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朱建平研究员为总主编的《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已付梓出版。全书共5卷603篇专论,对1200余条重点、疑难中医名词术语进行深入考证,从溯源考证、内涵诠释等方面提出科学规范的正名,旨在规范重要而关键的中医术语,解决因历史、地域、文化、认知等因素造成的术语含义模糊、混淆等问题,推动中医药规范化、系统化、信息化以及国际发展。
中医药名词规范是一项科学严谨的系统工程,既关系到中医药行业的基础建设与发展,又关系到对外交流与国际学术影响。因此,规范中医药名词术语,既要考虑到传统的认知与应用习惯,又要综合名词的科学性、语言文字的规范性以及名词的简明性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须有一定的前瞻性[1]。该书的问世,是中医药在新时期发掘精华工作的重要体现,一定程度上会推动中医药名词术语的统一化、规范化,纠正历史存在的内涵混淆及误谬,从而促进中医药的规范化、体系化、信息化、国际化发展,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准确性、国际交流科学性等方面的提高,提升中医药发展与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该项目组织中国中医科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南阳理工学院、贵州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21个单位100多位专家参加考证、撰写,在广泛查阅大量古今文献、反复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历尽辛劳,认真细致深入探析形成603篇1200余条名词的考证文章。这些文章以主要名词为标题,相关名词随文给出,内容依次为规范名、定名依据、同义词、源流考释、文献辑录、参考文献[2]2,并将中医重点、疑难名词术语进行深入考证研究,从溯源考证、内涵诠释等方面提出科学规范的正名。同时,充分考虑到传统的应用习惯,以及名词的科学性、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名词的简明性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名词进行深入、广泛的论证,每一名词的确定都做到有理有据。
编撰者按科目将《丛书》内容分为5卷,第一卷总论、中医基础理论卷,第二卷诊断、治法卷,第三卷中药、方剂卷,第四卷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皮肤科、肛肠科、五官科、骨伤科卷,第五卷针灸、推拿养生康复卷共16个部分。
《第一卷:总论、中医基础理论》[2]共154篇,其中总论2篇,分别阐发“中医”“中药”两条术语。中医基础理论部分152篇,涵盖了中医领域关键的基础理论概念,包括阴阳五行、精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常用的核心名词。通过对于相关术语的规范,使得中医学领域的基础性概念得以清晰、统一。
《第二卷:诊断、治法》[3]共130篇,诊断部分51篇,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中医辨证方法、常见证型等内容。治法部分79篇,包括主要的治疗法则、治疗手段,以及常见的中医内治法、外治法等内容。
《第三卷:中药、方剂》[4]共108篇,中药部分55篇,包括中药炮制、四气五味、配伍、禁忌等内容。方剂部分53篇,包括剂型、治法、组方原则以及方剂类别等内容。
《第四卷:临床各科(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皮肤科、肛肠科、五官科、骨伤科)》[5]共154篇,内科12篇,妇科46篇,儿科22篇,外科29篇,皮肤科26篇,肛肠科1篇,五官科17篇,骨伤科1篇,遴选临床各科常见疾病,通过术语规范化以利于促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第五卷:针灸、推拿养生康复、总索引》[6]共57篇,其中针灸部分46篇,包括针灸器具、刺法、手法、特定穴位、灸法、拔罐法等相关基础概念。推拿养生康复部分11篇,介绍相关的推拿、养生、康复概念。此外,卷末附有全书5卷总索引。
每一个名词术语按照规范名、定名依据、同义词、源流考释、文献辑录、参考文献等顺序进行编写,尤其是在定名依据、源流考释、文献辑录等内容上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筛选了大量的高质量文献,梳理出该条术语的源流、演变、出处等内容,从而使术语发展清晰化、术语内涵全面化。此外,该书所涉内容之基础性、整理过程之规范性、术语诠释之科学性,使得该书的权威性、逻辑性得以充分保证。正如朱建平研究员在“前言”所说:“本书是中医药名词术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涉及学科最广的考证巨著,具有名词考证的科学性、规范依据的充分性、文章编排的条理性、参考文献的可靠性等特点。[2]2”
传承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核心与使命,名词术语考证规范,可以说是新世纪中医药事业发展“传承精华”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特别是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更要审时度势,在时代的发展中审视自己、勇于突破,顺应形势方能勇立潮头。名词术语的规范是当代中医药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中医药名词的定义客观性、内容严谨性、内涵科学性研究趋势的体现,彰显出中医药的深厚价值与独特魅力,以及中医药科研工作者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这项工作不仅影响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而且对于推动中医药事业走向世界,提高中医药在国际上学术、医疗等领域中的影响力等方面都具有深远意义。
当今时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机遇,而机遇的出现不是凭空而来,不仅需要发掘精华而且要着眼未来。中医学科是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知识体系,由于历史久远、区域文化差异等原因,中医药名词术语存在一义多词、多义一词等现象,以及一药多名或同名异药等问题,不仅影响学术交流与学术发展,而且也给中医临床、中药司药和科研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有时造成混乱甚至出现医疗事故[2]1。因此将中医药名词术语进行考证与规范,有利于降低因概念模糊等问题造成的临床、科研等方面的错误率,有利于解决存在良久的矛盾问题,从而便于提升临床诊疗的规范性、司药的准确性和科研的严谨性。
名词术语的考证与规范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基础工作,能有效地解决一些由来已久的问题,这正是悠久的中医药立足现实、筹谋发展的重要举措,也必将为中医药事业开展的各项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制定客观、统一的标准,以便于在AI时代背景下,中医药信息化能够系统、全面建立与发展。完善的信息网络离不开名词术语诠释的科学性与内涵的唯一性,这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与关键。
未来的中医药发展,必将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推进,迎来临床、科研等领域优质高效的新飞跃。同时也是在面对世界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潮流时,能够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医故事、发出中医声音、彰显中医特色、服务人类健康的重要法宝。《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问世,为适应信息化时代促进高效利用中医药迈出坚实步伐。随着信息化的建立,中医药必将在世界医疗体系下,能够搭建具有中医优势、特色鲜明的学术架构,形成完备的信息网络,从而充分彰显自身独特优势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全球医疗事业的融合发展,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的相互影响日益深化,中医药名词的规范化更具急迫性。“近年来,我国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相关成果正在转化为国际贸易标准、WHO《国际疾病分类11》(ICD-1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标准等,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学术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迈开坚实的一步。但是同时也存在名词术语标准陈旧、标准之间不统一、没有采用术语学方法、没有统一的协调机构、推广不够等问题[7]”。“目前中医药完整的术语体系标准建设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国内外多种版本的中医术语标准在翻译上存在很多分歧,中医药术语的现代意义与现代疾病体系的关联性尚未得到深入解读”[8]。《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的出版,有的放矢地解决了相应问题,组建了规模庞大的学术团队,统一了名词术语的标准,历经多年终于完成了这项意义重大的工作。
尤其是两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的蔓延,世界卫生事业面临严重危机。在疫情的冲击下,中医药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使中医药的治疗体系与效果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因此,中医名词术语规范化及标准的建立,彰显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客观化,体现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前瞻性,将利于加强、深化世界对中医药的认知与研究,从而有利于同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融合与碰撞,从而促进世界先进文化与医疗技术的融合发展,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随着《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丛书的问世正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指示的一项扎实的基础性工作,对深化中医自信、彰显中医底蕴、启迪中医受众、提升中医学术与医疗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彰显了中医药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初心、信心与恒心,为推动中医药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作出贡献,使悠久的东方文明永葆生机,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