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辉,赵凯维,张 敏,刘理想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中医养生学研究包括中医养生理论研究、技术与方法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等领域。在全民健康的大背景下,中医养生理念及实践方法已经成为国家卫生保健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健康中国”成为国家战略,医学发展趋势逐渐从疾病治疗转向健康维护,中医养生理念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医养生技术和方法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慢性病、老年病的健康管理等研究方面取得一定进展,推进了中医养生学科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为实现大健康中国提供了学科支撑。本文重点以中国知网(CNKI)为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出版相关著作为主要信息来源,对2020—2021年度中医养生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述评。
儒道释养生文化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源流和土壤,近两年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阐释儒、道、释思想文化内涵与关系,探讨其对中医养生学的渗透与影响,厘清中医养生学发展脉络等方面。如王永炎[1]通过诠释儒道互补对中医学临证思辨的原创优势和医学人文的启示,阐明儒道互补融会了农耕文明的哲理与科技成果。儒家的仁德、义利事功、礼乐中和、自然的人化与道家的无朴纯素、无欲无功的人的自然化既对立又补充。儒道互补的国学内涵不仅为医学作为人学的人文道德的求真至善奠定了根基,也是中医药的文化基础。魏孟飞[2]认为道学系指以“道”为核心理念、终极信仰和方法论根据所形成的文化系统,中医学在理论建构、生命观念、疾病诊疗、流派传承、本草方药、养生理法等诸方面都受到了道学文化的深刻影响。臧守虎等[3]阐述了道家“虚静思想”内涵,及对中医思维、诊治、医德、养生产生的深远影响,强调保持虚静之心对于还原中医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与传统文化关系密切,梳理中药养生文化的发展脉络也是研究的重点领域,如罗健等[4]系统地梳理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认为朴素的哲学思想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与中医文化、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因、机、证、治、防的理论系统。吴承艳等[5]利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结合数据统计,梳理中药养生文化的历史源流与发展脉络。研究认为,中药养生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其源流与发展萌芽于先秦,初成于秦汉,丰富于晋唐,渐趋完善于宋金元,鼎盛于明清,于近现代进入改革和创新时期,各时期的中药养生文化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养生学。
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并影响着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等基本观点引入中医养生学,与中医养生学固有的理论相融合,构建中医养生学的思维方法体系。近两年中医养生哲学思维研究主要集中在“神”“气”“道”“阴阳”等哲学内涵及在中医养生理论中的应用研究。
宋雅梦等[6]认为“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源头,是自然万物的本源、生命的本性,是万事万物发展的核心规律,也是人类认识自然、自身活动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总的方法论原则。中医养生之道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的医学理论体系,以古代哲学之"道"为指导,从博大包容的自然之道渗透到生理、心理、道德等各方面引导生命体的健康发展。翟奎凤等[7]指出“神”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通神、养神被认为是养生哲学的最高精神,深刻影响着《黄帝内经》的生命哲学和养生之道。林合华[8]提出道家“自然”"观对《黄帝内经》医哲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肖微等[9]从形气神生命观角度,探讨中医春季养生原则与方法。并认为形气神生命观是由形、气、神三要素构成,且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春令之气的升发是全年养生的关键,揭示春季养生要点,掌握春季形、气、神养生的原则和方法,达益寿延年、生命优化的目的。赵吉超[10]基于“气”学说探讨中医养生的原则,强调天人合一、形气神三位一体,气作为人体生命要素之一,可以通过气功锻炼、饮食药物等进行补充与强化,从而提升生命状态与质量。研究提出,养气是养生的根本所在,是中医养生原则与各种方法的核心关键。赵凯维等[11]以阴阳学说为指导,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本义论析了中医“治未病”之养生观。
