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颖宁 王菲菲
(福州市鼓楼实验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当代学生应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2022 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2]学校作为现代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立足核心目标,提升学生归属感、认同感及爱的情感等社会情感。区域作为学校根植社会的起点,发挥区域文化作用,提升学生社会情感,是学校完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方式之一。各地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导致历史文化背景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的积累所创造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该地区的区域文化。[3]如何挖掘学校周边有效的区域文化资源?运用区域文化提升学生社会情感?采取怎样的方式,才能将区域文化运用到实处?文章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就如何有效利用区域文化提升学生社会情感的问题进行探究。
文化,自古以来便是影响社会变革的要诀,区域文化更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福州市鼓楼实验小学坐落于福州城市中心,毗邻冶山春秋园、中山堂等地,历史、文化及社会文化资源丰富。本文依托福州市鼓楼实验小学所在区域进行探究。
在学校全体学生中随机抽取200 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被试对区域文化的了解程度调查,所得样本个人基本信息数据符合研究的特征分布(如表1):
表1 参与调查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N=200)
文章以学校周边区域的精神文化资源为主要载体,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尝试利用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建构在学校核心育人体系基础下且符合现阶段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可量化、可调控的,培养学生爱家庭、爱集体、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党的六维社会情感评价标准。[4]运用评价标准把握被试学生的社会情感现状,根据调查结果再引导学生运用多途径开展试验,试验研究期为一年。最后运用六维社会情感评价标准,对被试再次进行调查,对比两组数据,分析运用区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社会情感的有效途径。
研究在完成第一次对被试的六维社会情感量化后,尝试采用以下举措,依托区域文化,促进学生社会情感发展。
1.鼓励学生查找学校区域文化资源信息
福州市鼓楼实验小学周边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资源。学校鼓励被试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搜集、查阅资料,了解学校区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为进一步研究区域文化提供线索。例如,认识学校附件的中山堂时,组织被试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等方式,让学生参与研究过程,再依托小组讨论等探究活动,了解孙中山先生一生寻求民族独立和中华振兴之路的伟大实践和光辉业绩,激发学生奋发有为、立志为国的情怀。
2.组织参观体验区域文化资源特色
组织被试学生与家长进行区域文化访学活动,通过校外区域文化基地的实地考察游学活动,感受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氛围的熏陶。例如,学校组织被试参观学校附件的冶山春秋园,认识特色建筑物,了解“绍越开闽,绍越开疆”的源远流长。[5]借助区域文化资源优势,让被试学生了解福州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传承家乡文化的热情。
3.营造区域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
运用校园环境营造具有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校园文化,对提升学生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校德育工作与区域文化互融互促,学校党支部发挥红色领航作用,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利用校园走廊、操场墙壁等公共活动区域,开辟“红领巾心向党”教育新阵地,精心打造融“四史”教育、福建红色文化资源等于一体的红色文化墙,运用优秀校园环境营造优秀的校园区域文化,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厚植家国情怀,促使学生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堂等学校课程开展活动
