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晶,刘玉佼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关乎民生的大事,这就要求各个高校要将毕业生就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落实。指导学生就业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指导学生做好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择业与就业,这些都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
笔者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力求在学校“双高”专业群学生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分析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需要和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由课程组全体教师集体讨论,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及操作流程,完善学校“双高”专业群学生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整体设计。通过对学校“双高”专业群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实践,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全过程,逐步探索寻找出适合学校“双高”专业群建设特点的就业指导课程。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努力使学生掌握求职择业的各种技巧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关信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同时,对学校“双高”专业群就业指导课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资源的变革,给出我们的建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适应性。
时至今日,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已将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念融入就业指导课,基本形成较为先进的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理论体系,初步实现了就业指导课程的专业化、规范化。其中,主要的理论有帕森斯(Parsons)的人职匹配理论、霍兰德(Holland)的人格类型理论、舒伯(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克朗伯(Krumboltz)的社会学习理论等。
英美的高校普遍重视就业指导课的开发与实施。一方面,就业指导课呈现出系统性、层次性、多样性、专业性等特征,基本实现了根据学生需要设置课程。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包含职业选择、职业知识与信息、职业发展规划、求职技巧、劳动力市场需求、职业素养教育等,基本上都是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以专业的视角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了解相应的职业知识和职业特征,使学生逐步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既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还有就业实习实践课和专家学者及能工巧匠开设的讲座。另一方面,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法多样,即有知名教授采用案例驱动法授课,也有专家团队根据个人所长分段式授课,还有讲席教授组织研讨会、小组讨论、参观、实习及网络课程,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主体。就业指导课的师资队伍能广泛借助校内外人力资源,既有学校的就业指导人员,也有专业教授、以往的优秀毕业生、能工巧匠、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社区工作者等。
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些国内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与研究相对滞后,发展较为缓慢。具体到高职院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就业指导课设置不规范,学时少且专业化不足;课程内容多以国家和地方政策、面试技巧指导为主,没有构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课程整体设计中缺少课程思政的元素;师资力量主要依靠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辅导员,课程建设没有形成团队与合力。虽然国家要求各个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实际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各高校的投入差距较大,学生学习就业指导课的成效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更是处于边缘地位,师资队伍以刚大学毕业不久、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的辅导员为绝对主力,例如,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该课程的师资队伍中,年轻的辅导员占比约为90%。
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学校在就业指导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形式单一而且呆板;课程内容基本是一些理论性条款,与行业企业基本脱节;课程教学严重忽视学生真正关心的问题,典型案例较少而且分析不到位;教学目标不明确;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与“双高”专业群建设要求不匹配等。
目前,学校“双高”专业群与其他专业群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一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多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政策及就业技巧为主,比较理论化。二是在教学形式上主要是对各地区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宣讲,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三是过度重视劳动力市场信息的获得,而忽视了学生职业意识的培育和养成。四是在就业指导课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还体现得不够,缺少就业实践的训练。五是就业指导课教学还没有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六是实际的就业指导课教学组织形式与学生职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
就业指导课的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不适应,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课程整体设计缺失,没有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立德树人在就业指导课中体现得还不够。二是教学目标偏离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三是就业指导课程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
目前,就业指导课师资力量还不能完全满足“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的需求[1]。具体来说,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师资团队整体专业化水平不足,师资队伍基本上都是由缺少就业指导经验的辅导员担任,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占比较低。二是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力度不够大,开设的就业培训讲座也比较少。三是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普遍存在职称较低的情况,以中级及其以下职称为主,高级职称师资占比不到10%。四是由于辅导员转岗等原因,就业指导课的师资队伍不够稳定。
一是明确调整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在学校“双高”专业群就业指导课教学实践中,要既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注意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育,还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在分析就业形势的基础上,大力宣讲就业政策,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运用多种途径介绍劳动力需求信息,重视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二是根据学生需求调整课程设置[2]。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要适当减少就业形势与政策、学生求职择业的技巧、进行心理调试以适应职场等内容的比重,增加学生需要的提升自我约束能力和深化职业认知等内容的比重。具体到职业生涯规划课,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从学生需求的角度进行指导,应该将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时间调整到学生最需要就业指导的大三时期。
三是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理念。在“双高”专业群就业指导课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减少理论课课时,增加就业实践教学课时。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尽量避免“填鸭式”和“满堂灌”教学,要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典型案例,促进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是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课的评价体系。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并形成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对学生回答问题、课堂发言、小组讨论中的亮点给与正面肯定,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是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担任“双高”专业群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教师,要通过培训、交流、学习等多种途径深刻理解该课程的地位与作用,以自身的良好经验指导学生就业。同时,教师要将终身教育理念融入教学中,还要增加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担任就业指导教师的比重。