基础理论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内动力,是技术和方法创新的源泉,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学科的发展水平。2020—2021年度养生学的理论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进展:一是挖掘中医经典著作蕴含的养生思想,二是梳理中医养生流派学术源流,三是创新性提出通络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经典巨著,一直是理论研究的重点。叶明花等[12]从《黄帝内经》的相关论述,探析生命养护需要“顺应自然”的原因和“顺应自然”的举措,指出养生的基本前提是要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席崇程[13]将《庄子》和《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进行对比,总结归纳其养生思想的相通之处和特点。张延丞[14]明确《黄帝内经》养神理论主要内容、基本特点及其思维方式,探讨神的涵义和养神的具体方法,考察和论述神和养神的特征并深化其内涵。王兵等[15]对《黄帝内经》“因时制宜”思想进行系统梳理,提出时间因素与临床各类疾病的“病-证-疗-养”存在密切关联。刘畅等[16]探讨《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核心,并对养生文化国际化与传播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升养生文化的国际传播。此外,研究者[17-26]分别对医家孙思邈、王冰、朱丹溪、苏轼,徐春甫以及养生著作《摄生要义》《老老余编》《寿世传真》《保生要录》《随息居饮食谱》等开展了养生学术思想研究。
在厘清不同养生流派发展脉络方面,龚海英等[27]梳理谷物养生理论的萌芽、诞生、发展、成熟过程,强调谷物养生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临床与保健应用中遵循“因地、因人、因时”养生原则,掌握谷物的性味归经、配伍宜忌等内容,提出谷物养生应用领域主要为预防疾病、以谷入药、谷物药膳、谷物加工等方面。赵丹[28]总结中医导引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先秦时期已初步完善,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发展到成熟阶段,隋唐至宋元时期全面汇总和继承,并进一步系统化,明清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曹昺焱等[29]梳理八段锦的古文献,对八段锦的源流和演变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中医养生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也提出了新的养生学说。如魏聪等[30]依据儒家、释家、道家、医家四大流派的养生思想,提出通络、养精、动形、静神的现代养生指导思想,为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提供理论指导。魏聪、吴以岭[31]研究团队提出“通络养生”学说,以络通气血为核心,基于中医“治未病”原则,提示在健康、亚健康阶段需未病先防、流通气血,重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适应环境。针对疾病状态,需既病防变、治中寓防。以脉络学说指导阻抑心血管事件链及气络学说指导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疾病为例,指出重视流通气血、通调络脉的重要意义。
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构建,是学科发展的基本目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系统的理论框架,完备的方法与功能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构建,这对于推动学科发展至关重要。
俞裕天等[32]以《黄帝内经》为基础,从节律、音律、戒律3个方面探讨“律”在养生中的重要性,提出以“律”为核心的养生体系。“纪律性”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养生思想的根本,节律是强调四季、昼夜、日月、年龄的时间节律及其养生规律,注重音律与脏腑及五音与体质之间的关系,戒律探讨养生过程中在饮食、房事、情志等方面的禁忌,“律”的关键是频率,初步探讨以“律”为核心的养生体系。辛宝等[33]从食养概念的提出与背景、传统食养对中医食疗研究与应用的意义、构建中医食疗研究与应用新体系等三方面,探讨基于传统食养构建中医食疗新体系。邢璐璐等[34]以《黄帝内经》养生理论构建为指导,着眼于眼病预防,将“治未病”思想引入眼科领域,构架现代眼科预防体系,探究现代眼科治未病新思路。
