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赋能社区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以重庆市渝中区社区教育学院为例

2023-01-21 09:12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渝中区居民社区

张 静

(重庆市渝中区社区教育学院,重庆 400010)

一、引言

2021年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考察调研时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同年7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再次强调“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不难看出,加快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作为社区治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可以通过自身的“柔性力量”赋能社区治理,不断满足居民高品质生活需求,提升个体参与社区生活的意识和归属感,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发挥重要作用。

二、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的关系

社区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是各类各种复杂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聚集处,是承载各类社会资源的复合体,更是社会治理的基层载体、社区教育的基础平台。在推动社区建设、促进社区治理的过程中,社区教育是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化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它以教育的“柔性力量”激活和创新社区治理,在“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展现中国特色基层治理制度优势”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1.社区教育是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文献——《学记》指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并提出“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观点,充分显示了我国自古以来就将教育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这也是教育功能的使然。所谓教育功能,是指教育能够“把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传授给新一代,促进其身心发展,使其成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保障和推动社会的发展”[1],这也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在于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从个人的角度看,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在社区进行的教育活动,其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具有全员性的特征。通过社区教育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可以满足各个年龄段的公民的学习需求,能够全覆盖地引导和提升社区居民的公民素质、生存生活发展能力,进而激发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到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各项社区公共事务中,并在社区发展的决策、管理和监督中有效获得相关信息,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2],在社区居民再社会化上体现出增权赋能的价值和意义。

从社区的角度看,社区教育是“一竿子插到底”的群众性教育活动,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在繁荣经济、传承文化、维护社区稳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社区教育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培训等,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再生产;通过普法宣传、政策宣讲等,帮助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政治认知、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形成正确的社区舆论;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非遗技能培训等,可以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区团结稳定。

2.社区教育能够赋能社区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社区教育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激活社会组织活力、提升社会管理效率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3]14。

社区治理的“共建”,强调的是“人人有责”。社区治理不仅仅是基层党组织和居委会的责任,更需要社区所有成员平等协商、合作互动,这是社区治理的基础,更是当前加强基层社区建设的题中之义。同样,作为由党委领导、政府指导下的社区教育,在满足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导向下,通过社区居民活动场所建设、社区文化环境打造以及群众自发组织特别是各类学习共同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教育学习活动,从而最大程度提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共建”的主动性。

社区治理的“共治”,强调的是“人人尽责”。社区治理主体是多元的,需要社区内所有社会组织和居民的积极参与,这是社区治理的关键,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落实在基层的核心所在。社区教育能够吸引有共同学习需求的社区居民聚集在一起,打造各类学习共同体,并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使居民之间形成共同的话语,打造能够得到社区居民广泛认同、情感价值统一的和谐社区,构建共同遵守的“社区民约”,进而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共治”创造有利条件。

社区治理的“共享”,强调的是“人人享有”。社区治理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共享来有效解决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分配不公等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社区教育具有大众化的特征,通过社区教育开展专题讲座、普及宣传、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教育服务供给,提升广大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本领与能力,使他们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人人享有”得以实现。

3.社区教育助推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升华

所谓社区管理,一般是指政府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对社区生活和社区事务进行规范、协调、服务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社区秩序、促进社会和谐。而社区治理,强调的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利益相关者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按照现代化和法治化的要求对社区事务和社区生活进行规范、科学管理,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社区治理与社区管理虽然仅一字之差,但社区治理体现的是对社区管理的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4]。

社区治理是一个社区内的政权组织、社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以及居民个体等各种网络体系,应对社区内的公共问题解决,实现社区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过程[5]。从实施主体来看,社区治理的主体较社区管理更加多元,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从实施方式来看,社区管理侧重于政府的主观意愿,而社区治理强调的是在多元主体之间形成平等的合作关系。从我国社区教育的布局和规划来看,社区教育是一项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的事业,它是在社区进行的、服务全体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的教育活动的总和,要求社区居民参与的全员性、全面性、全程性,也就是要在社区教育活动中推动社区内的多元主体可以基于社区的公共利益和公共问题开展互助合作,进一步拓宽教育服务社区治理的渠道和内容,而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式的社会管理。可以说,社区教育积极赋能社会治理,推动我国从传统的社会管理迈向新型的社会治理这种满足人民需要的管理方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

4.社区治理“四化”的实现需要社区教育创新实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社会治理“四化”是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具体要求,也是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途径,关键在于基层社区将“四化”工作落实、落细,这就需要社区教育创新实践来提供助力。

