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视域下中国青年民族精神认同的培育路径

2023-01-21 07:35:20马丽丹吴立红吴越卓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精神

马丽丹,吴立红,吴越卓

(1.黑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黑河 164300; 2.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实现民族复兴” 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愿望和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鲜明主题,是中国青年接续奋斗的核心目标。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内在的生命源泉,是民族国家文化实力指标的重要精神要素,是民族复兴动态实践过程中的精神引领力量。如何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进一步增进中国青年的民族精神认同、强化民族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民族精神成为有效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命题。

一、凝聚与引领:民族精神与民族复兴的内在关系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是历经岁月洗礼、历史沉淀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精神风貌,是 “我族” 能够区别于 “他族” 的精神标识。在世界文明体系中,文明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在于不同文化所展现的民族特质,而每一种文化之所以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就在于其内在独特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文化民族性的集中体现。

民族复兴是再现一个民族实力强盛和国际威望的话语表达和美好愿景,意味着一个民族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国地位的重新认定,意味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全领域强势的同时还要包含精神层面和文明类型的认同,在时间维度是 “复现” 过去的辉煌与强盛,在空间维度是 “兴成” 现实的世界性强国。

从历史向度来看,民族精神在民族复兴中起到重要的精神凝聚作用。在中华古代文明繁荣昌盛的对比之下,面对近代中华文明 “不如夷” 的历史境遇,中华民族的民族复兴意识逐渐觉醒。在学习西方文化文明的过程中,近代中华民族批判地吸收了西方文化文明中科学、民主、自由和法制等精神内核,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在寻求独立自主的革命探索中, “中国之所以会产生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中国革命并取得胜利,正是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结合”[1]。近代的民族精神是破除中国社会矛盾、实现中国革命胜利的主动性精神力量,是中国由传统迈向现代的极为重要的、基本的价值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 “百废待兴” 的现实需求决定了民族精神应继承中国革命精神并传承与发扬;世界格局的改组和时代主题的变更,中国 “摸着石头过河” 式的现代化道路探索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需求,无不需要民族精神的凝聚,也进一步促使当代民族精神的开拓创新、自我蜕变。当今中国进入了由 “体量大” 走向 “实力强” 的强国时代,逐步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具有全球话语权、开创社会主义文明超越西方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沉淀于民族文化的最深层,是中华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核。

从发展向度看,人类社会内生自主的高级发展需求是要发挥 “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的引领与超越作用。将民族复兴实践看作社会存在的基本现实条件,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高阶性” 对文化引领作用的高度需求中,民族精神必然作为一种能够引领、凝结社会文化需要的 “主动性力量” 反作用于民族复兴实践并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在民族复兴的动态实践历程与未来发展目标的努力奋斗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中华文明新形态,生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体化融合与构建的中华新文化。作为一种正在生成不断发展进化的新文化形态,中华新文化的继承性与融合性、时代性与民族性、阶级性与共同性等特征日益成熟,其中时代性与民族性问题突显,而民族精神正是使中华新文化形态的民族性稳定不变的内在核心,在这个意义上,中华新文化形态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外在精神标志,对中国经济实力增强、现代化道路的推进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发挥着重要的内在支撑作用。

二、基础与标识:民族精神认同在民族复兴中的价值彰显

民族精神认同是基于长期以来生活的地域、使用的语言、形成的性格等内化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心理上的归属感,是个体对自我定位、群体内部定位的基本判定。民族精神认同的基础条件是族别身份认同,内在本质是民族文化认同,外在能动实践是对民族国家发展奋斗目标的认同。

(一)族别身份认同是民族精神认同的基础条件

民族精神认同首先是族别身份认同。身份是个体出身和社会地位的呈现,是个体自出生起就在社会多重关系中的一个具有显著标识性的特质。历史上的民族同化问题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而保持自身独特性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内在凝聚力。中国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互鉴中留存了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发展、价值信仰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根基,形成了中华民族这一共同的民族身份。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也是民族兴盛的关键。民族复兴的主体性力量分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体力量和全体各族人民的参与主体力量两个层面。从领导主体层面看,中国共产党有 “改变中国命运的精神自立之功” 。党的百年党史围绕的主题就是 “民族复兴” ,无论是从初心使命还是从理论指引、道路开辟等方面考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是无可替代、至关重要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的初心使命激励下,以伟大建党精神为牵引,使得近代以来民族复兴的梦想精神由被动转向主动且越来越主动,成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的精神线索与精神密码。从参与主体层面看,中华民族全体各族人民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凝聚下推动着中华民族历史前进。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中华民族全体各族人民以爱国主义的最深厚民族情感为团结一致的奋斗旗帜,始终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努力奋斗。以历史视野来看,民族复兴与人民生活有着历史同一性。民族复兴生成并实现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创造之中,同时,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创造也正是民族复兴的深层而持久的精神动力。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共同的民族身份是民族团结的根基,对族别身份的认同是各项民族政策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是民族成员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的前提。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民族主义思潮对世界局势变化影响巨大,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影响着团结与稳定、和平与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既是强化统一的中华民族族别身份认同,又是增强家国情怀、制度权威和国民的归属感,避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部由于不同民族的差异性衍生的族群间隔冲突和独立诉求风险,有利于维护国家民族的团结与稳定。

