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平,王承淑,蒲卓岭
(1.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甘肃·兰州 730060;2.甘肃警察职业学院,甘肃·兰州 730046;3.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 73007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并提出要建设一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任务要求。这是在新时代提出的富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关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理念、新要求,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那么,高职院校思想课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还有待从哪些方面持续改进提升?这些问题成为当下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与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有所不同,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承担授业解惑的同时更承担着“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的“六个要”中,“政治要强”摆在首位。思政课作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途径。“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既是思政课教师的第一要求,更是思政课好教师的首要标准。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传播与中国社会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对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造成了巨大的挑战。由于高职院校部分思政课教师存在着对思政课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缺乏深刻的认识,仅仅把自身当做一般高职院校教师,同时本身所受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足,以及对资本主义思想观念缺乏足够的警惕性、鉴别力和免疫力,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阵地松动甚至失守的风险,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政治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进行政治引导,要善于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的“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提高“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是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首要途径,也是对思政课教师的首要要求。然而,由于高职院校部分思政课教师,或因缺少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经历,或因进修学习的机会较少,或因从事思政课教学及研究时间较短,理论素养还不够深厚,教学经验还十分有限,“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还不足。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重塑着当代大学生的生存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他特别强调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要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充分采用“互联网+”新技术手段,大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创新。然而,部分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政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辅助平台之间的不适应问题,部分思政课教师由于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解存在偏差或对现代信息化技术掌握不熟练,要么将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直接照搬到线上开展,要么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偏面追求学生的参与度,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没有收获,更没有触动和思考,偏离了价值引领的目标,未实现混合式教学应有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4]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能够运用深厚的哲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宽广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进行深入分析和具体的纵横比较,才能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等专业居多,专业背景比较单一,在集体备课及教研活动中难以形成相互碰撞、优势互补的局面,导致了教学思维、模式的固定化,无法适应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专业结构。
保障机制在思政课队伍建设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发挥着保障性作用。近年来,从教育部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都出台了系列保障思政课建设的保障性文件及措施,“但在落实过程中,由于受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及定位等因素的影响,在高职院校的落实程度参差不齐”[5]。如,高职院校还普遍存在着在教师配置数量上未达到1:350师生比要求、在职称评聘上未单独设置马克思主义类别、在思政课教师学术交流及实践研修专项经费上未足额拨付、思政课在开设门数和学时上未开齐开足、思政类研究课题未做到单列指标、思政课教师专项津贴未落到实处等问题,甚至个别高职院校还存在着领导机制不健全,机构上还未独立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现象,队伍建设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高职院校要立足自身思政课教师队伍实际,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六要”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思政课教师只有不间断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持续深化对党的理论的理解和领悟,才能在意识形态的“交锋地”中旗帜鲜明地站稳立场,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守牢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高职院校要切实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的示范引领作用,集体学习交流和教师自学研读相结合,引导思政课教师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上下苦功夫,求真学问,既要深入而系统地研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和内在规律,又要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方法深入分析和思考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科学地分析和解答青年学生中存在的疑惑,在实践中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进一步夯实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
“教育培训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主渠道。”[6]推进培训体系的协同是造就一支“六要”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党委要切实担起抓思政课“六要”教师队伍建设的主体责任,强化统一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密切结合“六要”要求研制协同化的培训方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面对面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有计划地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系统的素质培训,突出针对性,务求实效性。例如,通过紧密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开展系统培训,从而落实“政治要强”的要求;通过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及中国精神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涵养思政课教师的家国情怀、仁爱情怀及传道情怀,从而落实“情怀要深”的要求;通过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培训及信息化教学平台应用能力培训,厚植理论素养,提升教学平台应用技能等,落实“思维要新”的要求;通过加强哲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制度、国际热点问题等内容的培训,落实“视野要广”的要求;通过加强师德师风方面培训,落实“自律要严”及“人格要正”的要求。
“备课是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是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7]集体备课是教师间通过集体协作优化备课内容和提升备课效果的有效形式。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政治性、教学活动的统一性以及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的参差不齐都决定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开展集体备课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要着力于健全完善集体备课工作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保障机制等,促进思政课集体备课的常态化开展;要按照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及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创新集体备课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持续优化思政课的集体备课的实施策略,进一步增强集体备课制度的实效性;要让集体备课成为校内思政课教师学习交流与合作探究的“新模式”和校际交流合作普遍采用的“新形式”,以实现思政课教师间的学习交流,合作探究,集思广益,资源共享,促进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
思想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及价值引领的强度和力度。思政课教师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促进理论研究与思政课教学同频共振,加强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性支撑和供给,彰显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含金量,用科学正确、逻辑严密、全面透彻的学理性分析回应学生,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最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积极搭建平台,并制订与之相适应的常态化的研究及交流机制,紧密围绕思政课教学体系及学生困惑开展针对性地学习研究,并定期开展集中交流及研讨,强化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研究阐释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学理性探究,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努力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引导学生在所关切的现实、特别是政治问题上水到渠成地分析出正确的结论和答案;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为学生释疑解惑,以引导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在接受真理中得到政治熏陶,以增强其学习、掌握、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和观点的行动自觉。
以导师制为基础的合作共同体不仅对于青年思政课教师品格的塑造、专业的成长以及职业习惯的养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而且对于促进思政课教师间的交流、交往、交融,进而实现共同的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在积极建立青年思政课教师“导师制”的基础上,持续完善工作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进一步打造思政课教师合作共同体,在充分发挥思政课名师、骨干教师在政治引领、教学示范及科研带动作用,一对一全过程全方位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案撰写、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竞赛、说课评课等工作的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开展集体备课、集体磨课、说课评课、教学竞赛、学术论坛、理论研究等活动,切实发挥好教师间的“传、帮、带”作用。
保障机制是支持和保障“六要”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石,其集中体现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充实的条件保障。高职院校主要应从五个方面加强建设:一是在组织领导上,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人事部门、教务部门、财务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领导机制。二是在机构设置上,要切实推进独立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并积极推动成立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及指导机构——学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对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及指导,尤其要深入思政课教学一线开展随堂听课及指导,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等方面适时开展针对性指导,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在人才梯队建设上,要结合学校思政课队伍实际,有计划地引进具有高水平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等专业教育背景或复合教育背景,理论功底深厚、科研能力较强的青年硕士、博士,进一步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四是在激励机制上,建立规范完善、科学可行的思政课教师评价制度,构建以教学效果为核心的教师评价体系,并推动落实考核结果与职称评聘、职级晋升以及评优选先挂钩;五是在条件保障上,要对标对表给予充分保障,确保思政课建设生均专项经费及办公条件得到充分落实,科研立项和职称晋升单列指标、单独评审,并将优秀思政课教师纳入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增强其职业荣誉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基,教师为本。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深刻认识、高度重视、加强研究,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每位思政课教师在提升自身政治、情怀、思维、视野、自律、人格等方面的素质上增强行动自觉,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做出积极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