食养、药膳是通过食物获取营养,增强体质,是中国传统养生方法,历来受到研究者和民众的普遍关注。2020—2021年度主要开展阐释饮食养生相关概念与内涵,界定食养功能与作用,并探讨其食养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辛宝等[35]以构建学科体系为目的,应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从历史源流、应用体系、教学研究三个方面,探讨传统食养、食疗、药膳三者的区别与联系,为建立中医食疗学科体系,开展更高层级学研讨论奠定基础。朱建平等[36]通过文献调研、教学研究及临床经验归纳等方法总结中医药膳作用和应用价值。笔者总结出中医药膳的4项常见应用价值,即增强中药耐受性,延长用药周期;增添传统中药风味,提高药物吸收率;调理、改善人体各个生理阶段的阴阳;预防疾病防范于未然。尹倩[37]从辨证施调、三因制宜、食之有则三个方面论述中医食疗养生应用特点,强调运用食疗养生的同时,必须正确认识中医食疗养生,不盲目进食,合理配伍,并结合现代医学手段完善中医食疗养生方式,促进中医食疗养生发展。
导引功法是中医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方法之一,在运动养生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近两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梳理导引功法的发展特点,辨证导引思想研究,代表性功法八段锦、太极拳的应用研究等方面。
赵丹[38]总结导引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的不同发展特点。代金刚[39]以《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为研究对象,分析导引法的特点,总结其优势领域及对后世导引法发展的影响,并以中风、痹证为例阐述辨证导引思想。陈李圳等[40]对中医非药物疗法太极拳和八段锦导引法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以肌纤维痛、慢性腰痛和骨关节炎为例,分析太极拳和八段锦对慢性疼痛患者痛感觉和痛情绪的缓解作用,探讨这两种功法通过肢体局部拉伸激活深部组织感觉传入的镇痛机制,认为其可通过促进交感-副交感的平衡,发挥广泛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作用,并可能通过干预与情绪和压力相关的脑区缓解痛情绪。
用中医理论解析导引功法的动作机制,编创出新的适用于脏腑特点的导引功法,对于促进学科发展至关重要。石涵等[41]采用动作要素分析结合运动动作解剖分析的方法,对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动作进行研究,明确动作运作机制,并阐述动作的临床功能。研究得出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可划分为“两臂上举、两手上托”“抬头上视”“两腿微屈”“舒胸展体拉伸”“松腰沉髋”“沉肩坠肘”6个动作元素,关联颈、肩、腕、椎间、髋、膝等多个关节。各动作元素协同作用起到改善上肢关节功能,缓解软组织炎症反应,改善周围神经卡压症状,稳定椎间关节,改善循环,强化肌肉力量,促进骨组织重建、辅助通气、促进消化等多种作用。林儒焘等[42]依据中医养生理论,针对五脏不同的生理特点,创编出一套以五脏为核心脏腑导引养生功。经实践检验,脏腑导引养生功对听力、食欲、睡眠质量等身体机能改善、对心理自愈能力、记忆力、社交能力等方面均有一定提升作用。
香药养生蕴含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养生防病价值,研究涉及到香药理论内涵、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及应用方式等方面的进展。如赵海平等[43]认为芳香中药之“香”是其性状与性能的双重标识,也是辟、散、通、化等作用性质特点高度概括,与四气五味等性能参照为用,综合指导其以“气”(香)用事的实践应用,从物质基础、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方面印证了“香”的客观性,丰富了现代理论内涵。
俞仪萱等[44]对《遵生八笺》“以香养生”的养生观和保健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梳理总结香药和香方的具体应用方式、养生保健原理、香文化的对外交流及对现代“以香养生”的启示,并挖掘常用的香药对药。研究得出“以香养生”的方式值得现代继承,选择香药时应择优而用,香方配伍、使用器具、具体应用方式等方面可以借鉴《遵生八笺》记载。余泱川等[45]从以香入药、以药入香、以香入茶酒、以香调息摄神等方面系统总结和提炼苏轼在起居、饮食、服饵、精神调摄中应用香药的经验与理论。
体质养生以中医体质理论为基础,选择适宜的中医养生技术和方法,实现个体化、精准化的中医养生。本领域集中开展了阳虚体质、瘀血体质、气虚体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綦向军等[47,48]以《中国药膳大辞典》为处方来源,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阳虚质、瘀血质药膳方的组方特点。结果显示,阳虚质高频次中药为生姜、黄酒、胡椒、枸杞子、核桃仁、陈皮、肉苁蓉等,高频次食材有黄酒、粳米、葱、白糖、鸡肉等,高置信度关联规则有鸡肉、黄酒→生姜、生姜→枸杞子等,网络图展示以生姜、黄酒、枸杞子为组合核心。血瘀质高频次药材为酒、当归、红糖、桃仁和红花,网络图的展示体现出以酒、当归、牛膝和川芎为组合核心的特点。杨栋峰等[49]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构建气虚体质药膳方数据库,对1219个气虚体质药膳方进行频数分析。研究得出,气虚体质的药膳方原料主要归肺、脾、肾经,组方以补气药为主,辅以补血药,药膳类型以汤羹和菜肴类为主。