(二)文化认同是民族精神认同的内在本质

共同的民族身份是民族历史演化的产物,其内在蕴含着民族内部成员的精神家园和情感归属,本质是印刻在民族基因族谱上的共同的民族文化。马克思认为: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2]每个民族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归属及自信都是在历史演进中不断生成出来的,并在每一次的文化洗礼过程中发生变化。

中华文化独有的包容性与生命力使其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几千年来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传统构成了东方民族独树一帜的思想文化根脉。中华民族复兴根本上是文化和文明的复兴,让中华五千年文明辉煌重现,通过扩大文化影响力来共享价值观,促进世界共同发展,让中华民族重新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文明意义上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种文明类型在世界范围的崛起,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同时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的繁荣兴盛彰显出巨大的制度优势,文化制度的创新必然内在地要求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此凸显文化功能、文明价值,这是中华民族 “强起来” 的一个必然要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3]没有文化的兴盛就没有民族的复兴,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精华的高度凝练和集中概括,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是中华民族 “精神自我” 觉醒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指出: “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说来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4]“精神自我” 的觉醒也是如此,是在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中逐渐发觉 “本族” 与 “他族” 、民族文化与异己文化差别的民族意识,并形成了一种国家、民族文化认同。作为民族内在精神的一种支撑性力量,文化认同是民族内部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趋同型认同,是带有明显人文符号的文化意识。文化认同既对共同社会个人具有凝聚功能,也对共同社会团体、统一民族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认知上具有向心力作用。

全球范围来看,文化全球化的趋势走向明显,与此同时,不同民族的文化归属感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异质文化的冲击对维护中华民族利益、文化传承都产生了相当程度的作用力。当前中国国内文化保守主义盛行,国际社会文化分裂主义强势,带来了国家巨大的 “维稳” 成本。在强调共同体身份认同和共享价值观的基础上,文化认同需要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有机融合,使中华文化一体化发展可能性得以实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政治、经济、军事的崛起与强大,更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具有自身民族特质与烙印的文化新形态的兴起。因此,民族精神认同是与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密切相关。文化复兴无论是要素上还是功能上,甚至是本质特征上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定意义上是核心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复兴从根本上可以理解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文明的复兴。

(三)发展奋斗目标认同是民族精神认同的外在标识

民族精神内在价值认同的外在显性标识是对民族国家发展奋斗目标的认同。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是在时间维度 “复现” 过去的辉煌与强盛,在空间维度 “兴成” 现实的世界性强国。世界性强国不仅要有过硬的硬实力,还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从大国崛起的规律来看,大国崛起的基本标志是在世界体系中获得强国地位并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是国家实力强盛的直接结果,其中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构成要素的核心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国的兴衰以及大国的地位。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全体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所选择遵循的是和平式崛起道路,与近代以来西方列强掠夺称霸的崛起之路截然不同,这种和平复兴是中华民族精神 “和而不同” 的集中体现,是中国道路对西方霸权逻辑的超越。中华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能否 “复现” 和 “兴成” ,根本上取决于中国能否打造出实力不低于西方大国、而道德文明却高于西方大国的文化实力,需要中华民族精神认同为基础的民族凝聚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党史书写着中华民族复兴的阶段性成就,为实现民族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时代中华民族全体人民要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更加需要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6]。民族精神是融合了中华民族历史使命的民族性和精神性的引领力量,作为一个以文化认同型为内在凝聚力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奋斗目标是方向,体现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的动力,也是民族精神认同的外在显性标志。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后发现代化国家在向现代化迈进的历程中,过于偏重时代性而忽视国家的民族性,极有可能导致本民族的 “消亡” 。因此,对于后发现代化民族国家来说,民族精神认同是防范本民族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出现 “解体” 风险的价值所在。

三、历史与文化:青年民族精神认同培育的路径拓展

新时代民族复兴需要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引领,培育民族精神认同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需求,是民族自我主体性精神觉醒的诉求。青年人的民族精神关系民族复兴的文化内在精神支撑,对青年人的民族精神认同的培育尤为重要,以大历史观和文化视野的双重向度拓展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精神认同的培养路径,是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有效方式方法。

