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冀琴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轨道交通学院,成都 610218)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需要高职教育切实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高职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教育的质量。
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在人才培养上,我们应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教育部“双高计划”要求提升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质量,对高职教师紧跟行业、产业发展、扩大教育影响力提出要求。专业群高职教师提升高水平专业能力成为“双高计划”建设的内涵要求。
随着科技的创新,轨道交通在智能建造、智能装备和智能运营方面发生着日新月异的进步与变革,智能化施工、智能化检测监测、智能化客运票务服务、调度指挥等为岗位核心职业素养要求带来新的变化。高职轨道交通专业群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教学科研是为对接的行业、企业服务的,为其提供人力资源与技术技能支撑。高职教师必须紧跟轨道交通专业/职业领域的发展,做好自身专业发展规划,提高专业发展能力。
轨道交通专业群是以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牵头专业,将铁道工程技术、铁道信号自动控制、铁道车辆、城轨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进行组群建设。专业群建设具有系统性、协同性、交叉性,以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必须依靠优秀的教师队伍。在“双高计划”发展背景下,高职教师的发展环境、社会尊重度日趋友好,同时,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诉求强烈,因此进行高职轨道交通专业群教师(以下简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外部引导、激励以及创设的环境中,通过自身的主动学习和努力在职业生涯发展中提升和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结构各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与共同发展[1]88。其内涵包括以下内容。
良好的专业认同是指高职教师自身能全面深入认识与理解本职工作,充分认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充分了解服务对象(高职学生及企业)的需求[1]89,理解高职人才培养应具有的综合素养、专业能力,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良好的专业认同也是专业发展顺畅的基础,促使教师明确目标、发现问题,制定有效的发展规划,实施、改进工作方法,推进工作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高职教师全面的专业能力包含作为教育者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和作为职业培养者在轨道交通岗位领域的专业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
高职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教师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明晰轨道交通职业精神的内核,将“人民铁路为人民”“工匠精神”培育浸润在具体的育人实践中。
2.教育教学能力
这是基本的专业能力。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需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知识体系做支撑,一是具有支撑性的专业理论所需的学科性知识;二是具有核心性的解决职业岗位实际问题所需的职业性知识;三是具有手段性的教学方法所需的教育教学性知识;四是具有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群高职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具备一定的与专业群关联、交叉、延展的知识。
3.实践教学能力
这是对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的独特性要求,其本质是让学生具有能胜任岗位的职业技术能力,是实现学生与岗位“零距离对接”的基本保障,是必备的核心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能力表现为教师具有能够对接岗位的职业能力,能建设实训课程、开发实训项目;能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实践教学。
4.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即能够将实践活动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升华的能力,使其成果作用在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群建设质量上。基于校企合作,教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5.科学研究能力
教师在轨道交通生产领域,通过专业性、学术性研究具有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劳动生产力的能力。科研能力分为发现问题、查阅文献、总结归纳、实验设计、组织实施和科研表达等能力。
6.社会服务能力
这是指教师为社会提供培训、咨询、解决生产经营实际问题所提供的技术及智力支持。在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该能力也表现为教师具有搭建校企沟通桥梁的能力。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能否稳定、持续,对其影响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1.内在动机: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叫内在动机。高职教师内在动机各发展阶段主要有保有工作需求、被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2.价值判断:高职教师判断自身对专业发展活动是价值高、价值一般还是没有价值,结合其自身工作实际做出相应选择,从而对专业发展的实施产生影响。
3.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受到主客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教师职业活动对教育性、专业性、职业性均有较高要求,职业活动类型多、内容复杂、要求高。教师对这些活动实施及完成的结果或者效能是否具有“自信”,是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因素。
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在理论教学方面最高,在自我评价的思想道德水平方面也很高,在实践教学能力方面相对次之,但对教研科研能力相对缺乏一定的信心,社会服务能力苦于经验不多因此自我效能感较低。
4.投入(时间、精力):在哪一方面投入以及投入多少是与专业发展产出成果密切相关的。投入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内在动机、价值判断和自我效能感的综合影响[2]。
