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单道秀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教育理念,指引教师以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应用学科知识,做到学用结合,增强学习效果。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未树立生活教育理念,割裂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机械地就数学讲数学,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影响了数学教学效果。针对此情况,教师要树立生活教育理念,实施数学生活化教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第一方面,数学源于生活,简单地说,在实施数学教学时,教师要联系教学内容,走进生活,探寻数学知识原型,以此为基础,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生活经验,促使其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获取数学知识。第二方面,数学回归生活,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灵活解决实际问题[1]。基于此,教师如此实施数学生活化教学。
生活片段是创设生活情境的手段之一。学生生活是由一个个片段构成的。这些片段中不乏数学现象。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学生储备了丰富的生活片段,认知了一些数学内容,为探究数学知识奠定了基础[2]。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教学内容为立足点,聚焦生活片段,创设生活情境。
例如,在生活中,学生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旋转现象,储备了旋转片段。在课堂上,教师呈现图片,展示各种旋转片段,如正在旋转的电风扇、手中旋转的风车、滚动的车轮等。熟悉的生活片段很容易抓住学生的眼球。学生在观看之际,自觉地在脑海中描绘相似场景。教师趁机引导学生描述类似场景。在学生的踊跃参与下,课堂上展现出诸多的旋转片段。围绕这些片段,教师提出问题:“你能从这些片段中发现哪些共同特点吗?”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积极思考,尝试从生活片段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推动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由此可见,教师聚焦生活片段创设生活情境,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揭示数学问题,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在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之际,多媒体成为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教师利用多媒体实施教学,可以直观、动态地展现生活场景,将学生带入真实情境中。
例如,在生活中,不少学生有到电影院看电影的经历。在电影院看电影时,要根据电影票上的数对,确定位置。于是,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微视频——到电影院看电影。根据教学需要,教师中止视频。此时,学生看到屏幕上出现一张电影票,写着(5,8)。于是,教师继续播放视频,将学生带入“影厅”。同时,教师提出问题:“根据电影票的座次情况,大家能在这个影厅中找到对应的位置吗?”在此问题的驱动下,不少学生迁移生活经验,尝试寻找座位。实际上,寻找座位的过程正是学生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增强认知。教师把握时机,利用其他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数对以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由此可见,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在揭示数学问题的同时,推动学生探究数学新知,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生活经验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建构的有力支撑。实际上,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过程正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数学新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建构数学认知,还可以锻炼多样能力,有助于增强课堂学习效果。对此,在实施数学生活化教学时,教师可应用多样方法,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其探究数学知识。
游戏是实际生活场景的缩影,通过游戏活动,学生可以体验趣味性的生活场景。在此场景中,学生会迁移生活经验,解决相关问题,由此掌握学习内容,丰富生活经验,增强数学学习效果。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同时联系生活场景,创编游戏,引导学生迁移生活经验,建立数学感悟[3]。
例如,教学“圆”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编创游戏,引导学生迁移生活经验,增强学习体验。在生活中,大部分学生都玩过套圈儿的游戏,积累了一定经验。于是,在课堂上,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编创套圈儿游戏。在游戏中,教师随机选择五名学生,引导他们站成一排,并在中间学生的前方放置一个瓶子。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套圈儿。此时,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我觉得这种方法不公平。中间学生距离瓶子近,很容易套中。而我们距离瓶子远,不容易套中。”此问题引发了其他学生的思索,他们纷纷提出问题:“要怎样做,才能使每个人到瓶子的距离一样呢?”在问题的驱动下,全体学生开动脑筋,联想本节课所学内容,给出答案:“站成圆形。”于是,教师让这五名学生围成一个圆,并测量他们各自到瓶子的距离。此时,学生发现,每个人到瓶子的距离相同。同时,学生也因此意识到,到圆心距离相等的点构成圆,由此轻松掌握本节课内容。
如此做法不但使学生获得了迁移生活经验的机会,还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学习内容,便于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享受游戏的乐趣。
画图抽象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实践体现。图画具有直观性,可以使学生在形象思维的作用下建构良好认知。诸多的数学内容可以用图画方式进行展示。对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要求,迁移生活经验,画出图像,由此抽象出数学知识。
