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备劈挂拳传承研究

2023-01-21 04:18杨花刘清梅邓天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33期
关键词:拳种技击传统武术

杨花 刘清梅 邓天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甘肃合作 747000)

通备劈挂拳在明代中期就流行于民间,是克敌制胜的长击远打传统拳种之一。爱国军事家戚继光将军在《纪效新书》第十四卷“拳经捷要篇”中写道,“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指出劈挂拳迅猛、快捷。在他创编的三十二势长拳中又吸收了劈挂拳中的埋伏势、倒骑龙、摧地龙、顺弯肘等单势动作,足见劈挂拳在军旅武术中有着很高的地位[1]。清嘉庆年间(1796—1820 年),河北沧州一带出现南皮、盐山两支劈挂拳流派。

南皮一支传自清朝南皮县庞柳庄郭大发,其早年做过镖师,因武功高超应诏入皇室,任紫禁城护卫官。晚年以教武为生,传艺于子郭长荣与其孙郭秀亭。这一支传授的内容以劈挂拳的快套、挂拳等为主,且在河北一带流传较广。盐山一支传自清朝盐山小左庄左宝梅,其曾得艺于一韩姓逃僧,之后又传艺于在河北盐山、沧县倡导和传播劈挂拳的潘文学。在清道光咸丰年间,潘文学主持盐山书院时,分文、武两科传授学生,历时数载,武科人才济济,其中李云表和肖合成二人造诣最高,成为劈挂拳的最高继承传习人[2]。继李云表、肖合成之后,劈挂拳的主要传习者有黄林彪、王正谊、于保麟等。这一支以教授劈挂拳慢套和青龙拳等为主,且在西北诸省流传最广[3]。

民国期间,劈挂、八极及六合大枪要法、通备剑法等拳种相互交流,丰富了通备武术内容。同时,融合长拳短打两类拳法为一体,提炼出气势雄俊、身法矫健、劲力通透、打手洗练的通备拳风格,形成了刚柔相济、长短兼容的通备劲力。此时,通备武术从沧州走入西北,在甘肃也将通备武术的发展推向了高潮。2017 年10月,由兰州市榆中县申报、榆中县文化馆保护的通备劈挂拳被列入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 通备劈挂拳的传承

1.1 传承途径

1.1.1 民间师徒传承

与其他习武者相比,师父会更加注重给徒弟讲解套路的起源与传播历程,动作的技击含义,套路的练习节奏等,这种优势远超武校传承、高校传承、大众媒体传播。但近年来,通备劈挂拳有偿传授逐渐增加,师徒传承方式渐少,导致练习者难以学到精髓,不利于通备劈挂拳套路的传播。

1.1.2 俱乐部传承

俱乐部传承主要面向青少年,相比传统模式下的师徒传承,所吸引的人数多,更具年轻化,更有活力,也更有创新力。

1.1.3 高校传承

在日常教学中,高校武术教师大部分时间用在研究如何在武术比赛中提高套路的演练水平、动作质量和难度动作上,很少去教授传统套路,导致传统武术套路在回归传统的道路上越来越偏离正确的方向。

1.1.4 大众媒体传播

通过短视频、快手、抖音等方式,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1.2 传承模式

传承模式分为以实用技击为主的传统模式和以套路表演为主的现代模式(见图1)。

图1 通备劈挂拳传承模式[4]

1.2.1 注重实用技法的传统模式

技击实战是传统模式最本质的目的。在传承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基本功、功法、技法的程序,始终把握传统武术技击的本质特征。套路只是把一些实用的技法串联起来,为了方便记忆和练习,同时也是在长时间口口相传的传承过程中所用到的最主要的方式。但是,传统传承模式更多采用师徒传承的方式,在民间个别地区比较盛行,而这种模式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活动目标,可以真正学到通备劈挂拳技击功能的精髓。

1.2.2 注重套路表演的现代模式

现代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套路表演,由于武术竞赛规则的限制,以动作质量、演练水平为出发点,注重套路的表演性,主要集中体现在传统套路中的难、美方面。而忽略了技击功能的传授,导致现在的传统套路演练成为一种追求表演的艺术,失去了传统武术套路该有的本质。由此可见,现代传承体系对传统武术套路的去技击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传承过程中其质量难以保证。

1.3 传承内容

1.3.1 通备十二打手

通备十二打手即通备十二大蹚子,是基本技术训练方法,其主要用于练习通备劲。它的内容包括12个单操动作,从现有资料来看,通备十二大趟子的内容最早见于1985年《武术拳种和拳家》一书:“十二大蹚子,即单劈手、鹞子穿林、双撞掌、戳指掌、倒发五雷、缠额手、开门炮、大跨步、小跨步、招风手、铁扫帚、抄锤等。”之后,在1993年《中华武术(下)》一书中也提到:“基础训练有‘十二大蹚子’,即12个基本招式(单劈手、双撞掌、戳指掌、鹞子穿林、倒发五雷、缠额手、大跨步、小跨步、开门、招风手、铁扫帚、抄锤)。”[5]通备十二打手一向贯穿于整个通备劈挂拳系列的训练与教学,是训练或教学前必定练习的内容,可见其重要性之大。

