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亮,关 溪,白长川,尚 东,张桂信,祁 冰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 大连 116011)
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 liver abscess,PLA)是外科常见的肝脏感染性疾病,其发病率约占所有肝脓肿的80%[1]。近年来,随着糖尿病、胆道疾病等易感人群的增多以及致病菌谱的改变,PLA的治疗迎来了新的挑战[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PLA疗效确切,通过深入挖掘中医学痈疡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在首届全国名中医白长川教授的指导下,提出“消托并举”论治PLA的思路,现阐述如下。
肝痈属于内痈的一种,最早记载于《素问·大奇论篇》中:“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3],《灵枢·痈疽》也有“寒邪客于经络之中”“营卫……壅遏而不得行,故热……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4],指出痈的病机为寒邪化热、营卫瘀滞,《金匮要略》虽未提及肝痈,但张仲景[5]阐述了“热与血结”在内痈发病中的重要性,认为“热过于营”“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其后历代医家均有所发挥,《医宗金鉴·内痈部》总结为“肝痈愤郁气逆成,期门穴肿更兼疼,卧惊胠满溺不利,清肝滋肾即成功”[6],可见肝痈的病因或寒,或热,或肝郁,病机为营卫气血凝滞、热盛肉腐化脓。
PLA与肝痈在病因病机、证候病理等多方面相符。首先病因病机相通。肝脏接受门静脉和肝动脉双重血供,血流丰富易引起血源性感染,胆道逆行也是常见的感染途径;肝藏血主疏泄,为气血汇聚之地、少阳枢机之所,易受外邪侵犯而致气血凝滞。其次证候病理相似。PLA典型症状为右侧胁痛、寒战高热,病理表现为组织充血、炎症浸润,后期坏死、液化形成脓肿,具备痈之红、肿、热、痛及化脓等典型特点。
痈的治疗遵循消、托、补的原则,初起未成脓以消为贵,使邪毒消散或移深居浅;成脓后托毒外出,以免内陷;溃后补养正气,促进愈合。PLA的治疗既应遵循痈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肝脏解剖的复杂性和病变的特殊性。近年来,不典型肝脓肿逐渐增多,多见急性炎症期和脓肿期并存,炎症组织将脓腔分隔,呈多房或蜂窝状脓肿改变,病理表现为炎症组织与小部分液化坏死灶混杂[7]。因此,治疗宜消托并用,使未脓者消散、已脓者外托,临证提倡消托并举,分期辨治,内外合治。
相当于炎症期和脓肿液化前期,肝细胞炎性浸润或变性坏死,可形成蜂窝状脓肿。病位在肝,属里、实、热证,病机为外感邪毒,毒郁化热,热伤血脉,肉腐为脓。主要病理因素为“毒热”[8],细菌感染产生毒性物质,因毒生热,炎症细胞趋化、聚集、吞噬,出现红肿疼痛及化脓。毒热壅滞当以消为主,消毒、清热、开壅、化滞,“先安未受邪之地”,使未脓之炎症消散于未成形之前,辅以透托之品,针对已成之多发小脓肿,透脓托毒外达。
方选柴胡清肝汤合仙方活命饮。柴胡清肝汤载于《外科正宗》“治鬓疽初起未成者,毋论阴阳、表里,俱可服之”[9]。方中柴胡配黄芩为小柴胡汤主药,引诸药入肝,又可清热透邪、气血同治,“其于表里、内外、上下、气血,凡气机所在之处莫不透达”[10];生地黄、当归、赤芍、川芎透血中之热;栀子、连翘、牛蒡子、天花粉清气分之火。仙方活命饮兼具消托之功,未成者能消,已成者即溃,王子接[11]称“消肿毒之法毕备,故疡科推为首方”,方中重用金银花清热解毒,穿山甲、皂角刺、乳香、没药等托毒消肿。