在学校原有课程基础上发挥区域文化优势,开发不增课业负担的有思想、有深度、有趣味的课程资源,形成可供广大具有区域性特征的学校迁移推广示范引领的课程资源包。例如,组织开展《民族英雄的少年时——寻访林则徐出生地》综合实践课,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查找、收集资料;整合资料;制作思维导图、明信片;从出生地房屋建筑特色、虎门销烟、主要功绩等不同的关注点了解林则徐,了解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大义,培养被试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思想。同时,通过分组活动学习,了解区域文化资源,培养被试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能力。
研究中,学生社会情感从六个维度体现。研究之初,对被试学生进行调查评价,评价采用李克特五级计分,最小值为1 分,最大值为5 分。此后,对被试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区域文化熏陶试验,再进行二次评价,采用方差检验法进行分析,检验两次评价中学生社会情感六维度检验结果是否存有差异。检验结果如表2。
表2 被试学生社会情感的差异性分析(N=200)
表2 数据显示,试验前后,被试学生的社会情感存在一些变化:区域文化资源运用前后,“爱家庭”维度(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试验后,被试学生更加热爱家庭;“爱集体”维度(P<0.1)存在差异,说明试验后,被试学生更加热爱集体;“爱学校”维度(P>0.1)不存在差异,说明试验前后,被试学生热爱学校的程度无差异;“爱家乡”维度(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试验后,被试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爱祖国”维度(P>0.1)不存在差异,说明试验前后,被试学生热爱祖国的程度无差异;“爱党”维度(P<0.1)存在差异,说明试验后,被试学生更加爱党。可见,带领学生了解和学习学校周边的区域文化,对提升被试的社会情感具有正向积极的作用。
研究采用卡方独立性检验法,检验被试学生所在年级与其在试验后社会情感提升有无明显相关,假设学生在试验后社会情感提升与学生年级无显著性相关。对被试学生的所在年级与其在试验后社会情感提升的关联性进行卡方检验计算,得到分析结果如表3。
表3 被试学生社会情感提升与学生年级的相关性分析(N=200)
实验数据显示,被试学生所在年级与其在试验后社会情感提升明显性相关,原假设不成立。说明被试学生的所在年级因素,影响其社会情感提升。从均值和标准差值的波动幅度进一步分析发现,中、低年级学生在经过一年有关区域文化的熏陶试验后,其社会情感提升效果较为明显。相比于高年级学生而言,中、低年级学生更加愿意谈论、从事与社会情感有关的活动。
经过一年的区域文化熏陶后。面向200 名被试学生发起对于学校开展的研究具体形式喜爱程度的不记名投票,四项具体举措可进行多选。被试学生的投票结果如图1。
图1 学生对于学校开展的研究具体形式喜爱投票结果
投票数据显示,被试学生对于福州市鼓楼实验小学周边的区域文化研究采用的具体形式中,喜爱程度最高的是参与体验区域文化资源,其次是营造校园文化环境,查找区域文化资源信息及结合现有课堂开展活动的投票率低于50%。说明学生喜爱投身具体的区域文化资源情景中,更加喜爱亲自参与,亲眼所见。
经研究发现,运用区域文化资源能够有效提升被试学生的社会情感,因此,可开展区域文化资源进校园系列活动。学校可利用校园周边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名人古迹、饮食曲艺、非遗文化等文化资源,帮助学生提升社会情感。下一步将计划开展全校性的“游冶山公园,品历史文化”“不卑不亢树兜河,海军气魄尚志存”“学唱闽剧,做行善福州人”等系列区域文化研学活动。由于每所学校的区域文化内容不尽相同,开展项目可视情况而定,但应注意:运用区域文化提升学生情感的基点在于尊重科学性原则,需发挥区域文化的传统资源优势,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导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研究发现,高年级学生在开展区域文化活动时,社会情感提升效果不如中、低年级学生,所以更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如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应重视高年级活动的有效性,尊重区域文化的循序性原则,引导高年级学生在对区域文化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后,了解文化背景,体会文化背景下先辈的社会情感,再从感知到抽象理解为明确意义。同时,注重激励性原则,采取多种手法鼓励高年级学生,促进其积极参与有意义、有思考的区域文化资源活动,培养高年级学生的社会情感。
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培养社会情感的方法途径多种多样,文章中采用四种途径,提升学生社会情感。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更加喜爱实地参观体验区域文化资源以及营造校园区域文化环境的活动方式。在后续全面性推进中,可选择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并对其他方式进行调整,或是研发其他活动方式。力求利用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多方面、多角度拓展教育渠道,充分利用区域文化资源作为社会基础,实现多样化、形象化、直观化和具体化的多元教育形式。
区域作为学校根植社会的起点,发挥区域文化作用,是培养学生社会情感的重要方式。在“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应以“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总目标,深入挖掘区域文化资源优势,拓展区域文化内涵,提升学生归属感、认同感及爱的情感等社会情感,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