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的价值取向

2023-01-21 01:53张智华杨禹琪
民族艺术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题材青少年家庭

张智华,杨禹琪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文艺创作时曾说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①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电视剧作为反映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媒介载体,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主题表达等渗透时代和社会的价值取向。近年来,随着《虎妈猫爸》 (2015年)、 《小别离》 (2016年)、 《小欢喜》 (2019年)、 《少年派》(2019年)、《小舍得》 (2021年)、《大考》(2022年)等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的热播,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家庭教育问题纷纷被呈现在荧幕上,引发了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强烈共鸣,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对社会、家长及其子女产生了影响。

一、中国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的概念及特点

我国电视剧自萌芽阶段开始就十分注重其教化功能发挥,尤其强调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教育题材电视剧的本质应当是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和反映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能够对社会教育意识的形成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从广义上讲,教育题材电视剧指的是从各方面影响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电视剧,例如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电视剧、科普知识教育题材电视剧、思想道德教育题材电视剧等社会教育题材电视剧,但从狭义上讲教育题材电视剧主要是指与学校教育相关的学校教育题材电视剧和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本篇论文主要将研究视角放在教育题材电视剧中的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上,因为在观众众多优秀教育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大多数逐渐将其叙事场景从校园转向家庭,家庭空间成为反映青少年成长问题以及浓缩社会问题的重要场域,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主要是指以家庭空间作为主要叙事场域,重点展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以及青少年成长教育的诸多问题,对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进行剖析和探讨,最终呈现父母与子女的双向成长与和解的电视剧。同时大多数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也涉及家庭生活中存在的原生家庭、隔代教育、青春期教育等社会热点议题,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也成了家庭伦理剧与青春校园剧融合的电视剧,是当代电视剧的重要选题之一。

相较于青春偶像剧在发展中存在的情节脱离现实、构筑乌托邦式的理想生活等问题,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从现实生活出发打造场景、铺陈叙事情节、抒写人物情感,力谋真实性,最大程度地贴近现实生活,让观众在日常化审美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共鸣。

在叙事情节方面,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将人物角色放置在家庭中,置放在亲情、友情中,在琐碎甚至 “一地鸡毛”的现实生活描摹中,更多地去展现普通人的情感和命运、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并破解代际问题,在最大程度上与观众共情。《大考》将视角下沉至一个普通县城,以平视的视角展现几个来自不同类型家庭考生的真实生活状态,以一种 “生活流”的方式,将日常化的生活、普通人的情感融入叙事,较好地展示了中国式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又较为立体地抒写出医护工作者、警察、基层干部等面对突发事件时同舟共济的大爱与大义。这些情感脉络的交错与汇聚,让观众在静水深流处感受到了人性的美与善。热播剧 《小舍得》中当代家庭在面对教育问题时出现的各种崎岖心态、家长们教育过程中的困惑以及家长们与孩子们的冲突和碰撞等都被描绘得入木三分。在演员选择及演技表现方面,这些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中的家长、青少年的演技因自然、不做作而凸显真实性。在 《小欢喜》中,演员周奇饰演的方一凡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高三差生形象,这本来是一个较为类型化的角色,但演员通过一些细节将人物塑造得真实而生动。比如方一凡和季杨杨之间的“相爱相杀”、对 “女神”陶子的小心思、与父母之间的关爱互动,还有对表弟的爱护等等,演员通过这些细节将方一凡这个角色生动鲜活地演绎了出来。同样,由李庚希饰演的乔英子也真实而个性鲜明,明明受了委屈但因为妈妈哭了所以只能道歉的难过、忍无可忍的爆发和爆发后的悔恨,其对这些心理情绪的捕捉都十分到位。从场景布置及服化道的设计来看,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中所呈现出的 “小细节”,能够让观众产生极强的代入感。例如,在电视剧 《小欢喜》中,三个高考家庭所居住的 “书香雅苑”小区里、楼道里贴满了各种不同类型补课机构的小广告;“春风中学”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有成绩排名、学习计划、每日练习题以及各个高校的报考信息;被赋予了很大希望的乔英子家中墙上被宋倩贴上各大名校的校徽,同时在冰箱上贴满了宋倩制定的各种营养食谱和计划……而作为现实主义题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大部分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将 “戳中观众痛点”以及引发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的思考看作是其凸显现实主义精神的利器,具有时代性和话题度的社会性议题是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在纷繁多样的电视剧市场中脱颖而出的法宝。例如:《虎妈猫爸》通过探讨父母总将自己与 “别人家的孩子”相比的攀比心,描述新手父母在教育问题上的焦虑心理;《小别离》则聚焦中产阶级家庭的 “低龄留学热”现象,对 “应试教育”“青春期叛逆”“中年危机”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小欢喜》在展现高考这个国民话题的同时,更是将“丧偶式育儿”“心理教育”“空巢子女”“青春期性教育”“抑郁症”“家庭责任承担”等社会万象议题融入叙事过程中;而在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中,除了聚焦黄家父子之间的亲情之外,父辈的婚姻关系也是剧中所表现的重心。近年来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对天价学区房被火热炒购、与普通民众的收入水平失衡的现状也进行了反映和批判,重塑了公民追求教育公平理想信念的信心。