1.3.2 通备劈挂拳套路

通备劈挂拳套路主要有一路抹面拳、二路青龙拳、三路飞虎拳、四路太淑拳。从目前来看,一路抹面拳在甘肃省各地练习者数量最多,传播最广,而二路青龙拳只在极少数地区有练习者,三路飞虎拳和四路太淑拳大部分练习者都有所听说,会此套路的练习者几乎只有老一辈的武术家,而绝大多数武者并不会此套路。大多数练习者都以一路劈挂拳为主,注重动作质量和演练水平的提高,忽略技法和拳理的练习。因此,在传承过程中,要注重创新和传承其文化体系、技法体系,并以新的形式为通备劈挂拳套路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作出努力。

1.3.3 通备劈挂拳精神文化

“通备武学”是融通兼备的武术体系,渊源有自、内容丰富,在拳法上充分吸纳了劈挂、八极、戳脚、翻子四大部类及螳螂、太祖等传统拳法的劲力特点,是以通备劲为核心,贯通熔铸形成的一种长短相兼、刚柔互济的武术文化。

通备劈挂拳作为通备武学体系中的传统拳种之一,在其精深的通备理论指导下,不但有独特的技击体系,更有丰富的套路体系。它一直是以技击和套路并肩向前发展,达到强健体魄、陶冶性情、平衡心理、健身养生的目的。经常感悟和练习通备劈挂拳,不仅有利于机体灵敏、协调和耐力等素质的发展,还有益于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等功能的提高。因此,通备劈挂拳不仅是一种以开合、吞吐、起伏、拧转四种整合劲力的通备劲为核心,以迅猛慓悍、大劈大挂、起落钻伏、伸收摸探、拧腰切胯、开合爆发为通备风格的传统武术拳种,更是一种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为人生态度的拼搏精神[6]。众多习武者组成的群体是维持中国传统文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中流砥柱,是国家危亡之际,中华民族的脊梁。具体而言,通过练习通备劈挂拳,特别是以精神文化引领的传统武术技击实践,可以培养习武者自信独立、坚忍不拔的个性,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意志,不怕失败、勇于尝试的精神。而这些正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在习武者身上的具体体现。

2 通备劈挂拳传承中存在的困囿

2.1 忽视了理论研究

通备武学体系中不仅拥有着丰富的拳种器械,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但是,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民间武师,对通备劈挂拳套路的理论知识,既缺乏必要的了解,更缺乏深入的研究,仅仅把通备劈挂拳套路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一味地强调动作技术的教授,而忽略了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因此,在育人方面既没有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也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不相符。总体来说,在通备劈挂拳的教学中,对其理论知识的研究与传授还存在不足之处,导致习武者难以真正掌握通备劈挂拳的精髓。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通备武学及通备劈挂拳的传承与发展。

2.2 重视表演功能,弱化技击功能

新时期,大部分传统武术套路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逐渐演变为强身健体的套路运动,为了符合大众需求,逐渐丢失了其本质的技击实战,转而追求符合大众审美的表演,导致传统武术从技击项目转变为观赏性项目,这一特性致使传统武术的发展与其最本质的特点背道而驰,渐行渐远。通备劈挂拳亦是如此,这种演变使得习练者普遍缺乏技击实战能力。习练者在练习过程中,对通备劈挂拳的各个动作缺乏一定的技击概念,再加上没有教练或师父讲解各个招式的含义,所以练习者根本不理解通备劈挂拳各个动作的攻防运用。就甘肃而言,通备劈挂拳的技击功能其实掌握在老一辈武术家的手里,可以说只有拜师的弟子才真正承担着通备劈挂拳传承的任务。如果单单追求通备劈挂拳套路的观赏性而扼杀通备劈挂拳的技击性,必将使通备劈挂拳走入死胡同,不利于今后通备劈挂拳的发展与传承。

2.3 各类体育教学中缺失通备劈挂拳

2021年7月,“双减”政策发布后,学生书面作业虽然大幅减少,健体时间得以增加,但传统武术的教学工作,尤其是通备劈挂拳仍未安排在教学日程上。自1956年以来,教育部就已把武术列入《体育教学大纲》。但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来看,武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书本上,在实践中并没有落实到位,也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效。再加上武术教学基本停留在基本功和初级拳术套路阶段,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枯燥,这使得通备劈挂拳的套路教学更加艰难。政府重视不够,师资力量欠缺,教学不成体系是制约通备劈挂拳快速发展的三大原因。

