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翠
摘要:以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的习作评改,以教师指导为辅,学生小组内互评互改和自评自改为主。具体地,分组开放融合,依据学生长处分配小组;评价标准具体可视,让学生能够对标找差;习作分享形式灵活丰富,开放多元,强化学生自主写作和修改的意识与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评改;小组合作;自主评价;自主修改
习作教学不能仅关注习作内容,更要关注习作评改。习作评改不能只是教师单向的工作,要唤起学生自主评价、自主修改的意识,培养其能力。为提高习作评改的有效性,我在习作评改过程中改变传统评改模式,引入各种手段,构建了小组合作的习作评改模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教师指导为辅、学生互评互改和自评自改为主。权限的“下放”,既能调动学生评价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帮助学生在赏、评、改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一、分组:开放融合,取人之长
在小组合作式的习作评改中,分组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小组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每一次习作的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比如,分组时可以把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分插在各个小组,由他们帮助小组成员拓宽想象空间,优化习作素材。教学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变形记”时,我发现学生容易受限于教材提供的素材,导致习作内容毫无新意。面对这种情况,课堂初始,我先让学生简单写下自己想变成的对象和可能会有的经历,然后分组讨论交流。分组时,我特意将班级里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分插在各个小组,由他们带动组内的想象氛围,“把控”成员的习作素材。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学生兴致很高。当他们的文章更有对象感时,思维碰撞也越发活跃,习作内驱力也更容易被点燃;习作内容自然更为新颖,视角也更加独特。
评改分组时,还要注意将习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分插在各个小组,促进“伙伴语言”的相互影响。“伙伴语言”与“教师语言”不一样,它能为学生提供更接近自己并高于自己目前水平的表达,是学习语言表达的“台阶”。每次习作初稿完成后,我都会迅速浏览一遍学生的习作,将本次习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分插在各个评改小组,由他们提供“伙伴语言”,提升组内习作质量。在交流、评改、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自己习作的不足,也学习到了同伴习作的优点。一个个修正的错别字,一处处优化的语言,一次次激烈的争辩……都昭示着学生的进步。每次评改,各小组还要选出“最佳评改之星”。对学生来说,每一次评改和推选,都是一次唤醒和激励。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实现了自我监控、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不断提高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变封闭性写作为合作性写作、过程性写作。小组合作的习作评改,让学生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获得更为全面的能力提升。
二、定标:具体可视,对标找差
为了让每一次的习作训练有的放矢,我设计了“专项表达技能发展性评价层级表”(以下简称“评价表”)。评价表贯穿习作教学的始终,是学生习作过程中评改的“方向说明书”。它将概念化的习作知识转化为可操控的行为术语,并且可以根据每次习作的主题、内容、培养要点而变化。以此指导习作评改,有利于学生自我定向、自我反思与自我矫治。
以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记一次游戏”为例。在作前指导中,师生通过头脑风暴、阅读例文、片段练习等环节,逐步讨论并明晰了本次习作的专项训练要求,确定了写清过程、写出动作、关注场面、捕捉感受四项评价内容。
学生先在小组内对照评价表进行自评和互评,初步判断文章的优缺点,对自己和他人的文章有整体的把握。在学生小组自评、互评后,教师迅速浏览评价表,从整体上了解学生的习作情况,并挑选出具有共性问题的一篇习作集中讲评,和学生共同评改,让学生对评价表产生更具体、直观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把握习作要求,优化评改能力。随后,教师让学生组内交流,重新思考互评的依据,根据评价表给出的具体的思维路径,把对文章的主要修改建议写给同伴看或说给同伴听,帮助同伴进行内容的开掘、表达的训练,给予同伴最适切的帮助。
有了这张评价表,分组互评、自主修改就变得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学生根据同伴提供的修改建议进行修改,再请同伴对改后习作重新评价,最终,得星数最高的学生成为本轮的“星级评改员”,在下一次的习作分组中将拥有优先自主选择权。
评价表起于对学生表达水平的基本认定,终于学生表达水平的有效提升,其间是明确有效的交流和行动。由此,学生变得敢评、会评,也变得愿改、会改。
三、分享:灵活丰富,开放多元
任何一种习作的评改方式,都需要以某种具有“仪式感”的分享为本轮习作教学画上句号。在小组合作评改完成之后,教师应该引入更加立体丰富的手段,让分享成为激活学生习作自主性的重要过程。
(一)从分享成果走向分享过程
小组合作评改之后,教师应再次阅读全体学生的习作,整体把握,精心组织分享。阅读学生习作时,除了看到写得好的学生之外,还应把目光聚焦到评与改的过程中:关注评得认真、评得恰当的小组,关注改得到位、改得细致的个人,设立“最佳评改”小组奖和“最佳修改”个人奖。分享过程中,除了请学生朗读优秀习作、交流写作或修改心得之外,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班级的文化角等阵地,张贴这些过程性资料,利用发放“点赞卡”等手段,鼓励学生去围观、学习,让更多学生看到小组合作评改的具体做法、明显效果,从而受到启示和鼓励。种种过程性分享活动,让学生关注评与改的过程,一步步强化学生自主修改的意识与能力。
(二)分享从班级内走向多元化
习作首先是一种表达和交流,是教师引导学生自我诉说、表情达意、与人交流、互相欣赏的过程。小组合作互评互改的模式,让习作从模糊不清的喃喃自语中解放出来,让写作变成一种交际的过程;而通过更加开放多元的分享,学生能进一步感受写作的意义,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中,我每月会设置一次“家庭习作日”,提出与家庭生活紧密联系的话题,如“晒晒我的全家福”“我家的星期六”“餐桌上的争吵”……由学生来写,全家一起评改。这样,一个家庭就变成了一个习作评改小组,共同建立起来的,不仅仅是一篇习作的框架与细节,更是牢固的亲子关系。而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写作本身也是一种极好的反哺。此外,班刊、班级博客、班级微信公众号等媒介,也是分享习作经验与成果、激发写作热情与兴趣的绝佳平台。
通过合理分组、对标找差、多元分享,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习作的评与改变成了习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变成了学生体悟习作意义、获取习作方法、提升习作能力、感受习作乐趣的一段奇妙旅程。
参考文献:
[1] 呂文瑞.关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提升路径的思考[J].学周刊,2020(8).
[2] 赵学文.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评改的有效策略[J].甘肃教育,2019(14).
[3] 罗美群.关于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