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语感培养探赜

2023-01-20 20:49吴如春
中学语文 2022年36期
关键词:语感评价语文

吴如春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主动积累、梳理基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领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初中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应用、阅读理解、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等基础,具有一定的语感认知与经验;到了初中阶段,教师要在听、说、读、写等各个环节加担子、架梯子、搭路子,进一步培育与发展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获得更高层次的语感体验,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反复诵读中获美感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方智范也指出:“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应当适当提倡。”通过诵读,能够加深理解文句、领会主题、感受情感。多读书、常读书、勤读书,是增长知识、增强语感、提升素养的基本途径。而反复诵读课文以及教师提供的课外读物,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语文知识,品味文章的美感,提升良好的语感。不同的文体写法不同、特征有别、风格各异,通过反复诵读,能够从文本中体验到不同文体的内涵美。记叙文时间推移有序、地点转移合理、人物言行相印、前因后果联系紧密、思想起伏错落有致,显示出文章的层次美;说明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内容平实却不乏真材实料,显示朴实美;议论文思维缜密、逻辑严谨、论点与论据相互印证,认证过程环环相扣,给人一种形式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于平淡无华的语言之中,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感情,让人感觉到一种情感美、内涵美;诗词通过富有节奏感的字词句组成意象,让人在抑扬顿挫、徐疾急缓、错落有致的节奏中,感受其韵律美与意境美。

而优美文章更是别具特色、各有千秋,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朗读,容易自然成诵,有助于从文章的声律、气韵中,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每个作家的语言特色、写作风格中各不相同,有的奔放,有的婉约;有的浓艳,有的清丽;有的喜欢引经据典,有的却喜欢俚俗乡风……引导学生在博览群书式的诵读之中,兼收并蓄,积累丰富的文章素材;到了一定阶段后,再有意识地挑选与自己喜好的风格的名家名作来重点阅读。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文字简约,语言朴实,将父子情深寓于自然、平易、和谐与朴素之中,感受着忧郁与清新兼具,素淡与典雅并收之美。经常诵读,给人一种无为而为、大美无言之美的感受。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形成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韵律节奏,读起来琅琅上口,起伏跌宕,回环曲折,极富音乐美感和诗意美感。该词曾令敌对阵营“领袖”蒋介石的御用文人陈布雷叹为观止,说这是“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词中将乐观豪迈的革命情怀寄于壮阔娇美的自然景象之中,借景抒情,以词言志,让人体验到横看全景中国、纵览古今历史的意境之美。高尔基的《海燕》运用对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运用形象的对比、烘托,塑造出“海燕”这一饱含力与美的革命者形象。它将诗的节律和绘画的色彩有机融合,让人们在诵读之中,体验到浓郁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短短数百字中可以浓缩为一幅十分美丽的油画,画面以苍茫的大海为背景,在“乌云”“狂风”“雷电”等黑色恐怖之中,有一只“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给一种积极向上、勇于与黑暗作斗争的无穷力量,展示一种革命者英勇无畏的豪情美。萝卜白菜,人各自爱。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一风格的作品,广泛诵读,日积月累,既能积累丰富的素材,又能养成独特的、个性化的语感。

二、听读赏析中引共鸣

研究表明,人们单靠听觉获得的知识只能记忆15%,单靠视觉获得的知识只能记忆25%,而从视听结合中接受知识,则能记忆65%。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听读赏析活动,将听录音、看图文声像课件、读文章、析名句、谈感想感受等相结合,促进学生高效率地获得语文知识,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借助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静心倾听名家朗读,理解文章的主题与写作动机,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而轻声地跟读或大声地朗读,能够让人与作者、朗读者融为一体,融入文本之中,爱其所爱,想其所想,获得强烈的思想感悟、情感共鸣,净化与升华学生内在的心灵。在听读的基础上,找出重要段落、句子、词语等进行分析、鉴赏,培育与发展理解能力、联想能力,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进而培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的能力。教师要从教学资源库等网站下载有关课文朗读的声像视频资料,或在课前提供给学生进行听读跟读;或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这些资料,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深刻的语言感受。尤其是那些诗词名篇,组织学生们观看名家感情充沛、激情四射的朗读视频,能够增进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深刻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例如,在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诗歌时,先通过课件分别播放方明、陈铎、徐涛等名家的朗读视频。听取这些名家朗读,好象在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学生能够更加专注于课堂,专心于学习,思想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智慧得到启迪。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认真听读、静心欣赏、充分交流,在听读赏析等活动中沉湎于其中而受感染,促进学生语感的丰富与发展;而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开展听读赏析活动,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构建开放、灵动的高效课堂。