1.完善就业指导课程设计,修订就业指导课课程标准
要完善“双高”专业群就业指导课的整体设计,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分析“双高”专业群就业指导课的现状,调查就业指导课师资的构成,全面了解学生和企业对就业指导课的需求。
学校要制定就业指导课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制定课程思政的行为规范与执行标准,将教师从事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的业绩纳入二级院系绩效考核,将教师的课程思政业绩计入个人业务档案,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与激励与约束。可以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及企业技术能手开展就业指导培训,邀请本校毕业生楷模分享就业经验。可以组织部分社会工作经验丰富、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该项课程的指导教师,提高就业指导课授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可以委派思政教师定点参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设计。
修订课程标准需要挖掘梳理就业指导课的思政元素,尽最大可能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育人功能。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修订就业指导课程的定位。在课程定位中,首先要体现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其次要体现职业道德意识,然后要体现职业素质培育,接着要体现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和创新意识,最后要体现科技报国的社会责任感要求。
二是修订就业指导课程目标。课程目标通常由知识培养目标、技能培养目标和素质培养目标组成。在知识培养目标中,要提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要求。在技能培养目标中,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技术技能,确保学生学一门、爱一门、专一门、精一门。在素质培养目标中,必须提出求真务实、勤奋好学、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敢于质疑等要求。
三是修订就业指导课程设计。教师要根据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学情(首先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和实践能力以及学习特点,如心理状况、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对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并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四是重构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保持学科与课程基本体系不变的前提下,遵循“思政”与“专业”相长的原则,明确课程中每个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厘清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之间的关系,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中,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认识和重构再造,夯实“铸魂”工程,筑牢“信仰、价值与精神”之基,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
五是修订就业指导课程实施建议。首先要根据课程设计修订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及其重点和难点的取舍、衔接和配置;其次要修订知识点之间的分割与关联;再次是构建前后知识间逻辑关联;接下来是对课程和章节层次的重点、难点、疑点的梳理、分辨与提炼;然后是教案、课件和板书的构思、设计和具体制作;再后来是课程、章节、知识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
六是修订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评价。任何课程都有诸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政元素,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也要基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层面展开,制定出相应标准。为更科学地进行教学评价,应该建立课程思政档案(具体包括建立教师课程思政业绩档案和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档案)、记录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这就需要学校教务处和二级院系深入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一线,身临其境感受课程思政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
2.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落实立德树人各项任务
一是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既要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要体现职业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还需体现劳动精神、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必须包含美育、人文素养、服务社会及社会责任等内容。
二是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既要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又要增强学生对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等的认同,还要体现工匠精神、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等职业情操,同时,必须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是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既要展示教师队伍良好的师德师风,还要践行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要求,对学生要尊重、理解、爱护、关怀,有一颗仁爱之心。
四是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要善于发挥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的作用,对于这一部分教师来说,要保证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符合要求,也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重点培养好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并指导学生做好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3.结合专业和学科实际,充分挖掘丰富的思政元素
一是要根据课程所属学科与专业挖掘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元素。专业建设由课程或课程群组成,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需要依托专业建设来培育。教师要依据课程所属学科与专业形成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所涉及领域的科技发展最新成果等,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内化为学生的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行为。
二是结合学生所需职业素养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岗位规范和要求,是从业者综合品质在职业过程中的表现,职业素养通常由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和职业意识4个部分组成。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但是,不同学科和专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各有侧重,甚至差异很大。所以,就业指导课教师要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以及学生未来职业的需求,充分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职业发展,增强育人功效。
三是采取多种方法挖掘就业指导课程的思政元素。可以构建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的教师团队,搭建思政课、专业课和就业指导课教师相互合作的平台,探索并鼓励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协作。可以借助超星、腾讯、钉钉等平台,使得不同学校的同类专业或学科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进行交流,通过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挖掘出该课程更多的思政元素,从而提升就业指导课的思政水平。
一是针对就业指导课程师资团队专业化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建议增加更多的学生助理,帮助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以便于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外引和内培的形式,提升就业指导课教师团队的专业化水平。二是加大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经常性引入知名企业的高管、HR等来校与“双高”专业群师生交流,提升教师的就业指导水平和学生的职业素养。三是激励具有企业实践经验和高级职称的教师参与就业指导课教学,改善目前就业指导课教师专业化程度不够和普遍职称较低的现状。四是通过适当的政策倾斜,让一批有能力的教师进入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使就业指导课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