高职教师多数在教学活动中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在专业认同感上,从认为本职工作是初级阶段的“养家糊口的工作”,到“尽责把单纯的教学工作做好”,再到高级阶段的“热爱高职教育,提高自己”都存在。在教师的专业发展策略中,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以平衡各种专业活动,使教师专业发展实现专业针对性、过程系统性、内容有效性,达到个人与专业群发展目标一致。
1.外在动机:是由个体所从事的活动以外的刺激所诱发产生的动机。高职教师进行专业发展是基于“我喜欢,愿付出努力”的内在动机,还是基于“我要养家糊口”“领导、学校要求我做”的外在动机,其表现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部分教师在专业发展活动中,从事教研科研活动的外在动机驱动明显,“被动”进行工作。
2.工作环境:主要指校园的人文环境,如政策制度、人际关系等。在院系政策制度、领导管理方面能支持并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的工作环境[3],是积极影响因素。
此外,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质量监管,比如教学督导、评价与诊改等能有效实施也可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3.社会服务:主要体现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方面,社会服务能力反映了高职教师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声誉与地位,凸显其职业性,实现个体与专业群发展一致。深入的校企合作增强了教师的专业认同,促进其专业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因此,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摒弃那种以成绩论英雄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文化建设中重视学生人文素养与健全人格的培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社会培养出学业过硬、心智健康的健全人才。
4.教学、科研成果:属于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指标,能否积极引导教师加大投入,提高教学、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是关键。
作为外部因素,教学、科研成果要素的影响对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明显不同,对于处于稳定期的年龄较大、已获得副高职称的教师,其影响力一般,教师展现出的成果质量一般;对于处于成长期的教师,其影响力明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教师时间、精力有限、发表高级别论文受阻、研究能力欠缺等因素,教学、科研成果因素在专业发展活动中属于较弱项,但对“双高计划”建设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梳理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推动影响因素成为积极动因,是高职教师渴望表现优良和提高优质成果产出的内在需求,也是提高专业群建设的关键要素。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及学校制度改革的推进,绝大多数高职教师都具有良好的专业认同感。但教育成效的成败、职称晋升难度等因素影响了部分中青年教师的专业认同坚定性。例如,学校是否有向青年教师发展倾斜的政策制度、学生课堂反馈情况、学生对口就业情况等都会导致教师的专业认同感产生波动。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阶段性,入职前获得专业能力发展基础;入职后要经历实习期(入职培训、“老带新”培养、公开课展示)、成长期、稳定期、跨越期(教学效果显著、教学科研成果丰富、具有一定知名度)。
教师内心渴望专业技术职称得到提升。部分高职院校借鉴本科院校的考核制度,将是否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作为晋升高级别职称的必备指标。发表核心期刊对于本科院校教师尚有一定的难度,对高职教师而言难度更大。加之轨道交通领域的专业期刊选择面相对较少,导致部分高职教师从讲师向副高职称晋升受限,从而放弃专业发展规划。这是教师内在动力不足的深层原因。
高职教师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实践教学能力相对薄弱。虽然学校也会定期要求教师进行顶岗实践活动,但囿于教师要兼顾教学、经费、家庭,以及实践企业基于技术、人身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导致实践效果大打折扣,常常是实践时间短,实践内容不够深入。
而新技术、新设备、新的运输组织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专业能力如不能紧跟技术变革,将无法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
高职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主要手段包括内因驱动和外因驱动。内因驱动为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及其延伸,如科研改革、校外各级各类师资培训、纵横向项目研究;外因驱动的各类校内专题培训主要基于考核要求,如校内专业诊改的课程诊改培训、课题申报培训等继续教育培训。
内因驱动手段对于内因动力不足的教师影响效果甚微,在应付的心态下完成的成果其质量得不到保障;外因驱动手段针对性较强、效果较好,但实施中也面临培训质量参差不齐、优秀教师难以全覆盖等困难。加之校际的学习、交流机会缺乏,导致视野相对狭窄,不利于专业群教师团队专业的发展培养。
高职轨道交通专业群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对教师行动的驱动力强于外在因素。当个人的内在动机、价值判断、自我效能感唤醒其潜能与自觉性时,他将自愿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进行职业活动与研究。如果外在动机、工作环境、社会服务等外在因素赋予高职教师更多的自主决定权,形成合力共振,则可获得最佳成效。
由于轨道交通专业群招生规模稳中有升,而教师数量有限,教师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完成基本教学工作,无法对课程深耕细作;更没有多余精力进行自我修养的提高,如开展科研、社会服务等专业发展活动。学校更多倾向于“管理”而不是“服务”。这样的校园氛围会降低教师对专业的认同感,抑制其内在动力,导致专业发展陷入被动局面。
高职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本身有提高专业知识、研究水平的愿望,有从事教研、科研以及服务社会的兴趣与动机,希望成为“老师”“技师”“学者”,获得学生和社会的认可,但这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保障。
激发内在因素,释放教师的时间与精力。首先,应减少基本教学工作量,使教师有时间和精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上好一门课,积极开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专业发展活动。其次,配套改革学校绩效考核方式,使其政策制度向教师序列人群倾斜,对专业发展相关的活动予以支持并对成果认定作出相应要求,使取得优质成果的教师的待遇得到明显提高。最后,加大教学质量督导检查、诊断改进,提高专业教学能力的内涵质量。