2.4 受到外来拳种直接和间接的冲击

当前,外来拳种与我国特有拳种包括通备劈挂拳存在竞争关系。外来拳种技击特点较为明显,以运动生物力学为理论支撑明显。而通备劈挂拳缺乏技击对抗的针对性训练,技击方法更多停留在理论阶段,缺乏以现代化的训练手段来突出技击特点,更多停留在套路观赏层面,加上缺少老一辈武术家的讲解,因此练习者对通备劈挂拳的劲法、拳理、特点、风格较为生疏。总之,见效快、更直观的外来拳种更适合当代人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需求,这对通备劈挂拳的学习推广形成了挑战。

3 通备劈挂拳传承的途径

3.1 重视理论学习与武德教育

在通备劈挂拳的教学中,高校教师以及民间拳师应该充分重视通备劈挂拳理论知识传授的重要性,特别要重视通备武学体系。首先,传授者应该对通备劈挂拳的起源、流派、传播历程、技击特点、动作风格以及作用机理等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使被传授者对通备劈挂拳套路的攻防运用能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其次,在教学中可以加强多学科知识的交流融合,为进一步深化通备武学的发展作出最大贡献。最后,通备劈挂拳是通备武学体系的重要组成拳种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武德精神。因此,在通备劈挂拳套路的教学中要将武术礼仪文化融入通备劈挂拳教学中,培养被传授者尊师重道的武德精神。

3.2 研究并推广通备劈挂拳的技击功能

目前,通备劈挂拳套路所面临的困境是对技击性的深度发掘,这样才能最大程度还原通备劈挂拳的本来面貌,传统武术的精髓是技击,通备劈挂拳亦是如此。在通备劈挂拳的习练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科学训练原则,应先从功力训练开始,如摔、拍、劈、抡之法的训练;掌功之法,如鹰爪、指功、铁砂掌等的训练;排、打、插、抓之法的训练。其次到单招单式的技法训练及套招喂招,如单劈手、鹞子穿林、倒发五雷、缠额手、大跨步、招风手、铁扫帚、抄锤等的劲力练习以及实际应用方法。最后,加强腿、腰、臂三盘基本功练习,如此才能达到手似流星眼似电,腰似蛇行足似钻。经过上述一系列系统的技击训练方法,通备劈挂拳的技击功能将更加完善,从而能够在传统武术赛事中得到大力推广。

3.3 将通备劈挂拳列为学校的教学内容

在“双减”政策实施的初步阶段,将通备劈挂拳列为学校及体校的教学内容还需要走很长的路,其实施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对通备劈挂拳的接受程度有限,其动作过于繁杂,内容较多,学生学习较为困难。而通备劈挂拳需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可以择其精髓的动作,创编简易的劈挂拳套路,以练习简易的劈挂拳套路为基础,推动通备劈挂拳在学校及体校的发展。其次,对于学校来说,要聘请专业的通备劈挂拳武术教练进行套路授课。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基本功、简易的劈挂拳套路外,还可以将通备劈挂拳的文化内涵融入教学中,以便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意识,让通备劈挂拳成为校园特色文化。

3.4 制定通备劈挂拳中长期发展规划

通备劈挂拳的中长期发展离不开政府、社会、协会系统的规划。因此,需要制定详实的通备劈挂拳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开展通备劈挂拳的对外交流宣传,举办国内通备劈挂拳比赛,创新通备劈挂拳技术体系,扩大通备劈挂拳的影响,不断发展壮大通备劈挂拳队伍。同时,加强通备劈挂拳的主导性,将通备劈挂拳作为主流发展趋势,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使通备劈挂拳影响力能够逐渐扩大,为弘扬通备劈挂拳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奠定一定的基础。

3.5 加大政府对通备劈挂拳的支持力度

2017 年,通备劈挂拳被甘肃省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了有计划、有目的地普及通备劈挂拳,省、市、县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大对通备劈挂拳的支持力度,发挥对通备劈挂拳扶持的根本作用。在通备劈挂拳的传承与发扬中,首先要设置该拳种保护传承专项财政拨款,不断提升通备劈挂拳的文化战略地位;其次,给予通备劈挂拳相关政策支持;再次,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力度,加大对相应比赛活动的资金支持,让通备劈挂拳融入大多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最后,要保护通备劈挂拳传承人,并开展通备劈挂拳的交流活动[7]。

3.6 注重通备劈挂拳人才培养

通备劈挂拳要想可持续地健康发展,就需要建立较为完善的专门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对民间通备劈挂拳专门人才的培养。通备劈挂拳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民间老一辈的武术家,以师徒制为基本点,对徒弟不仅要在套路上进行教授,在理论上亦要进行培训,并且理论要联系实践,掌握住通备劈挂拳技击功能的本质。二是高校应加强对通备劈挂拳专门人才的培养。尤其是甘肃本地高校,设置符合传统武术专业学生的通备劈挂拳课程,让学生充分认识通备劈挂拳的技击价值和文化内涵,为以后成为优秀的通备劈挂拳专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三是重视专门人才的武德教育。注重武德教育有助于对习武者树立更为正确的习武观,为通备劈挂拳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可以为培养通备劈挂拳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新时机。

猜你喜欢
拳种技击传统武术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传统武术拳种及传承人保护机制分析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