2021年12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将“社区教育行动”列入“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明确提出,“创新发展社区教育,推动开展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等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6]。从目前社区建设实际来看,要想实现社区治理“四化”的目标,就要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创新实践活动。要通过社区教育提升社区居民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构建居民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要培育社区自治组织,激发群众参与活力,开展社区民主协商,协调解决社区矛盾,发挥其在社区事务管理和服务中的积极作用;整合调动社区各类资源,打造各类学习共同体,担负起增强社区向心力、维护社区和谐和促进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使命;要努力提升社区治理主体多样化、管理法治化、技术智能化和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社区教育赋能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社区教育被当成提供以社区文化和社区活动为中心的非正规社会教育服务[3]15。在一般人的认知中,社区教育是生活的“调味品”,而非“必需品”。目前,社区教育在赋能社区治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制度设计还不够健全

我国社区教育发轫至今40余年,但在前20年未曾有专门的制度设计,直到2004年才颁布了第一部国家层面的旨在规范社区教育的政策性文件——《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此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以学习型城市、老年教育、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等为主要内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但对于社区教育的制度设计没有较大的突破,依旧笼统模糊。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社区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在宏观上对社区教育做了相应部署。在此基础上,上海、福建、成都等省市陆续出台地方性的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的管理条例。但时至今日,国家依旧未能在法律层面赋予社区教育明确的身份和地位,而地方主管部门针对社区教育的制度建设、管理方式与实际发展状况的适应性还不强。

2.参与主体还比较单一

近年来,社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为社区治理创新做出了有益探索和贡献,但“政府需求强居民需求式微、外在驱力消弭内在驱动、统一部署忽略个性节奏、规定动作多于自选动作”[7]的情况依然比较突出,实际上与《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中提到“培育多元主体,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教育”的总体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果社区教育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方式长期得不到根本性转变,基层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难以有效激活,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程度和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必然会造成社区教育多元主体功能和作用的削弱乃至消失,不利于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回应热点还有些滞后

相较于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教育具有滞后性。特别是在知识大爆炸、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更加的个性化、多样化,与此同时,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社区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对于社会热点和群众需求的回应有些滞后。从目前的情况看,社区教育的行政主导色彩还较为浓厚,很多时候只是满足政府职能部门的任务安排,规定动作多于自选动作,居民参与意愿不强。同时,很多学习资源流于形式,因此无法很好地培养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这就需要社区教育要以需求为导向,改进服务供给方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增加个性化、定制式的教育项目,积极回应社会热点。

4.经费保障还不够充足

因为社区教育的法律地位不够明确,所以用于该项工作的经费并不充足。从《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可以看出,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是社区教育经费的主要投入者,但各级各地政府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投入标准。在具体的工作推进过程中,社区教育的经费来源往往受制于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投入机制不健全,筹措形式不统一,分配比例不均衡,总体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经费多、中西部地区经费少、个别中心城市相对充裕的特点。特别是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不少地方的社区教育经费更是捉襟见肘,部分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连人均2元的最低标准投入都难以保证。

四、社区教育赋能社区治理的“渝中实践”

不管是社区教育发展还是社区治理创新,都是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确保社区教育、社区治理及其耦合工作的全面推进和扎实有序开展,提升对公共利益的响应度和社区治理有效性[8],必须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重庆市渝中区作为全国首批社区教育示范区,正是通过不断地健全社区教育的管理和服务网络,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坚持社区教育赋能社区治理,走出了一条“渝中实践”之路。

1.明确角色定位,建立多元协同组织体系

渝中区委、区政府历来重视社区教育,出台了一系列学习型城区建设和社区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2019年,渝中区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进一步理顺了关系、整合了资源,完善了长效运行机制,为渝中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通过聚焦关键小事,助力民生大事,渝中区在培养社区居民的现代公民素质、营造良好的社区学习环境、丰富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持续发力,以社区教育赋能社区治理。

2.打造“三大项目”,以公共服务提升主体参与度

一是重庆母城文化项目。深挖重庆母城文化,服务社区文化建设,先后开发了《洪崖洞》《中山四路》《白象街》等10多门极具母城特色的微课程,打造了中山四路、嘉西村、渝中区老城门等多条游学线路,组织居民参加“行千里、致广大”游学母城体验活动和“渝中云春游”体验活动,突破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使居民体验“游中学”“云端学”的学习乐趣,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豪感,助力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和社区品质内涵提升,为渝中区“文商旅城”融合发展汇聚人气。

二是非遗人才培训项目。开展非遗产业人才培训,服务社区居民再就业。通过多年的培育,渝中区与辖区的非遗传承人建立了稳定的联系,开设了蜀绣、烙画、剪纸等三个专业的常规培训课程,建立了普通爱好者和产业工人培训两个培训层次。渝中区还将非遗产业人才的技能培训与非遗产品开发、销售相结合,设计了吊脚楼、老城门等具有渝中区特色的蜀绣、剪纸、烙画系列产品,利用网络平台拓展了线上线下的宣传、推广渠道,促进培训成果转化,实现社区教育与创业就业、非遗传承的有机结合。