辟谷技术、起居调摄等方法也是备受关注的中医传统养生术之一,其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受到学者的高度重视。郭建红等[50-52]以《中华医典》(第五版)收录的1156部中医文献进行分类研究,提出服药辟谷需连续空腹服药,从药物安全性角度是不适宜的,只能作为辟谷的辅助手段。辟谷应是以高质量足量养生功法练习为前提,以补足人体元气(服气)为条件的特殊限食方法。研究观察了服气辟谷技术对不同血压人群干预效果,结果显示辟谷短期可显著降低高血压与血压正常高值人群血压水平。研究者以专著立说全面系统阐述中医辟谷养生技术的理论体系及现代应用。
辟谷技术在调节代谢紊乱、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提高人体健康状态等方面也有独特优势。徐铁岩等[53]探讨辟谷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以辟谷方法调整饮食结构,限制热量摄入,调节脏腑气机、恢复机体阴阳平衡,这与现代医学中的热量限制疗法本质相同,符合现代医学对代谢综合征的治疗原则,但其含义远远大于单纯的热量限制,具有独到的中医治疗优势。廖结英等[54]观察7 d辟谷对人体健康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辟谷能使身体快速进入燃脂阶段,显著降低体质量,减小生理年龄,对健康状态相关指标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张汀滢等[55]提出服药辟谷对超重/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甘油三酯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有改善作用。
起居养生、房事养生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韩桢[56]对中医养生古籍中有关女性产后调养的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指出女性产后遵循寒温适宜、劳逸结合、清洁卫生、房事应忌、情志舒畅等原则,利于产妇身体早日恢复,减少和避免产后疾病的发生。吴泳蓉等[57]以《黄帝内经》“未病先防”思想为切入点,以饮食、起居、情志、运动四大预防理念为主线,剖析男性不育的预防要点,为预防男性不育提供依据。
中医养生防病理念与方法,充分凸显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是我国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领域研究开展了中医健康服务能力的评估,如贾二萍等[58]对中医药医疗卫生资源与服务、中医预防和养生保健、政策和经费支持等方面进行分析后,得出《中医药法》实施后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提升显著,但与居民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建议优先补充和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围绕中医药健康服务特色,筑牢基层中医服务阵地等措施,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
积极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健康养生服务管理方法,为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医疗问题提供新路径。王济、王琦研究团队[59]从中医体质角度提出“个体化老年健康养生服务”新理念,为普及个体化中医老年养生保健、减轻医疗负担探索了新的途径。根据“生命过程论”开发针对老年人群特点的体质辨识方法,从体质角度实现老年健康养生服务的个体化、分层管理,以及从体质个体差异角度实现老年健康养生服务的慢病管理。个体化老年健康养生服务基于王琦提出的九体医学模块化体质分类,是以中国式思想、中国式方法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卫生问题的新思路。孟晓媛等[60]提出将中医学的传统养生康复运动手段,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与治未病的理论思想应用于老年人的日常养生与保健之中。彭艳等[61]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女性的健康管理方案。
2020—2021年度,应用中医养生理论与方法进行防治调护的临床常见疾病有以下几种,一是各种恶性肿瘤放化疗术后恢复期如肺癌、胃癌、乳腺癌等;二是老年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如糖尿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慢阻肺等;三是骨关节病等康复阶段,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四是传染性疾病,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恢复阶段。