二、当下中国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的价值取向表现

电视剧艺术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载体所具有的文化导向功能与教育功能,决定了其能够通过故事情节的铺陈、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提炼来建构相应的价值体系,进而深刻影响人们的社会价值、生活方式的选择和个体文化理念的形成。电视剧的价值取向也反映着社会意识和大众思想文化的价值取向变迁。电视剧作为主流价值意识形态的重要呈现媒介,在价值取向上应传播正确且积极的价值观念。

(一)聚焦教育痛点与折射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

中国家长历来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由于人口基数较大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重点学校数量稀缺和学前班、小升初、中考、高考等阶段性考试竞争激烈的现象;同时,一些重点学校除了考察学生的应试知识外,往往还要考察报考学生的特长,包括数理化竞赛的能力和写作、演讲、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才艺,因此家庭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越来越多元,这也导致了近年来 “教育支出”占据家庭总支出的比例逐渐增大、在家庭各项支出中的权重较高的现象。于是,在大众文化传播的舆论场上,家长们可以看到各类教育相关内容的话题此消彼长、长盛不衰:从幼升小到小升初、中考、高考的 “闯关式升学”再到家长们的“学区房焦虑心理”、对课外补习班的争议,再到 “假期游学夏令营”“出国留学”“艺考热”等现象均有所涉猎。这些舆论场上的教育话题及所聚焦的教育痛点也正是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的重要题材内容。从 《小别离》到 《陪读妈妈》聚焦低龄留学热现象,关注升学问题的 《虎妈猫爸》《小舍得》,以及聚焦高考的 《小欢喜》 《少年派》等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中国社会教育面貌和客观现实问题进行反映,但大部分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会以一种反面教材的形式凸显其批判价值。剧中探讨的无论是 “学区房”还是 “补习班”等教育话题,究其根本是在对父母在子女教育上的盲目竞争进行反思和对社会教育资源被垄断的批判。

在新媒体文化的裹挟下,社会上 “向上流动”的理论论调给大众带来的心理暗示让各个 “阶层”开始焦虑地寻求 “更上一层楼”的通道,而最容易 “改变命运”的向上途径就是教育。同时,大众也被一种 “剧场效应”所 “绑架”,以期争取更多优质资源。这种 “剧场效应”主要是指在观看一部戏的时候,如果前排的观众站起来了,后面的观众为了看清表演被迫也要站起来,最终会导致整个剧院的观众站立着观剧,甚至有些观众为了不被挡住视线而不得不拼命努力踮起脚尖才能看到。这种 “剧场效应”所反映的是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弊端,理应受到批判。无论是 《虎妈猫爸》中毕胜男在经历了 “幼升小面试” “择校躁动”等挫折之后,将教育焦虑转移到了力谋进 “第一小学”的执念上,还是 《小别离》中普通工薪阶层琴琴一家为了出国留学做出的 “卖房”和 “换妈”举动,看似夸张的情节现象背后实质上反映出当代家长的盲从和焦虑心理,也试图让观众通过剧中父母的 “疯狂行为”反思自身行为,进而获得教育。除了父母自身对子女教育的焦虑心理,这些教育现象也折射出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和引发对时下教育资源垄断导致阶层固化结果的反思。

