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 许 妍 张智慧
(ThePracticalJournalofCancer,2023,38:0139~0141)
食管癌作为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致死率较高,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2]。由于食管癌早期尚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导致多数患者经临床确诊时多位于中晚期,已失去手术治疗时机,此时多进行局部放疗。调强化疗(IMRT)属三维适形放疗,相较于二维放疗,其能够在提高靶区剂量基础上减轻放疗所引发的损伤,临床常用的IMRT的有SIB-IMRT、LCB-IMRT等[3-4]。然而食管癌常呈多中心气源、壁内浸润与跳跃式转移,导致部分病灶可位于距主瘤位置较远的食管壁上,致使整个食管均有被疾病累及危险,影响放疗靶区照射剂量控制。基于此,本研究以LCB-IMRT为对照,分析SIB-IMRT在食管癌治疗中的价值。信息如下。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96例食管癌患者。纳入标准:符合《中国食管癌放射治疗指南(2019年版)》[5]中相关诊断;伴有进食哽咽感、上腹部刺痛感等症状;患者知情同意;无穿孔征象与活动性出血。排除标准:存有精神疾患者;癌细胞远处转移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依从性较差者;存有其他恶性肿瘤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8例。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61.29±5.58)岁;体质量指数(BMI)19~27 kg/m2,平均BMI(23.25±1.17)kg/m2。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1.34±5.60)岁;BMI 20~28 kg/m2,平均BMI(23.28±1.19)kg/m2。比较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均经Elekta加速器6MV-X线(瑞典医科达公司)放疗,取仰卧位,以CT进行扫查,层厚为3 mm,扫描范围包含全颈、胸部、下段食管癌与上腹部;之后于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下勾画出临床靶体积(CTV)、计划靶体积(PTV)、大体肿瘤体积(GTV)与危及器官靶区;GTV包含食管大体肿瘤(GTV-t)与肿大淋巴结(GTV-n),CTV为GTV-t上下扩张3 cm、前后左右扩张0.8 cm、肿大淋巴结波及处,按解剖构造略微修整;PTV为CTV上下扩张0.5 cm,前后左右扩张0.5 cm;计划肿瘤靶区(PGTV)为GTV-t上下外扩1.5 cm、前后左右扩张0.8 cm、肿大淋巴结波及处。勾画脊髓、肺、心脏等危及器官之后观察组行SIB-IMRT:PTV照射54 Gy,5次/周,1次/d,1.8 Gy/次,共30次;PGTV照射60 Gy,5次/周,1次/d,2 Gy/次,共30次;PTV与PGTV两者需共同完成,全程放疗时间6周。对照组行LCB-IMRT:全程95%PTV剂量50 Gy/25次,后程PGTV加量14 Gy/7次,5次/周,1次/d,2 Gy/次。危及器官限量标准:心脏V50≤50%,V60≤25%;脊髓最大剂量≤40 Gy;两肺V20≤30%,V30≤20%。
(1)临床疗效:于放疗结束后4周评估疗效,完全缓解(CR):病灶完全消失,食管片边缘光滑;部分缓解(PR):病灶大部分消失,无明显扭曲,无向腔外溃疡;疾病稳定(SD):病灶仅有少数消失,仍有明显充盈缺损;疾病进展(PD):有新病灶出现。总有效率=CR率+PR率。(2)左右肺、心脏、脊髓平均照射剂量:记录2组左右肺、心脏、脊髓平均受照剂量。(3)不良反应:记录恶心、呕吐、放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发生状况。
2组治疗总有效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59,P=0.578)。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观察组左右肺、心脏、脊髓平均照射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左右肺、心脏、脊髓平均照射剂量对比
观察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5,P=0.021)。见表3。
表3 2组不良反应对比(例,%)
食管癌属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通常认为与长时间摄入亚硝胺类化合物等相关[6-7]。因食管癌早期无明显症状,患者常忽视与此病症相关的症状,最终错失手术治疗机会,放、化疗成为此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
尽管近年IMRT在食管癌的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但受复发、局部未控制影响导致治疗失败。加之放疗会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故在给予肿瘤区最大剂量的同时,还应减少四周正常组织受照剂量,以提高食管癌的放疗的安全性及延续性[8-9]。目前,临床使用较为常见的IMRT包括LCB-IMRT、SIB-IMRT,其中LCB-IMRT先予以GTV与CTV同样的照射剂量,之后缩野对GTV进行剂量的追加,进而达到有效根治量,发挥治疗功效[10-11]。LCB-IMRT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普通放疗的照射剂量,但仍有较多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总有效率相当,但观察组左右肺、心脏、脊髓平均照射剂量、不良反应均低于对照组,提示SIB-IMRT在食管癌患者治疗中效果更佳,可有效减少各器官的平均照射剂量,减少不良反应。SIB-IMRT是在同一照射野内对GTV与CTV行不一样分割剂量的照射,GTV与CTV两者可共同结束照射,从而减少各器官的照射剂量[12-13]。同时,SIB-IMRT还具备精准、靶区剂量分布优良等优势,可显著提升局部控制率,从而延长患者生存周期[14-15]。此外,SIB-IMRT能够更均匀、更准确地进行照射剂量分布,减少肺、心脏、肝等正常组织受量,从而减少放疗的不良反应。然而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临床还需继续完善试验设计,扩大样本量的纳入,深入了解SIB-IMRT在食管癌治疗中的价值。
综上所述,LCB-IMRT与SIB-IMRT在食管癌治疗中均可获得确切疗效,但SIB-IMRT更能够缩减心肺等器官照射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可靠,应用价值较高。