高职教师上好一门课是其基本的专业能力。轨道交通专业群课程体系由底层共享课程(思政、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群基础课),到中层分立课程(各个专业方向课程),再到高层互选课程(各个专业拓展课、专群内专业互选课),有复合、有交叉。对标“双高计划”建设质量、校企合作、上好一门课的要求,意味着教师要进行精品课、思政示范课、“金课”(一流课程)、“课堂革命”等项目的课程建设,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与实践能力,能厘清专业群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逻辑关系,理解课堂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能实践运用、归纳总结,最终通过师生督导评教,课程资源、能力大赛,教学成果等予以呈现。抓好课程建设,是教师技术技能积累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有益基质[4],即提高专业教学能力时,辐射研究改革、社会服务等能力,强化专业发展。
1.深刻理解轨道交通的“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
轨道交通领域的“工匠精神”包括“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人民铁路为人民”“火车头精神”,以及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蕴含的成昆铁路建设中“战山斗水、坚守实干、创先争先”的企业文化,这些都是课程思政建设中职业精神的主线。高职教师应借助多样的思想政治学习活动,主动收集能工巧匠、技能大师、优秀毕业生、生产案例等素材,在深刻理解轨道交通领域“工匠精神”的基础上,融入课程思政建设。
2.形成良好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外因驱动内因,促进专业发展
教学评价包括学生评价和学校评价。学生评教主观性较强,对专业发展促进相对较小。学校评教机制如果得当,将优化完善外部因素,推动激励内在动因,促进效果良好。学校应建立学校、系部、教研室三级督导评教体系,形成日常督导和专项督导、督导结果与绩效分配挂钩机制。严格教学过程管理,对教案等教学资料进行“好、合格、不合格”三级分级;开展学校、系部二级说课、教学能力大赛;对各级评选、获奖均有绩效体现以及荣誉认定,并对由此拓展关联的教改项目予以优先立项,形成专业发展可持续性激励政策。
3.深化校企合作,增强技术技能的积累
课程建设要突出职业性,高职教师必须具有甚至超越轨道交通企业、岗位要求的技术技能积累。深化校企合作,一是深入企业向专业技术人员、劳模工匠学习实践,与名师同行,在产学融合基础上向产学研用迈进;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高水平培训交流,与企业、高校的同行建立良好的联络,借助职教集团开展专业发展活动;三是平衡跟岗实践与正常教学的教师待遇。如果脱产实践致使收入降低将导致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欲望降低。学校应在政策和资金上对脱产实践工作给予支持,平衡实践和教学二者的关系,从根本上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增强其专业性、学术水平,着眼长远发展,否则教学将缺乏可持续性发展。
面对“实习期”“成长期”“稳定期”“跨越期”各个专业发展阶段,高职教师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需求,需要做到“术业有专攻”。专业认同需要循序渐进、主次分明,要想达到面面俱到的专业发展成效并不现实。高职院校通过类型管理对教师进行指标评价:对教学型教师侧重其教学能力的相关评价,对教学科研型教师的评价适当向科研专业方向倾斜,对科研型教师则侧重其在科研与社会服务相关活动中的评价。绩效考核评价从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社会服务三方面进行定量考核。结合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培养路径,指标体系要科学可行,分层全面、系统细化,起到指导和引领作用。
学校系部借助学校“双高计划”建设,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指标体系。首先,系统性厘清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及细化内容。其次,通过制定明确的激励制度和路径,指导教师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路径,实施专业发展活动并获得预期成果。最后,根据教师类型及发展需求,制定“指标套餐”。筛选指标,赋予不同权重,科学制定基本合格线,力求教师个人与专业群、学校发展目标一致。采取多元评价与定量定性结合,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高职轨道交通专业群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有效的制度作为保障。制度作为外在因素,属于外在因素和工作环境范畴。政府及高职院校完善专业发展制度,主要涉及: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制度、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制度、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体系。
首先,在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制度的实操层面进行改革。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2+1”定向培养背景下,职业院校与轨道交通企业积极响应、参与。从深化师生实践管理角度,建议政府出台院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相关法规;从税收制度、社会责任、义务执行等层面强制、鼓励、引导企业积极接纳职业院校教师,真正让教师深度参与到企业的日常实践工作中,使企业愿意接纳教师参与实践成为常态。同时,校企双方细化企业实践制度,从资金、成效、安全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规定。
其次,改革高职院校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打破“唯高级别论文为评审主要指标”的限制,大力鼓励教师在人才培养、特色创新、指导学生竞赛获奖、教师技能竞赛获奖、企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发展进步,将以上内容纳入职称评审指标,满足教师职称晋升需求,激发教师的驱动力,促进专业发展百花齐放、硕果纷呈。
最后,对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体系,可以按照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实践研究能力培养体系两条路径构建。前者,通过“青椒工程”、课程建设改革,到技能大赛锻炼以及教育教学理论培训、会议交流等专业发展活动进行培养。培养主体包括教师个人、教学团队、管理督导者,以及校级以上协会。后者,主要以校企合作开展为抓手,通过校内实践课程指导、实训基地建设,到校外实践、社会服务、行业企业培训交流等专业发展活动进行培养。培养主体包括教师个人、教学团队、管理督导者以及企业、企业指导教师、行业企业等。
高职轨道交通专业群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是针对当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现实及专业群建设实际提出,改革完善外在动机、校园环境、社会服务等外在因素,唤醒并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价值判断、自我效能感知,以及投入程度等内在要素,激发高职教师对薪酬水平、职称晋升、个人价值实现等的追求,在自我激励、学生爱戴、社会尊重的氛围中实现教育教学的理想,在培养学生、服务企业、回馈社会的劳动中提升专业能力,从而达到增强高职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使其感受职业价值与生命意义,获得幸福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