(二)探讨 “原生家庭”影响与反思代际关系僵化

自古以来,以血缘和婚姻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始终是中国社会的细胞,同时注重家庭观念及伦理关系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内核。广义的家庭主要是指人类进化的不同阶段中的各种家庭形式,而狭义上的家庭是指父母加子女构成的 “核心家庭”、生活单位。因由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转型和生育政策的影响,中国家庭结构逐渐朝着 “核心家庭”的方向转变,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单位制“集体生活”和农业社会几代同堂的家族结构模式被不断消解,新时代 “原生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相较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21世纪之初更加广泛深刻,父母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里的 “原生家庭”是一个具有时间色彩的社会学名词概念,主要是指称子女在结婚成立新家庭之前,与原生父母共同构成的生活单位,根据社会学家的调查研究,“原生家庭”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子女早期的性格形成、价值取向、思维与意识的养成、行为选择等。很多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都在描写这样的家庭,揭示无论身处何种阶层、模式的中国家庭都会遇到的代际关系难题。例如对 “单亲家庭” “留守家庭”等异质化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进行深刻剖析。《带着爸爸去留学》中的武丹丹在出国留学前曾经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是个身处幸福世界的小公主。然而在她的亲生父母离婚、迎来了一个从天而降的 “后妈”后,她的行为举止开始突变,其失踪、报复等闹剧不断被上演,以此在父母那里找到存在感。同样,这种异质化家庭的影响在 《小欢喜》的乔英子家庭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现。家庭专权者宋倩专权而又脆弱,家庭蛰伏者乔英子带有反抗情绪的同时却又带着对母亲的怜惜与怜爱,而家庭的编外人员前夫乔卫东则空有爱女儿的心在这个家庭中却缺少位置。创作者将这种夹杂着严酷与温情、爱与恨的家庭氛围呈现给观众,引发大众对异质家庭关系的探讨。

同时,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也直接呈现出不少中国家庭的冲突和教育方式,例如中国家庭中最常见的 “愧疚教育”。父母对子女的一切付出都是出于最纯粹无私的爱,只要孩子能走上他们认为 “最理想”的道路。例如:《少年派》中,本来气质优雅的钱三一妈妈在发现儿子有早恋苗头时不惜用恶毒言语中伤林妙妙,只为儿子能心无旁骛地专心学习。《带着爸爸去留学》中的父亲黄诚栋更是对儿子过度保护,躲在路上、学校草丛里“保护”儿子;而另外一位母亲刘若瑜在为儿子陪读前曾经是著名脑外科医生,但是为了照顾孩子在国外的起居,她选择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在 “愧疚教育”的影响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际关系不再平等。这种不求回报的单向度给予,只是父代对子代的一种控制和情感压迫,在沟通缺位的情况下,弱者只能被迫接受强者 “专横”的关心。在《小欢喜》中,宋倩与乔英子这样的单向给予亲情关系,有着最令观众 “窒息”的体现。宋倩身为金牌教师严格限制女儿的娱乐时间,为乔英子制定了通向清华、北大的严格计划。同时在心理层面上,她也无法接受别人分去女儿对她的爱,过强的控制欲压得乔英子喘不过气来,最终把乔英子逼进了抑郁症的深渊。