三是智慧生活学习项目。投入资金不断优化渝中区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渝中学习网和乐学渝中微信公众号。围绕社区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开发“智能生活”“智慧助老”课程资源,增强学习支持服务能力,做实做细为老年人服务的各项工作,增进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人民的福祉,让老年人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聚焦社会热点,回应关切赋能社区治理

一是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活动,改善社区生活环境。自2019年1月1日《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渝中区以“渝中智汇课堂”为载体,邀请专家、教师、志愿者走进街道、社区、学校,开展“垃圾分类在渝中,共创美好新生活”主题活动30余场次,为社区居民、校园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宣讲,发放了价值近万元的宣传品、小道具,并通过网络对活动进行现场直播。同时,开发了无废城市系列微课程,上万名社区居民通过渝中学习网免费学习,让他们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增长了垃圾分类的基础知识,在渝中区掀起争做改善环境先行者、环境保护践行者的热潮,极大地促进了社区环境的改善。

二是开展普法宣讲主题活动,提升居民法律意识。自202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公布后,为帮助市民充分认识民法典的重要地位,切实推动民法典实施,渝中区社区教育学院联合渝中区司法局与某律师事务所合作,邀请专家、学者、普法宣传员组建宣讲团,开展民法典宣讲61场次。通过微信公众号、渝中学习网、各微信学习群广泛宣传民法典知识,举办线上线下的“民法典知识竞答”,提升社区居民参与热情,让更多的社区居民认识到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树立自觉守法的意识,养成遇事找法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靠法的能力,为社区稳定提供助力。

三是开展党史教育主题活动,激发爱党爱国热情。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渝中区社区教育学院积极开展党史教育主题活动,与渝中区七星岗街道合作打造“母城故事我能讲”“城门故事会”等活动品牌,进社区、学校、企业宣讲红色故事、红岩精神10余场。开发红岩革命纪念馆、周公馆、中法学校旧址等游学线路,让社区居民、中小学生在家乡的新风貌中追寻重庆的红色记忆。组织社区文化艺术节,以诗歌朗诵、话剧表演、绘画展览等形式,不但让社区党员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也让广大社区群众对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社区教育赋能社区治理的思考

面向“十四五”和2035远景目标,社区教育要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发挥自身的“柔性力量”赋能社区治理,为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添彩。

1.明确社区教育的法律地位

对比其他国家社区教育发展现状,可以看到,欧美等国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都出台了社区教育的相关法律,从法律上对社区教育的性质、内涵、管理体制、教育对象及其权利义务、教育内容等予以明确,并适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以及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变化进行修订完善。“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只有从法律上明确社区教育的地位,将社区教育赋能社区治理上升为社区乃至全社会的集体共识,才能更加广泛地凝聚社会力量,更加有效地整合和协调社会资源,让社区教育在推进新时代社区治理现代化中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2.健全社区教育赋能社区治理的运行机制

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社区教育想要更好地赋能社区治理,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积极推进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学分银行可以为参与多个阶段教育的每一位学习者建立一个包括学历、学位、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结业证书等在内的终身学习电子档案,构建起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地点的学习成果认证的“立交桥”。作为一种开放的学习制度,学分银行还可以围绕学习者终身学习需要,激发学习者通过参与社区教育提升自身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能力素养,满足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促进政府、企业、教育机构、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主动、协同参与社区教育治理,强化社区教育赋能社区治理的服务性功能。

3.优化社区教育赋能社区治理的核心内容

坚持需求导向,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挖掘区域特色资源,积极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特点,以解决社区治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推动社区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灵活,结合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综合素养、增强主体意识,形成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学习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生命共同体,打造健康的社区文化,调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

4.完善社区教育赋能社区治理的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具有监督、纠正、激励的功能,能够持续提高教育的工作效率。通过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增强考核评价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针对性,可以动态反映社区教育的运行状况和现实问题,不断提高社区教育的服务质量,更好地适应社区治理的动态化需求。建设社区教育赋能社区治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制定可测量、可追踪、可操作的评价指标,积极引入社区居民、基层组织、第三方机构等评价主体,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综合考量多种评价工具和技术手段,科学规范地开展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同时,相关部门做好跟踪指导和分析研判等工作。

猜你喜欢
渝中区居民社区
渝中区将科普工作纳入全区“十四五”规划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重庆渝中区政府与区块链企业合作打造食药品追溯平台
重庆市渝中区传统风貌片区发展思路浅议
影像社区
展示观摩 借鉴创新
————参加全国十国城市第25届体育教学与科研研讨会有感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