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教学的路径与策略

2023-01-20 20:49戎文健
中学语文 2022年36期
关键词:评析祖国意象

戎文健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编入了5 个诗歌必修板块,这些内容既指向了言意共生,也指向了学生品格提升。在教学中需要精准靶向诗歌学习的内涵,指向学生丰富的精神发展与语文生活实践。

一、高中诗歌教学的内涵与本质

诗歌产生的历史悠久,是一种丰富而古老的文学样态。据考证,诗歌最早产生于劳动人民的劳动号子。因此诗歌天然就与人民的生活、情感、实践、意识联系在一起。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内涵。

一是具体的反映了社会生活。诗歌产生的背景决定了诗歌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人民生活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生活样态的具体表达。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知人论世”,要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诗歌。如在《沁园春·长沙》的学习中,长沙是毛泽东早年学习和生活的地方。这首诗写于1925 年,是毛泽东离开长沙前往广州时所作。1925 年的中国工农运动的势头日益高涨,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新生的革命力量蓬蓬勃勃。在这样的形势下,少年毛泽东面对自然景物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二是集中的体现了情感价值。“诗以言志”。诗歌的外壳是语言,内涵是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诗歌当中蕴含的情感,将作者的情感与读者的情感实现共鸣,激发起共同的阅读体验,让情感从文字向生命延伸、迭加、重组。《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吟诵青春”板块的学习内容。从板块主题看,“吟诵”是学习的主要形式。教学中,通过吟诵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是学习的基础。这首诗歌集中体现了诗人看到祖国走向了开放,走向了建设,走向了伟大时的激动与喜悦。

三是具体的实现了言语凝练。诗歌一般内容简短,形式多样,意蕴深刻,体现了音乐美、建筑美、情感美。如在《蜀道难》的教学中,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善于运用夸张、比喻、排比等手法。整首诗从题目看,沿用了乐府旧题,“乐府”本身就是旧时的音乐机构,这首诗既有律体,也有散文手法间杂其间,回环跌宕,让人觉得心潮澎湃。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与作者神奇的想象共鸣,共同感受文本当中蕴含的情感内容。

二、高中诗歌教学的路径

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言意共生的角度出发,实现诗歌教学路径的明确与聚焦。

首先,把握诗歌的形象与意境。所有的诗歌都是借助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意境的。形象主要体现在物象、人象、景象、事象上面,教学中,就是要从这些“象”入手,实现得言得意。如在《祖国呀,我亲爱的祖国》学习中,全诗有4 组意象,这些意象内容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作者舒婷通过“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意象,精准指向这些意象的具体“实像”,分别是“陈旧”“熏黑”“干瘪”“失修”等,表达了对祖国落后的悲痛。而第二组的意象则通过“飞天”“花朵”等,寄托了对祖国焕发生机的期盼。

其次,品味诗歌的语言与情感。语言与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品味语言,就是要从遣词造句入手,从中感受情感。如《祖国土》的学习中,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描写“祖国土”的普通,刻画“祖国土”的卑微,教师就可以将之作为学习的起点,让学生带着疑问思考,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品味与评析,了解诗人“颂歌的变奏”。当学生通过对这些词语、句子的评析后,自然就将诗词当中描绘的意象与祖国的遭遇联系起来,实现了“意”和“言”上的勾连。

最后,整合诗歌的阅读与写作。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路径。如在学习《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中,以“十二月党人”中一个具体的人,或者某一类人,或者“你就是你”,给一百八十年前的“他”写一封信。在这个环节中,实际上学生就是从诗歌当中蕴含的意象出发,借助诗歌的语言形式,发现作者表达的情感,进行语言的二次创造,通过“书信”的形式,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语言活动,实现言意共生。

三、高中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出发,找到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方式。

首先,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有效设计课前预习、有效设计课堂导入、有效设计教学过程、有效设计课后拓展。如在教学《声声慢》的过程中,一是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感受。作为婉约派代表作家,李清照是诗歌风格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李清照的心境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李清照的心境变化又是社会变革、家庭变故的直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自主感受,获得直观体验,丰富学生的认知;二是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发现。知识不是传授而是发现。在教学中教师不宜直接出示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反复体会去发现作者的表达秘奥。如在《声声慢》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教师可以补充其他相关运用“叠词”的句子,让学生进行比较,发现李清照的作品中“叠词”内容运用丰富,浅显又具有深刻的涵义。三是要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不同学生阅读不同的作品会获得不同的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就允许学生提出新的思考,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而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其次,从课程属性特点出发。一是注重吟诵。好的诗歌都是具有节奏的,都是具有情感的,都是吟诵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这些课文作为吟诵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反复吟诵。在吟诵中,学生复现了诗中的画面,经历了作者的生活体验,走进了作者的表达时空,自然就能够获得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二是注重评读。诗歌阅读隽永精炼,评读是深度认知诗词的前提。在诗歌阅读中,抓住关键词语、关键句子、关键意象、关键情感进行评析,有助于实现阅读向深度发展。三是注重迁移,要做到从书本知识走向人的发展。如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感受生活的恬淡,从《发现》《北方》等内容中感受“祖国土”的深邃与伟大,进而感受祖国的山河寸土都饱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最后,从诗歌涵养功能出发。一是抓住关键字词。如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教师引导抓住“信”,让学生感受“难求”,从而引出仙山瀛洲不可寻觅,不可巧遇,是一种“不可求”的机缘巧合。二是注重意象归纳。高中语文教材中是诗歌内容包含了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有联系,有区别。在学生进行“象”的理解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象”在不同诗歌中的表达意义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三是注重活动补充。可以是“大珠小珠落玉盘”朗诵活动。在学生对诗歌进行初步鉴赏后,组织学生开展吟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对诗歌内容的体验。可以是“千树万树梨花开”诗歌展示活动,把诗歌内容进行具体的“物化”,实现对诗歌整体的感知。可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诗歌评析活动,借助注释、背景资料、诗人生活,对诗歌内容、主旨、意象等进行评析。四是注重阅读衔接。通过书上的一首、一篇带出一组、一本。如在学习《登高》后,教师可以结合杜甫的身世,从“漫游时期”“困守时期”“为官时期”“流亡时期”的生活经历,让学生整体感受作者的生活经历。还可以从将诗歌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衔接,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衔接,素养与生活的有效衔接。

总之,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诗歌的本身特点与语言规律出发,要发现诗歌独特的体裁特点,让诗歌成为发展学生素养,提升学生思维,实现言意共生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评析祖国意象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评析复数创新题
意象、形神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