肺炎克雷白杆菌是我国PLA的主要致病菌,高毒力亚型容易通过血源播散引起肝外侵袭,如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脑脓肿、眼内炎、肺脓肿等,发病率为3.5%~20%[12],常见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影像学表现为产气脓腔[13]。肝外侵袭综合征属于中医外科“走黄”范畴,因火热炽盛、毒势未能控制,热毒走散入营、内攻脏腑,是痈的危重变证,当治从卫气营血。若病邪尚在气分,寒战高热、呼吸频粗,当清解气分热毒,合用白虎汤、黄连解毒汤;若热毒侵入营血,随血入脑,脑组织水肿、缺血、脑压升高,出现神昏、谵语等神志异常,则需“透营转气”“凉血散血”,合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若热入阳明肠腑,腹胀便结,午后潮热,肠道屏障损伤、通透性增加,肠道细菌及毒性代谢物经肝肠循环入肝,加重肝脏负担,当治以通腑泄热,配伍承气类方、大黄牡丹汤,研究表明以大黄为主的一系列方剂能有效改善肠道微生态,排除内毒素,清除炎症介质;若木火刑金,瘀热成脓,加鱼腥草、桑白皮、紫菀、浙贝母等清肺化痰,出现肺脓肿则合用千金苇茎汤[14,15]。
相当于脓肿液化期,腔内分隔及炎症组织完全液化。脓已成,急需透脓为要,宜内外兼治。
外治宜箍围药外敷联合切开引流。箍围药选用如意金黄散,箍毒围聚、清热消肿;中医切开引流最早记载于《素问·长刺节论篇》中的“治痈肿者刺痈上,视痈大小深浅刺”[3],至明代《外科启玄》载:“凡痈疽之有脓,须急以铍针去其脓血,毒从此泻而不复有也”[16],“铍针”即中医的切开法。然内痈之深,当结合现代医学技术进行切开引流。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头人尚东提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配合“SELECT”多镜联合技术,即胆胰子镜、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腹腔镜、超声内镜、胆道镜进行微创引流,对传统切开引流法进行了创新和拓展。他主张以早期、微创、通畅为原则,早期引流有利于减轻脓腔张力,促进炎症消退,改善微循环,必要时可无需等待脓肿完全液化[17];微创以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引流为主,可最大程度地避免损伤,若引流效果差、脓肿破溃或需处理腹腔内合并症者可行腹腔镜下脓肿切开引流;通畅是外科引流的首要条件,置管者应定期冲洗导管及脓腔。
内治以托法为主,包括透托和补托辅以消法,外科以消为贵,消法宜贯穿始终。透托重在配合引流,毒随脓泄;补托重在补益气血,助脓外排。透托选用透脓散,妙在穿山甲伍皂角刺能溃痈破坚、走窜入络、无处不达,取其穿透脓腔分隔之功,有利于多房脓肿的引流。研究表明,透脓散通过多靶点整合调节内环境,发挥抑菌杀菌、减轻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及促进组织修复等作用[18-20]。临证多加入薏苡仁、冬瓜仁、桃仁、桔梗、天花粉等溃结消痈,牡丹皮、赤芍、浙贝母、没药等祛瘀消痰,增强排脓之力。脓液为肝血所化,脓泄则肝气暗耗,补托选用黄芪四君子汤合一贯煎补肝气、滋肝阴、养肝血。穿刺后,若引流不畅,持续低热,午后为甚,舌苔白腻,多为少阳湿遏热郁,三焦气机不畅,合用蒿芩清胆汤清利湿热或三仁汤分消走泄;若穿刺损伤肝络,右胁疼痛,舌紫瘀斑,加用复元活血汤。
患者,男,62岁,2019年6月5日初诊:主诉发热20 d,加重伴喘憋9 d。2019年5月17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寒战高热,体温最高39 ℃,伴头痛咳嗽,当地医院给予抗感染等治疗。至5月28日病情加重,持续高热,伴腹胀、喘憋、嗜睡,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查胸腹部CT示肝右叶大片状低密度影(约10×10 cm),其内多发积气,肝左外叶及肝右叶多发低密度影(最大2.7×2.1 cm),双肺炎症,双侧胸腔积液;血常规示白细胞33.71×109/L,中性粒细胞95.9%,降钙素原>100ng/mL;血气分析动脉氧分压57 mmHg,肌酸激酶同工酶6.94 μg/L,人超敏肌钙蛋白I0.404 μg/L,B型利钠肽401ng/L,谷丙转氨酶879U/L,谷草转氨酶781U/L,碱性磷酸酶195U/L,谷氨酰转肽酶240U/L,肌酐221 μmol/L。收入急诊ICU,西医诊断肝脓肿、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I型呼吸衰竭、急性肝损伤、急性肾损伤、急性心肌损伤),肺部感染,感染中毒性脑病。