奥德赛》)

在以上三个例句中,“潘秀娅式的售货员冷落顾客”、“国王的儿子是国王”和“两个家族互相伤害”都是在说话人及说话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中被认为是生活中普遍平常的事情,这些事情并非个例,而是由于长时期存在而成为社会惯例或某种社会现象。当描述社会惯例或某种社会现象时选用“经常”,是因为“经常”所代表的动作、状态或事件的持续性要远大于“时常”。

为了验证二者的持续性差异,我们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检索并统计了“总是”和“经常”“时常”的共现情况,发现“总是”和“经常”共现的例句有15条,“总是”与“时常”共现的例句仅有一条,“经常”和“总是”的共现频率要远高于“时常”。《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总是”解释为:“表示一直如此,经常如此”,可见“总是”具有较强的持续性,而“经常”在与“总是”的共现情况方面具有优势,这也说明“经常”的持续性较“时常”更强。

“经常”和“时常”的持续性差异也表现在其与后缀“化”“性”的组合上。“经常”可以加后缀“化”“性”构成“经常化”“经常性”,但“时常”没有这一用法。例如:

(13)这就要求进行不断地检查和监督,并且要把物价检查经常化(*时常化)和制度化。(《论物价改革》)

(14)如果它不是与土地经营垄断有关的一种经常性(*时常性)的额外收入,那么,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收入,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级差土地收入》)

我们通过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检索并统计,发现“经常性”例句有2280条,“经常化”例句有569条,未发现“时常性”“时常化”例句。后缀“化”和“性”都可以表示某种事物的性质,“经常”与后缀“化”“性”组合表示某动作、状态或事件具有持续发生的特点,这表明“经常”的持续性较“时常”强。

三、“经常”和“时常”的主观性

沈家煊[10]认为语言都具有主观性,邵敬敏[11]指出语言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说话人的特定视角、特别认知和特殊情感三个方面,而主观性则必须依赖某些附加的功能成分才能表现出来。通过对语料的对比和分析,我们发现“时常”侧重于客观描述动作或事态,而“经常”不仅可以用于对动作、状态或事件的客观描述,往往还会带有主观色彩,用来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主观性较“时常”强。具体表现在:

(一)说话人的认识

说话人在进行话语表达的同时也会传达出说话人的特定认识。例如:

(15)“今年春天,下了十一二回雪了吧。”

“是经常下雪。”(《山之音》)

(16)“你长得这么可爱,看上去好像很招男人喜爱嘛。”青豆说。

“啊,是很招人喜爱呀,只要不暴露职业的话。所以在这种地方,我就说自己在保险公司工作。”

“这里你经常来吗?”

“也算不上经常。有时候。”亚由美说。(《1Q84》)

在例(15)中,“经常”所传达的客观事件是“今年春天下雪的次数有十一二回”,主观认识是“今年春天下雪的频率较高”;在例(16)中青豆面对亚由美在某地应对交流的熟练程度,认为亚由美去某地的频率较高,于是发出了她是否经常来某地的疑问,亚由美面对这一提问,做出了“算不上经常”的回答,也就是说,亚由美认为自己去某地的频率达不到“经常”所代表的频率,该想法是亚由美,即说话人自身对“去某地的次数”这一客观事件的特定认识。

当“经常”用于表示说话人的特定认识时,“经常”前往往可以与动词“算”搭配。

孙洪威、柳英绿[12]认为当动词“算”表示“认做、当做”义时,“算”具有主观性,即在说话之前,说话人就已经对命题存在预期,有一个心理上的计算标准,而当命题存疑或非真时,说话人主观上认定该命题真实可信。我们通过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检索,发现“经常”前不仅能够出现动词“算”,也能出现“算”的否定形式“不算”“算不上”,而“时常”不能。例如:

(17)审判员从第一份证词提供的情况开始问……“你父亲平时经常打你么?”

“不算经常。”他低头看自己脚上的棉鞋。

……“你们常吵架么?”

“这得算经常。”他带着一丝笑意点头。(《我是你爸爸》)

在例(17)中,审判员根据多名证人的证词询问“他”挨打的频率和“他”的父亲同他吵架的频率,却得到了不同的回答,在证词中这两件事的发生频率较高,而在“他”的回答中却是“不算经常”和“算经常”,这说明“他”在说话前就已经对“经常”所代表的频率有了心理上的判断标准,并用该标准来衡量两件事是否“经常”,表明“他”对这两件事的发生频率认识不同。

(二)说话人的视角

说话人的视角可以表现在与否定词“不”的共现方面。例如:

(18)她平静地说,“我不经常直抒己见……”(《森尼布鲁克农场的丽蓓卡》)

(19)他知道陈柱子有一把烟袋,但经常不拿出来,光来磨闲嘴皮子也没意思。(《黄河东流去》)

(20)稻子长得好不好,耕牛保护得如何,猪鸡鸭鹅养得怎样,没有一样不时常想到。(《生活要天天抓》)

(21)认识那么久了,她还是时常不明白他在想什么。(《美丽情人》)

“经常”和“时常”都可以与否定副词“不”共现,但其相关用例在数量上差别很大,我们在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中对“经常”“时常”与“不”的共现情况进行了检索统计,发现“经常”和“不”的共现例句数量远远大于“时常”和“不”的共现例句数量,所占比例也高于“时常”和“不”的共现比例。侯玲文[13]认为“不”前置和后置时的句意有所差别,当“不”位于“经常”和“时常”之前时,句子侧重于否定“经常”和“时常”的频率,表示动作、状态或事件的频率不高,偏重对事实进行客观描述;当“不”位于“经常”和“时常”之后时,句子侧重于对“不”后面的动作或状态进行否定,偏重说话人对事件或状态做出的评价,这种评价具有主观性,评价自己的时候往往是正面的,评价别人时有时会带有消极情绪。

(三)说话人的情感

句类的不同会影响说话人情感的表达。语料显示,“经常”可以用于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中,有时也可以用于感叹句,而“时常”多用于陈述句,偶尔用于疑问句,不能用于祈使句和感叹句。例如:

(22)加林有点不高兴了,说:“亚萍,我请求你不要经常(*时常)来我这里。我刚工作。怕影响……很对不起……”(《人生》)(祈使句)

(23)这样的事太经常(*时常)了!(《惶然录》)(感叹句)

我们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平衡语料库中对“经常”和“时常”的句类选择情况进行了检索统计,发现“时常”用于疑问句的例句要远少于“经常”,且其不像“经常”一样能运用在祈使句和感叹句中。吕明臣[14]指出说话人在交际中的任何语言表达都具有情感意义,都会包含说话者对交际内容的某种态度或情感色彩,其中感叹句能够明显地表达浓厚的情感,它仅以表达情感为唯一目的,而不表达其他功能。“经常”较于“时常”在句类选择上更为自由,这说明“经常”更适用于说话人特殊情感的表达,其主观性更强。

四、结论

“经常”和“时常”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副词,但“经常”的使用频率要远高于“时常”,有时两者也不能替换,这主要是由于二者语义上的差异。“经常”和“时常”虽然都能表示动作、状态或事件在某单位时间里发生的频率较高,但“经常”适用的时段范围要少于“时常”,“时常”不仅能用于短时间内,还可用于较长时段内,而“经常”所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性和频率都要高于“时常”;除此之外,“经常”的主观性要比“时常”强,这也促使它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

猜你喜欢
主观性持续性例句
2020年江淮地区夏季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分析
2016年华南地区一次持续性异常降水过程分析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话语标记“真是的”主观性及其等级
持续性根尖周炎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