(三)温暖治愈与正确教育理念的输出

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在呈现不同家庭模式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其实也是在向观众传递一种更为多元化的教育观,这包含时代和社会变迁之下,传统家庭教育观向新时代教育观的转变。首先,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尊重。在早期的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 《家有儿女》系列中,夏东海和刘梅一家传递出的 “开明教育” “学会与孩子进行沟通”等教育理念,这到今天看都非常超前。在 《小欢喜》中,三个家庭所采用的不同教育观念也更具有现代性:方一凡因为成绩不理想,希望参加艺考,母亲童文洁本来强烈反对,但冷静下来,依然选择尊重和支持儿子的意愿。乔英子热爱天文学,父亲乔卫东投其所好,送给英子一套天文主题的乐高,宋倩虽然嘴上说着这会耽误英子的学习时间,但还是愿意坐下来,跟女儿一起完成乐高的搭建。季胜利也从一开始反对季杨杨的赛车梦想到最后亲自体验开赛车的乐趣。当家长们放下苦口婆心的说教,陪孩子共同努力克服成长和学业中的困难时,孩子们不再以对抗的姿态面对父母,他们开始明白父母的苦心,并且愿意接受父母的要求。其实当下中国家庭普遍缺失的正是这种相互尊重的平等教育观念,这也导致许多孩子将父母视为强权政治推行者与霸权主义者,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代际冲突。其次,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也普及了很多具有实用性的教育知识。例如:在 《带着爸爸去留学》的每集片尾,都会有留学相关知识的科普彩蛋,这其中包括中国领事馆之于海外华人的重要性、小费文化、搭车文化、留学中介等相关知识,对于即将送儿女出国留学的父母来说,这样的实用性知识的输出也迎合了他们想要更多了解留学生活的心态。

随着 “慢生活”概念的不断提及和应用,国家广播电视局总局对于电视剧正能量的倡导也深入人心,电视剧创作不仅要 “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大众”,还需要有更多正能量的导向,而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在正能量的价值取向输出方面逐渐从伦理矛盾转向温暖治愈的方向。《小欢喜》里,虽然时常会有代际冲突的不断上演,但家长对孩子们的尊重和血浓于水的亲情以及孩子们彼此陪同成长、不离不弃的友谊也产生了治愈人心的效果。《以家人之名》打破了传统家庭的血缘界限,在这个母亲角色缺位的重组家庭中,布满了细碎又温暖的家庭生活片段,流动着比血缘更浓的羁绊与亲情,该剧以温暖积极的正向表达治愈观众的心灵。

(四)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与父母的“中年危机”

在家庭教育愈发功利化的现实环境中,父母往往秉持 “唯成绩论”的意识,忽略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而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在关注青少年成绩教育问题的同时,也呼吁家长对青少年的内心成熟与身心健康的关注。在 《小欢喜》中,在宋倩营造的紧张家庭氛围和高考压力之下,英子最终走到了抑郁症边缘,加之往届学生丁一的跳楼事件都使得“青少年抑郁症”问题被再度强化。据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统计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5亿抑郁症患者,近10年来患者增速约18%。而在抑郁症患者中,青少年的比例在逐年上升。根据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调查数据显示,9—18岁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4.81%左右。①参见谷雨数据 《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15%背后是怎样的中国式父母》,腾讯网,https://new.qq.com/rain/a/20201010A05ZA300,发表时间2020年10月10日。而在 《小欢喜》中,英子患上抑郁症后,她的父母听取医生的建议尝试从朋友做起、努力去改变,还有方一凡、陶子以及像刘静阿姨这样温柔知心朋友的陪伴,英子最终走出了抑郁情绪,这也给许多抑郁症患者和其父母指出了一条正确的路径。除了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外,青少年时期最不可避免的话题之一就是看似棘手同时也极具普遍性的青春期 “早恋”与“性教育”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对这些问题往往会采取逃避和强烈抵制的行动,这就会与青春期渴望拥有独立人格和意识的青少年产生对抗。在 《小欢喜》中,方一凡和乔英子仅仅因为一个 “爱的抱抱”,就让两家家长如临大敌;而两人共用一条吸管、一起喝一杯奶茶的行为,则在双方家长眼中成了他们早恋的 “实锤”。但方圆一家对待 “性”的态度,不是逃避,即使在儿子床下发现了“成人杂志”,也没有立马对方一凡进行批斗教育,双方进行了坦诚、直白的交谈,家长对相关知识的认知输出非常及时,同时也衍生到了尊重女性、男女日常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