例如,在进行“角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请大家回忆生活,或观察教室里的各种事物,发现不同的角,并试着将这些角画下来。”在此要求的作用下,学生发挥自主性,迁移生活经验和数学认知,走进生活中,寻找各种角,同时认真绘画。寻找角、绘画角的过程也正是学生认识角的过程。为使学生加深认识,教师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随机选择作品,用投影仪加以展示。此时,学生面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事物。同时,学生在这些事物中发现了不同的角。教师趁机引导:“这些角的大小一样吗?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察图画中的角,细心对比后有所发现,并踊跃作答,如“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张开程度有关系。当两条边张开程度越大时,角越大”。有的学生提出不同看法:“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度有关。”教师以此为切入点,提出要求:“请大家先画出一个角,接着延长这个角的两条边,思考问题:角的大小改变了吗?”通过画图,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两边长度无关”,由此深刻地理解了新知内容。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画图,迁移了生活经验,从图画中抽象出了数学知识,建构了深刻认知。同时,不少学生因此感悟了数形结合思想,锻炼了数学思维能力、抽象能力等,提高了数学学习水平。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注重“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的说明,是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方式。“做”是“教学做合一”的中心,动手操作是“教学做合一”的具体表现。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依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激活其生活经验,促使其自主探究,做到“教学做合一”。
例如,在“认识钟表”课堂上,教师采用实物展示法,向学生呈现钟表,引导其认识钟表,区分钟表上的时针、分针。立足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请用手边的物品,制作一个钟表。”在此要求的作用下,学生自发地搜寻身边的事物,如作业纸、直尺、铅笔等,迁移已有认知,认真“加工”,制作出钟表。如有的学生剪出一个圆形纸片,并在纸片上标注不同的时刻。同时,学生用不同长度的铅笔充当时针、分针。教师邀请该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移动时针和分针,配合描述一日生活。当该学生用时针指向7,用分针指向6时说道:“我早上七点半起床。”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体验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但将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模型”,还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便于加深对所学的理解,同时积累生活经验,提高学习质量。
生活化数学作业是学生从课堂走进生活的“桥梁”[4]。所谓生活化的数学作业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数学问题为主的作业。在实施数学生活化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联系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的数学作业,促使学生走进生活,应用数学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后,教师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素材,编创生活化的数学问题,设计生活化的作业:
(1)一支钢笔58.7元,比一只自动铅笔贵42.6元,请问一只自动铅笔多少元?买一支钢笔和一只自动铅笔一共要花多少元?
(2)地球的表面积大概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大概是1.49亿平方千米,剩下的全部是海洋。请问,海洋面积大概是多少?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概大多少?
(3)小红、小明和琳琳三人称体重。其中,小红和明明的体重一共是98.8千克,小明和琳琳的体重一共是88.5千克。请问,小红比琳琳重多少千克?
如此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同时难易程度不同,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支撑下,学生认真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把握二者关系,列出算式,继而迁移课堂学习所得,细心计算,得出结果。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堂所学的理解,锻炼了数学运算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还自然而然地积累了生活经验,便于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积极解决问题,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实践活动是学生体验现实生活的途径[5]。小学生的实践欲望较强,乐于体验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在体验实践活动时,学生会发挥主观能动性,迁移数学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对此,在实施数学生活化教学时,教师依据学生学习情况与现实生活情况,组织实践活动,驱动学生走进生活,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认识扇形统计图”这节课上,学生通过体验多样活动,了解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基于此,教师组织实践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教师提出如下任务:“请大家回到家中,和父母合作,统计自己家一周食用各类食物的情况,确定各类食物所占的百分比,试着制成扇形统计图,展示各类食物的食用情况,判断自己家的食物搭配是否合理。”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走进家庭生活中,与父母合作,经历调查、整理、计算、制图、判断等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顺其自然地应用数学所学,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通过与扇形统计图“互动”,进一步了解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增强了课堂学习效果。此外,一些学生和父母自主反思,依据扇形统计图内容与营养学观点,端正态度,调整饮食计划,进行健康生活。
综上所述,有效实施数学生活化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应用数学,增强数学学习效果。鉴于此,在实施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联系教学需要,应用适宜策略,如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其解决实际问题,借此揭示数学问题,促使学生探究知识,在生活中学习、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