暂无穿刺指征,给予厄他培南、利奈唑胺、奥硝唑联合抗感染,患者拒绝连续性床旁血液滤过治疗。治疗后仍间断高热、持续烦躁,遂转入中西医结合外科,行B超下经皮肝穿刺引流并置管,引出约10 mL黄稠脓液。刻下症见寒战高热,体温最高39.2 ℃,入夜热甚,神疲懒言,嗜睡呼之可应,言语模糊,头痛剧,咳嗽喘促,咳痰、痰色黄夹少量血丝,口渴唇焦,腹部胀满,大便1周未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中医诊断肝痈,热盛酿脓伴走黄,治法宜清肝托毒、消痈排脓、通腑泻肺。方用柴胡清肝汤、透脓散、清营汤、宣白承气汤、白虎汤加减:柴胡20 g,黄芩15 g,姜半夏10 g,枳实10 g,厚朴10 g,牡丹皮20 g,皂角刺6 g,桃仁10 g,冬瓜仁30 g,生大黄10 g(后下),金银花30 g,连翘15 g,天花粉30 g,黄连10 g,生地黄15 g,玄参12 g,麦冬12 g,赤芍20 g,生石膏60 g(先煎),知母10 g,瓜蒌20 g,杏仁10 g,薏苡仁30 g,桔梗15 g,蒲公英30 g,茵陈15 g,栀子10 g,5剂水煎取汁200 mL,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另用如意金黄散箍围。
2019年6月10日二诊:引流少量浆血性液,发热渐退,体温最高37.5 ℃,精神好转,无嗜睡,对答切题,仍咳嗽喘促,腹胀缓解,大便已通,呈黄色糊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上方生石膏增至100 g,皂角刺增至9 g,生大黄减至6 g,3剂水煎服。
2019年6月12日三诊:引流少量浆血性液,体温最高37.4 ℃,精神佳,可下床走动,无喘促,仍咳黄痰,无腹胀,大便每日1行,黄色糊状,舌红苔薄黄,脉滑。上方生石膏减至60 g,改生大黄为酒大黄9 g,薏苡仁增至75 g,加浙贝母6 g,鱼腥草30 g,桑白皮10 g,紫菀10 g,5剂水煎服。
2019年6月17日四诊:无发热、体温最高37.0 ℃,神清气平,无咳嗽咳痰,大便每日2行,稀糊状,舌红苔薄黄,脉滑。上方去大黄加生黄芪60 g,白术15 g,茯苓30 g,当归15 g,3剂水煎服。此后病情稳定,守方加减。至2019年6月26日持续无发热,化验基本正常,腹部CT提示肝脓肿范围缩小遂出院。此后门诊守方加减,至2019年12月23日查腹部CT示肝内小片状低密度影,较前明显好转,停服中药。1年后复查腹部CT示肝脏平扫及增强正常。
按:本例为肝脓肿并发肝外侵袭综合征,继发脓毒血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情危重,宜消托并举,内外兼治。外治关键在于早期穿刺引流使邪有出路,如意金黄散外敷,箍毒围聚、消痈散结。初诊高热、唇焦、尿赤为热毒充斥内外;咳嗽喘促、腹胀便结提示热毒弥漫三焦,气机壅遏不畅;木火刑金,肺络损伤,故见痰中带血;热毒炽盛,走黄入营,故见身热夜甚、嗜睡昏糊;舌脉均为热盛之象。综合四诊信息及脓液引流情况,结合六经及卫气营血辨证,证属少阳阳明同病、木火刑金、逆传心包,兼顾痈的分期,治宜消托并举,拟清热消痈托脓、宣肺通腑泄热。方中柴胡、黄芩、姜半夏、赤芍、生大黄、枳实、厚朴、茵陈、栀子、蒲公英宗大柴胡汤,清解少阳、通腑泄热;皂角刺、桃仁、冬瓜仁、薏苡仁、桔梗、天花粉宗透脓散、千金苇茎汤托毒排脓;生大黄、瓜蒌、生石膏、杏仁为宣白承气汤,清肺平喘、泻热通便;生石膏、知母、黄连、金银花、连翘、生地、玄参、麦冬宗白虎汤、清营汤,清营凉血、透热转气。全方药味多、剂量重,但多而不乱、重而有制,以防病重药轻之弊,兼顾局部和全身,消托同用使脓毒内消外泄。二诊诸症好转,发热渐退,但宜追穷寇除邪务尽,增生石膏至100 g;引流不畅,增皂角刺加强透脓之力;大便已通,为防泻下伤正减量生大黄。三诊体温已平,感染控制,生石膏减量;唯肺部炎症仍存,加鱼腥草、桑白皮、紫菀、浙贝母清肺化痰,浙贝母又可消痈散结、护胃制酸,一药三用;大便转稀,生大黄改酒大黄,一方面缓药性、存其用、荡涤肠胃,另一方面取其活血之功,推陈致新;加薏苡仁增强排脓之力,又能健脾实大便。四诊诸症缓解,仅大便稀薄,邪退正亦虚,加生黄芪、当归等补益扶正托毒。此后随证加减,历时半年余得收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