除了父辈与子女因价值观的差异导致的冲突外,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父母们面临着的包括情感、职场、健康等在内的 “中年危机”境遇。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剧在展现其危机之时,也探讨了解决危机的方案。例如:在 《小欢喜》里,乔英子父母的 “情感危机”得以化解,从家庭中出走的乔爸爸与妻子复婚,又回到了家庭里;他坦然而诚恳地检讨了当年自己对婚姻和家庭的叛逆,最终获取了妻子和女儿的原谅。而方圆虽然遭遇了人到中年的 “失业危机”,但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开网约车“灵活再就业”;并且在开车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位导演,开始了兼职配音的生涯,最终成为一名 “斜杠青年”。

三、当下中国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多元价值取向的作用

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的魅力就在于因其多元价值体系的存在,给足了观众可以讨论的空间,这类电视剧通常会给观众带来一些思考和引发对某些问题的探讨,随着故事的展开和各种人物价值取向的碰撞、交流与对话,观众对其某些人文价值的迷思或许最终会找到答案,从而发挥其价值取向导向的作用。这种媒介对观众的多元价值取向作用可以与雅克·拉康的 “镜像理论”联系在一起。其 “镜像理论”本质的核心内容是他者对自我的建构作用,即自我身份的认知是借助他者的力量而达成的,这其中的自我身份认知包括思维意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在所有的传播媒介中,电视是最典型的能够在家庭场域被家庭成员共同接受的一种大众媒介,同时对于电视剧来讲,通过“不在场的在场”这种意识输入与引导能够最大限度创造一种所谓的 “日常生活场”,而展现有关家庭故事的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能够有效地影响和作用于这种 “生活场”,让观众通过剧中的家庭故事,引发对自身家庭状况及教育问题的思考,使得剧中的家庭与现实中的家庭共同构成一个休戚与共的互动空间。尤其是 《小欢喜》 《小别离》等这类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并非针对某一年龄段的受众,而是全体家庭成员都能观看的电视剧,观众在观剧过程中观看到的不仅仅是荧幕中的百态家庭故事,更是不同年龄段观众对家庭生活、教育问题、代际关系等的自我认知、自我诊断的镜像存在,屏幕上的家庭与屏幕下的家庭共同成就一种 “使用与满足”的双向认同。

(一)对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当代青少年更是在后现代文化语境的背景下与大众媒介共同成长,极易受到大众媒介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冲击,被媒介所构筑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所裹挟和淹没,因此电视剧对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影响尤为重要。

在心理层面上,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的播出让青少年在移情与共鸣中产生了对其所弘扬价值观的深层次认同感。青少年在观剧时会将自身与剧中的相关叙事情节相连接,并在其中寻找自身成长经历的影子。例如:在 《少年派》 《小欢喜》等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播出后,社交媒体上经常会出现 “这就是我妈”等话题的高热度讨论,这种带有“吐槽”意义的议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必须依附于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困境的真实写照。在 《小舍得》中,颜子悠难以承受母亲田雨岚营造的高压学习氛围,在家长会上当着众人的面崩溃大哭,说出了 “我妈妈爱的不是我,是考满分的我”的话,这让许多青少年都感同身受。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将青少年代入剧中角色的世界里寻找同类,以治愈自己。

在行为选择上,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中的代际冲突与和解能使青少年进行反思,能够让青少年感受到父母对孩子无私且最真挚的爱,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父母平等相处的参考答案。无论是 《小欢喜》中英子走出“畸形”的代际关系、最终考取了理想的南京大学,还是 《少年派》中林妙妙最终体会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开始学习以奋发图强……这些积极向上的剧情,都给了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与父母相处的一种参照。

(二)对父母研习为人之道的启发

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最重要的收视对象为 “75后”为人父母的一代,虽然这一代父母经历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生活与观念等方面的变革,但他们的意识也受到了来自传统父辈的深刻影响。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正是对准了这代父母在历史中所处的独特位置,以及这种独特位置带给他们的强有力影响,生动地呈现了他们处于 “旧”与 “新”转换节点上的家庭和教育观念。

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传递出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为人父母者予启发——相较于审视孩子,父母们应当更注重审视自身。