(一)历史向度:大历史观筑牢国族身份认同的基础力量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历史不但会真实记载来时的道路,并且会照亮未来前进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6]大历史观是正确看待历史发展和准确把握历史趋势的科学思想方法。树立大历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胸怀格局,亦是当代中国青年的必备素养。

青年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主体力量和人才保障。进入新时代,中国青年面临新的危机与挑战,是较之过去更为复杂的社会现实、更加多样化的生活场景以及多样化的思潮影响,因此,更加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更为广阔的历史视野,这是中华民族能够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重要保证。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是一部书写着中国各民族开疆拓域的奋斗史、辉煌灿烂的文化史,也是一部民族精神的凝聚史,最终形成了五十六个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成为中国疆域内各民族普遍认同的身份归属。与此同时,民族文化亦呈现一体多元的繁荣发展态势,从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到汉家文化的出塞,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中华文化在交融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貌,并自觉维护着中华文化不断被传承。历史鉴证,中华民族的族别身份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前提性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化对青年的历史教育是筑牢族别身份认同的最直接有效的路径。

树立大历史观,一方面应高度重视和加强中华民族史研究,另一方面也应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把握历史叙述权和话语权,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中,以大历史观构建新时代中华文化一体化模式的理想图景。通过深化青年人历史教育的实践引导,在尊重民族共同体内部少数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同时,强调统一民族文化的共享性;通过深化历史教育的实践引导,使各民族的青少年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强化国族身份认同意识,从思想、行为、情感及文化上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文化向度:以文化人提振文化的精神引领力量

以文化人是以文化力量, “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和滋养中,不断提升人的素养,提升生命的文明,以实现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7]。以文化人是文化作用的内向维度,面向人及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发挥文化的精神引领力。

从国际视野维度,世界范围内的大国崛起都离不开思想文化的作用,而一个实力强盛且富有威望的民族亦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发展繁荣、软实力强大的民族。无论是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还是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抑或是米勒的文明共存论,都突出强调了文化在当今世界局势竞争中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中国历史维度,近代中国在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严重的生存危机面前之所以没有被打垮,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 “家国一体” “国族一体” 的文化认同发挥了强大的凝聚作用。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向心力,民族精神认同意味着文化认同的前提。

教育的本质规定性是文化,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手段的实施,需要教育的引导来实现文化的约束和规范功能,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唯物史观认为,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诉求,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价值观的先进性体现在对社会和个人的导向作用上,不同的价值观引导民族发展的方向是不同的,因此,培育青年民族精神认同应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全方位,通过教育引导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根植于内心准则,外现于行为规范。从文化哲学意义上审视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文化的 “传” 与 “承” 是教育的初衷和本质,没有教育文化不可能创新发展,价值观很难传承。青年人正处在人生中接受教育的最佳阶段,更应重视青年民族精神认同的培育问题,教育引导是青年民族精神认同培育的主要手段。除了学校层面要加大力度,家庭熏陶、社会感染也应加大力度,借助科技创新发展,通过对青年的教育引导,区分层次,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强化教育作为文化方式和文化手段的工具价值,反哺人的创新活力的激发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从道德认知、养成和实践三个层面规范道德情操,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践行,真正意义上发挥价值观认同的凝聚力量。

强化青年民族精神认同,使中国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征途上能够更有效、更顺利地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 ;培育青年民族精神认同,促使新时代青年的精神自我意识觉醒,有利于抵御全球化各种思潮的侵蚀腐化,有利于保持社会主义坚定信仰和对中国道路选择的坚强信心。在当下和未来的时期内,中国需要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中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凝聚文化认同的核心力量。在坚持胸怀天下时,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拓创新,通过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影响世界文化格局定位、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多元文化体系共存共生、消解西方的文化优越论和文化霸权行径、重塑全球文明秩序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崛起,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际影响力。在坚持敢于斗争和自我革命中,抓牢意识形态领导权,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量,借鉴大国崛起中思想和文化的经验和东欧剧变的教训,防范抵御 “颜色革命” 风险,筑牢国家文化安全保障。

四、结语

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当今世界资本主义文明的扩张所形成的同一性力量已经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主体自由性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所反抗和消解的对象,中华民族复兴的不仅是向内的精神文化,也是向外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展现的是底蕴深厚、多元一体、自信自强的文化强国形象。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世界历史性事件,从历时态维度,民族精神始终贯穿近代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从共时态维度,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关系着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层基础和战略目标;从国际视野维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复兴意味着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内核的中华文化文明的复兴,意味着超越西方现代文明的新型社会主义文明的崛起。因此,加大对新时代青年的民族精神认同培育力度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在必行。新时代青年应以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强化民族认同,以民族精神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新文化一体化发展,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量,以时代新人的责任与担当稳步有序地推进民族复兴实践的千秋伟业,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