评价中医传统功法、药膳等养生方法在恶性肿瘤术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如许陶等[62]探讨健身气功八段锦运动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康复期患者生活质量、癌因性疲乏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观察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康复期患者92例,对照组46例采取常规治疗,干预组4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6个月八段锦训练。结果显示,八段锦有助于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康复期患者情绪功能、生活质量、癌因性疲乏的改善,且安全性好。孙翔云等[63]观察中医传统太极拳锻炼对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机制。研究表明,太极拳锻炼适用于乳腺癌术后患者上肢功能康复,其治疗机制可能与太极拳拳理以及太极拳圆弧形、螺旋形动作特点有关。刘珊珊等[64]认为八段锦能够改善肺癌化疗患者心理状态,减轻癌因性疲乏程度,有利于提升病后生活质量。江东等[65]从涉核人员保健入手,通过合理的中医药膳能够有效增强涉核人员身体素质,提高抗核辐射及防护能力。
李勤等[66]认为具有浓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中医传统运动项目,如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和易筋经,在糖尿病运动干预疗法中正逐步得到应用,在改善糖尿病危险因素、调节血糖、延缓并发症发生等方面收到较好疗效,适宜进一步推广并深入研究。高嘉良等[67]开展以太极拳为主的中医传统运动在心脏康复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此类运动强度适中、干预过程安全,可降低血压、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水平,增加运动能力,改善焦虑、抑郁状态而发挥身心兼顾的作用,并通过干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房颤等心血管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可为推进心脏康复运动发展提供思路。朱晓霞[68]运用中医食疗干预痰湿体质高血压病患者,可改善痰湿症状,调节血脂和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代谢,有利于高血压的防治。
陈扬等[69]收集并整理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及国内各省市、自治区防治COVID-19中医药方案中涉及的非药物防治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共检索出15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即艾灸、食疗、中医情志、中医功法、香囊、空气熏蒸、按摩、代茶饮、足浴、耳穴、刮痧、针刺、拔罐、穴位贴敷、皮内针,其中香囊方案有8个,代茶饮方案有7个,空气熏蒸方案有6个,按摩穴位方案有5个,艾灸方案有5个,食疗方案有3个,其中8个地区写到中医功法,6个地区写到中医情志疗法,足浴方案有4个,耳穴、刮痧、针刺、拔罐、穴位贴敷、皮内针方案较少。研究15种中医非药物疗法在COVID-19的预防、治疗和愈后恢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各自在新冠肺炎防控的不同时期发挥着应有作用,值得全国推广应用。张浩文[70]将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治的各个阶段。未病先防阶段,采用芳香辟秽的中药以防邪气顾护肺肾养正气;瘥后防复阶段建议采用合理饮食、养生功法、音乐、经穴按摩等方法,促进患者康复,截断复发源头,为本次疫情防控提供思路。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2020—2021年度中医养生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医养生理论、技术与方法、健康管理与临床应用等领域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无论从中医药养生的文化内涵及背景、哲学思维还是养生理论内涵方面,中医养生理论研究都得到进一步深化,尤其在养生理论体系构建方面如中医食疗、眼科预防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与探讨;二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社会大众群体对中医养生越来越重视,迫切需要既符合中医养生理念又操作性强的各类养生技术方法。在这一背景下,包括饮食养生、导引养生、香药养生、体质养生、辟谷养生等养生技术方法的研究得到进一步重视,这些技术方法的研究除了在既往理论研究之外,更侧重于技术方法的可操作性、应用指导、辨证施养等;三是在养生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比较突出中医养生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对疾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并对养生功法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有益探讨,有助于在相关疾病康复过程中患者群体中的推广与应用。另外我们也应看到,虽然中医养生学具备传统角度的理、法、方、药,拥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在2020—2021年度中医养生学研究中也有所体现,但在中医状态辨识及如何因人养生等方面,除传统意义上的辨证施治(养)之外,关于人体状态辨识的中医医疗设备理论基础研究还很薄弱,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