首先,在家庭环境中,融洽的夫妻关系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费孝通先生曾在自己的著作 《乡土中国》中提及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之间有紧密相连的影响,他认为夫妻关系并不仅仅是两性关系,更是一种共同向子女负责的伙伴关系,因此夫妻关系影响子女的行为和认知。例如:在电视剧 《小欢喜》中,方圆和童文洁是非常理想的一对夫妻——董文洁直率、心地善良,方圆阳光积极、以柔克刚。当方圆失业久未重新就业时,童文洁无比心疼和包容,让丈夫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增进了夫妻双方的感情。这样的和谐夫妻关系熏陶出的孩子虽然成绩不理想,但人格健全、心理阳光、遇事不钻牛角尖、懂得爱也付出爱。相反,离异家庭中的乔英子因为父母离婚后的紧张关系,一步步把英子的心理情绪推向了深渊,甚至她还产生了 “抑郁式自杀”的行为。在 《少年派》中,学霸钱三一父母的婚姻名存实亡,但这对夫妻却没有离婚,而是在一起凑合生活了15年,这样的家庭氛围造就了钱三一桀骜不驯的性格,也使得他在学校与同学交往时表现出了极度的不自在与不适。

其次,在家庭教育中陪伴沟通是对子女最好的爱。家庭沟通理论认为,沟通是化解父母与子女矛盾的重要方法,也是家庭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石;除了言语方面的沟通外,情感与肢体语言的表达也是沟通的重要方式。《小欢喜》中,季杨杨的父母季胜利、刘静为了事业打拼,在他高三之前,一直在外地,在与孩子的相处上是一片空白,以至于他们突然回到孩子身边,孩子百般抗拒,甚至不承认父母是自己的家长,学习成绩也极不理想。季胜利和刘静夫妻通过了解知道了孩子的兴趣,能够从儿子的角度出发,尝试去了解和体验孩子的爱好,比如玩游戏机、练卡丁车,以关注他的兴趣为突破口,一步步攻破了季杨杨的心理防线。在 《小舍得》中,南俪一家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会与孩子进行沟通,在遇到问题时也往往会共同面对,即使两位父母偶尔也会因为夏欢欢的学习问题吵架,但在事后双方也都会相互道歉并指出做错的地方,这是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对父母的正向引导。

(三)对社会现实的洞察与关怀

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虽然呈现的是个体家庭中的教育问题,但所引申的思考远不止于教育。家庭空间作为社会空间的一部分,以一种以小见大的方式深层次表征着社会空间存在的问题。一部揭示现实问题的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一定是着眼于观察和表现生活的,呈现家庭生活的多重镜面,往往引申出的是对当下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教育意识的转变。例如 《家有儿女》作为早期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其中所呈现的一些新潮、开放的家庭教育理念就推动了部分观众对 “早恋” “重组家庭”等问题看法的转变。反映教育现实问题的现象级热播剧 《虎妈猫爸》,在紧贴社会发展趋势展现 “母爱异化” “学区房”等问题的同时,也引发着对教育社会问题的思考。因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在话题上的高延展性,可以有深度地挖掘各种相关话题并带动一连串的相关叙事——将不同社会角色的故事,如万花筒般整合在一起;将抢占 “学区房”、中年父母的职业危机、二胎婚育等一系列社会热点话题融入,以一种社会性的宏观的整体性的视野来展现教育问题发生的情境。

同时,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能通过个体家庭生活的表现折射时代变迁和社会现实,带有强烈的现实感与针对性,可以为观众提供思想与价值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 “和谐” “友善”等观念,映射在电视剧的价值取向的核心是弘扬 “真善美”的正向引导,而非放大 “坏恶丑”的反向输出。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植根现实、观照现实,能够在普通的家庭生活中捕捉和描绘时代发展的气息,为人们了解和解读个体与家庭、家庭与社会以及人性本身展开了新的视野和维度。观众所呼唤的 “温暖现实主义”的剧作通过温情叙事讲述主人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迷茫与解决问题的智慧,其价值取向大都会转向传统伦理道德的回归, 《小别离》《小欢喜》《小舍得》等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也都在着力呈现家庭生活中的 “小确幸”,点破焦虑但不刻意渲染或传递焦虑情绪,着眼于刻画最朴实的生活细节,致力构建一个温馨、有爱的亲情世界。

猜你喜欢
题材青少年家庭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青少年发明家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