三、激思诱疑中悟实感

真情地诵读感人的文本语言之后,开展探究、质疑等互动活动,帮助学生从真情实感中提升语感。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具有诱导性、探究性、启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诵读,引发学生思考、质疑,更能激发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同感。例如,在教学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时,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如下问题:1.为什么叫“最后一次”的演讲?2.“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是指什么事?为什么说这些事情是“最卑劣”“最无耻”的?3.正常情况下,人们参与吊丧时应该怀着悲伤的心情,而闻一多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下进行这次演讲的?4.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些问题能够诱使学生更加专注进行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进行大胆质疑、反问,更能让人从中获得更加深层而又深刻的情感体验。比如,借助电子白板将文中的“我”“你”“我们”“你们”标注红色或加下划线,将“‘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与“‘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加下划线,让学生疑心起来。有的学生质疑文章一会儿用“你”,一会儿又用“你们”;有时用“我”,又有时用“我们”,是否犯了前后不一致的错误?或者反问“‘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一句中的“光荣”似乎不妥,而应该用“惨痛”吧?教师再通过播放电视剧《解放》或影片《建国大业》中有关闻一多演讲的片断,让大家感受那种场景下,变换主语是十分正常的,用“光荣”更显妥当,加深精确运用词句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提升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四、写作训练中增灵感

语文大师夏丏尊说过:“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语感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双方。有人甚至将语感比喻为写作的“通灵宝玉”。有之,则写作起来如行云流水、下笔如有神;无之,则象枯竭了源头的池塘,如一潭死水、了无生气。反过来,经常性的写作训练,能使人熟能生巧,增进灵感,提升语感;而只学不写的语文,容易使人头脑“生锈”,难以建构起严谨的语文知识体系,缺乏基本的语感、灵感;而面临考试等场合需要写作时,还容易感觉如江郎才尽而无从下笔。

语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就是进行各种动笔训练,写出优美的文章,真正让语感变成语识。因此,教师要布置适当的作文作业,鼓励学生经常写作训练,引导学生善于表达、乐于写作、勤于练笔,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并且鼓励学生勤于做读书笔记、撰写日记,借助动笔训练提升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与发展语感。学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与提供的群文,进行仿写、缩写、续写等各种训练,增强语文知识储备,提升文章写作能力。比如,在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之后,提供老舍的《我的母亲》、朱德的《回忆的我母亲》等一组同样主题的群文文章,让学生运用叙述、描写等写法,仿写一篇作文《我的爷爷(外婆……)》,描写一个值得回忆、想念的人;又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之后,让学生想象皇帝“穿”着所谓的新装游行结束,一个孩子揭穿新装根本不存在的事实后,将发生什么样的后续故事,然后续写《皇帝的新将》,让学生展开思维想象,并落诸笔端,形成一篇篇奇思妙想的作文。经常性的动笔训练,促进学生将所写的语文知识运用于写作,更能有效地培养与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应用等能力,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久久为功,写作自然熟能生巧,语感也会更加敏锐、灵活。

语感是人们最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培养指标。初中阶段是学生培养与提升语文应用能力的关键阶段、黄金阶段,教师要将语感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实际、落到实处,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获美感,在听读赏析中引共鸣,在激思诱疑中悟实感,在写作训练中增灵感,多角度、全方位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语感,为学好语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应用,我国学生综合评价已取得显著成就。在理论层面,无论是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的学生综合素质体系,还是以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为三个基柱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都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科学且反映时代发展诉求的评价理论模型与指标体系。在实践层面,以省、市、县、校不同主体为单位,已构建起全面的数据采集、组织、评价业务体系。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我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设在取得较大成果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亟待突破。一是理论上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不够。当前的综合素质评价多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进行评价,难以反映学习者在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迫切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的综合评价理论模型与指标体系。二是评价技术和方法上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不足,如在数据采集阶段,往往存在数据的客观性质疑、过程数据难存留、各类数据难打通、数据权责不清晰等问题。在数据分析阶段,又往往存在数据与指标难映射等问题。

为在评价理论和评价技术方面进一步突破瓶颈,建立更加科学、可信、智能的综合评价解决方案,教育部与科技部协同部署探索科教融合破解教育难题的新范式,共同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学生综合发展评价理论与模型,研发学生综合发展智能测评工具,挖掘中国学生综合发展规律,为完善中国学生综合评价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案。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需要构建理论与技术双向驱动的新范式。新范式以教育评价改革的需求为导向,整体坚持理论科学性与技术可行性的有机统一。其落脚点在于针对评价数据的采集、计算、建模、应用各个阶段,科学开发并创新应用相关技术。具体来说,在数据采集阶段,借助技术的感知能力,实时获取学生全过程活动信息,加以汇聚业已存在于各类信息系统中的相关数据,形成学生发展数据湖。在数据计算阶段,借助技术的连接能力,将理论模型、指标体系与学生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关联,提取学生发展的关键特征。在数据建模阶段,基于理论知识和特征计算,人机协同构建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各指标以及整体评价结果的数据表征模型,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准确及可用性。在结果应用阶段,将测评结果应用于教育实践中,从可视化、智能化、适应性等方面着手,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系统、精准输出,从而实现评价结果真正发挥诊断、激励、导向、干预的作用。这四个阶段形成了信息技术支撑下综合素质评价的闭环反馈与迭代循环。

——郑勤华 《中国教育报》2022 年12 月02 日02 版

猜你喜欢
语感评价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